|
跳槽的现象在国内的其他行业中也并不少见,但是对于设计这个以人才创意为第一生产力的行业来说,显然让设计企业大伤脑筋。也许设计人员本身在跳槽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时代特征对自己的影响,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对自己比较现实的问题,例如精神和物质回报,公司环境,公司对自己的认可度等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设计人员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现实问题,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对于设计企业来说,设计人员的频繁跳槽就是非常头疼的了。详细>>
|
嘉宾观点:
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永才:“在一定程度上,设计行业需要有适当比例的人流动。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悖论,有一些设计师应该是专注于某一些类型,或者某一个课题,或者某一个领域去专项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类设计师,他需要兼收并蓄。这两类设计师的需求是不同的。”详细>> |
|
大象空间展示设计公司创作总监张达利:“设计公司就需要有流动,如果不流动,就会缺少活力,但是过快的流动,对公司的稳定是不利的。所以相对要稳定,相对也要流动是有必要的。”详细>> |
同盟观点: 中国人处世讲究中庸之道,想要拿捏好“中庸”的尺度是相当有难度的事,设计行业的人才流动同样如此。那么,在既不损害企业利益,又不影响行业活力的前提下,如何拿捏人才的流动频率就成了考验设计企业管理者的一道必答题。提升公司的机制,福利,以及企业文化,是解答这道难题的基础,而对人才进行主动培养,并且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构架则是给解题加分的手段。详细>> |
精彩语录:“我的东道我的团”----东道设计 解建军 详细>> |
|
外篇:设计行业的人才“流动性”——企业篇 详细>> |
|
|
中国一向以“世界工厂”自诩,可见制造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之大,也导致了国内传统企业对设计的普遍不重视,甚至不认同。在日常广告中常常见到的设计相关的词汇,似乎也沦为了广告宣传的噱头。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生存及维持正常运作的第一要素——盈利,就显得颇为困难。
详细>> |
 |
嘉宾观点:
北京早晨设计创始人魏来:“在公司发展的时候我努力争取大公司的小活,这样竞争少,97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公司为了省钱,差不多的活都给小公司了。这就有机会去接触到大客户,干好了客户就把大活也交给你了。”详细>> |
深圳浪尖设计总经理罗成:“每一个客户都想他开发的产品能够好卖,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共同点。客户有他对市场的认识,设计公司有对产品的认识。如果这两个认识能有共通点的话,那么大家一拍即合,方案马上就能确立”详细>> |
同盟观点: 作为服务提供方的设计公司,与企业客户合作的时候,似乎永远会有与客户沟通难的心结,毕竟隔行如隔山,沟通的重要性才因此得到充分体现。在理解、尊重客户的基础上,用优秀的创意打动客户,对客户进行引导,而不是为客户决定,才是设计公司正确的选择,因为产品的责任人永远是企业主。
详细>> |
精彩语录:“设计师必须要挑活的,挑客户比挑价钱还重要”----早晨设计
魏来 详细>> |
|
正规的竞稿,也就是招标,作为公司竞争项目的一种形式,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只是在设计行业,尤其是在公司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平面设计行业,因为一部分企业客户假招标之类的行为,使得竞稿渐渐变成了设计公司经营者口中所不齿的恶意竞稿。详细>> |
|
嘉宾观点:
沈浩鹏平面设计有限公司创作总监沈浩鹏:“我们原则上不比稿,一直是这个态度。但有时候也会很少量、很少量的比稿,但必须要有一定的费用,至少我的劳动成本要保障。如果一点不出钱,我觉得客户的态度至少不那么真诚。”详细>> |
同盟观点: 其实恶意竞稿的诱因也有设计行业内部的,大量处于发展初期的设计公司拼抢有限的客户项目资源,互相压价,最终导致了商业关系混乱。详细>> |
|
|
设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行业专业程度比较高,行业企业的经营者也往往是设计师出身。而设计师是一个崇尚自由和创意的职业,感性思维要远远大于理性思维。所以当设计师转变为企业经营者时,就不得不面临管理的问题。对业务的管理,对设计师的管理,以及对业务量与设计师人数之间的协调,都是设计公司经营者必须面对的直接问题。详细>> |
|
嘉宾观点:
洛可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伟:“现在设计界中,很多设计师和管理者是一体的。这就要让管理者选择你到底是偏设计,还是偏企业管理。其实两者兼具肯定不太容易把这项工作做好。实际上设计公司更需要的是懂设计的,但是要对企业管理有一套独立思路的管理者。”
详细>> |
朗图整合传播集团董事长冯志锋:“应该有非常良好的机制,我们今年会引入统计学到公司里面,就是把公司一些关键的工作点,用数字来统计,然后对外公布。”详细>> |
同盟观点: 设计企业的管理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小企业人少,人性化、扁平式的管理模式最为有效;而大企业人多,制度化的管理则显得更为重要。当然,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该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团结人心,让团队更有战斗力,对外可以培养客户忠诚度,让客户认同企业、信赖企业,最终促成设计企业与客户的共赢。详细>> |
精彩语录: “我讲管理喜欢用"浑沌理论"的概念”
----浩汉设计 陈文龙 详细>> |
|
设计公司作为公司的一种类型,最终以盈利为目的。目前国内设计公司的经营模式大部分比较单一,以提供设计服务获取利润。单一的盈利模式通常风险比较大,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所以一些比较有远见的公司就开始探索其他的模式。盈利后的公司该如何发展,也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目前国内的设计公司主要有两种发展方向:个人品牌型和企业型。两种类型的公司在盈利及品牌等方面各有所长,从地域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深圳为代表的个人品牌型和北京为代表的企业型。 详细>> |
嘉宾观点:
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的秘书长孔森:“深圳这个地方比较平等,没有内地那么多的学术权威,大家都有机会。以自己名字命名,就有很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雄才大略” 详细>> |
|
紫阳伙伴设计创始人王紫阳:“我们的解决方式就是设计师伙伴制,以后的设计公司一定是以小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这样才会有热情、有创造性”详细>> |
同盟观点: 从全国设计公司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设计公司未来还是会以企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即使在个人品牌众多的深圳,也已经开始出现了这样的势头,毕竟规模化的公司在盈利能力以及生存时间上要大大强于个人品牌。详细>> |
精彩语录:“我们其实是一家一直在变革的公司,在变革中有成果也有失败,但贵在变革”
----洛可可设计 贾伟 详细>> |
|
在竞争激烈的设计行业,日子最难过的其实并不是“船大难调头”的大企业,反倒是中小企业这些“小船”。中小企业虽然模式比较灵活,应变能力也强,但是大企业由于规模效应以及品牌效应,在专业竞争力和客户竞争力上往往都强于中小企业,就导致了中小企业这些“小船”只能在“大船”的夹缝中行进。详细>> |
|
嘉宾观点:
和视觉画册设计机构创始人胡永和:“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往往越小的设计公司服务范围越广,除了常见的企业形象设计、书籍印刷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等以外,还涉及网站、UI、展览展示设计等等,说白了‘给钱就做’。然而设计师真的是设计全才吗?也就是说,一个学习平面的设计师真能够胜任平面领域的所有设计吗?这显然是做不到的,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专业设计师不专的状况。”详细>> |
同盟观点: 在公司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主动缩小业务范围,让设计师专注于某个领域的设计,不断积累经验,对提升设计企业特别是小型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也是提升设计师社会地位的最直接方式。正如正邦设计董事长陈丹所说:“专注成就高度”详细>> |
|
|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世界,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打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也开始受到影响,企业被迫压缩成本,甚至停止新产品推广,间接对设计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国内的设计公司对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几乎都是持乐观态度,并且对于能够顺利渡过危机也很有自信。详细>> |
嘉宾观点:
正邦品牌识别机构董事长兼创意总监陈丹:“市场会逐渐向优秀的品牌、品牌高度集中的地方转移。金融危机很多企业不敢花钱,因为看不清前面的路。我有点固执,目前是逆着来。一、我坚信所做的是社会需要的。二、我热爱这项事业,愿意坚定不移地做好。”详细>> |
|
同盟观点: 2009年,中国设计行业将在危机与信心中缓缓前进,随着传统企业开始逐渐了解设计,认识到设计能够带来的价值,再通过设计行业内部的交流,设计行业的春天就已经不远了。详细>> |
精彩语录: “人人都知道黎明前的黑暗是不会太长的,撑过去就能见到太阳。问题是80%的人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里面
” ----陈绍华设计 于磊奇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