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文涉及版权事宜,如需转载请按如下要求进行: 1、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视觉同盟专稿”; 2、转载请全文转载,不得修改文章内容; 3、转载请保留文章内所有链接; 4、转载禁止盗链文章内图片。 谢谢合作!
专题链接请点击:《2009中国设计企业蓝皮书》
采访对象:洛可可总经理 贾伟
记者:樊鹏 曹金花
精彩语录:我们突破了工作室管理模式,做企业型设计公司。现在在做实业部模式,包括未来会逐步建立行业设计品牌;我们现在提出新的独立设计师体系,在行业里面比较领先。洛可可其实是一家一直在变革的公司,在变革中有成果也有失败,但贵在变革。变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想突破创意产业、设计产业的小规模、单一化的模式,想建立出一个专业化、透明化、规模化的一个有激情效应的一个设计联合体。
 洛可可总经理贾伟
视觉同盟:请您您谈一谈洛可可发展的长期的目标是什么? 贾伟:希望在中国的创意产业是一个领军企业,包括我给自己设定洛可可这个平台,希望未来能成为代表创意产业的一家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能代表中国设计,这是一个长久的目标。 希望在洛可可有中国最顶级的设计师,懂得设计研究、设计策略的设计师,这是一个大的目标。 视觉同盟:经营模式上,除了设计服务之外还有什么? 贾伟:经营模式就几个层面: 第一,传统的设计服务。就是委托式的服务,逐步地涉及到了六大行业,都以独立事业部的模式在运营。 第二,今年启动一个新的家居品牌,叫做“设计实业”,“上上签”这个品牌,把它做成一系列的设计家居品牌。东方气韵与国际的先进设计理念相结合的,符合现代家居生活的一个产品。 第三,设计产业教育现在在规划。 这三块可能是未来的主营业务。但是以设计服务为导向,逐步会转向以设计实业为基础。 视觉同盟:你觉得咱们公司发展到目前阶段,可以列举几个成功之处吗? 贾伟:我们突破了工作室管理模式,做企业型设计公司。 现在在做的实业部模式,包括未来会逐步建立行业设计品牌;我们现在提出新的独立设计师体系,在行业里面比较领先。 洛可可其实是一家一直在变革的公司,在变革中有成果也有失败,但贵在变革。 变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想突破创意产业、设计产业的小规模、单一化的模式,想建立出一个专业化、透明化、规模化的一个有激情效应的一个设计联合体。 视觉同盟:中国设计公司大多在10多人规模,很多公司反映公司规模越大,效率越低,您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贾伟:这是管理的协调能力,还要市场的容纳有多大。 公司管理理解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比如项目经济、设计师这一层面,都叫直接成本。比如客户经理、市场部、财务部,包括人事、法律都是间接成本。现在设计公司往往把间接成本全部砍掉,其它的间接成本都没有,实际上这是工作室,这不是公司。 一个健全的公司,必须有一个财务,必须有一个行政,必须有一个法律顾问。实际上公司越小间接成本越高;公司大起来之后相对来说更容易平衡。行业的设计管理者要学会如何去平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如何去平衡总体规模和市场容纳;如何去平衡创造的价格和消耗之间的关系。现在设计界中,很多设计师和管理者是一体的。这就要让管理者选择到底是偏设计,还是偏企业管理。其实两者兼具肯定不太容易把这项工作做好。实际上设计公司更需要的是懂设计的,但是要对企业管理有一套独立思路的管理者。
视觉同盟:设计行业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贾伟: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时间公司也有人才流失。公司需要和谐的人力资源配比,前三年都强调培养型,毕业生从应届开始,一步一步培养,实际上培养型在人力资源配比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部分应该有培养型,马上可以产生效益的,一部分是更深层次的、比较高端的人才,需要有一个立体的人力资源配比。 视觉同盟:设计公司跟客户应该如何交流、沟通? 贾伟:设计是引导客户的,而不是为客户决定。到底谁是产品的责任人,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因为我们是委托设计,那么我们的原则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为客户决定。可以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市场分析,推荐可以选择的方案,明确地告诉他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让客户最后选择,产品的责任人是企业主,企业要考虑商业收益,如果企业还有要求我们可以改进。
视觉同盟:政府也大力支持创意产业,你希望得到政府什么样的扶持或者是帮助? 贾伟:一是资金支持。创意产业非常需要资金,比如我们有实业的创意,我们有“上上签”这样的品牌,这个品牌想付诸于产品、渠道,最后销售市场,需要打响的资金。现在我们主要做六大产业,如果我想进军其他行业就需要很大的投入。 二是希望国家对设计人才有真正开放式体制。 大量的设计人才都是全国范围内的,在北京面对的是很难堪的一个模式。在北京慢慢都会成立家庭,有了孩子;包括孩子的教育、未来,户籍制度等,整个一个系列都导致他们没有安定感。这是政府面对设计人才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视觉同盟:现在金融危机设计公司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挑战? 贾伟:金融危机对工业设计是一件好事。设计是创造需求的。金融危机人们不去消费,需求减少,这时候更需要设计师去思考人们真正需要什么。 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是机会,也有挑战。这个挑战是怎么样用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服务,更合理的管理模式让这个公司在危机下显示出创造的力量。
更多文章请点击:《2009中国设计企业蓝皮书》专题
相关访谈: 设计师应关注生活品质 沈浩鹏专访 感性与理性交错的设计管理 浩汉设计总裁陈文龙专访 人性本善的管理 陈绍华设计总经理于磊奇专访 如何调动设计师的能力和热情 - 紫阳·伙伴设计王紫阳专访 独立设计师的梦想 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的秘书长孔森专访 解建军:我的东道我的团 我们的理念就是提升设计的价值 张达利专访 设计公司如何目标管理 朗图创作总监冯志锋专访 创造品牌 早晨设计创始人魏来专访 正邦品牌董事长陈丹谈设计企业管理 变革中的设计企业 洛可可总经理贾伟专访 物质和精神并重的人才战略 深圳浪尖设计总经理罗成专访 探索设计公司盈利模式 嘉兰图王永才专访 用体验的方式做设计 澳深设计李耀华专访 创意加规范 深圳蓝格创意总经理尧铭侃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