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院校专题 → 正文
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主题演讲:《从IDEO看中外设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作者: 曹金花 整理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09年9月21日


IDEO亚太区总裁 Richard Kelly

    主持人:现在有请IDEO亚太区总裁Richard Kelly先生,Richard Kelly先生演讲的标题是从“IDEO看中外设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大家请掌声欢迎。
   
    Richard Kelly:我本人非常希望能够用普通话来做这次将养,所以我能力有限,得由翻译来帮我翻译一下。希望我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中国设计教育的一个思考。
    说到我们IDEO公司在中国已经有将近五年的历史了,借由这次论坛的机会,我们认为来讨论设计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并且设计教育如何来刺激中国新的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思想。这就是说可能很多人听说IDEO已经在很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挑战方面都已经有了答案,因为我们毕竟在设计行业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
    在这边针对设计,可能我们这边对于设计的理解也是稍微有一些不同,当然我们说到“设计”的时候,并不仅仅指的是工业设计,或者是平面设计,或者是其它的一些设计,那么在这边我们倾向于把所有类型的设计都整合在一起来看待,统称为“设计”。因为我这边软件版本的关系,在这里呈现出来的应该是“问(问题的问)”,我们IDEO已经在设计行业有这么长的时间,所做的项目也超过几千个,不仅仅设计产品,还有服务,还有一些新的政策,或者是一些新的环境之类。我们认为除了这些最终的设计成果之外,更多地要问一些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所以希望今天在我们对于设计教育进行探讨之后,大家都会对于设计教育这个话题有自己的答案。
    在之前当我被邀请来这里进行发言,讨论中国而且教育的时候,我开始是有一点苦涩的,因为我对于中国的教育了解的不是非常多,可能是知之甚少。但是在这里我肯定不会很多地来说关于中国设计教育的一个情况和现状,更多的可能是说对中国设计教育的一个展出。在这里我们着重提出一个词就是关于设计思维方面的教育。
    在这边我们不是说来讨论关于中国和西方的一个对比和比较,更多的我们是想谈一下关于东西方之间的融合问题。在这边我们可能针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自己理解和观察到的一些方面。在这里首先,我第一条谈到的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跟外国的语言和文字比起来,说到外国语言、文字可能较为概念化,可能依赖于不同人的不同理解。像中国文字或者是语言是较为精准、准确的。在这边我们又谈到“量”和“质”的问题,就是说到目前在中国有很多设计院校的学生,在昨天的会议上,我听到这个数字可能是说有一百万,这个数字相对于西方国家设计院校的学生可能是有4-5倍还不止的样子。
    在这边你们还试图通过一些数字来说明教育的现状。但是我觉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说有多么地重要,而且在这边我们欧洲的一些数字也没有办法对社会怎样。
    在这边教育的重要,如果真要看这些数字的话,可能中国跟美国来对比一下,教育有一些异同。因此,在这里我们并不想凸显出东西方设计教育的区别,而是说我们如何利用设计教育来刺激一个新的增长。
    说到发展和增长,我们是按照当前的现有路径来找寻增长,或者是找寻新的增长和发展机会。那么我就问一个问题“到底设计的角色是什么?”
    以手机为例,全球有66亿人口,现在有四十亿部手机,每年会卖出10亿部的手机,是由摩托摩拉公司或者是诺基亚这些大的手机公司进行生产和算出。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说还需要更多的手机吗?或者说在设计手机的时候,仅仅是把手机变得外表很酷很靠看就可以了呢?”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没有抓住设计的要点的。
    我们认为设计师有独特的能力形成这样一些问题,并且有解决问题的独特意见。如果我们来看待中国作为大国所面临的复杂和挑战是有很多项的。而且这些挑战和需求都是有一些相互抵触的。如果要追求GDP的增长,我们对于现有资源的利用就需要重新考虑。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又会产生其它的一些问题,比如污染。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些问题当中找到一个平衡?因此,我们认为像这些复杂、重大的问题,其实对于我们进行设计的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灵感,来启发我们进行设计和创意。在这里一个设计的挑战,其实也就是一个设计的呼吁。
    如果我们回到设计来看,来看中国的设计,来看待中国整个的设计行业,中国设计行业更多的人是热衷于寻求一个答案,这样所导致的行为,就是说他们较多地来进行设计实践或者是称之为行动。这里面所取得的结果也是非常好的。在全球其它西方的设计界,他们可能较多地是来问一些具有启发的问题,更多的是把这种经历,放在我如何能够制定出或者是问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来启发。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之为“设计思维”,不同思维之间的各异。
    就像刚才提出来的,可能是东西方设计人员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谁的创意或者是使用的工具方面有区别,可能是思维模式方面。如果只是问同样的问题,重复的问题,可能得到的答案并不是非常具有启发。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可能去问一个渔夫想吃什么,他可能较多地是感到他自己想吃什么。或者是说一个资深的公司去问客户,问顾客,你想要有什么新的要求?他可能会说一种说法。那么永远都不会得到一些新的、较为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和答案。在这边我们称之为创新,创新实际上是通过设计来进行的,我们认为中国现在直接需求答案开始逐渐地向寻求问题转变。我们在说到创新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提到创新如何带来在商业方面的影响力。在这边我们认为可能只是较为表层的思考,只是抓住了一个方面,就是在设计方面的一个挑战。更多的还有一些更大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设计来解决,比如说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或者是社会方面更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设计的自身进行重复的设计定义,势必我们需要来定义一下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思维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是提出了几个机遇来说明的。
    一、如果这个机遇在于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如何来彰显和突出新问题并且能够鼓励和赞扬那些帮助提出新问题的设计师。在这边列出来,我们IDEO上海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会问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只是列出来一些较大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就是说“怎么样能够使我们的品牌在中国成为第一,并且在世界的市场上能够和其它的抗衡?”还会问到“我们如何成为独具的,艺术行业的领先者?”“关于整个城市与未来的发展如何能够打造一个创新的城市?”“如何为未来的能源需求做好准备?”
    二、另外一个机遇,我们称之为“思考技巧或者是思维技巧”,加上“行动技巧”,把这两者相结合。可能会问到为什么IDEO能够吸引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设计师加入?在这边如果要把我们的设计师提炼一个关键词的话,这个关键词就是“开放式思维”。并且我们对于我们所深处的这个世界,始终是保持好奇心,并且充满了探求的渴望,在这边我们较多提出来的问题,是以如何开拓地问,就是“如何我们来怎么、怎么样?”而不是提出以什么产生问题,就是没有答案,只会说是或者不是。
    三、我们在这边说到的是产品。大家都知道当今市场变化得非常快,很多公司已经从以产品为主的公司,开始发展为服务为主的公司或者是应用为主的公司。如果你来看这张图片的时候,你觉得他想建出来这样的自行车,它只是一个产品,还是说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服务?不好意思,因为软件的关系,有一些繁体字没有办法译出来,但是我们的重点就是说很多产品是一个名词,如果到服务阶段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动词。我在这边运用了我所发现的意见来作为解释,我觉得好像在外国小孩子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他们对于名词较为敏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中国的那些小孩子对于动词比较敏感,掌握得很快。在这边我们提出来动词对应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我觉得未来的机会,会让人越来越了解到到底服务意味着什么。
    不好意思,在这边类似的教育,我们提出来的是技艺对多学科,这种技艺可能是单独的实物或者是记忆的东西。在这边所展现的这张照片,其实是几年前,我们公司所有的人,在我们公司总部的楼顶上,大家都坐在一起拍了一张集体照。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画来解释我们用的人才形成和构造,我们用一个字母“T”还作为一个比喻,每一个人在IDEO都是一个小小的T型人才。说到T的,如果是中间这竖,就是代表这个人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他的技术与专攻,他的一个核心技能。这个横这里表示的是他具有一个换位思考的能力,不仅仅只是精通他自己的那一方面,并且对于其它的方面也有一些好奇心或者是探索的欲望。
    比如说我们在公司,大家可以看到在题目上现实出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交互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品牌方面,还有一些是MBA毕业的商务和品牌方面的设计者。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T,那么这个T,大家可以想想把T都连接在一起,通过这个横杠连接起来,并且两个人中间的那一竖都会越来越长,最终我们整个IDEO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大的T。
    如果我们IDEO是一个非常巨大的T的话,这就让我们有能力来问一些非常大的问题和重大的问题。这就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这张图片跟大家做一下说明,这是我们在上海城市展览馆拍到的一个照片,每当有一个新楼加入的时候,就会有人把它在这个名字当中,正好拍到了这个。我们认为中国的设计,以及中国的设计教育是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里我们知道中国人是负责富有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也是一个能够非常快速地学习到一些新的想法、新的知识的一群人。在这边如果中国设计教育这一块有一些关于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一些基础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来学习西方设计教育行业是如何做的,但不是说去仿效他们,因为他们也有他们自身自己的问题存在,如果确实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的建立,我们可以跨越这个来发现新的路径,一定会能够探索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偏方。如果在中国设计教育方面,如果有一些好的模式和想法,我们可以以实际的行动真实地演绎出来,在这里提到一个“建模型”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出来,最后发现可能有一些地方行得通,有一些地方行不通。而行得通的地方,我们可以进行推广,也就是在这边我们说的可以扩大规模,可以在全国应用。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国教育行业,在东部或者是沿海岸线的地区,问题不是太过于紧迫,或者是问题再大,可能深入陆地那边,在西部,可能教育设计方面的问题会更大。就是说在大家具备这样一些思想、思考之后,大家可以行动起来,这可能就是“交换行动”的说法。
    刚刚那张图还是显示出来,我们公司在很多方面虽然都已经找到了答案,但依然有问题存在,所以希望能够跟在座的各位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到我们的义务与责任这一章,可能就是针对于中国现在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当中的因素,会有我们这边提出来的一些自己的问题,可能有一些问题,其实目前已经得到了解答,但是我不了解,是否这些答案已经被推广到所有的设计教育产业。像教育的问题,我相信在中国沿海的设计院校应该都很清楚这方面的实践,可以说在设计学院当老师或者当教授的人,其实他已经在这个行业或者在公司当中进行设计工作的实际工作经验。
    刚刚说的是设计学院,接下来是综合的大学。就是在综合大学当中,如何使设计学院,专业学习,以及其它的工程学院之间能够建立起综合联系。当然我们接下来看政府,在中国政府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重大的决策。
    首先,我强调一个问题,可能说在中国很少有设计方面奖学金的设置。
    第二个问题,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如何来创建一个对于设计创新起推动作用的一个部分,让它来推动设计和创新,在设计教育界的重要性。
    第三,可能是说来问IDEO公司,或者是我们的一些竞争对手的。我们公司目前在上海有几十名设计师,如何确保这些设计师,有机会回到学校,把他们所了解到的非常实际的设计经验带回学校。
    在这边我们开始提出来的问题,就是在这边不是参与或者是说如何向行业来了解设计学院的设计课程,或者让他们提供一些意见,让设计课程的制订更为合理,能够满足一些学生以后在就业方面的一些需求。昨天我听了演讲之后,可能提到一个观点,在这些企业的内部也需要对自己的设计部门,在企业内部的角色需要进行一个探索和思考。想到一个问题,可能一些设计师是非常能够提出这些好的问题,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有其它部门的人员来支持,大家一起来组成这个问题。
    在这边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讲到父母这一辈,我较多地借鉴了我们在西方的一些经验。当父母听到你要去一个设计学校的时候,他们可能更多地想到“你会在设计学校做一些很疯狂的事,你会在那边一直喝酒,一直的完善。”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另外一个可能要问学生自己本身,他们为了上设计院校要通过非常严格的考试,并且通过严格的考试之后,他们到底是因为对设计有热爱、有热情,才去做设计这个行业,还是说因为他们获得了这样的分数,就觉得我就上设计学校吧。
    刚刚都有提到过很多经验以及设计学校学生实习的一些经验,在这边我们就想到,在设计学校的学生进行实习的时候,如何能让他跟成熟的设计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让他们一起来做项目,从而让他们能够获得不一样的工作体验。
    目前由于上海办公室的规模不是很大,只有三十左右的人数,所以我们今年所招收的实习生也不是特别多,有三位实习生,并且有两位都是直接参与到项目当中。我们想到如果我们之后规模有扩展的话,如何进行实习生的项目。就是说在这边设计教育,我们是把我们这边认为相关的一些元素都列在这来,如果在进行设计教育方面考虑的时候,把这些元素进行通盘考虑之后,我们觉得应该会得到一种模式或者是一个模型,那么我们如何得到一个模型之后,未来去实验它或者是实践它。有一些问题是说这个部门可以解决,比如说IDEO有一些问题也是不能解决的,要依赖于学校本身来解决,所以只有大家一起努力,让这些问题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里我们还是引用了刚刚“建立模式、扩大规模”的概念,当有一个或两个好的创意或者是模式产生之后,我们可以把它进行实践,最后可以把它推广达到一个规模。我们的思想始终是用来解决这样一个具体化的问题。这些应该都是有问题附在上面的。那么我们针对中国自身也有很多问题没有了解,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不同方面、不同的人来进行这个问题的解读。
    因为在中国有一些问题都没有办法得到具体的解决,所以我们希望对中国的这些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并且跟大家合作。我们在中国获得了很多的灵感,所以我们称之为“中国灵感”,并且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设计产业,也就是说设计在中国。最后能够让一些西方的设计公司,从我们这边学到关于中国市场,关于设计方面的一些探索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这里写上“向中国学习,师从中国。”谢谢!
    我们有一个很简短的视频放给大家看,就是说我们在中国刚刚提到一直都能获取很多的灵感,这个是我们的一位从美国来的设计师,在我们上海办公室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对中国从视觉方面上的一个理解。可能需要用另外一个电脑来播放那个视频。在进行这个设置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我的?
   
    提问1:Richard Kelly你好,我提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对来说较为尖锐和实际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因为IDEO是一个全球的设计咨询公司。并且在中国设计业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就是说你们IDEO如何和中国本地的设计公司区分开来,或者是和其它在中国的设计公司区分开来。
    第二个问题,如果区分开来之后,我们说一些本土的公司找IDEO做一些项目的话,可能会想到IDEO所收的设计费用,相对本土设计公司来说是过高了,而且高很多。在这个时候,我想问一下,到底在中国有多少公司可以付得起像你们这么昂贵的费用?
    Richard Kelly:在说到我们公司和本土设计公司的区别,当然有一些区别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IDEO公司来进行一个项目的操作,我们项目的操作可能是不仅融入中国本土的元素,还有一些在国际、全球做设计的经验。并且因为我们IDEO公司在业界享有了一定的声誉,可以我们有能力来提出或者是应对这些较为重大的一些问题。
    在这边提到如果有多少个公司可以付得起我们的设计费用,大概说一下,如果要给个数字的话,比如说是由五个中国的大公司可以付得起我们这样的设计费用。但是我们的兴趣点,并不是说在这五个大型的能够付得起我们设计费用的公司身上,我们更多地是希望能够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进行合作,因为他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些非常好的创意,供我们借鉴。并且在说到,也不是说能不能付得起的问题,可能这个牵扯到要设计东西价值怎样,如果说现在设计一个实际的产品,我们IDEO承认可能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其它设计公司也能做得非常好,甚至比我们IDEO更好。但是我们较为善于地是能发现一些未来的价值和潜在的价值。如果要想了解到我们这个公司或者是我们这个行业未来的机会点在哪里,我的一个前景在哪里,可能我觉得我们公司是较为适合来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的,至少我们知道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我们在帮助我们的一些客户进行他们未来前景界定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用设计作为手段,因为有了设计作为手段,我们可以把他的前景每一步稍微具体化地呈现在他的面前,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可以降低他们未来的风险”,或者使这些风险消失。如果你不清楚你的下一步战略走向是什么,可能会给你的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希望能够不断地问出这些具有启发力的问题,并且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设计这样的手段使每一步的工作,或者使每一步能够具体化,让我们帮助我们的客户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未来,并且降低他们的风险。
   
    提问2:你好,你们IDEO如何为中国进行设计?举一个例子,当时是摩托摩拉要做一个项目,是一个产品设计的项目,跟我们的公司合作,因为我们公司就从芝加哥办公室派了两个外国人过来做设计,当时他们就有一个疑问,这两个人到底对中国市场有没有了解?虽然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全球的公司,由于中国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不见得任何一个外来者都能够非常迅速地了解中国市场,并且在一些客户自身的行业,那些客户要比IDEO更加了解市场,或者是更加了解这些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客户告诉IDEO我比你更加了解中国市场,我比你更加了解这个行业,并且我不认同你这个设计的战略,在这种战略下要怎么应对呢?
     Richard Kelly:回到刚刚那个问题,我认为像IDEO在中国只是待了一年的时间,可能之前对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目前我们IDEO上海工作室的设计师当中已经有3/4能够说很好的普通话或者是中国的设计师,因为我们也了解到,如果要了解中国市场,一定要从中国的角度来进行。同时我们认为IDEO为什么在中国市场设立我们的办公室?也是由于在IDEO的其它办公室,比如说我们IDEO有550个人,在其它地方的500多人,他们非常急切地想了解中国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希望能够借由我们这样一个窗口来解密中国。并且我们在中国做项目开展业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自从我们去年开始才对中国的市场有一些了解和进步。并且我们始终在每次应对项目的时候,确保我们要适合这个项目的合适的人员放在这个项目上来进行。并且IDEO在中国业务的开展,也不是说只是针对于产品的设计,现在很多的公司都开始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对它的品牌进行重新的定位,或者对企业本身的组织机构进行一些很好的调整。我们已经较多地从事与战略和品牌方面的工作。
    如果回到设计教育这个话题之上,在我们IDEO内部,可能对于设计师的培养也有自己的一种方法。在这边我们是把不同办公室的设计师,可能让他们到别的办公室去体验一段时间。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在前不久就被派到巴西和印度那边进行设计或者是进行市场的考察。并且也有来自美国的设计师会在我们的上海办公室来体验一下中国的文化。
    这段视频是由一位来自美国办公室的设计师。他从小是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去的,他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的一些感受,把他呈现的视频,展现给大家看。我认为在IDEO设计师总是从他身边的事物寻找灵感,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上,就是置身于这样一个市场中,从中国的市场上来寻找灵感。
   
    主持人:如果大家没有问题的话,今天的议程就结束,非常感谢Richard Kelly先生。

2009年7月25日
·
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致辞
·对话1:《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
·对话2:《设计师在企业中应该如何成长》
·对话3:《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

2009年7月26日 活动B
·
主题演讲: 《网页设计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主题演讲:《工作室机制与设计教学》
·主题演讲:《设计师的创业之路》
·主题演讲:《深圳设计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主题演讲:《技术PK创意:均衡性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6日 活动C
·
主题演讲:《培养自主创新人才 推动民族品牌发展》
·主题演讲:《产学研与实践教学在汽车设计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主题演讲:《国际设计组织的选才标准》
·主题演讲:《设计师如何在跨国企业中成长》
·主题演讲:《从IDEO看中外设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更多请见: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 vincent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