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院校专题 → 正文
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对话3:《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 曹金花 整理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09年8月24日


论坛对话:《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
(从左到右)主持人:肖勇  对话嘉宾:薛振添,冯志锋,邱丰顺,刘传凯

题目:论坛对话:《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
时间:2009年7月25日下午
地点:国际文化大厦二层报告厅
对话嘉宾:刘传凯、冯志锋、邱丰顺、薛振添
    
    马兴正:
我们有请第三组嘉宾刘传凯、冯志锋、邱丰顺、薛振添先生到主席台就坐,同时我们有请本段的嘉宾主持人肖勇教授。非常抱歉肖勇教授,因为现场的条件,我们没法给你提供像你照片上坐的那么舒服的椅子,但是我们相信你的话题一定会吸引我们。请各位嘉宾和主持人上台。
   
    肖勇:不好意思,片子放了好几次,我都看烦了。所以我今天又穿着一样的衣服。今天很高兴,我离地面比较远,还是坐着吧。刚才说了好多话题,我们换了不同的嘉宾也做了很多阐述,最重要设计师的培养他的终点站应该不是学校,他的目标是企业,走向社会。所以企业作为一个设计服务的机构,它是设计作品的摇篮,也是推动创意产业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另外它也是设计师的土壤。
    刚才也有个说法,为什么设计师毕业以后去做蛋糕,我觉得也挺好玩的,因为蛋糕上面的图案是平面设计,蛋糕的造型是封面设计…如果能有机会到他们那儿去工作的话,我想这样的学生可能不会轻易去转换。著名的物理学家也说过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所以设计师也可能成为撬动地球的这个人,但是如果撬不动,这个杠杆就成了双节棍。今天我想请在座的几位资深的人士谈一下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就不按顺序了,先请灵智精实北京华北区创意官薛振添先生先谈一下对设计师人才培养的看法,因为薛先生在创意界有非常深的经历,有请!
   
    薛振添:谢谢组委会的邀请,我个人现在看,虽然我工作那么多年,可是我自己觉得是这样,不管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或者是所谓的广告设计,其实我们应该给消费者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所以当一个大学生,如果他毕业到企业里面,企业的责任也应该在这里。
    我想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上个月在HBO这个频道看到一部电影,我是大半夜看到的,因为我们下班比较晚,晚上大概11、12点看到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在美国发生的一个故事,是一个真人改编的电影。这个电影从一个6、7岁小孩开始说起,他从6、7岁开始发病,有一种疾病,我记不得正确的学语,疾病的特征是这样的?在他日常生活里面,他很多反射是不被他控制的,他在讲话的时候,平常就不会自觉地肌肉、嘴巴、手、整个人都会抽动,甚至发出很多怪声音。在他小学的求学过程里边,他转学转了大概将近十个学校,甚至于他的这个怪的疾病,让他的爸爸、妈妈离婚,甚至于在离婚之后,这个小孩也得不到他爸爸的认同。
    举一个例子说,这个小孩有的时候他爸爸带到他去餐厅里吃饭,但是吃饭的时候,你知道在国外的餐厅里,不会发出声音,但是这个小孩总是发出怪声音。他爸爸认为,在周遭来看,他的小孩是一个有病的小孩,是百分之怪异的小孩,他脸上挂不住。所以他自己对小孩都没有认同感。这个小孩其实在小学的求学过程里面就是这样被他的朋友们、同学们歧视。并且他转学到最后一个学校,他的妈妈其实是很伟大的,就是不断地转学校,当他在某一所学校出现问题就转出去。
    在这个学校他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个事情是发生在某一天他在课堂上,同样发出了怪声音,这个老师非常生气,以为他是故意的。所以就把他轰到校长室去,这个校长还不错,一开始稍微有点误会,以为他是故意的,问清楚之后知道他是有病的小孩,这个校长就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他问他一个问题说今天下午有一个音乐会,问他说你要不要参加,这个学生其实很有自知之明,他说:我去了,我的这个毛病会破坏音乐会,会让大家觉得很奇怪的。那么他决定说不要去。可是这个校长说你一定要去,并且带着秘密的角度说你一定要去,我邀请你参加,所以他下午就没有办法去参加了这个音乐会。在音乐会上面,当大家都在听演奏的时候,他一路上都在做怪声音,会打扰同学和老师们欣赏音乐会。当这个音乐会结束之后,这个校长按照惯例上台做一个目前简单的致词跟介绍,然后他就问在场所有的同学说,你们刚才有没有听到一些怪声音,所有的同学都举手说有,就把视线转到这个同学上,这个同学的脸就红了,很不好意思。他的毛病是越紧张越严重,所以他就不断地扭头,歪曲,发出怪声音,然后这个校长就请他上台。
    上台之后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故意的吗?他说不是。然后他把病的因由告诉了所有在场的师生,校长就有一个引导性地说:“那么你希望怎么样大家可以减轻你的症状?或者让你过得更好一点。”他说:只要大家把我成朋友,把我当成一个正常人就可以。他说完之后,所有在场的同学跟老师都很热烈地给他鼓掌。这个同学就在那个学校到他小学毕业,至少这个阶段是很顺利的,可是当他大学毕业之后又开始了。
    他大学毕业之后开始要求职,他说他从小立志要成为老师,可是他在求职的过程里面投了20多家学校,包括去面试,没有一个学校要他,都是因为这个毛病。在面试的过程中,他就不自觉地会发出怪的动作和怪的声音。直到最后,有一家学校试用他,在他面试的20几家的过程里边,甚至于他爸爸有点瞧不起他,因为他爸爸在美国是建筑的一个包工头一样,开了一个公司,他爸爸就说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工作,就来我这里做搬运工吧,但是他不死心,他说我可以去,他就一边去打工一边学习,最后这个学校给他机会,他就从实习变成正式的老师,在他教书的过程里基本上有几个同事的排挤,同事都把哪个班级最不好管教的学生丢到他那个班上,因为他们都想我管不了就教给你去管吧。但是他用他自己的方法让这些学生变得很好,甚至于有一个同学,他的爸爸下课的时候来接他回家,看到这个老师有这个怪毛病的时候,感慨给他转班。后来是什么呢?后来这个学生自己上课的时候,偷偷溜出来去他们班上课。这个老师最后努力到说他获得了那一年在美国评选最佳的新老师,得到了那个奖项。他在颁奖的典礼上面,说了一段获奖感言他说他这辈子最感谢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是他的病,因为他这个疾病让他可以很深刻地去体验生活,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跟他的学生们相处、交流。去帮助他们真正地成长。所以,我最后想说的是,一个企业应该让进来的员工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我们不应该是站在我是老师,我要教你,其实我们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一起去成长,一起去学习,这是我觉得一个企业应该做的事情。谢谢!   
   
    肖勇:
非常感谢薛先生非常动人的故事,这个病可能是叫癫痫,突然发作了,特别是心理和神经能够更加刺激这个症状,这里面最感动的并不是这个学生,应该是那个老师和那个校长,真正能给他一次机会,再一个就是社会的认同感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有缺陷的人在社会上找到他自己的位置。
    还有我想现在不要瞧不起那些搬运工,说不定哪一天他们也是设计师,非常感谢薛先生,请大家再次鼓掌。第二位设计师是邱丰顺先生,邱丰顺的公司叫艺友道,我想道家也有“道可道非常道”的说法,我想艺友道,邱先生怎么谈出你的设计之道。
   
    邱丰顺:我想一个阶级,对设计师来讲,应该说他的教育,或者是他的义务,是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所谓的专业部分。我们都知道,教育我们不可能期望,今天好几次研讨会里都提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可能期望学校教育毕业以后就变成很高、很远的设计师,他必须要经历过企业的再次教育才可以。在我自己,不管是在摩托摩拉,或者是我自己开的公司里边,我们都对之前的设计师有比较严格的培训计划。就专业这个部门来讲,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要培养一个设计师,如果说我们把设计师当成是一个沟通程序来讲,我认为我们要培植的这个设计师就是一个能够跟你的客户,或者是说能够跟组织里面的高层直接面对面沟通的一个具有这样能力的设计师,当然这个设计师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就非常复杂。企业就比较要给予这样的一个帮助。
    简单地来讲,我现在不管是自己的工作,还是我现在的公司来讲,我是把每一个设计师,不管他有一年、两年、三年……七年的经验,我都希望他们未来可以当成一个国际公司的设计总监,我是这样来设计我的设计师的,这是专业的部分。
    在其他的部分,我的公司很强调一点,现在特别是工业设计,不太有可能一个人能够从产品的企划到最后产品量产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人独立去完成,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我的公司里边,我都要求我的设计师,事实说除了是一个很优秀的设计师,有专业能力之外,甚至更重要的就是你要学会做人,这个做人并不是做什么,就是你要去知道你怎么样去跟你的同事也好,你的客户也好,甚至包含对你的家人也好,就是说,从生活当中,你去体验到你怎么样真正做一个好的设计师,我相信在一个专业部分的培养里,加上他在道德、品性方面的培养,再加上公司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资源,提供给这个设计师,我相信应该会在企业跟设计师之间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良性互动,这是我自己个人在这个题目上的看法。谢谢!
   
    肖勇:谢谢邱先生的经验。邱先生说了四个方面,第一是目标性的培养,设计师能够往更高层面的发展。再一个有专业的环境。还有一个就是团队的精神和团队的协作。还有就是全面的素养、素质,做人的一个基本方法。我想这四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想请这次比较特别身份的设计师,刘传凯先生,自由设计师非常特别,在很多年前欧美就出现了自由设计师,中国也越来越多,我想自由设计师和自在的设计师是不一样的。因为很多设计师因为很难找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就待着了,但是自由设计师是一个狙击手,应该有很强的单兵作战的能力。我想请刘传凯先生,毕业于美国,非常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你也有着国外的经历,能不能谈一谈国外企业在对设计师培养方面的想法。
   
    刘传凯:OK,谢谢肖老师,我应该属于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所以才叫自由设计师。当然在国外的经验,等一下我想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另外,我想先回到今天要讲的主题上面“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当然企业有这个责任、义务来培养它所雇佣的这些人才。但是我觉得很多事情要回到更前面去讲一些事情,雇员对企业提出要求你要培养我,给我机会以外,对自己自身的一个检讨,必须要自己有一些规划,才能让公司了解怎么样来培养你,你不能一味地要求公司给我机会,按照你的方法来培养,这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对自己有前瞻,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规划的话,不管是设计行业还是任何行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边,自己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规划,才有办法要求企业应该怎么样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给我一个适当的机会,这是一个主动性的问题。
    刚才薛总讲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背后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这一位虽然有一些先天残障的人,当然他得到了一些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自身的付出和努力,才会得到他最后的荣誉。
    反过来身为设计师是不是在企业里边,你要求企业培养你的时候,你自己应该告诉企业说我要做什么。很多设计师或者是很多雇员,相信企业能够带给他最好的,是跟着企业走。我觉得不尽然。每一个企业的方式不一样,不见得你这个人会在企业待一辈子,当然在企业里边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当你发现这个环境不再适合你的时候,应该找到另外一个适合你的方向,但是先决条件是你自己非常了解自己,这是我相对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了解自己本身是很重要的。
    举一个例子,我常常接到很多学生的Email,告诉我设计要怎么学,Idea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么多Idea,我基本上分两种邮件,一种邮件我会回。一种邮件我绝对不会回。不会回的邮件是什么样的?写完一封信很简短地讲完以后,就说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请告诉我。因为你没有告诉我,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是你去外面留学,你想学什么样的东西,要到什么地方学,有几年的时间学习,你要把这个告诉我,如果你事先想了问题,做了功课,我可以用我的经验,专业的眼光给你一点建议,但是如果你什么功课都不做,就把问题拿出来,我觉得这种问题太多了。有的时候我们讲到企业里面的设计师要往前看一点,要去讨论学生本身自己看待自己的时候,不要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别人给你的,你自己有没有自己检讨的能力,自己去看你自己未来五年要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个自发性的问题。
    因为我们今天讲了很多东西,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从学校方面来看,当我从巴黎刚到中国的时候,我当然也是有很多机会,参观了很多国内的大专院校。当时的环境的确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好,现在我看到每个学校里面大楼越盖越大,设备越来越好,可是我没有发现学生的自发性更好,学生分享的兴趣有进步。我觉得有一点很可惜,在我求学的过程里面,我并不觉得巴黎的老师有多了不起,的确他们带了很多专业上及时的知识和案子,这个没有错。但是在整个的学习过程里面并不是跟老师学习,这一点在现在的学生,我真的希望在座多一点学生听到这个话,或者有老师可以传达这个信息,学生本身要能够觉醒,你去学习的时候,跟着同样的环境,跟着学生学习,在我们当时代学习的时候不是跟老师学,是跟学生学,大家都再一个宿舍里面聊天、熬夜,不管是熬夜也好,聊天也好,做案子也好,这样的环境跟到企业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你要提供这样的环境,现在学校有这么大一个地方,为什么没有办法让学生集中在学校里面,把课业也好,把很多东西在学校里边做好,甚至更多的东西在学校里面完成,大家都把功课拿回家去做,你根本不知道学生在家里面怎么做,你也不知道人家怎么做,就是你没有看到这个过程。你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在这个过程里面,进入不了状况。所以你到企业里边还是一样,单兵作战,作战以后发现根本就看不到目标。所以我觉得基本上,如果能够在学校里边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引导学生,自动自发地去学习,这个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的,不管是教育也好,还是企业里边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一个问题,大家都把主意藏起来,大家画图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画自己的东西,不跟你。因为我有一个好的Idea我怕别人拿去,老板就认为是别人的东西怎么、怎么样,我的没用。我觉得这种东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学校里面没有养成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东西。其实设计,我们讲白了,我是一个设计师,我看过太多、太多的设计,你说你今天哪一样学生做出来的东西,我在外面没有看过,再有天分的学生,做出来的东西,哪一样不是以前做过的,都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但是在你重新创造的过程里面,能不能多加上一点点,在你自己的生活经验里面提出来的东西,这是我们要看的东西。
    所以,回到这个主题来讲,我认为企业当然有它的责任、义务。一旦企业知道了设计师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后,能够根据企业个人的理想做一些工作,这是好的事情。一般来讲,我觉得有的企业方向是对的,现在有一个很通俗的情况就是“引而优则倒”,设计师干了三年以后,然后就到总监上去了,然为管理一定是在设计师之上,所以很多设计师做了两三年以后就认为我一定要当设计师总监,我的同学都当设计总监了,我不能不当设计总监,不是这样的。如果你非常地热衷于设计的话,你就做你的设计师。所以,企业里边有这样的一个机制在,就是说你可以不去走总监的路子,可以一直走专业的路子,还是一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回馈,这样就不会造成很多人才的浪费。这是我的一些意见,谢谢!
   
    肖勇:非常感谢刘传凯先生,从设计师的成长谈到了自己的观点。这里面有几个挺重要的,第一个就是设计师如何认定自我价值。第二,有前瞻性的规划。第三有自己事后的方向和判断能力。第四,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第五,要注重分享,不能自己完全是孤立地去工作。第六要有自己的选择,不一定所有的设计师将来的选择都是一条路,非常感谢刘先生的观点。
    中国的设计师,特别是在十几年以前,各个学校的设计师都出来,首选的城市就是今天的深圳,那么今天的深圳是中国的设计之都,在国际上也是设计之都,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城市被誉为“设计之都”。今天我们也请到了深圳平面设计协协会的副主席,也是朗图设计的董事长冯志锋先生,请你谈一下设计师目前在深圳发展的一些状况和你的感受?
   
    冯志锋:因为我们还是深圳的,我谈一谈深圳的情况,现在深圳的平面设计公司,经过将近大概二、三十年的发展,现在基本上形成三类设计公司,第一工作室制,这种规模在深圳应该是最庞大的,基本上都是在十几二十人以内一种规模的状态。第二种可能就是20-50人之间中型规模的。第三种类型是50人以上的,应该不会超过10家。应当说任何一个企业,只要他是对这个行业或者是设计产业,对企业发展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和理想的话,都会把设计师的教育和再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来抓。就拿我们来说,在三年以前我们公司都没有,在三年以前我们公司规模徘徊在50人以内的规模,我们人力资源是行政部来解决的。从三年前我们开始知道,因为我们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大概是100人的规模,今年是我们公司发展的第10年,未来的10年,在我们20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规划,我们要有一个大概500人规模的创一流设计集团的公司,在北京、上海或者是西部的成都等等,有这样一个规划。我们最核心的就是人力资源部,就是人才。因为你提出这样一种规模和框架的话,当然首先最主要的是,这个公司的组织架构是我们未来发展规模最核心的因素,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
    因为我们未来在别的城市的扩张,都会把合伙人制和董事制运用到我们公司发展的战略里头来。因为这两三年我们在逐步建立我们事业部过程中,会把事业部的人变成我们的合伙人。回到最传统的的层面就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
    实话说,我很害怕谈到员工的培养和学习。因为我们每次招聘员工,所有员工来到公司,刚才像贾伟讲的一点都是为学习而来的,我特怕听到这个,他觉得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就是自己能否为企业创造利益,刚才解建军讲的,贾伟讲的,我们三个公司的生存状况很像的,就是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完全是市场化运作的一个公司。对我们来讲,生产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说我们任何一个设计师都跑到我们面前来说:“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教育、培训、学习的计划?”首先我要问问他,当然说得直观一点,我要给你支付工资,我没有收到任何教育经费,公司在整个培训过程当中,我们唯一能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工作中学习,我不可能是一个院校。为什么?很多新来的员工,你看银行都有为期三个月,一年全封闭的学习,或者是送到国外去学习,你看万科,新人起码三个月集中在北京、上海或者是深圳去,或者每个礼拜都有专门的培训课,向设计公司提出同样要求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所以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如何在工作当中学习,因为他不会认为,我们在工作前期做设计的时候,做工作会议的时候,做工作汇报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认为这是学习,这是工作,他会把学习和工作分开来看。对于企业来讲就有一种非常大的压力。
    对我们来讲,能维持正常的发展,当然我觉得人才是公司竞争力最根本的一个东西但是人才的竞争力是如何在工作当中来提升的呢?其实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说曾经在两三年以前,有一段时间是不敢招毕业生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毕业生为了学习,把学习作为第一目标,不把工作作为第一任务,让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第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的实习生,我们的毕业生心态非常不稳定。他有可能面临换城市,到别的城市去;有可能面临考公务员,出国留学。变成了很少,几乎毕业生的流失率在一年之内的流失率会达到90%,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出现了这种状态,就让我们的公司感到很恐怖。因为一个毕业生来到企业里头,他没有经过一年的训练,几乎是很难为公司产生多大价值,前面的三个月绝对是白待的,要熟悉这个公司起码要花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好了终于他在这半年时间参与了某个项目,做到有一点点成绩,他立马对自己的待遇或者是薪金提出一个很高的标准。
    因为我们公司也经常被说是深圳所谓的“黄埔军校”,因为他可能会500块钱,1000块钱就会换一个新的工作和职业。因为我们前面所谓的教育、培训的投入都是白投入了。起码前两年,我们都曾经尝试去终止坚决不招刚毕业的毕业生,后来发现只是维持了不到半年,发现这个计划不可行。在朗图里头,经常会发现真正能留下的,虽然只有10%留下来,90%流失了,这10%很可贵,我们目前有12个总监,有8个总监都是这种身份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认为他们是最具有我们朗图DNA的员工身份,他们最了解这个公司的价值观,最清楚这个公司的发展方向。我们经常说他们建立对设计的认知和对设计的系统,都是来到我们公司以后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在提升我们总监的时候,只能在他们里面找,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次是空降总监的人物,因为外来和我们内部的文化冲突会变成很严重的问题。
    回过头来,我们公司对设计师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培养的。
    第一,为什么觉得毕业生好?因为毕业生的价值观还没有成型,所以毕业生到公司来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在价值观培养里边,主要是通过每一个星期有一个分享会,固定的星期六上午有一个分享会,这个分享会是轮着来做,七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做,我们叫分享会,你可以选择,比如是观念上的,自己工作上的,或者是电影上的,都可以。这个分享会很长,有时候长大5、6个小时,这样会有一个充分的沟通,这种沟通形成一致性的价值观是很关键的。
    第二,我们很强调学习能力。你来我们这里学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某一个单向的技能,我们把培养他的学习能够作为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来做。因为我觉得技能也好,或者是方法也好,应该是伴随你终生的,不能说我今天学会这个技能,明天就不用掌握别的新的技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在会议里头,在每一个案子里头,或者在生活里头,如何掌握这种学习能力。
    第三,我们一直非常强调设计师的视野。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在5、6年以前,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北京、上海或者是广州的毕业生到深圳去,但是随着经济中心都在北京和上海,这5年以来很少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会到那里去,起码我很难遇到,唯一的可能性是他家在深圳,念书在北京或者是上海,更多的是二三线、四五线的毕业生来到深圳工作。遇到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工作中的很多东西他们不懂。比如说讲一些基本的问题,他们没有接触过,或者没有看过,或者不了解,就变成了我们提到很重要的,就是如何开阔他们的视野。我觉得开阔视野不仅仅是介绍几本书给他念,介绍几部电影,介绍音乐让他听,最主要的就是如何让他亲身感受,所以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叫做考察的计划。
    我们一年会分两批,组成专业的设计师考察,因为我挨着香港比较近,每个月都会组团去,专门走设计路线,让他们一站、一站地去看。OK个,我们到日本、到欧洲、到泰国、到澳洲、到新加坡去,少的时候有一批,比如上个月刚有一批从澳洲回来的,专门澳洲的建筑、设计公司或者是考察之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
    第四,是培训部分是关于职业化的培训。实际上我们发现,首先你是一个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前提。更重要的你是一个职业人。我们对职业化的培训,因为中国的美术教育或者设计教育,基本上是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的,这群毕业生,我认为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非常缺少计划性。比如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因为现在深圳在公司架构上,我们需要有管设计战略,设计管理的,设计执行的等等各种层次的人,上了大概50人以上规模以后,如何保持公司运作的效率,就变成了部门间的协调。刚才说的是做人的问题,做人也回到我们的体系本身,最基本的就是如何拟定工作计划,如何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习惯,如何保障你对客户的承诺得到实现,重视你的承诺,简单的这样一些东西,我们都会进行一个培训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这种企业来讲,企业里头的人才再教育或者是学习,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如何通过日常的工作当中进行培训和教育,在院校和设计界对接当中,在院校里头,甚至是设计管理的课程,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可以推行除了专业以外的教育,包括职业化的教育。这个职业化教育在设计师里头尤为重要,可能他的专业水平很好,我们说衡量一个设计师的基本标准不是专业水平,起码从一个职员角度来讲,首先要做到职业化,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所以我觉得职业化标准的培养,能不能在设计院校里面有这样的一些课程。对我们来讲,我们起码不需要在职业化层面上做太大的培训了,只是做专业的培训了。谢谢!
   
    肖勇:谢谢冯先生精辟的观点,这里面有很多深圳独到的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个是人才确实是设计的资本。再一个朗图设计,非常注重培训,而且这些培训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院校去学习,对职业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价值观、技能等等。最终的观点,我觉得是不要到深圳去学习,要学习就在北京,找贾总。下面是互动的环节,请各位朋友如果有意见,可以直接向我们的嘉宾发问。
    确实下午比较困,我想代听众提一个问题,问一下邱先生,你们公司跟设计院校是怎么样的合作,有没有一些正式的协议,或是去选,怎么样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再就业的机会?
   
    邱丰顺:我们公司可能跟其它公司不太一样,我们公司在成立满一周年的时候,我把所有的团队,当时大概有11、12个人,所有的团队拉到了北京的郊区,做了一个两天的座谈。说实在的,我也是大姑娘上花轿,第一次自己出来开公司,我也不知道我这个公司未来想变成什么样。当然我有一些理想,事实上当你成立公司和你在大企业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你的资源各方面都不一样。很幸运的是一周年我们活了下来。所以我想这些冒着生命危险,身家危险,不在大公司来做的,愿意出来跟我干的人,我很想听他们想什么,所以我们做了两天的研讨,我希望他们告诉我,他们在想什么。
    后来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说我们把我们的公司分成十等分,7/10赚钱,拼命去赚钱,能够赚的钱我们都赚。2/10就自己开发产品,我相信设计公司,包括洛可可贾伟他们都是这样的,希望有一天设计公司的品牌也可以变成一个产品,自己开发产品,当然我们知道花太多的时间可能会很危险。因为我们知道怎么作出东西,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卖,就像今天肖老师讲的要有关系,有机缘,所以我们花2/10的资金来做这个事情。另外1/10我们要对社会尽义务和公益,这1/10的目前是开放给学校的。这个开放给学校没有特定给哪个学校,目前我们就是开放给任何一个学校,愿意跟我们合作的学校。我们今年是跟北京联合大学,他们送了两个学生到我们这个公司来,全天候的,就是我们指导他们,给他一个专案,给他一个设计,由我们最资深的设计师带着他们一起做,应该经过一年就把他们变成专业的设计师,我觉得还不错,他们校方也蛮肯定的,当然还会持续做下去。但是我必须要强调下去,不管是设计公司也好,或者是一个集团也好,事实上设计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是无限制的。
    所以我也蛮同意刘传凯刚才提到的,设计师或者是设计系的学生,其实我们都蛮珍惜能够看到一个设计师对自己的理想很执着之外,他也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想要什么东西,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针对他所需要的,再考核到我们自己本身,资源的局限性,跟他们做互动。目前来讲,我觉得跟学校的互动是相当好的。包括在座蛮多的老师,各个不一样的学校,如果想要跟我们公司做互动的话,我都非常欢迎。我们真的是把跟学校的互动当成社会的义务来做,当然我也必须要强调,不管送任何学生过来,还是会经过一个考核的过程。而且一旦进入到我们公司体系里面,是非常严格的。就是说真正把他当做一个真正的设计师来看待,不但是在专业的学员部分,甚至在他的工作态度方面都要求非常地严格,这是我们公司目前为止,跟学校之间互动的一个状况。谢谢!
   
    肖勇:非常感谢邱先生,他公司的经验,其他的老师或者是在座的朋友们还有没有问题?
   
    提问1:谢谢给我留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很难得。我知道你现在是自由设计师,你以前也在其它的很多公司做过,我想问一下做自由设计师和在企业的设计师有什么不同?第二点,从就业角度看,我们现在的学生说就业很困难,有没有可能学生不就业就做自由设计师呢,您对学生做自由设计师有什么看法?
   
    刘传凯:
广义来说自由设计师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被迫的,一种是资源的。我基本上现在应该是被迫的。所以自由设计师好听一点,就其实就是找不到好的职业,找不到适合的职业。所以就先做着呗,事实上我不太建议一出学校的学生就出来干自己的工作室,马上开始接活,还是要多一点历练,我良性地建议,第一不要拿你学校的东西当做笑话,你从什么学校毕业,大家也都知道,你突然接活没有干好,学校老师的脸上也挂不住,所以多一点经验总是比较好的,不要认为出了学校就什么都会。学校对我来讲只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够开什么样公司的门要看你自己,当然还有机遇,如果你自己没有准备好也是没有用的,机会永远是给准备好的人。
    所以自由设计师在欧美相对来讲比较多一点,是因为文化的关系,很多在欧洲,比如说很多人是学什么的,他跟了师傅做某一样手艺做得很好,跟了几年自己出来做,这样的话你有机会,还是跟了一个好的人跳出来。如果说从学校出来马上就能独立做,除非你非常有天分,非常有头脑,不然你要经历的东西太多了,像这种设计师除了自己要做设计以外,还要兼顾很多其它的事情,要接案子和客户谈判,所有的事情都要包下来,如果没有经验怎么办?就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事情兼顾好。到了这种还是要提供一个最好的服务,否则这个案子做完一次以后,人家就不会再找你了,所以还是不要拿信誉开玩笑。
   
    肖勇:谢谢刘先生的回答。
   
    提问2:我感觉突然脸皮变得特别好,因为拿话筒没有拿到。刚才听到一些老师和一些从事很多年的资深人士心理的一些感悟和一些信息提供给大家。我针对冯先生个人的一些想法和见解,也不是说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我有一些感悟和理解,就是针对于毕业生对企业的要求,或者说您被他们学怕的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学生时代的想法跟您理解的有相似的部分,就是作为一个学生从学校踏入到毕业这个门槛儿的时候,他会有一些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会转化为一种情绪和一种态度。就是说我要用一些说辞来告诉你,我不是一个特别高傲的人,我可以在这个企业里边特别虚心地去学习,他是表达自己的一个态度,这种可能是比较正向的一种观念。还有一种就是说,他其实也知道自己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去探索,他可能会把这个当做一个跳板,您公司可能是黄埔军校,他先去培训一段时间,一开始的目的可能就是抱着把公司当做下一个公司的跳板的观念,去从事自己的工作。我想每一个人的选择或者是目的性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人愿意踏踏实实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的可能有一些深远的打算。我觉得作为毕业生是一个双方的选择,作为公司,我愿意去选择一些我认为他可以成为我公司可以去合作的人员。愿意给他去培训,愿意让他成为企业的一部分,那么作为学生,他刚出校门,愿意接受这样的企业,接受这样的文化,愿意被企业熏陶,愿意在企业慢慢成长,至于以后怎么样,他不会想那么远,最起码在刚毕业的时候是这样的。
    在这种双向选择的情况下,针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他有两种感觉会出现:一种,我真的遇到一个特别好的公司,它给了我很多的培训和辅导。可能在相同的条件下,我可能在其它的公司感受不到,就会特别开心,他可能会因此在这个公司工作得稍微久一点,当然不可能一辈子。可能归属这个公司的冲动会大一些,另外一个就是将来有一天我的能力会超越这个公司所给予我的,他可能会更多地要求和汲取,汲取不到就会到下一家公司去发展。当然我不是站在您位置上的一个人,对整个企业的运行或者是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再大一点的企业,可能允许有一些人先进这边,先让你去学习半年,因为我可以有人去顶您这个工作的位置,对于我们中小型企业,我们需要高效率运作,如果缺你这个人的话就很难运转下去。但是我觉得就是因为他刚毕业,没有一个丰富地经验,就是会惧怕,惧怕成熟以后,长了翅膀就会飞掉。
    我觉得如果你能更好地把员工培养好的话,他其实就像一个播种机一样,到别的企业,他是带着您的文化去的。他会把这种东西根深蒂固的在自己心里会保留,不会变质掉,会有一些过去美好的东西在里边,当受到下一家文化影响的时候只是添砖加瓦,不可能完全摧毁。如果公司有这个培训的话,会让这个公司的形象更加坚固,而且有自信。就是说你离开我这个环境以后,你有没有自信去找到更好的地方。即使说你的拿得更多的话,会不会回想起在当时刚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的公司的那种环境、文化给予你的一些憧憬。我觉得双方面去考虑的话,我在想,你可能会想我招应届生的时候,那种想法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化?
   
    肖勇:谢谢你的观点。刚才还有一个举手的。
   
    提问3:谢谢各位老师,因为我也来自业界企业,我特别想知道各位总监、各位老师如何在企业中留住、吸引人才。特别是刚刚各位总监和各位老师已经有很好的公司品牌和知名度,容易吸引人。如果说有一天我们没有像朗图也好,像邱老师这个大的品牌,从头开始做的时候,如何去吸引人才,因为这些人才是最重要的,我特别想听一听薛振添老师的意见,特别是您从开始到现在,如何去吸引这些人才的?谢谢!
   
    薛振添:谢谢你的建议。我刚刚讲了,我自己特别的方法,我是跟我的同事们一起成长,从来都不是说我是老板,我的工作方式可能比较奇怪一点,或者是广告业,我们其实没有很多的条条框框。比如说我们上班的形式可能是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跟我所有的同事侃大山,就是聊家常,聊什么,这是我要了解同事的家庭状况,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我再从这里面进行因材施教,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是我个人的方式。
    我相信这个方法,其实跟很多国内的同事合作是比较有效的。因为我发现我处的地方是在北方,北方人对这个方面的需求,认同会蛮高的。当然这个方法在北方会多一点,在其他地方不一定会有。谢谢!
   
    肖勇:最后一个问题,这位女士。
   
    提问4:各位嘉宾好!是这样的,我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这个论坛的。但是我一直在找一个提问的机会。我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概括我的问题,我知道很多的水果往往都不是在瓜熟蒂落的时候才去采摘的,往往都是在比较青涩或者是八分熟的时候,然后它有一个闷熟的过程。因为我是来自上海的高校教师,我的学生就是叫媒体人,艺术类的教育通过扩招以后,往往生员是良莠不齐的,设计师往往不再是精英教育。我想学校,像肖勇你所在顶级的学校会有很多的协作,但是我们是一个普通的高校,这些学生,如果说一些比较不够出色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优秀的学生各个学校都存在,我想知道,设计协会也好,或者说一些行业也好,如果给企业一些鼓励,增加学生可以获得来自校方的一些企业实习的机会,请各位专家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缩短他们青涩的过程?谢谢!
   
    肖勇:提问给哪个老师?
   
    提问4: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
   
    冯志锋:我觉得基本上对人才需求比较渴求的一些企业,或者想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他依然是很愿意进行跟高校的实习,作为实习基地也好,或者是在实践中教育也好,很愿意承担这一点。起码我所了解的深圳的企业都很愿意做这个工作,当然有一个条件,就是说这个实习机会一定是有限的,因为刚刚讲到100万学设计的学生,这100万怎么分配也很难分配得过来。所以我觉得尽早,特别现在是暑假期间,本来应该有非常多的实习的电话打多我们公司里头来,我们一向比较公平的原则,就是会有一个简单的面试,因为我们从来不会期望实习生在具体的工作中产生非常大的价值,所以只要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基本上也不一定非得是名牌才会要,我觉得是心态最重要。主要是你去联系,他有这样的名额,我认为一定能够提供的。因为深圳设计平面设计师协会,如果你觉得有这样的需求,希望我们协会提供这样的机会,你都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肖勇:
非常感谢冯先生提到的这个信息。
   
    邱丰顺:没有说资源是有限的,我认为机会是公平的,学校这个部分在企业还没有作出决定之前,我认为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做的。今年大概3、4月份的时候,西安事实上有60所高校,都有设计院校。但是西安的企业很不发达,他们对跟企业的互动非常饥渴。今年3、4月份的时候,他们就组了一个团,几个高校的老师组了一个团,到深圳,到朗图这边来,他到创维去,刚好是我接待他们,我可以感受到他们老师非常希望,要为学生争取几个实习的机会。事实上我只是创维的总顾问,但是我感受到这些老师对学生的帮助,所以我就把这个事情报到创维总裁那边去了。他大笔一挥,来啊,没问题。
    事实上这个机会是凭空生出来的,我认为中国这种企业很多,包括今天在长虹,我所知道的在深圳里面企业特别多,他们对学校的互动来讲都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特别是深圳的企业,学校的老师如果愿意多一点心的话,其实不难。但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我还希望在座的如果有很多老师愿意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蛮希望给你们一个建议,我现在平均也是收到很多的,不管是求职还是实习的,我的感觉是有好几类人。
    首先,就是说你一看就知道撒大网的这种,我一定是不要的,我觉得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干嘛,他们就说碰运气,这种我肯定不要。
    第二种,就是弃而不舍。他一次送、两次送,三次送,每天送,甚至我们跟他讲“可能因为你的某些原因,不跟他互动。”他还是弃而不舍的送,就是死缠烂打的这种。如果他的技术还不错的话,我们可能会考虑,就是他有耐心。
    另外一种我们是觉得考虑的,就是准备了一个很好的作品集,他的作品实际上是设计师的一张身份证,今天学校的老师再怎么去捧你的学生,就好像你卖水果,你刚才用水果来做比喻,我们怎么知道你这个瓜到底熟了没有,就是要看他的作品集,这是最直接按的。如果他有一本很不错的作品集,透过关系送过来的话,这是100%一定会成的,就像今天肖老师讲的,如果今天各位老师送过来一个学生,我们肯定会收的,不可能不收。我相信学校的老师要做一个把关的工作,让学生把他的作品集做好,我相信这个身份证会让他在业界里面,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实习的机会,应该会比较容易一点。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肖勇:非常感谢各位的回答,也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很多学生也会获得非常多的新的机会。刚才也有一些不同公司的问题,我经历了我们公司的一些特点,就是学生来了,或者是设计师来了就走,一开始挺高兴的,学生感觉愿意来我觉得挺高兴,过两天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把你利用了。过了一个星期或者是一个月,三个月走掉了。现在从我那儿走掉的人大概20、30个,其实公司很小,后来我也想开了,我觉得如果学生出去能够在其它公司有发展,能够做得很好,我相信他们也会成为个人或者是业界有价值的人,就够了。但是从公司角度来讲确实不是好事情。
    像刚才那个老师说的,想把我们的想法送到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地方,有最好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学生也不一样。一棵树上的果子未必将来是将来会成熟的,有的本身就是烂果;有的本身就是标本;有的可能永远是种子,永远不能发芽;有的可能已经很快就烂透了。我想这也确实是因人而宜。
    我想我的观点,如果企业界,甚至公司主动一下,开一扇门、开一扇窗,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来学习企业,甚至了解,哪怕参观一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学校能够主动一些,老师更开放一些,为他的学生能够制造很多机会,多一些联系,我想这个可能比学生自己出去碰壁要有价值。但是学生,无论你自己认为好与不行,也可以主动一些,找很多机会。因为现在网络可以没有空间,没有距离。
    最近我的一个同学,他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学生的水平确实很低,只是专科。但是我了解几个学生非常想来北京,他们试都不敢试,但是老师非常想介绍他们过去那儿工作一下,学习一下,我说:“他们会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干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是“我们就那样”,他们确实不会,我非常难过。但是经过我了解,这三个学生是来自农村,而且人确实非常好,非常努力,非常卖劲。做的东西虽然不是很高的水平,但是非常努力,哪怕努力做一个很丑的东西(哈哈)。
    我想我的观点,就是你们来吧,来到我这儿,因为我本身不丢什么,但是我不会给你钱。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一个月之后你们做好我会付他们车票,给他们补贴;如果做得更好可能会到其它的公司;如果做不好,就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这是我的观点。
    今天非常高兴各位老师能够提供精辟的,国际、国内的,特别是东西方学生不同经历和不同的特点,能给他们一些建议。也非常高兴各位能够互动,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非常感谢大家!
   
    冯志锋:我插一句,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信,感谢我们对他们学生的招待,一封很精美的信函,每个学生都签了字,这是我们唯一收到的一封感谢,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个代表一种姿态,因为接受了那么多的参观,我们从来没有收过,所以那封信我一直保存得很好,而且我把它贴了出来,让我记忆犹新。如果大家有这样的参观机会表达,可能是一个很小的行动,但是让我们会有永远记住的。
   
    马兴正:非常感谢最后一组的嘉宾和主持人给我们做的精彩的对话,那么今天下午我们所有的议程就已经全部都结束了,相信通过今天下午这样一个比较短时间里边,高密度的交流,大家能够得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带来的问题也能够找到答案。
    今天晚上,刚才有很多的朋友,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问清楚,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今天晚上我们为所有的参会嘉宾、朋友、老师、同学准备了一个酒会,酒会的时间是在晚上的19点,我们在金龙潭饭店做了一个机会。同时我们晚上的酒会为大家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以及非常丰富的抽奖活动,那么晚上19点在金龙潭饭店见,谢谢!

2009年7月25日
·
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致辞
·对话1:《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
·对话2:《设计师在企业中应该如何成长》
·对话3:《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

2009年7月26日 活动B
·
主题演讲: 《网页设计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主题演讲:《工作室机制与设计教学》
·主题演讲:《设计师的创业之路》
·主题演讲:《深圳设计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主题演讲:《技术PK创意:均衡性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6日 活动C
·
主题演讲:《培养自主创新人才 推动民族品牌发展》
·主题演讲:《产学研与实践教学在汽车设计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主题演讲:《国际设计组织的选才标准》
·主题演讲:《设计师如何在跨国企业中成长》
·主题演讲:《从IDEO看中外设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更多请见: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 yimei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