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UserFriendly2011年会嘉宾采访——唐硕咨询黄胜山
作者: UserFriendly2011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1年12月7日

  黄胜山:UPA中国团队成员之一。现任唐硕咨询自身商务经理。
  
  记者:UPA的大会您参加过很多届了,要不先谈谈您自己的感觉,这届UPA大会有没有感觉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
   
  黄胜山:我总共参加过七届,从08年起我不在UPA组织具体任职。之前在UPA我主要在大会中做后勤。这一块比较辛苦,因此会议本身我参加的比较少,所以比较少的有意见。
  今年我觉得有几个变化。一个方面,我觉得大家对用户体验这个行业的重视有很大改变。前几年的大会一些通讯公司,互联网公司会参加的比较多,属于比较传统的行业。但现在可以看到,像银行、证券公司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比较小的或者是其它领域的公司都有非常多的参与。另外,大会讨论的焦点也在进化,从04、05年集中在讨论可用性,后来开始讨论广义的用户体验,现在用户体验在朝新的方向发展,今年我们看到关于服务设计,情感设计,敏捷用户体验等主题会有比较多。
   
  记者:作为大会展商,请您在这边先简单介绍一下唐硕咨询的业务范围、公司发展等等吧。
   
  黄胜山:我们公司的定位是用户体验解决方案。从产品角度,我们提供包括用户体验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和用户评估评估的系统体验解决方案。我们大部分的客户主要项目都是比较完整的全流程的项目。另外我们也提供咨询服务,主要是帮客户做用户体验机制设计,建立团队,进行趋势和策略分析等。我们公司有一些我们称之为“方案咨询师”会专门做这一块的工作。

  公司是07年成立的,发展比较快,现有60多人,现在在上海、北京、深圳、厦门都有办公室。目前的业务领域有50%到60%都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如手机,PAD,手机应用等方面,还有一些像银行、电信运营、互联网、家电、电子商务等行业。
   
  记者:您刚才提到,唐硕主要着眼于整体的方案提供,从研究可能到后来设计再到后续的测评。但是往往这些领域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是不太一样的。这种情况下,不同背景和技能的人是怎么来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合作,来提供整个全流程的服务的?
   
  黄胜山:首先我们有有专业用户研究人员、交互设计人员和视觉设计人员,他们在项目中会密切配合提供全流程服务,并且根据所处产品设计阶段不同不同角色参与的深度不同。其次,这种项目我们一般会至少配备一名咨询师的角色,咨询师是那种对研究、交互和视觉都有很多的经验,并且能够控制和协调整个UCD流程合适进行的人员。此外,全流程服务中一个非常关键和比较有挑战的点是研究和设计的配合,这个过程非常关键是需要项目组成员形成对用户的同理心(移情)。我们在很多做研究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比较资深的设计师会去参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同时也有该项目关键研究员的参与。我们有一些研究员有很好设计的背景,我们把这种角色叫做设计研究,他们起桥梁的作用,能够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设计并且帮助制定设计策略,然后来跟两者之间有效的配合。
  另外我们比较重视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研究员和设计师之间的碰撞以产生更多的创新的思路。我们公司也有大概有30%到40%左右的人都是国际上的留学生。像这次来的荷兰教授,我们有几个他的学生,来自爱尔兰、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说从今年大会看来,有些新的方向。比如说情感设计、服务设计。您也从业蛮多年了,您在这个过程中,觉得用户体验这个行业,他本身有哪些变化,未来有哪些新的趋势?
   
  黄胜山:首先,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客户从关注视觉设计到逐渐关注交互设计以及用户研究的能力。在前几年我们谈客户的话时候,是否有好的视觉设计很重要,甚至是决定因素。但是现在很多客户认为,只要视觉设计达到一定的水平,会更多地以咨询公司是否能提供包括视觉、交互的整体解决方案来进行判断判断。这其实反映出一个趋势,从只重视视觉设计到开始重视交互设计。总的来说,随着时间推移,在用户体验方面的重视程度会从视觉到交互到研究,逐步加大。,
  第二块,服务设计这一块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目前我们做的基本上还是以产品为主,但是产品的体验其实会受到整个的服务流程的影响。欧洲和美国在服务设计这块最近两年也发展非常快。
  第三块,现在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敏捷用户体验流程,越来越强调在研发早期就有可以运行的产品,并且不断验证和完善。以前的项目外包一般的形式是客户留出几个月的时间,完全包给外部公司做设计,等设计定型了,再开始做开发。但是这种方式下可能7、8个月以后,发现市场已经变了。
  还有一个趋势是关于用户体验机制流程的建立。其实国内现在非常多的公司,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在做用户体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设计做得很好,但是等产品开发出来以后,发现跟之前的设计相差甚远。目前国内的用户体验团队太快速发展了,大家没有一个沉淀,感觉已经到了一个平台,如果再想突破上升的话,关于公司的用户体验的公司组织架构、流程的变化也要跟上。
   
  记者:用户体验咨询公司一般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工作方式:从客户那里取得需求(输入),然后提供一个输出。而现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这一块,更加注重更敏捷的开发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公司跟客户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合作模式?你们遇到了怎样的挑战?
   
  黄胜山:这种情况会对合作模式带来一些变化:以前主要工作在自己公司做,我们只需要在关键节点跟客户汇报、讨论就可以了。现在客户需要我们有一些快速的反馈,采用更加敏捷、密切的合作方式。所以我们有以下几种做法:
  1.现在在成立办公室选址上也会考虑到我们客户的要求,会在相应的地区配套相应的人员来去支撑,以满足客户需要项目组人员经常在一起沟通的情况。
  2.关于敏捷用户体验这一块,其实国内做的还比较少。我们公司目前请到美国的咨询公司帮我们敏捷用户体验培训,主要就是培训我们的人员怎么去适应这种敏捷用户体验的变化,该做什么样的配合。我们国内的客户其实也想要敏捷用户体验,但不知道怎么做,我们也会请我们的顾问去给我们的客户做这方面培训。
  敏捷用户体验就需要快速反馈的,可能以前同事不需要出差,而现在可能出差比较多并且要求每个项目组成员都有足够的与客户交流的交流能力。
   
      记者:从用户体验咨询公司的角度来讲,你们是怎么发挥你们在用户体验这个方面对客户公司和产品的影响力呢?
   
  黄胜山:。我们在跟客户合作的时候,首先会注重和客户达成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这个产品做好,我们是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而不是内外两个不同的团队。一些客户包括老板,研发的副总和开发人员等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非常重视,那这样我们做起来就非常容易。对于这种客户,我们只需要告诉客户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好的体验,只要把事情做好所有相关部门都会密切配合,用户体验对客户和对产品的影响力就自然的体现了。另外有些客户有的时候不是特别清晰地知道用户体验怎么做而会给出一些非专业的建议和要求。作为咨询公司我们要给他合适的引导。而不是说客户说我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就像做用户研究一样,你要看用户的动机,而不是仅仅听用户说的什么。这样我们才能体现外部用户体验公司的影响力。
   
  记者:在您合作的企业中,有些企业没有用户体验专门的部门。而有些企业,比如说华为,其实是有自己的一些用户体验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您感觉咨询公司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大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侧重点或者方式上有哪些差异,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咨询公司的价值可能是在哪儿呢?
   
  黄胜山:作为咨询公司,我们有时充当客户的智囊,有时充当第三方力量,有时充当体验的实现者的角色。
  一方面,企业本身有做用户体验的一个缺点是他们的人通常只做一个产品。而设计是互通的。对我们的优势来说,我们做的产品有工业产品、软件、网站、手机 、Pad、家电等各种领域。各个方面有不同的经验,有不同背景,就更容易迸发出好的设计思路,这是过于专注于一个产品时容易忽略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以智囊的角色揣出现,比如帮助客户定位体验策略,进行概念设计或者用户研究等比较关键的工作
  其次,有些客户想要自己在公司内部推动用户体验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困难的。而同样的一个事情,如果有外部公司来推动的话,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有些客户本身有非常多的项目,自己内部团队没有足够人力来完成,我们通常会配合客户完整的完成客户的部分产品。
   
  记者:说到推动用户体验,在有的时候,我们在困扰用户体验如何达成影响力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感觉:用户体验它是一个很模糊的词,不太好用具体的东西去定义它。那么,你们和其他公司去合作的话,怎么去衡量用户体验方面的成功,有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可以去证明用户体验的影响力?
   
  黄胜山:这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这么多做用户体验的人,包括很多国际上的专家,我也没有看到谁有一个特别合适的、实践性的标准,因为用户体验指标的量化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用户体验是有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的,比如成功率、转化率、完成时间、满意度等等的指标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他没有精力、没有费用、也没有资源去做这个衡量用户体验指标的事情。以前和董建明博士在一起参会的时候,听到提出过一个想法:用户体验就像看病一样,作为病人你并不能在事前证明看了医生病就能好,但你也不会因为这一点就不去看医生了。一些客户会比较注重间接经验,我们把做过用户体验的公司的好的经验介绍给客户,让他们会比较了解。
  并且用户体验指标衡量的难易程度和行业也有关。互联网是相对容易测量的一块,像互联网公司如果尝试改变翻页的方式,他们就会有大批量的数据,这个可能是不太一样。
   
    记者: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直都在变,包括一些技术的产品,3G网络的普及,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的诞生,包括我们说的有一些以前比较传统的线下的行业已经渐渐开始线上,或者去往用户体验这一块去发展,那就涉及多很多产品的创新。在您的观点当中,用户体验咨询公司对产品的创新有着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黄胜山:从我们来说,我们这种创新更多的是来自于对用户的理解和把握,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核心优势。其实技术的创新,也是服务于用户的需求。比方说我们现在有E人一E产品,他可以全手写来交互。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有触屏的技术,为什么不提供触屏?这和用户有关,他们可能是40多岁的人了,对触摸屏或电脑并不是特别熟悉。因此产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让这些用户可以用手写的方式输入和交互。
  用户研究的创新其实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做,但是在用户研究的效果上会有差异。我们有时候会到用户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去做。比如做一个时尚研究的时候,用户会带我们去他觉得时尚的地方,这个是深度研究用户的一种方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创新的来源也是在设计上的创新,我们通过用户体验能够了解核心用户,就是我们目标用户的需求,再把用户需求用一种生动有趣或者是情感的方式,创意的渗透出来。
  另外,技术如果能够有效地跟用户体验结合,也会带来创新。比方说大家用iPad比较多,都觉得pad应该就是手滑的。而E人E本他们做手写做得比较多,手写技术可以做成手写邮件、绘图,这就是技术能够去帮助我们进行的创新,以新的方式去实现目标用户的需求。因此,总结起来,创新应该是研究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三者有效的结合。
  
  记者:这个问题是帮很多在校的学生或者是在择业的。其实很多人对用户体验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听到学生问的很多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来起步?可能从公司类型方面来讲,他可以选择的有咨询公司或者进到企业里面,在行业里面又有很多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甚至一些金融行业,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学生,能不能给他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
   
  黄胜山:职业选择的前提是自己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要时刻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梦想??“只有想清楚的了这些问题,职业规划的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下面是一些关于不同角度的分析给大家一些参考:
  咨询公司最大的好处可以接触很多领域、很多产品,身边的人都是一群有激情、创意的人大家一起碰撞和成长。设计是互通的,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是能够融汇各种不同种类的设计然后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这对那些将来想成为用户体验专家、资深设计师或者大师的人,咨询公司可能会更合适。还有些人在咨询公司做了几年以后,对用户体验会非常了解,他可能再转去去企业,做一些资深的用户体验角色。
  但是如果你希望专注于一个产品的体验,并且能够持续跟进产品成功。这些人可能更适合进入企业。但很多大企业分工比较细,你可能专门只做测试或者专门只做交互设计,这对那些希望能够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如果将来想成为一个用户体验管理者的话,你要对用户体验的各个方面都要有充足的了解,如果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比较专注的话,可能你的思维等各个方式都会有限制。这样看来现在咨询公司做几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肯定是大势所趋,所以
  
  记者:好的,刚才是替很多在校的学生问,那现在替已经开始参加到这个职业的人也有一个问题。昨天Jason也在讲,现在很多做用户体验的专业人员好像总是接的一些猎头的电话或者别的公司的邀请,您怎么看现在用户体验行业人才的这一块,是供不应求呢?还是供大于求呢?或者哪一块的人才会特别稀缺?
   
  黄胜山:目前用户体验人员肯定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各个领域,各种规模的公司都在做用户体验这一块,所以招人的需求会是特别多。但由于这个行业开始没有几年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不是那么多,并且每年专业毕业的人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多,所以总体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中需求最多的是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资深研究员和设计师以及具有丰富用户体验从业经验同时又有带领团队经验和能力的经理及总监级人员,这个是目前很多猎头公司和企业招聘的对象。从工作性质上来说,现在对交互设计师的招聘需求尤其强烈。

  目前这种用户体验人员跳槽非常快和多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用户体验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专业。一定要在一个公司能够待个几年,真正了解到一种企业的文化、影响体验实现的各个方面以后才能真正把经验转化成对自己切实有效有价值的内在。
    
    记者:非常感谢您。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