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UserFriendly2011年会嘉宾采访——UPA中国主席黄峰
作者: UPA中国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1年12月7日

  记者:大会已经第三天了,马上就要结束了。今年的大会和历次的大会相比,您有没有感觉到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
   
  黄峰:一个从大会本身组织角度比以前更好。以往我们在大会前的那一夜基本上是肯定通宵的,现在变成大部分人不通宵,这就是一个进步。明年我希望更进一步,争取到大会当天已经基本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做了。这一方面需要更好的组织,管理和策划,另一方面在我们能够承受的经济范围之内,应该找一些专业的合作公司。
  第二方面,我从微博和参会者口头的反馈了解到,今年的正面反馈还蛮多的。我觉得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从我们大会本身的策划各方面,越来越成熟。当然还有Speaker的质量,工作坊的质量我们今年都有控制;第二,有些人说可能以前的会议内容比较虚,而今年比较实。这也许和参会者自己的工作经验也有关系。比如你现在工作了六年、七年了,自己有了成长和经历,就会觉得大会的东西好,而只工作了三年的人去听这次大会,也许还是觉得飘。因此,一方面大会在进步,一方面参会者也在成长。
  另外,大家都知道我们用户体验行业面临一个挑战,我们能不能让更多企业的管理者,也就是能够决定我们用户体验的人在公司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的人参加。还有我们用户体验的部门,是否在公司里能有比较多的预算去做些用户体验项目,或者是参加一些培训,这在以前都是一个大问题。近几年大会里,无论是Speaker还是参会者当中,都不乏有一些非常资深的管理者,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比如今天三星的高级副总裁作了演讲,有一些人可能觉得他讲的东西没什么,但其实里面有一些企业产品体验战略层面的内容很适合企业的管理层。这是不同层次的人讲的问题,而大会之后会有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能知道,原来用户体验有这么大的公司这么多支持。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资深的人,有更多的公司越来越注重体验这一块问题。

   
  记者:谈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户体验怎么发挥它的影响力,以前比较多一个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这是一种。而另外,我们也在有意识地邀请到一些管理层的人,从他们那个方面去推动一下这个事情。
  
    黄峰:我今年去了国内几个比较知名的领先的IT公司,我给他们的高管做一些宣讲和交流。我有些心得,为什么用户体验在企业里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行业不成熟,有些管理者这方面的意识也需要时间渐渐提高。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自己也存在些问题。如果你都不知道怎么去关注一个VP他所关心的核心价值,你怎么能说服他呢?这还涉及到语言和说服力的问题,等等。那天大会上我也讲了,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比如说你是一个研究员,做了两年跟做十年,这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今后,尤其是对一些企业里面的设计管理者,应该重点去了解一下他的老板们,他的周边的部门的同级的人们,他们的核心关心的问题有哪些,他们的语言是什么样的,另外再注重自己去游说或者沟通的一种技巧,这个也是一种方法。

  记者:刚才提到了一个用户体验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发展的情况,请您评价一下,如果和美国或者说是和欧洲的这种行业的发展来相比,你觉得中国的用户体验行业处于什么样的现状,或者说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差距?
   
  黄峰:第一,我们现在谈用户体验,还是很刻意的一种思路,而且谈的范围也比较窄,基本上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面。但是就像今天三星高级副总裁讲的,其实用户体验应该是科技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各个角落的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这个理念在我们的产品设计和产品研究这一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一个部门的名称。所以,对于用户体验,一方面说它是我们部门和团队的代号或者名称,另一方面它代表商业之间的一个环节,同时它也应该成为这个公司里所有的部门所共同所追求的一个理念。这样之后,才能像形成一条产业链一样,大家齐心协力往这个方面靠拢,而不会走得太偏。
  另一方面,有一个现象。中国的企业目前的状态下,还比较功利或者比较短视,很多时候做事太有目的性。比如说一个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员,虽然从来没有在一个国际的知名的企业做过什么职位,但不意味着他身上没有什么东西让我们学习。在这次会议里,很多人选择workshop的时候,经常会选一些有大公司背景的主讲者。其实很多大公司实际用户体验并不一定做得非常好,很多时候我们太受演讲人背后的公司品牌影响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还是目的性太强。很多人本身抱的想法可能是,最好能有人总结一下,让他能快速学会,什么时间都不要花,最好什么钱也不要花。
  我那天也说到,国内很多公司不愿意为学习知识做一些投入,很多时候会觉得知识能免费就免费。反而是买个实体产品,比如手机,大家才认为这是不能免费的。如果国内的很多领先的企业都这样,那我可以想象一个后果,没有人会愿意为参加UPA这样的大会来付钱了,UPA就没有资金收入,也没有公司赞助,那怎么办呢?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会觉得趁年轻,趁有激情,就免费去做很多事情。但是那这种激情老是要靠体力去支撑,又没有任何的经济的收获,当很多人都后来又有了家庭和工作了,肯定是顶不住的,最后就会慢慢消亡。
  这里顺便提一个话,有些人说UPA大会的会费贵,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理由。如果现在有一个公司愿意赞助我们大会,比如说每年赞助100万,那我们就可以做到完全免费。UPA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我们希望有一定的经济来支撑我们的工作,包括设计竞赛,每个人都需要费用。包括志愿者,虽然我们不需要支付薪水,但是我们也需要负担他们的差旅费用,这些都是基本的费用。这还是涉及到企业或者国家有没有相应的基金能够给到这样的组织。就我看来,UPA在国内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很少看到真正的民间组织,开会的时候没有什么领导来讲话,就算来个领导也尽量讲跟大会主题相关的话,这是好的方面。
   
  记者:你刚才谈到了大会会费,可能很多人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些大公司,他财力比较雄厚,那对他们来说,如果思想上比较重视用户体验,往往就愿意派人来学习。但是,对于一些资金比较紧缺的小公司,可能底层的人是想来参加大会,却申请不到足够的资金。那我们从UPA这边来讲,有没有一些措施或者一些办法来照顾到这一群人呢?
   
  黄峰:我们每年大会对学生都是特别照顾的,包括我们对于参加设计大赛的团队,都是尽可能的支持,公开的折扣也是三折,相当于几百块钱。但是参加这样一个会,场地费用,三天的午餐,一个晚宴,成本就很多了。我们大会的成本在每个人平均是1800到2000块钱左右,这个成本还是建立在我们这些志愿者整年的工作都是免费的基础上的。
  因此,对于UPA来说,我们最大的经济的收入,应该也必须来自于企业的。企业是赚钱的商业机器,你为别人提供服务,别人需要付钱,你赚了别人的钱,那么当你买别人的知识,你也要付一定的费用。商业本来就是这样。但是对于有一些个人,他的公司很小,也没有这个意识,他自己又很想来,其实每年都有几个人属于特例。可能这些人刚刚毕业,工资也比较有限,来参加会议,包括住宿,还有路费,可能一下子一个月工资就没了。这种情况他可以申请,我们在审核过后,可以提供帮助。如果这种情况不多,我们还是可以承受的。
   
  记者:在UPA中国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比较棘手的困难?怎么解决的?
   
  黄峰:我觉得有两个,第一个还是经济上,刚才已经说了。这个大会如果真的算上我们兼职的理事的投入,一定是亏本的。如果不算这部分,那是有盈余的。盈余的部分主要是为了做一些其他的项目,比如明年的设计大赛,还有我们计划做的行业报告。一个行业组织最好的方式是像国外一样,国外一些公司里面专门有一个财务的部分是面向行业的捐赠、支持、或者研究基金,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这方面中国的企业还需要继续发展。对于很多国内大公司,如果一年赚赞助UPA20万,基本上算是牛身上拔了一根毛,但是为什么没人做,我觉得还是理念和体制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是UPA怎么样能够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UPA这个行业组织在过去八年以来,主要是靠以我为主要负责人的一个团队来做这个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自己的事情,也不能老是靠同一群人。一个行业组织怎么建立起他的长期的,新人替旧人的这样一种机制,并且这种机制是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也是能保证所有的人为了这个行业协会的共同目的去做事情,这个非常重要。今年我们有新的理事,这个是一个信号。以前有很多人认为UPA里好像都是和我一起创业的人。但这没有办法,八年前我们没有现在这样的号召力。到现在为我们每个人都做很多事情,也都成长了,我们也应该给行业一个交代,一些人开始退出去做自己的事情,可能再过两年,也许我也会退下去。这就涉及到怎么样建立一个机制,可以持续保证UPA是大家的希望所在。即使没有黄峰,没有忠伟,没有这个团队,换个新团队也能像今天这样,不断地去创造对行业、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
   
  记者:说到这个,能否介绍一下即将进行的今年理事会的改选?
   
  黄峰: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吧。UPA最初在04年到05年一年多时间里面,是我们当时的共同创始人林钦担任第一任主席。我们以前并没有做选举的事情。一共只有四个人,大家沟通一下就行了。但后面随着影响力不断壮大,包括我们组织的理想也在更加清楚,就越来越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认为公平的机制。所以我们就慢慢开始做选举的事情。当时我被选为主席,到现在一直没有替换过。不是说这期间没有进行选举,而是在过去的几年,包括在接下来一两年里面,没有人能这么快速的替换、接替这个事情。我已经做了八年多,交接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的心态应该是,在我们体制建起来以后,所有的人都应该义无反顾的把自己的东西都传给下一个人。
  我们这次的选举准备在11个理事里面选,只有理事有被选举权。我们只选两个职位,一个是主席和一个副主席,不会再有两个副主席了。还有一个就是投票权,就是这一届的理事和下一届的理事都可以。另外我们的选举方式是无记名投票的。我们会有一段时间,在这十几位理事里面,有意愿去竞争下一个主席或者副主席的需要报名。当有了被选人后,被选人在投票的当天,对我们每个在座的理事都需要做一个presentation,告诉我们接下来两年准备的计划和你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最终,无记名投票结果最多的人当选。
   
  记者:您也会参加到这次选举当中吗?
   
  黄峰:从2012年开始,我们的主席只能连任一届,每届是两年。也就是说,从2012年起,主席只能最多做四年。但因为UPA接下来两年对我来说至关重要,需要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机制。2012年的竞选我想我会会参加的,而且我会努力竞选。我的目的很简单,在我自己的带领之下,如果能把团队在接下来2年带到更加正规的轨道上,那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是我的想法。
   
  记者:刚才你也提到了近两年的规划,UPA中国在近两年的时间还有没有别的重要的规划或者发展方向。
   
  黄峰:我们现在UPA最大的两个项目,一个就是大会,一个是大赛,但这都是平台性的,太过于单一。
  我们想做三个事情,第一我们想用我们的方法做一个行业的调查,现在很多人被挖来挖去,心智也被搞得很不稳定。那这个时候,包括行业里面各个公司有什么样的职位,这个需要行业组织很负责任的、客观的去把它弄出来。希望给很多人做决策的时候有一个参考,这个是UPA作为行业协会一定要做的。
  第二个,我们很多公司看到三星,HTC的东西做得比较好,就说自己要做三星,要做苹果。问题是,他们只看到人家的产品,连公司的人都没怎么见过,更没有见过很高层的人,对方公司的组织架构也不清楚,流程也不清楚,怎么能去学别人呢?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当成乔布斯一样。乔布斯只是让你看了个产品,摸了个产品,用了个产品。您没见过乔布斯,也没有见过任何的苹果的人,就靠一些猜测,这个不可能成为乔布斯的。那么,我们UPA作为国际性的行业协会,想要给我们的同行,利用我们的影响力,做一些国际公司的访问和研究。告诉大家,比如facebook它是怎么来做的,组织架构什么样子,它的理念怎么样的,让每个人看到这些公司真正的情况,而不是瞎猜。
  最后一个,你们看到新的理事会也有一些更加的知名的公司资深员工进来。我们希望UPA的理事由中国行业里面本土的很资深的一群人组成。比如说以后你的公司,你的老板,你的上司不能理解用户体验的东西。你自己去讲是不一定行的,这时候你可以求助UPA。我觉得UPA就像欧洲骑士团一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我们协会里面有很多有资深的人,只要没有竞争关系,你们甚至可以邀请一些非常知名公司的人,这样会比较好。
   
  记者:下一个问题是比较个人层面的,您带领UPA中国的团队已经走过了八年的时间,对于这个行业也做出了很多引领的作用。对于您自己来讲,在这八年当中,你觉得做这个事情对您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黄峰:第一个,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专门做某个领域的某个专业的,比如手机领域的交互设计,互联网领域的视觉设计,这样的人很需要,他是专才。另外我们也很需要人去做项目管理,执行。但是我们更需要能够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做一个策划者,做一个管理者,或者做未来的预测者这样的角色。而我在这八年当中,我个人的感觉,我过去几年对用户体验行业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有些东西我之前没有怎么讲,我不讲不代表我没有。在这里我也借此说一下,我过去的七年时间,除了今年大会上以外,我们每个人都很累,连写个PPT的时间都没有。而且我代表的是UPA背后的这一群做事的弟兄姐妹,我不可能到大会上为了自己说很多专业的事情。但这不代表我自己只是个组织者,没有专业经验。我自己是交互出身,我在自己公司里面我认为很有意义的项目,我会自己带回去做。
  还有一个,我说说做UPA对我来说,包括对每一个UPA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一个价值。首先我相信用户体验行业或者是体验行业、设计行业,它一定成为更加壮大的行业。当这个行业形成的时候,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上,能不能留下你的一笔,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如果以后再过7、8年,别人还能记得你就是谁谁谁,我觉得这种光荣值了。而且这种光荣不可能靠做了一个产品得来,产品可能过了几年大家就忘记了。我们实实在在地投入十年时间去做了这样的事情,中间可能有一些各种各样的声音,但这个结果大家都看得到,我自己认为这样是对的,最后为大家创造了价值,那其他的也就都不用说了。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我想在行业里面,就是在发展的路上留下我的足迹。
   
  记者:您觉得国内的用户体验的人才市场深怎么样的。再深入一点来说,是哪一类型的,或者是哪一类型的人才,哪个职位的人才,哪种经验的人才是最稀缺的? 
   
  黄峰:目前的行业在我看来还是比较明显的,短期还是处于供不应求。但是,我一直认为太快发生的事情是有风险的。我感觉,供不应求之后,你进到一个公司里面,是不是能找到你的定位,找到你的价值,然后持续地去做?还是说今年行业朝阳了好找工作,过两年这个行业不景气,就裁掉一些,这是要警惕的。而且现在很多公司把价格拉得很高,当然一个原因是用户体验是越来越重要了,但还有一个原因,某些公司也是人才竞争。我并不认为某个大学的设计研究生刚毕业的,就值得拿到9000块钱或者10000万块钱的工资,这个就过高了。因此我感觉是这样的,这种过高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的确市场对用户体验很需要,第二个我觉得某些公司把这个作为人力资源的一种策略在里面了。
   
  记者:根据这种情况,从业者应该怎么样子去做一个比较合理有效的职业规划?
   
  黄峰:新入行的人大部分都是工业设计,艺术类设计,还有一些应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的专业,但是他们里面没有一类是真正叫用户研究、或交互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是学校里面能输出的,最接近用户体验的这些人。但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并没有接受专业的用户体验教育。这样的后果是,他可能缺少对UCD作为系统化的流程的理解,因为学校里没有人来讲这个事情。很多学校都喜欢去请知名的公司人来讲案例,讲故事,这个当然有用。但首先你要对这个行业,或公司里面大概的流程,每个环节会跟什么样的人去合作,有基本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个,你才能找到定位。
  在这个里面,我觉得有两个点目前很值得从业者去提高的,第一个是专业能力。你不是做交互出身的,有了一两年做交互的经验后,你可能认为你懂了,但实际上你并不懂,而这种不懂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因为你没有接触过交互设计前人理论性的总结。在一些国外的学校里有专门的偏向交互设计的专业,他的课程跟工业设计是很不一样的。包括研究也是这样,大部分人学的都是工程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这样的,但并不是用户研究,这些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只不过心理学的人比别人更擅长去了解用户。这个也说明有用户研究方面的基本的东西,理论的东西,方法的东西,也是需要去培训的,这是最基本能力。
  第二个,我一直想在会场里讲的,就是协作(collaboration),用户体验是很强调协作的。协作需要两点:第一你怎么样知道和你协作的人的语言、需求。同时你要把你自己的知识卖出去,你要别人能了解你,这是一点。第二点,一旦有协作,就一定会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说一方需要A,另一方需要B,最后的结果,很多人的习惯是,既有A又有B,或者是取一个折中,这就是度的问题。我认为如果纯粹是靠中庸的话,就不好了。设计师也好,研究员也好,这时候整个把握度的能力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况且,这一点很难去马上告诉你ABCDEFG该怎么做。这首先肯定要建立在你对基础知识很了解,有经验的基础上。其次,你做了那么多年之后,会发现真正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来参加一些相关的比较对口的Workshop或者Presentation,你会发现那个演讲的人也许比你早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尝试了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