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UserFriendly2011——UPA中国副主席王忠伟、理事郎佳明、李鑫专访
作者: UPA中国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1年12月7日

王忠伟: UPA中国副主席,大会媒体合作
郎佳明:UPA中国理事,大会策划
李鑫:UPA中国理事,大会报名与财务

  记者:首先感谢三位作为UPA理事会的代表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会有一些敏感的问题问到大家。
  王忠伟:UPA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做的事情也都可以透明公开化。并愿意回答行业朋友地问题。也愿意接受来自行业朋友的正确意见。
  记者:似乎现在外面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说UPA越来越商业化。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的?UPA以后会不会走向商业化,我们所关心就是是否会商业化运作、是否盈利?UPA是否应该走向商业化?如果不应该,要如何避免UPA走向商业化?
  王忠伟:说到商业运作,我觉得任何活动都是需要运作的,运作的形式和模式也是各种各样。UPA中国从最开始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商业的实体来支撑,所以整个运作模式并不是商业化的运作。从04年到现在一直是以志愿者的模式去做包括大会在内的行业平台,我们并没有把这样的大会以任何商业的模式去承包给社会一些公关的公司。
  再说盈利,最开始UPA年会2万块钱的启动资金是4个创始人一起拿出来的,从04年到现在,可以说我们的年会越办越好,应该说06年以后我们会有一些节余,这些节余用来组织下一年的运作,包括UPA中国办公场所、用品、以及专职人员(秘书处)的工资等。UPA中国现在有专职人员,但并不是作为商业的实体,我们注册公司的原因是大会包括平时活动需要开具正规发票,包括也需要有法律效应的文书出示给政府相关部门。我们除了秘书处正常的开销及跟我们整个办公室运营之外,剩余资金都被投入到大会、大赛等活动的筹备中,而且是百分之百投入。UPA也一直想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得到更多的支持,去做更多的事情服务整个行业,但我们从来没有想到UPA要去商业化。UPA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他永远都不会商业化,这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核心原则。UPA其实就像一个平台,让别人在行业中受益,那么它自身一定要去考虑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这个行业,那么他就需要资金,我们会合理的运用我们的资源去做合适的事情,这是所有UPA中国团队成员的共识。
  李鑫:说到价格,我们是在定会的时候确定参会价格,那么大家也看到今年的价格和去年的价格是相同的。但今年的成本是超高的,科文场地(大会举办场地)这么大,每个环节都需要钱,比如我们在科文大厅挂的条幅,挂的拉宝,这些现在都要收费的,以前年会类似这样的项目就不收费,所以,成本一年年的在增涨,那我们今年会费之所以没有涨,就是考虑大家的接受程度。举个实例的例子,大家在参会期间的餐费大概有二十万,还有我们提供的班车服务,都是要钱才能运行起来的。还有我们需要节余来运营起组织一整年的活动,最后,我们还是回馈给行业、回馈给社会的。
  记者:去年UPA年会说我们会公开审计报告,现在进行得如何了?   
  李鑫:我们去年就公布了,今年的也已经公布了。

  记者:UPA不会被商业化,因为这是建立UPA的初衷。但是要保持这样一个大会的运作,包括这个组织的运作都是需要钱的,这个钱主要的来源就是参会人的会费,我们也看到会费其实是蛮高的,我们有没有考虑过降低费用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因为只有面向的群体更大,UPA的作用及影响力也就越大。那如果开放了, UPA对资金问题会如何处理?
  郎佳明:为什么会有质疑、或觉得我们会商业化,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这两年UPA的会费越来越高,会费这么高、来的人这么多,就容易被怀疑UPA在商业化运作。其实我觉得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的UPA每年的会费是合理的升高,我要用合理两个字,是因为我们还是回馈到整个领域的,我们会花钱去从国外请有名的界内人士来,这些都是花钱去请的,虽然大家这几年都很支持我们,很多工作坊主讲人是自己掏钱来的,但是绝大部分的主讲人都是我们花钱来请来的。这两年大家也能看到,由于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每年大会办的质量、场地、服务的开销也是越来越大。如果说一些公司拿不出这些钱给他们的员工这样的参会学习的机会,可是UPA年会办了8年,现在的大公司8年前也是小公司,那时候我们也是收费;我绝对相信小公司有长成中公司、长成大公司的那一天,而公司愿不愿意派他们的员工来参会学习,也可以看出公司对用户体验行业的重视程度。我有看到很多小公司慢慢的成长到大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派人来参会,因为他重视、因为他知道互联网的用户体验有多重要。不是说不派人来的公司就一定不好,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没有派人来在会,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还是会派人来。其实还是有很多公司参会的,我们可以用28理论来举倒,除几家大公司外,其它公司比率可能占到了80%,但是因为大公司来的人比较多,所以从人数比率上看,大公司的参会人数占到了80%。
  关于定价我们是多方面考虑的,一是考虑场地费用,还有就是讲师费用。因为我们没有任何资金,刚刚忠伟讲到的节余,我要澄清一点,我们每年只能用大会的节余来支撑一年的活动,大会只是举办几天,但事实上UPA整个协会一年都在活动,比如我们有很多进校园的活动,我们有很多设计大赛的活动,这样的活动现在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还有秘书处,这些所有的运作成本都是UPA协会在这个大会里面一点点的节余来支撑的,所以我们秘书处原来想说要多几个人,从一两个人到三个人再到五个人。就是因为考虑到成本,我们没那么多成本,现在还是回归到两个人。像我们进校园都是跨全国各地的,我们还会请不同的司的人到这些学校去讲座,这些都是我们支出的成本,来参加大会的UPA的都是参加了工作的,那我们UPA是通过校园来回馈社会的,可能大家没有看到这一部分的回馈,所以会对我们组织有一定的质疑。我们UPA协会的这一群人很团结,我们作为志愿者都是请了自己的年假跑过来,或者说跟公司请了事假过来的,我们从内心里支持这个事业,因为我觉得它能够扶持我们的行业。
  王忠伟:再说到UPA对兄弟组织的帮助,像交互体验日、UCD、 UCD China,UPA一直给他们很大的支持,从宣传的渠道、嘉宾推荐等等方面。我们希望去做这样的推广和应用。你刚刚提出的问题,参会的钱少收一点,来的人就会更多一点,我们一定会相信减少钱,人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我们希望真正做到引领,并不是说不收钱或少收钱。我们的会议有的是高端,这个高端不是说价格贵,是整个质量的提升,像今年整个晚宴的策划、筹备,幕后需要很多工作的,为的就是让大家在分享交谈行业经验的同时,可以再娱乐放松。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投入的。我们希望UPA走在行业前端去做引领的事情,后面整个新的组织也去帮他们的位置摆正,去做应该做的事情。UPA中国一定得把自身定位好,做特定阶段应该做的事情。
       
  记者:今年的大会能读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变化,另外一个就是引领。UPA中国作为行业的一个这么大的组织,应该做什么样的引领。从刚刚您们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就是希望可以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行业环境。UPA应该去正确的引领这些组织健康向上的成长,促使这个行业越来越学正规化甚至学科化。您两位觉得现在的用户体验行业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今后的用户体验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王忠伟:我这两年发现的问题就是行业不严肃。  
  郎佳明:门槛太低。
  王忠伟:对,门槛低了。似乎很容易就可以成为用户体验人员了,再工作两三年成就资深交互设计师了,再工作两年就是高级设计师,就可以当专家了。我们真的有没有做到专业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这个行业,任何人拿起笔或找一款软件就可以画一个原型。可是,这个原型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性?同时我觉得除了强调我们自身行业的专业性之处,真的应该更多的向外再去考虑考虑,考虑整个在开发层面上、在业务层面、整个产品体系的专业性。像我们这样具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还在扎实自己的基本功,所以大家还是要踏踏实实学专业的东西,做专业的事情。
  郎佳明:刚才你说引领,其实我还蛮担心的,我是觉得有喜有忧,这个行业你说他真的欣欣向荣,然后大家都肯进来,可能门槛看上去是很低,他以为他一个脚进来他就进来,但事实上他不是。在别人看还在云里雾里看这个行业的时候,他把一只脚跨进来就认为他是很正宗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但是他是不合格的,所以就会让别人对我们用户体验的这个行业产生误解。对于自身来说,到现在我还是想深入到一个产品去认真的做一些事情,我不想长时间的处在一个纯管理的状态的话,因为用户体验他离不开用户、离不开产品,如果说离开了这两个基础只去做管理,以后一定会被淘汰的。我要去做用户、要去做产品,我的专业在这里,我也要把他做得更专业,让下面的更多进入用户体验行业的,从初级更多的要中级、到高级、再到资深。
   
  记者:三位做了很多年的用户体验团队管理者,同时也都是非常资深的设计师,您觉得未来体验设计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或者是职业生涯轨迹。
  郎佳明:我觉得现在的用户体验设计师群体很浮躁。我一直认为title不重要,就是说别人给你什么名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对整个产品环节、对整个公司,我负责什么、我提供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去网上搜一下,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名字、五花八门,到现在也没有定义,国外也没有定义。但国外的设计师,他们更注重的是他们是做什么类的产品。所以如果说是交互设计师,要说我是擅长移动类的,那么这就跟互联网的产品不一样。所以如果是交互设计师,我会在意说是做哪一类的交互,所以title并不重要,所做的产品才重要。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看你做什么产品了。再者,像今天上午三星全球副总裁的演讲,未来他们做的就是把整个你能想象到的硬件、软件都连接在一起,如果未来真发展成这样,你还愿意单独把自己狭隘成为一个产品经理?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所以,未来这个职业怎么发展,还是要看大环境。
  王忠伟:随着现在各方面的发展,以后不太会有绝对的某某行业,因为行业关联性是相当大的,技术的、设计的、体验的,关联性非常非常大。在中国用户体验的发展无外乎10年来左右,我坚信这个行业的前景是蛮大的,十年前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子?未来五年是什么样子,以及发展的速度及专业性和规范性都是存在变化的。但是有一点不要变,行业一定要努力寻求他的规范性。我们个人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性。要能让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并能够结合和根据行业的发展,做合理的角色转换。
  郎佳明:世界的变化真是不可预期,十几年前我考大学的时候,我打算读完大学我要去创业,所以我选了电子自动化专业,因那时候觉得电子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一看这一晃十几年,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真是不敢预期下一个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拥抱变化,像我们这次的主题Design  for  Change——拥抱变革,我们什么都在改革,所以也不要强求未来一定会怎么样,我们要拥抱变化,在变化中成长。
   
  记者:感谢三位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