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理论和资料 → 正文
艺术的创造力,产品的革新和快乐的用户体验
作者: UserFriendly2011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2年1月13日

嘉宾简介:
作为主管联想创新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副总裁,姚映佳全面负责联想创新设计战略的制定和全线产品的设计体验,包括ThinkPad、Idea等商用消费品牌产品。他所领导的由来自13个国家、包括设计、用户研究、工程创新等十余专业组成的设计和体验团队,获得过680项专利和120多项国内国际设计奖项,如:IDEA、red dot、iF、G-mark及红星奖等。同时,姚映佳致力于推动全社会在创新设计、用户体验领域的进步,兼任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专业发展顾问;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工业设计促进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的重要职位。他还是国际设计管理协会(DMI)会员、美国工业设计协会(IDSA)会员兼中国分会副主席及国际设计联合会(IDF)大中华区副理事长。2008年姚映佳领导设计团队成功竞标北京奥运“祥云”火炬的设计方案,提高了中国文化及中国原创设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主持人:现在我们就正式的进入下一个议题,非常荣幸的邀请了联想集团主管产品用户体验的副总裁姚映佳先生,今天给我们做一个重要的演讲,在演讲之前我也介绍一下姚总的基本情况,姚总现在全面负责联想创新设计战略和制定全线产品设计体验的策略,同时姚总还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发展顾问,还有很多的流行学会,中国中央促进学会,还是国家设计学会ID的成员,兼中国管委会的副主席,姚总有这么多的职位,相信大家也非常期待姚总的分享,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大会的主题演讲人姚映佳先生。
 
姚映佳: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刚才谈到说要讲一个干货,我就拎了一个包过来装了一些干货跟大家分享。有一位工作人员提醒我,说你一定要把名牌带上,我现在把我的名牌拿出来,算是第一件干货,感谢介绍我工作方面的职责,今天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企业的设计管理者,这个名牌让我有特别好的体验,从来没有把粉颜色的带子放在我身上,这是一次很独特的体验,这个带子我非常喜欢。
  我的名字姚映佳,映是日子旁+中央的央,现在变成印象的印,大家期望我的一些内容能够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把错误的内容先收起来,保留这个非常美好的体验。交流的语言在我们工作上和交流中非常重要,我们给的是汉语的拼音,所以可能会出现汉字上的差异,所以今天我也希望我能够讲对的语言和内容跟大家分享和交流,在我跟大家交流之前,我还是想做一个小小的用户调研。

  我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工作性质,或者说从事什么职务,我第一个想问的在座多少人从事企业的设计管理和体验管理的,请拜托大家举一下手,谢谢。
     (举手)
  有多少是体验交互的设计人员,有多少是来自于院校的同学们,谢谢。
     (举手)
  看来今天的交流很复杂,因为差不多势均力敌,大概比例是差不多接近的,我尽可能根据大家不同的需要来去分享一些联想从事设计和交互体验的干货。
  在讲之前我还有三个问题,有谁刚刚参加了北京的国际设计周的吗?谢谢。
     (举手)
  有谁刚刚参加过在上海举办的时尚产业论坛的吗?
     (举手)
  很高兴看到现场有人参加上面的活动,谢谢。我问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有幸能参加UPA,三个会我都参与过,像黄主席讲的,各个行业都在关注体验,我想说的确如此,因为参与了不同的会议,面对不同产业的人员,现在很热的话题就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在我跟大家分享的部分里面有两个主要的部分。
  一个我想讲一下联想的组织架构和我们的实践,包括流程、组织的考虑。另外一个我会讲一下我们是怎么来看或者说理解用户体验的,我今天会用一些提问的方式来提出我们对设计体验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选择答案,有本书引起我的思考,叫《大设计》,我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作者是大家很熟悉的人,但是离我们这个行业比较远-霍金,所以我觉得更感兴趣更好奇,好奇有的时候会激发很多热情,所以我买了这本书,回来读了一下,这本书宗旨还是在探讨这个宇宙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人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为什么我们会有感知,这本书看到最后我大概知道了他的想法,虽然到今天为止没有找到答案,从人的体验角度,想把人更加清晰的剖析清楚、研究清楚,我觉得也是一个小宇宙,到今天为止包括我个人和团队都在理解和探讨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万有的公理和公式来诠释用户体验。
  我先讲第一个干货:联想, 联想大概有15年左右发展的历史,有大概16个创新的实验室,有10几个不同的专业人员,有来自于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同事。这一个管理者看到很高兴,我们把它叫24小时的管理组织架构,有的在美国的Raleigh,有在北京,有在香港,有在Yokohama,有不同的用户体验工作,这是我们北京的用户体验设计平台,刚刚成立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我们刚刚搬到新的体验的办公区,大家看起来都很高兴,这里我想稍微强调一点,在每天的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工作中,我相信是痛并快乐着的,我今天讲的更多是美好的一面,我相信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都不能说我们现在是完善的,是完美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问题和挑战,让我觉得每天有新的课题摆在面前,和同事一起去面对他。这里边如果谈到与团队工作的很高兴的事,举个小小的细节,刚刚大家看了这张照片了,当时我是跟我们很有才华的小分队,帮我做PPT的小分队说,没有必要放照片吧,他们看看我,一开始没有吱声,后来有一个同事说映佳,这张照片比现在年轻一点,我就听从建议把它放下去了,有的时候用户体验和设计是一个样子,你真正做下去,可能有很多的辛酸苦辣。在过去的很多年像其他的组织一样,我们也参与了很多的设计奖项,红点等等,这些应该是对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在组织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调研,究竟怎么去构建体验组织,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是TOP DOWN,一类是BOTTOM UP,这两个组织最大的不同,TOP DOWN主要是从CEO管理层面没有一个自上而下,在方向上没有一个执行,他的好处是说他很有力量,也能够高效的去执行,但是他的问题是事业部的沟通和交流会变的相对疏远,这时候面临的问题就是有的时候不太灵活,有的时候要承担巨大的风险,BOTTOM?UP好处是很清晰的,他能够很好跟各个事业部做很好的互动,但是有时候容易迷失掉文化,而且设计的一致性和持续性上也会有问题。经过反复的讨论之后,在联想设计体验用户组织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一个混合型的组织架构,既有TOP?DOWN 又有BOTTOM UP,在过去的时候更多的是BOTTOM UP,我们很灵活,但是有很多问题,包括怎么高效的进行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今年我们构建了TOP DOWN的系统,让我们的混合型组织有了更实质性的平台,未来这样一个混合型的组织会成为我们面对用户和面对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织手段。
  在TOP DOWN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战略增值的过程,在这里面讲到是矩阵式用户体验的过程,包括如何去理解我们的用户,如何更好的提炼,如何更好的定义用户体验,我们在这里面也有一些实践和操作,有一点我想跟大家分享,在中国的市场环境里面,乃至于全球的IT的产业里面,现在的节奏真的是很快,去年是这个样子,明年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在前年我们可能还缺少TOP DOWN,到今年的下半年可能这个机制会非常地好,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从TOP DOWN可能的以用户核心为基础的决策,士兵打战总是要工具的,TOP DOWN也是要有工具的,这里面我就不一一细讲了,他是通过一系列认识的脚本驱动,然后评估用户体验的过程。
  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联想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电脑企业,我们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多地域、多体验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BOTTOM UP很灵活,但是他的问题就是品牌之间,或者说品牌大的架构下的产品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和关联性的体验设计包括视觉设计,从去年开始我们比较大的去驱动和加强从硬件到软件一体化的诉求,这样一个一体化的诉求在不同的地区构建我们品牌的DNA。
  我们看到联想的产品覆盖从手机、笔记本、态势电脑、电视、服务器等等,在多的部门组织架构下边,第一个就是基于用户理解的开发模式,快速地去了解用户需求,定义他然后再更改,这种快速的互动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讲说过去的话,在信息化平台,就是因特网普及之前,信息的普及速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的能力和优劣势,现在基于INTERNET更快的去了解,定义并且去调整你的产品线,这个能力也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在构建一个,我们叫VOC,等一下我会一个小小的短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才谈到信息平台,其实有一个分享,在这之前应该是大公司有更好的优势跟小公司竞争,未来是快的公司比慢的公司更有竞争力,这在十几年前我们一直在分析,到底我们怎么来驱动PC的创新,我们发现他两个重要的引擎,一个是来自于技术本身的创新,还有就是来自于用户的需求,这两个引擎不断地去碰撞,来驱动我们不断发现和定义我们的战略和方向。来自于用户的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引擎,这个引擎最重要的一点是怎么去倾听用户的声音,怎么去理解我们的用户,我想分享一个短片给大家。
  (短片)
  大家看了刚才这个短片,大概有一分钟左右,这一分钟里面包含太多日常工作中的交流,摆在目前设计用户体验同仁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沟通,你怎么通过沟通,不管它是一个流程,还是机制还是个人的关系,怎么去高效的决定和推进,不管是叫UCD流程还是叫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和价值,我想这里面再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那些沟通的内容。

  第一个我们要自上而下的,建立跟CEO的沟通,大家比较了解一些商业的管理杂志的话,元卿的形象经常会出现在这里面,我们要建立一个跟CEO的沟通,这是迭代式的开发,现有产品存在并行开发下一代产品,这个需要自上而下的来沟通,也是自下而上的来沟通,我们要把很多事情的发生让它产生交集,跟CEO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有用户的电话,我们跟GL,以前联想的大区在中国,华南、华北,现在是欧洲区、美洲区,亚洲区,大中国区,这些声音应非常重要,我们要跟他做互动和配合上的调整,我们要把大量的模式跟设计方案展现给大家,要听他们的反馈,我们要听销售人员的声音,因为我们的部门是整个产品的生命线的,所以要跟他们一起反复的推敲和论证,甚至是热烈的讨论和辩论,这个产品什么样的定位,和功能的定义是合理有效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把用户的声音拿到,所以我们小组的成员会在美国、欧洲、中国都做这种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当这种事情汇集到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庞大的沟通的工作,这个在未来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思考和提高的地方,这里面也期待着有一些其他的产业和企业的同事互相交流,发现更高效和更有效的,驱动企业内部用户研究、用户体验设计好的机制和流程。
  另外一个方面我想不管是设计还是体验,他都应该产生价值,我们曾经和一些朋友包括同仁们沟通的时候,有一点大家比较共识,我们在企业内部做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出和成果能否产生增值,我们能不能把当前PC的技术或者老百姓看起来他觉得是难懂的技术,最后变成他能够体验的,最大化的体验的方案,这里面联想也是做了很多的尝试,这里边想介绍两个产品,一个是U3板,一个是X1,就是给消费用户的,这里面看起来他们两个从大的页面上是不一样的,左边的是比较消费感的,第二个是比较商务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对于轻薄的追求是一致的,不管是我们从产业的趋势还是后来从用户的调研的趋势,在当今大家购买移动类产品的时候,轻薄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需求了。以前是追求双核,4个核的,大家在消费移动产品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另外还有很多细节,它比较独特的指纹特征,看起来好像有不一样,但是在键盘的人机工学的角度,我们把它尽可能的变成一致性的用户的体验,作为一个重要的输入设备,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曲曲折折的,从刚开始的不一样,因为有不同的运作渠道,有不同用户的反馈,到最后还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说我们消费产品的键盘比商务的键盘会少一点,这个可能是跟产品的布局有关,还有跟用户体验的角度不一样。
  我们还有一些改变,新的用户使用场景的改变,这个叫PAD U1,他是全球第一款,把他放上去就是电脑的使用方式,把他摘下来就是PAD的使用方式,它参加了美国的电子展。后续它有一些问题,比如说系统最后达到的效果和质量,包括了后面它的可制造性,也包括了它对产品厚度和重量的控制,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这个产品是较好但是没有最终做的产品。在企业里面我们有的时候要面临这样的残酷现实,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不见得是用户和市场最终接受的,怎么去最大化的市场价值,这是所有做用户体验和设计的人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当然我们也正在改善我们的混合型系统的产品的设计,我相信跟这个又有一个不一样,也许明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带着新的产品,不仅仅是做分享,也可以把这两个产品放在一起,请业界的同事们多提一些建议和反馈。
  我们的硬件设计之前获得了很多奖项,在去年我们开始在软件的界面上也有一些收获,得奖本身是一件高兴的事,更多的是我们对业界参与的收获的过程,这样一个界面我们把它叫四叶草的界面,想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渠道,让用户更加愉悦的使用产品。
  还有一个产品的体验,最大化的价值,不仅仅是用户拿到你产品的时候去感受它,包括你如何去宣传,诉求你的产品和品牌到广告,到你的产品的包装,这是我们乐风设计的包装,从产品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考量,包括里面包装选题的考虑,刚不久前我们在设计新的联想的台式电脑,当时有一件事情我非常开心,负责项目的设计师当时给我看他的直角设计的时候,不是说我方案用了什么材料,他说“姚,我们在设计这一款的时候,我们是考虑如何尽可能的节省我们在销往欧洲时候的运输费用”,因为我们有三代产品,第一代产品运输成本是4块钱,第二代变成接近20个美金,我们正在开发第三代,变成20块钱的原因是设计师设计很漂亮的直角,这个直角不太容易折叠运输,这个让我越来越多的体验到多专业协同之后,专业和专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贡献。
  这一页谈一谈联想的实践过程,有一件事可能稍微提一下,我讲的是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争取补充一些细节,这个是我们在过程中也思考过,设计体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后来把它分成了五个部分或者五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五个层面,第一个体验是为了产品,体验是为了人,体验为了企业和组织,体验设计是为了产业,体验和设计是为了社会,在这一页我不多讲,在后面会一个段的呼应,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理解,他的内在的想法是什么,这里面有一个项目,奥运火炬,这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后来能够总结这样的工作的理念,我们发现有些时间有一点点不务正业,可能带来的价值是你超乎想象的。
  讲了干货,都是关于联想的,也许有一些内容大家觉得是适用的,有一些觉得是不适用的,再一次强调,我们今天讲的更多的是很积极的,能让大家体会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案例和分享,但这里边有很多挑战,也希望在后面有机会多交流:痛并快乐着的企业的设计和工作过程。讲了联想之后,我也讲一讲我们怎么是来理解用户体验的,不是标准答案,只是我们理解的选择性答案。
  在过去我们讨论用户体验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有从组织的角度,有从标准的角度,有从企业和个人实践的角度,这个都带给我们很多的收获,到今天为止,最重要的对于人来讲是什么,从我们的实践来讲,当我们把我们的产品交到我们用户的手里的时候他的感觉是什么,这个感觉包括很多不同的体验的角度,这里面最重要的Felling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很高兴的,不高兴的,很兴奋的,失望的,有激情的,无聊的,总得来讲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跟大家分享,要分享更多的是我们成功的案例,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成功的体验带给我们是积极的Felling,你可能会产生好的感受,因为你的快乐,因为你自信,这些综合放到一起,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在体验产品过程会体验到快乐,快乐的感觉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重要的角度。
  谈到快乐要谈到用户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的专业上,心理学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能有这么几个维度,一个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会到的快乐,另外就是在过程中能体验到的快乐和一种满足感,然后我们能够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所体会到的快乐,那也有在你达成了目标,达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的目标之后的快乐,当然也有一种你的思想对人生顿悟之后的快乐和愉悦。
  第一个在生活中这种点点滴滴的快乐,其实往往是来自于很多细节的感动,有一个主持人有一个创新,请大家还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在影响我们体验的质量,每一天我们的体验和快乐都诞生在很多这样的细节中,不管你是吃了一小块小小的蛋糕,还是购买了一个心爱的小饰品,这个让我们每天变得有弹性和充满了活力。

  第二个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你喜欢和热爱的事情,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看起来是挑战和辛苦的事情,但是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快乐。这个更多是平常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就是跟你的朋友你的家人,在互动的过程中构建的一种快乐,互相的欣赏,互相的鼓励,互相的认可。
  另外就是当我们实现人生的目标,不管它是一场球赛的胜利,还是挑战自我目标的实现,它都带来巨大的喜悦。
  我现在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把这一页翻过去,这一页谈到的是我们对于生命价值意义的领悟,顿悟之后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它使我们视线会落在更加精神层面的对于快乐的理解上,不管你是基于因为帮助别人而带来精神上的快乐,还是因为你有这种巨大的归属感之后所体会到的平静和快乐,下面因为更多的是从事工作,这个行业的,所以我想可能主要的我还是关注在前面的三个,就是这种点点滴滴的喜悦,这种过程中体验的喜悦和人和人之间所构建的喜悦和快乐。
  如果我们把这种细节的快乐,把快乐带给用户体验的话,我们有不同的角度,包括非常精细的细节,包括了复活节彩蛋,给他一个及时的奖励,还有其他方面,他能能够让我们去思考,有清晰角度的思考我们怎么带给用户体验的快乐,后面有几个案例跟大家分享,都是商业案例,第一个就是新浪,他让人们在使用中成为应用牛人了,成为Leader,都能相应的让我们获得快乐。精细的细节也会带给人们带来快乐,比如说icons,你图标设计的非常完美,创新的产品形态的一种交互的方式,也会带给你新的快乐。我们分享一个小小的短片,有些朋友可能已经很熟悉这个短片了。
  (短片)
  我觉得也分享一个设计的细节,我们在十几年前定义了一个功能,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功能叫单键飞梭,软硬件的交流也可以带来很好的体验,另外就是及时的Surprise带来很好的快乐和交流,也是有一个短片跟大家分享,请留意界面整个的变化,视频很不清楚,请大家关注这些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视频)
  我觉得在体验过程中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新的体验,也包括我们把一些体验的激励,把一些游戏开发的理念或者方法带到我们交互的设计上,创造一种跟环境互动的体验,把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无聊的体验或者任务变得更加的有趣味性和快乐性。这是一个微波炉的案例,我相信一些单身的同事们经常用微波炉,在微波炉等待的过程中去网站上搜一些比较漂亮的图片和视频的信息,然后当你加热完成之后,你就能带着一个美好的视觉感受去享受美食。另外健身,也是大家可能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的内容,跑步机我想有的时候跑来跑去,确实有一点无聊,带你去看一下有一些人是怎么改变健身的体验的。在这个跑步机上你可以选择是在巴黎跑步还是在米兰跑步,所以我想大家看完这个短片之后有一个体会,在跑步机上跑1000米都会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伏特设计的,在你开车过程中怎么让你更加关注于自然的和谐,这边有一个界面,简单地来说当你的驾驶风格是猛烈的踩油门和猛烈刹车的话,这个植物就会变得枯萎,变得没有生命力,但当你注意在开车的过程中缓慢的加油,很好的自动的话,这个植物就会变得越来越茁壮,这鼓励人们在使用目前最大的,我们讨论汽车领域,怎么通过细节改变鼓励和交互的方式,怎么让人们体会快乐。
  再就是在人和人之间怎么把快乐带到用户体验里面,一个是建立没有边界的产品,另外我们能够让产品和人,人和产品建立更好的关联。乐友,就是可以买小东西给你的朋友,这个互动过程中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情感的构建。再一个就是NIKE,以前跑步自己跑完之后就跑完了,现在跑步机上有更多的机会,NIKE是你在跑完全之后,你的信息就可以跟你的朋友,甚至跟你不相识的人了解,你跑了多长,谁更多的坚持了运动,这是构建人关系的一个手段。另外给大家分享一个视频,是当你发现周围某一些人跟你有沟通爱好的时候,但你不知道他是谁的时候,设备是如何给你构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如果也用这个游戏机的话,这个应用真的是很好的话,也许今天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改变自己的情感状况,刚才跟大家分享了一些从不同的角度,包括了日常的点滴细节的,包括中间的因为体验过程而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包括构建和谐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包括了我们在达成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所构建的人生意义和突破自我的意义。
  谈了半天都是跟商业之间有关的,都是企业一个一个的产品,一个一个的品牌,一个一个的开发方案,但是我在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把自己的视线每天必须面对的商业工作移开那么一会儿,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刚刚不久的体验,不久前去日本开会,中间日本同事说是乾燥寺(音)吧,在这个当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当我们很关注体验细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构建一个更好的,和那些信仰交流时候的界面,那在乾燥寺的时候,这个是我朋友抓拍出来的照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呢?我相信大家也有过在国内去寺庙,去请香这样的体验,这个体验往往是拥挤,不是那么愉悦的,一面要想着对别人要宽容,一面着急要把香赶快点着,这个体验我在乾燥寺发现一个独特的,大概这么大小小的的陶瓷一样的东西,我发现每个人去那边把香放到上面,很快的就可以离开了,香就点着了,也没有冒出来的火焰,我就走过去一看,他是一个陶瓷结构的,上面有十几个孔,中间有个大孔,我没搞清楚是炭火还是电,你可以通过这个孔里面很快的把香点着,出来之后又回去了拍了一个照片,我们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断地去强调体验流程,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强调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放下工作的时候,从事体验工作和设计是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态度,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在我们每天关注工作的时候,我们能够把视线更多的从社会的角度,我谈到有产品,有人,有组织,有产业,有社会,如果我们能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体验的时候,这种对体验关注和需要的连锁反应可能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乾燥寺这样的体验触动我,第一个是跟朋友去分享,第二个我也对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在工作中要改变工作质量,也希望自己有很多机会从点滴的事情促进质量的提高,这件事情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前不久我参加一个对话栏目的时候谈到绿色设计,当时主持人说你们几位都是从事设计和体验的设计师,你们能不能通过30秒给我一个主意,怎么做绿色的设计,我当时鼓起勇气面对美丽的主持人说,我能提一个意见吗?她说你说吧,我说我不太赞同30秒钟主意,他是跟我们工作息息相关的,她很接受我的意见。

  今天在最后我想有很多专业上的事情,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我再次感谢UPA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能够让大家用这样几天的时候去分享、交流和其思考一下体验设计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他是责任?最后我想说我们有对家庭的责任,有对社会的责任,有对企业的责任,今天我们可以聚焦在,就是周围这些人,我们是不是也有一种责任存在,如果我们能够相互支持,更加积极的支撑,我相信我们带给社会更多体验的细节和质量,甚至是感动,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也希望在彼此之间的责任中度过后面的几天交流的时候,再次感谢组委会,再次感谢大家的时间。

  
Q&A提问与回答
主持人:在后面提问之前我这边也代表UPA感谢姚总这次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谢谢。刚才姚总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分享,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就刚才的分享做一些提问。有哪位有一些问题。

Q1:非常感谢姚总的分享,您刚才分享说快乐的用户体验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可以提高体验质量,但我觉得是不是快乐的人更加能够创造快乐的体验,我想问的是,您的信仰是什么,这种信仰又是怎么能够影响您变得更加快乐,从而能够带动整个联想TEAM创造比较好的体验。

姚映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我试着分享一下,尽我最大的真诚去分享一下,我对您的问题答案是“是”,从我的角度来评价体验设计师我觉得有几个要素,我把它排一下序,在中国尤其是很多企业组织里边,我觉得交互设计师人才的要素第一个是要有责任感,因为我们有的时候会忽略在企业内部执行体验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让其他的部门的人可能会感觉多不舒服的过程,因为你要追求体验的质量,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讨论、争吵甚至是完全意见相左,这个时候我觉得是有责任的,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才是专业能力,当然从个体来讲,如何保持快乐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方法,我自己觉得有两个心得,仅供参考,有的时候我也挺不快乐的。第一个我觉得把复杂的事往简单想,到今天为止我的睡眠质量还是非常好。第二个不好的消息和不好的事少看,我个人是这样的,现在网上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事情,我是打开网页就关掉了,因为我觉得那些信息对我来说是愉悦度不高的,但是也不意味我不关心那些信息,我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些信息,但是我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愤怒和不愉悦,举个例子,我在坐飞机的过程中会去思考,这个国外的排队和国内的排队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这个体验有的时候也蛮有意思的,在美国入海关的时候和在中国入关的时候,最近的三五年才有了变化,以前我去美国会排到非常长的入镜者的队伍中去,到国内也会排到非常的队伍中去,我发现最近几年改变了,国外的海关也有了中国公民入镜的渠道,不是说简简单单因为说有了公民的渠道,而是我觉得这个管理的过程更加人性化了,因为回国的时候,本地居住民的办理手续是短的,相对来说是比较高效的,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在美国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让我启发,让我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包括我这次来苏州的时候,在上飞机的时候,扫完了,服务员跟我说,你没有照片,他不停的扫,我觉得如果是以前我会很焦虑,甚至很不高兴,但是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随着白头发多了,我觉得很理解他,他很着急我说你慢慢来,先让别的乘客先走,我觉得这种情况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一辈子都要其学习和提高的修养,因为这个修养我觉得挺快乐的,所以我会争取更多的要求自己去体验快乐,中国有的文字很奥妙,特别给我启发就是“舍得”,舍得这个词是其中一个了,就是舍才能得,所以快乐的话有的时候是要先关注别人再关注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快乐,这也是在心理学角度来讲最后的层面,就是对人生领悟的快乐,这个过程中我是在路上的一个人只能做分享,我的一生,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实践这个过程,仅供参考。

主持人:刚才姚总提到这些经历,我这也简单说一下我现在的感受,做大会的主持人,现在是身体最舒服的一次,以前我们多是在这里站着去讲,这一次我们有一个座位,我们还可以说OK。刚才姚总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体验是无所不在的,而且要观察生活之中如何去提高这些体验,只有在不断地观察和领悟之间才能够提高,非常精彩。下一位同事。

Q2:姚总你好,我觉得你刚才讲的非常精彩,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觉得挺短暂的。

姚映佳:谢谢你的鼓励。

嘉宾:因为比较深刻的大概有两点。一个是沟通很重要,就是在我们对于设计,因为我们涉及到和研发里面其他的一些角色的更多的沟通,沟通很重要,那张图片也很生动,在我们设计人员跟技术,甚至是项目经理或者是团队其他的人员,怎么去看待对方和理解对方的过程。另外一个细节非常重要,你讲到苹果一些其他的案例,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在我们做研发产品的时候会遇到两个问题,我们和技术实践人员的争执点或者冲突也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你这样的一个东西我可能技术上实现不了,或者说存在很大的问题,难度挺大。另外一个方面做你这个东西我工作量挺大的,能不能不做,甚至有的时候到领导层都有可能导致这个东西影响挺大,工作量也挺大,就不做了,对我们设计人来说,其实是蛮痛苦的,因为通过很多努力做的创新的设计,感觉是非常好的一些亮点,最终可能因为两方面的一些因素给抛弃掉了,没有了,本来是很亮点的东西最终变成了平淡,我想请问姚总,你的团队在这方面,在研发这个过程中对于这两个问题是怎么样解决,怎么样处理的,谢谢。

姚映佳:谢谢您的问题,在工作中您这个问题过去面对,现在面对,未来也会面对,我们处理的方式有几个角度。第一个叫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组织管理中,今天在用户体验这个部分可能比较突出,十年前可能在硬件方面比较突出,那个时候你做了一个设计,到底模具能不能做出来,到底能不能实现,这是一个永远会存在的问题,如果用换位思考的角度看对方的话,他确实有难度和挑战,但是回归到个人的话,对他的饭碗是一个挑战,首先是要动之以情,要换位思考,比如说我们有团队一起出去喝酒,三天前刚跟我们台式电脑的负责人喝完酒,我们5个人喝了4瓶白酒,喝到好几个人就消失了,第二天开会就出来了,感情好像不太一样了,方法不是一个好方法,仅供参考。第二个我们叫文化之旅,不同专业的人找个地方去旅游,我们有一个小组选择去四川西藏那边,结果有一个同事比较胖,他高山反应比较严重,周围同事有用户体验的,有结构工程师,你会发现这几个人在工作中关系也不错了,就这样的过程,我觉得也可以让你打开一些不同的专业之间的理解,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方法,我觉得也可以去创造,去想,结合中国的文化,结合欧洲的文化,结合美洲的文化可能是不一样的。

另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什么谈到TOP DOWN,因为在企业运作里面不可能通过个人关系的构建来解决所有问题,最终还是在企业内部去构建一种文化,如果从联想或者从一些企业的文化分类来讲,我觉得更多以前的企业叫工程师文化,还有叫运作文化,就是靠快速的运作,销售的文化,那未来是要构建用户为核心的驱动的文化,我坦率的讲,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因为一旦以用户为驱动的目标的话,实际上是对企业的能力做了一次升级,不仅是能不能提供好的方案,而是这个企业能不能承载你的体验方案,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能力的一次驱动,这个驱动你往往会遇到很多的瓶颈和障碍,TOP DOWN是需要的。
最后需要跟你分享的,为什么这个过程中我谈到责任心很重要,在联想我们的团队有很好的技术人员,也是因为这样一个磨合的过程,可能会选择离开或者是从事一些相对更轻松的工作,确实我觉得在企业,尤其是快速成长中的企业,我们在过去的两年是从全球的第四名到第二名,这个过程中当体验被放到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他的排序有的时候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优先,有的时候可以把市场份额先占领了,有的时候把10K的货总到欧洲区,可能改良对企业更有用处,在设计管理和妥协关系中我有一个比喻,其实我们的设计跟体验的人员是在跟其他的部门在跳舞,但是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如果一直我们往前走这就不是跳舞,你就一定会撞到墙上,跳舞是一个进进退退的过程,但是怎么把握是因企业而异。如果人们对于体验的追求,或者说对于体验质量的需要,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的时候,最终成为企业文化的时候,最终成为我们每天工作的一个习惯的时候,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少,但是我认为他仍然会存在,不会彻底消失,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沟通的问题就肯定会有。

主持人:提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姚总提高的东西我这里也有感触,一个是礼,一个是情,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有的时候认为我是有道理的,这样做就是对的,但是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姚总回答的顺序来讲,也是先讲情,我们在大的企业里面,或者想推动一个产品,你必须要跟其他人去合作,怎么样把你的用户体验的一些工作把它纳入到一个大的团队的氛围里面去,这个在用户体验的工作推进上是非常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也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刚才提到文化之旅,这个是公司的工作时间还是放假时间。

姚映佳:要是放假时间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这个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来营造的,这个小环境我觉得作为设计的管理者应该去营造。

主持人:这也蛮有意思,也供大家参考,下面的一个提我想问一下我们的嘉宾,因为有些同事是讲英文,我想给嘉宾这么一个什么样机会。

Q3:非常感谢姚总的演讲,非常精彩,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这个PRETION,你的员工怎么想。第二个你们公司有没有一些活动,就是让其他的人帮助你把产品做得更好。

姚映佳:PRETOIA,这个还会做下去,我在联想是有四个老板的,CTO,产品总裁,移动产品事业群总裁,还有CEO,还是CIO,我现在比较实的有四条线,很坦率的讲,这个组织架构对我来说是有挑战的,我们跟CEO有定期的例会,我会争取把这些信息和想法,通过各种方式去沟通,另外你有一个想法正好说中了我今明两年要做的事,在很久以前,应该有快十几年,就是97、98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个活动叫联想设计周,那个时候我们就请了很多朋友去联想一起参与讨论、设计理念,展示概念设计,我们坚持了两届之后后面就没有再办了,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到了今天,把体验嵌入到联想里,并且想营造文化的时候还是很适用的,明后年我们还会做联想的设计周,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能还会聚在一起,那个时候不仅仅是提问题,也可以给我们提一些建议,甚至直接面对我们企业的管理层事业部的负责人提一些建议,也感谢你提醒我把这个事争取落实到位。再有的话,就是交流的方式有的时候决定了我们的结果,我们联想一直把设计和体验比喻成水的,我们要让水流动起来的,不管我们将来是不是几百人的团队还是有多少牛人,保持一个OPEN的状态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跟业内保持互动和交流。

主持人:刚才姚总提到的内部设计的一些分享,很多的大企业包括中小的一些企业都可以借鉴的一些方式,包括我们在以前的工作里头也曾经尝试过不同方式的交流,这是对整个的公司用户体验的提倡都非常重要的。

嘉宾:为了让用户体验设计能够进一步的繁荣,在一个组织当中进一步的繁荣,我们认为我们需要从新审视一个组织的结构,我们尝试来用一种回顾的方式来看一个进程,我们把它叫做UCD也好,叫做UX也好,我们想要在程序完成以后,想把它重新嵌入多企业当中,而不是用一种顺势而为的方式来提高我们的体验,我的问就是,如果你重新设计你的企业,你可以重新设备IBM的话,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供好的用户体验,你的设计是什么,IBM2.0是什么,才能让用户体验更好,能让用户体验设计更加繁荣,我说的IBM其实是联想,首先我想要正确的理解你的问题,你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有机会重新的去改变联想的UX部门。

姚映佳:这个应该是我的CEO来非常更好。

嘉宾:谢谢。

主持人:可能大多数同志理解了,这个基本上问到姚总,他如果有这个机会是从新定义IBM或者一个公司,从头开始,他觉得用户体验结构怎么样去定义,因为很多的公司先是技术为导向,然后用户体验才开始进入到这个生态圈里面,好像是怎么样适应大的企业的环境,从头开始是怎么样的状态。

姚映佳: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真的很喜欢,我试着去想一下,如果去设计联想的组织,首先从大的架构来讲他是一个自适应性组织,他一定是一个动态的组织,不是一个一层不变的东西,他要随着市场的竞争去变化,就像一个生物一样。第二个在这个组织里面,应该有一个价值创新部门,价值创新部门等同于现在的企业战略部门,这个组织创新部门要去引导和推动什么是对用户是有价值的平台。第三个这个企业一定要有特别重要的能力,要有专门的人去看,我不知道把这个职务定义为什么,最开始有CEO,最开始有CIO,可能也是一个CIO,未来自身企业具有的POWER很重要,但是随着信息平台的搭建,随着我们门到门的沟通越来越方便,以前我们只是通过电话、电报,现在通过邮件、视频会议,现在企业的竞争能力光你自己有多强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你有没有一种能力和组织不断地需扫描整个的产业,跟你企业的内部的战略做一个MACH,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关键是怎么样去构建新的合作关系,这一个很重要的职能。这当然要把设计和体验放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实现TOP DOWN和BOTTOM UP。

主持人:联想已经是走的非常靠前了,在国内是非常大型的团队。

姚映佳:感谢您问题,对我启发很多,我一定会思考如何优化我们团队的结构。

Q4:下面一个问题。作为这次会议的领导机构,我想给姚总提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联想跟你个人都是我们非常尊敬的企业和个人,今天可能有很多更年轻的设计师,你个人能不能从您的角度,当然也是我们第一届的世界的获得者,为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怎么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提一点小小的建议,这是我为他们问题。

姚映佳:谢谢您,我里面我有一个分享,很简单的一个词叫“坚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在中国,在北京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说在中国和北京,为什么说一下北京,还有上海,包括周围的建筑我觉得他们变化的都太快了,我们提炼一个词,在中国的体验密度太高了,就是城市的地图一年换一次可能还来不及,今天起一个大厦,明天可能起一个比它更高的大厦,在这样高密度体验的环境下,对于设计人才和体验人才,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因为从小的时候骑自行车的体验到有私家车的体验,你都经历过,在你短短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里面,在剧烈的变化过程中让你接触很多强烈冲击的体验甚至是非常有趣的体验,这样会配制你很好的敏感和关注力,挺不好意思的,我只给一家公司工作过,就是联想,所以我觉得在今天这样很多年轻的朋友的视角来判,我是一个缺乏竞争力和不敢面对挑战的人。我建议年轻的朋友可以坚持在一个岗位上,不能叫一个岗位上,坚持在一个组织里面能够工作超过三年,当然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的进步过程中这是一个蛮难的事,因为我们现在要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房子、车子、孩子,一大堆,我想象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我建议大家在一个公司坚持三年或者三年以上,一方面对大家的专业能力理解组织有价值,另外从管理者角度,我去面市人才的时候我也会看简历,如果你的简历太动感我也会有疑问,所以“坚持”两个字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刚才姚总也提到,我有两个东西有感触。一个是在快速变化的时间里,我们的机遇是非常独特的,而且是非常珍贵的,实际上我们看看不同年代的人,而且没有哪个年代的人可能像我们经历的,到现在为止经历社会的变化,经历技术的变化,而且又在中国,作为中国这个国家和地区大的变化,这是非常宝贵的,所以在设备之中可以不断地去观察,去利用这些机会去提升自己的理解。

姚映佳:刚才谈到细节,其实我们有的时候在执行和实现方案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对细节的不同的意见,或者态度导致的一种争论,包括矛盾,还有一个是对流程的尊重落爆发的矛盾,在这里面我想分享给大家的,这不完全是个体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组织和个人有问题,这是过去十几年在中国大的社会发展的节奏和下环境下,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两个事情,一个是对细节的尊重,一个是对流程的尊重,或者讲的生活化一点,就是忽略了对规矩的尊重,而我觉得这个背后带来的是对文化的忽略,大的环境影响到大的企业的人员,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也会忽略对流程的尊重,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平心静气的去琢磨这个事,这不仅仅是跟你合作的人这样,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周围已经习惯了,抓住一个机会,房子、车子就都有了,所以大家更多的是说看机会,对流程和过程的一个尊重,一个执行,这是比较泛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这些人如果要面对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应该更加的轻松,更加容易,这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我们讨论的时候可能谈一些底层的东西,包括如何设计,再后来谈到一些快乐,包括文化的影响这些东西,我想刚才姚总提到这些的方向,不管你是作为用户体验的人士也好,还是做一个项目管理的人士也好,其实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做小的事情,但是想把小的事情做好,后面需要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内涵的理解,是尤为重要的,很感谢。

我们现在介绍下一个,这个同事已经举手了,可能举手了一段时间了,把话筒交给他。

Q5:姚总你好,我叫韩宝树,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您能给我们一些怎样的建议,将来想从事关于用户体验和用户研究的这么一个工作。第二个问题是,将来走出学校,像你们这种大的企业公司,关于这种用户体验,这种工作岗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姚映佳:在校期间我有两个建议供你参考,一个还是要多参与实践,本身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我觉得多参与实践,不管是竞赛也好,还是企业的实习。第二个我觉得就别单关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一些跟自己无关也要尝试一下,在刚进联想的时候,我写过春联,组织过晚会,也搞过篮球赛,反正做了很多事,但今天回想起来,那些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如果能多做一些事情,将是你为未来财富储蓄很重要的金币,我觉得应该多做一些事,做不同性质的事,会让你在未来有更好的体验的平台。面对工作的时候,我分享我在工商管理学院上学的时候龙先生的一句话,当时也是开学的典礼,以后我们的学生来自各个企业的管理者,在中欧上学就有一点,态度,你来了态度要端正,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我今天仍然记得,虽然很多年了,在企业里面讲话,看员工最重要的还是看态度,我分享杰克韦尔奇,我分享他的象限,第一个是动力象限高,能力象限高的肯定是人才。第二类可能跟传统意义上的人不一样,他认为第二类的人才是动力象限高,而能力象限弱,因为他认为专业人才在技能方面可以培养。第三类就是能力象限高,动力象限低,他把这一类员工叫危险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有的时候是很有才华的,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带来的副作用甚至会带来他们的贡献。当然动力象限低,能力象限低肯定要被淘汰的,我觉得作为面对社会新工作的人,你不可能你的技能比资深的设计师强,怎么让企业选择你,觉得是一个长期培养的对象,我觉得动力象限就很重要。

主持人:在学生的阶段也不妨去开始思考这个象限,然后把自己的态度创造起来,可能以为更重要。我还问一个问题,刚才我看这边放了一些VEDIO,比如说耐克的,跑步能够把信息传递上去,还有一些创新的理念,我们如果去想象说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可能大家都有不同的答案,那到底哪些答案是一个正确的,比如说哪些是未来的憧憬,哪些是想象,没有用户驱动的一种假说,大家都可以提出假设,但是怎么样从公司的层面上形成对未来的一个比较清晰的一个观点。

姚映佳:你是说怎么去形成一个企业的战略吗?

Q6:我知道在联想,我就提两条,一个是,我以前做台式机做的比较多,这个是不是以后的方向,我以后怎么办,这是一类的,还有很多往移动的方向去做,我们有企业线,有消费者线,里面有不同的产品,我们有意识到消费品化,很多使用习惯和场景都是消费品化了,对未来的预期是非常重要的,他关系到公司未来的方向,在Lenovo这样大型的公司,他如何能够系统的掌握未来的用户体验的趋势,去制定他的战略的方向,我想问一下这个问题。

姚映佳:这个问题我觉得也蛮重要的,因为跟我们的工作是非常相关的,目前我们的做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希望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去预盼什么样的企业是新的增长点,盈利点,什么样的产品让我们独具竞争力,用户研究和其他最终的经营的结果要有一个闭环,你所创造的产品和体验要产生市场效应,基于这一点,我们现在没有别的方法,很坦率的讲,那么多聪明的人都在想,我们周边的很多真都有很成功的品牌,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从时间,我们过去十五年我们消失了哪些事情,增加了哪些事情,还有哪些产品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又是跟人直接相关的,比如说眼睛,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逐步的在看,从一个过程的角度去看未来的机会,但是现在PC产业还有一个很客观的情况,我们受上游厂家的影响会比较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移动类产品还有轻薄一定是一个趋势,这个既有产业的核心技术,像英特尔,还有用户也确实需要更加轻薄的产品,在合理的成本和售价情况下,我相信轻薄在未来的产品里面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主持人:我想到一句话,想了解未来,你就去看历史,这句话一定程度上是诠释姚总提到的,可能对未来大家的思想可能都是非常发散的,但是实际上未来的未来的一个历史,可以怎么样去看,哪些东西是变化的,哪些东西是恒定的。刚才提到时间的问题,现在还够一个问题吗?大家的兴趣点都非常高,我们问答的环节就先到这里,那我们再次感谢姚总给我们的一个精彩分享。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