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访谈 → 正文
奥迪设计总监史蒂芬·西拉夫访谈
作者: 新京报 来源: 新京报 时间: 2008年4月10日

上周,本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奥迪公司设计主管西拉夫,他表示,奥迪必须保持自己典型的设计风格,将遗传基因传承下去;同时又必须保持远见,走在潮流的前面,并且注重设计永不过时的车型,这样才能让设计出来的车型历经岁月的变迁而能够成为经典。


『奥迪R8』

● “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必须有远见卓识”(关于奥迪)

    记者:多年来奥迪设计风格有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如何在车型上得以体现?

    西拉夫:科技和时尚因素都会对我们的设计产生影响。但我们必须使人们能够一眼便认出奥迪汽车,因此我们努力保持奥迪典型的设计风 格。同时,不同奥迪车型又各自具备特有的个性元素,这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车型。

    我们注重设计永不过时的车型。如果一款奥迪没过多久就“过时”了,这对我们将是一场灾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汽车设计不应过于张扬 个性,过于赶时髦的原因。这就像在雕塑时细节把握要恰到好处。在时装设计中也是这样,完美的裙装往往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实很难设计。

    记者:那又是什么帮助奥迪不断的处于时尚的前沿?近年来它有什么新的设计发展趋势?

    西拉夫: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曾经说过:“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必须有远见卓识(The visionary is the true realist)。”因 此我们必须保持远见,这样才能让设计出来的车型在5年或者10年后都不过时。

    这是一次未来之旅,世界之旅。一方面我们注意汽车行业内部竞争对手的发展,致力于保持奥迪设计的经典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留心工业产 品、建筑以及室内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社会发展。有时候你在用餐的时候也能从菜肴的烹制方法中得到设计灵感。奥迪在慕尼黑的设计工作室,就专门有人研究时尚潮流,比如关注每年在法国发布的春秋两季的服装。

    记者:您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奥迪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吗?

    西拉夫:奥迪的设计理念是力求简约而完美的设计,也就是说基于我们“进取、尊贵、动感”的品牌价值,这意味着优雅简约的造型、富 有张力的外观和臻于完美的细节。而奥迪的设计风格是创新的、充满活力的设计,能够引领高档车设计潮流。

    记者:作为设计师,您喜欢什么样的着装方式?有没有一些自己偏好的原则?

    西拉夫:当然,作为设计师我肯定对潮流、颜色很敏感,也很注意。从职业角度来讲,穿着要跟职业相配合,比如说我们的设计团队的年轻人就会按自己的性格来打扮。我去过奥迪做模型的设计部门,他们恐怕是大楼里面唯一不用穿西装的一群人了。我是管理人士,从职业要求上来讲,肯定要穿西装,要有最基本的职业态度。但是我们的CEO说你是高管里面唯一穿棕色鞋子的人,其它高管都是穿黑色皮鞋。所以我跟别人唯一一点不一样,就是穿棕色皮鞋。


『奥迪TT草图』

● 奥迪产品都携带奥迪遗传基因(关于车型)

    记者:奥迪的超级跑车R8刚刚在中国上市,它非常酷,我很喜欢。当初设计R8的时候,奥迪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设计目标?

    西拉夫:在R8开发之初,我们就想设计一个超级运动的跑车,这个超级运动跑车仍然具有奥迪第一个特点就是优质的质量,而且看起来不 太异类,适合我们日常真正的使用,可以真正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它还要是非常德国式的。

    我想补充一点,我们在设计R8的时候,也要让它真正达到奥迪外形上特有的简洁、明快的运动风格,如果真正把R8上的四环去下来,你一 看车型仍然知道,这是典型的奥迪的车。
   
    记者:提到四环,我发现R8是奥迪第一次把标志从前方移到汽车盖上的,这个设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西拉夫:R8把四环放到汽车盖上,这与我们观察车的上下比例关系有关系,因为R8进气格栅要窄一些,发动机上的上下比例关系更突出, 所以考虑把车标放在前发动机盖上,也代表着奥迪R8是奥迪最高级的跑车。

    记者:奥迪A5、R8和Q5这么多的车型在设计上有哪些共同特性?

    西拉夫:奥迪的设计部门是一支拥有敏锐洞察力的团队,这也是我们的汽车都携带我们所说的遗传基因的原因。例如这些车型前面的一体 散热格栅,它们虽然在不同的奥迪车型上大小比例不一,但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共同元素,也是我们遗传基因的一部分。此外还包括充满表现力 的车身线条,轻量化车身设计以及独一无二的LED车灯造型。 特别是在夜晚,你一眼便能看出,那是一辆奥迪!

    记者:哪款奥迪产品的设计最让您满意或者印象最为深刻?

    西拉夫:我最喜欢的汽车是奥迪R8 TDI“勒芒”。


『奥迪外形设计师Toby_Gillie』

● 中国的消费者和欧洲差别不大(关于中国市场)

    记者:奥迪在设计新车之前都会对中国的客户和媒体做调研,奥迪认为中国的客户的需求跟欧洲的客户有没有什么不同?

    西拉夫:2006年我派了两个年轻的设计师来到了上海和北京,他们不光是解读汽车的设计,而且是对中国的建筑、服装、食品都进行了研 究,来做真正的体验。其实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消费者和欧洲的消费者的差别不是很大,中国的消费者和韩国、日本的消费者是不一样 的,中国的消费者喜欢车有非常好的质量,比如具有运动跑车极速的感觉,他们希望车在一定的程度上显示自己的地位,希望能够告诉大家我 是成功人士,我有非常好的车。

    记者:你如何看待设计本土化的问题?如果中国客户不太喜欢奥迪的某一个设计话,你会对奥迪的设计进行修改吗?

    西拉夫:对车的用户,就像吃饭一样,众口难调,没有办法做到一个设计会百分百的获得满意,我们奥迪是一个全球化的设计,也是一个 统一的口味,我们认为客户买奥迪车实际上是想买一辆纯正德国品牌、德国风格的车。比如,“上海滩”是挺有名的一个中国品牌,在伦敦都 有分店。我去年在中国买了两套这个品牌的茶具,我买中国茶具是因为中国的茶是最有名的。买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记者:能否谈谈您对中国汽车设计的一些看法,比如一些在外资品牌平台上生产出来的车,比如模仿和抄袭?

    西拉夫:从设计师的角度,车的设计要有两方面,单纯从技术方面来讲当然很重要,另一方面,设计思路和品牌内涵的结合也很重要。当 然有时候可能没法表达品牌的理念或者设计师的理念,但是这是设计师共同的目标。我认为中国的设计也是一样。

    关于抄袭的问题,新的品牌或者新的工厂在它的初期阶段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抄袭或者借鉴别的品牌设计的现象,不光中国,在日本、韩国 也有这样的情况。像我初为设计学生的时候,作品里或多或少有大师的影子或者设计元素,等我成长成熟了以后,就会树立自己的风格和定位。对于新的公司来说,竖立了自己的品牌基因、品牌元素之后,才能和自己的设计相匹配。 当然,我个人不喜欢抄袭的行为,但是我觉得像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阶段一样,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品牌的发展,这个情况会过去 ,而且会很快过去。

-----------------------------------------------------------------------------

奥迪设计理念:

2008年1月17日,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推出了旗下的顶尖高性能运动车型——奥迪R8,这款源自奥迪R8勒芒冠军赛车的灵感和技术的超级跑车集众多奥迪突破性科技和设计于一身:它是奥迪品牌第一款发动机中置的超级跑车,应用了奥迪独有的ASF全铝车身空间框架结构,同时还是目前奥迪惟一由精良手工工艺打造的车型。然而,即使它具有再多独一无二的特质,它身上仍然深烙着只要用一只眼就能够辨认出的奥迪基因,它甚至是迄今为止对奥迪突破进取的品牌精髓及百年传承的运动基因的最完美诠释。

● 品牌新基因逐步确立

    R8超级跑车与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五次夺冠的奥迪R8赛车一脉相承,作为奥迪最具动感的车型,R8将奥迪品牌的进取科技和运动传统演绎的淋漓尽致。70多年前奥迪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发动机中置赛车——四环Type A赛车,而R8是奥迪品牌第一款发动机中置的超级跑车,位于驾驶者身后的发动机使奥迪R8拥有赛车般的前后重量配比。采用高科技材料制成的轻量化、高强度车身也是顶级赛车的特点之一,R8正是应用了奥迪独有的ASF全铝车身空间框架结构,并配以碳纤维空气动力学套件。此外,与量产车不同,R8是目前奥迪惟一由精良手工工艺打造的车型,在奥迪位于内卡苏姆的手工车间内生产。

    然而无论R8具有多少超级跑车独一无二的设计和特质,如果把R8在发动机盖上的四环标志拿下来,人们还是一望便知,这就是典型的奥迪的车。奥迪近年的新产品中被确立的基因之一、奥迪最富有特色的一体化的大近气格栅就是它前脸上最惹人注目的构成部分。正如奥迪设计主管西拉夫所有说:“一体式进气格栅虽然有大有小,但是你一看到一体式进气格栅就会知道是奥迪的车。”

    事实上,在2005年在中国上市的新一代A6L已经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新的品牌基因。与上一代奥迪A6相比,新奥迪A6L在外观上的最大变化是,前脸上原本被前保险杠分开的散热和进气格栅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梯形格栅,重量醒目的粗大镀铬金属饰条环绕成一个面积极大的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了以前上下界限分明的壁垒,梯形的镀铬饰条边角圆滑,下部向中央收敛,优雅精致、独一无二,正是奥迪的风格所在。这种奥迪家族最新成员的标志性前脸设计将复古经典与现代时尚有机地融为一体。

    奥迪的前任总设计师德西尔瓦曾表示,他长远的任务就是在奥迪不断增加的车型款式范围内建立一种家族似的相似性,同时强调每款汽车的独特个性和特征。“每一款汽车不仅代表它本身,而且代表整个奥迪品牌。我们可以把品牌形象类比于人类家族定义基因大厦的DNA,这就会在结构,风格和细节上产生一种美学和艺术上的突破,从而为新的奥迪款式定义设计框架。无论是A3、 Q7或是R8 都运用了一致性的设计语言,被公认为是奥迪款式。”随着产品的逐渐丰富,奥迪的新产品逐渐确立起了包括前格栅在内的新品牌基因,并将被永久传承下去。它在不同的车型上会有不同的体现,在运动车型上会体现得更为动感,而在A6L、A8L等商务形成用车上,则会体现得更为内敛一些。

    另一方面,奥迪也将把握潮流与把握奥迪的经典元素相结合。西拉夫表示:“我赞同奥迪的设计理念是‘引领风尚’,必须走在潮流的前面,才能够有市场竞争力。”西拉夫介绍,因为现在奥迪正在设计的产品都是未来5年、10年的更新换代产品,所以奥迪要设计的是5年、10年以后都不会被淘汰的产品,就像奥迪30年代设计的产品现在也不过时。” 奥迪在慕尼黑的设计工作室,就专门有人研究时尚潮流,这个团队由好多国家的年轻人构成,每年都会研究时代潮流,包括时装、设计以及家庭装饰等等,比如关注每年在法国发布的春秋两季的时装。


『设计师Satoshi_wada绘制Q7草图』

●    改变使用主义哲学

    大众第5代高尔夫推出后的冷场曾使大众内部展开了一次大讨论,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想保持或者提高目前的地位,大众必须调整设计思路,抛弃原来的实用主义哲学。而奥迪新A6L的设计就是这一新哲学的集中体现。

    德西尔瓦就是新A6的前期设计者。他认为,目前汽车设计发生最大变化的一点就是设计已成为重要的关注焦点,是推动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加的主要动力。换句话说,设计不仅承载着功能,而且还必须传递品牌的形象。他认为奥迪已经有了非常与众不同、有特色的设计,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外形和技术,所以现在奥迪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过推敲的设计语言来贴近人们心理和感情。

    大众内部曾有保守设计师认为德西尔瓦过于激进,在大众集团公司总裁毕睿德与德西尔瓦讨论新A6L的设计时,德西尔瓦说:“你知道第5代高尔夫的设计为什么会失败吗?简单实用是不够的!”最终奥迪高层决定支持德西尔瓦,这也间接地宣布了一个事实,大众及奥迪已经与宝马一样,部分地放弃了纯粹的实用主义哲学,承认任何一个设计都不仅仅满足物理需要,也要满足视觉上的冲击。

    在新A6L上市前,奥迪开始为这种新的品牌策略开始铺路。在2004年日内瓦车展上,大众花重金请来了西班牙皇家马德里俱乐部的罗纳尔多、菲戈和劳尔等人助阵,奥迪还赞助好莱坞影片《I,Robot》的拍摄,片中的座驾奥迪RSQ就是新A6的魔幻版本。最终,新A6推出后,其前脸受到广泛好评。在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德国慕尼黑奥迪工厂讲演的时候,奥迪公司还特别选了一张新A6前脸正面的设计草图作演讲背景,他们希望这种夸张进取的风格也能被中国人接受。

    现在,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被融入奥迪的设计中。比如2006年奥迪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全新TT,它采用了波浪型的前车灯和四个单元的后灯,以前奥迪的A8,A4,TT都没有采用这种细长,前卫的前灯设计,而这一从人眼睛上获得的灵感在设计团队也曾有过争议,最终,他们达成了共识。设计师们认为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想把人的不一样的特性也应用在奥迪车上,使不同的车型也具有不同的个性,奥迪在此后的新产品上使用了很多LED技术,比如在A6旅行车上或者R8车型上全部采用的是LED,以让前后大灯能突出每个车的形状,同时又能突出科技性。比如超级跑车就采用尖端的和进取的设计方向。


『奥迪R8』

●    融入各地设计元素

    各地的设计元素也正在融入奥迪的设计中。奥迪的设计部门由外观设计部门、内饰的设计部门、颜色搭配部门、电脑CAD辅助设计部门、模型手工制作部门以及灯光、车轮设计部门等组成。 这个设计团队大约有200人,其中150人是在英戈尔斯塔特,25人是在加利福尼亚,还有一小部分是在慕尼黑,设计人员来自35个国家,还曾有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在里面实,奥迪甚至有想法在亚洲、在中国的北京或者上海建一个设计室。奥迪从不同国家的设计师身上得到了非常多有意义的反馈。

    非德国本土的设计部们的领导者们也给奥迪注入了新的血液。 奥迪的设计主管西拉夫、首席设计师艾格以及前任总设计师德西尔瓦都来自意大利,他们也把意大利人的时尚、自由的理念带到了德国,带给了奥迪。奥迪以前的设计风格是纯粹的德国包豪斯风格,而从2006年开始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流露出意大利的浪漫风格。

    除了设计师血统的多元化给奥迪带入了各地不同的设计元素外,奥迪在2006年开始还进行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市场调研,他们派出了设计师和工程师深入到各地汽车客户里面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真正体验当地的衣食住行和风尚,去了解体会他们实际的需求,把自己的理解带回奥迪。比如,有的设计师会和中国家庭住两个月,和美国家庭住两个月。当时,奥迪就派了两个年轻的设计师来到了上海和北京,不光解读汽车的设计,而且对中国的建筑、服装、食品都进行了研究,最终他们给奥迪带回了六万张的照片和DV。虽然奥迪曾经推出过专门对中国的产品比如A6加长版等,但是通过这些调查奥迪发现,中国的消费者和欧洲的消费者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和韩国、日本的消费者不一样,中国消费者注重的是车的质量,并且希望车在一定的程度上显示自身的地位。

    尽管如此,奥迪仍然希望保留最纯粹的设计。“汽车用户也是众口难调。奥迪是一个全球化的设计,不会说哪个车有美国口味、哪个有中国口味,奥迪是一个统一的口味,我们了解客户买奥迪车实际上是想买一辆纯正德国品牌、德国风格的车。比如我曾在中国买了两套“上海滩”品牌茶具,我买中国茶具是因为中国的茶是最有名的。”西拉夫表示,正如德国的一句俗话说的那样,虽然把很多人的意见参考进来有好处,但是如果做饭时有太多的厨师,也难以烹饪出真正的美味,还是得纯粹由一位大厨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

-----------------------------------------------------------------------------

史蒂芬·西拉夫(Stefan Sielaff)
 
● 奥迪公司设计部负责人

『史蒂芬·西拉夫』

    史蒂芬·西拉夫,1962年1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后,史蒂芬·西拉夫在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攻读工业设计专业至1988年,取得资格认证设计师文凭。在奥迪公司提供的奖学金资助下,史蒂芬·西拉夫于1990年获得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汽车设计硕士学位。

    同年,西拉夫加盟位于英戈尔斯塔特的奥迪公司,在内饰设计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参与了奥迪quattro Spyder跑车等项目的研习工作。

    1993年,西拉夫调任到慕尼黑的奥迪设计中心,担任奥迪和大众的内饰设计师。1995年,他被任命负责规划和管理位于西班牙Sitges的欧洲设计中心的发展工作,主要负责大众、奥迪和西亚特品牌的项目。

    1997年年初,西拉夫回到德国,掌管慕尼黑奥迪设计中心。在其任职期间,该中心完成奥迪A2、奥迪A4系列车型的内饰设计工作。

    1997年年中,他回到英戈尔斯塔特担任奥迪内饰设计负责人一职,负责确立了奥迪A4、奥迪A6和奥迪A8车系现有的内部风格。此外,西拉夫曾在2000年负责奥迪Rosemeyer概念车的创意工作。

    2002年奥迪品牌集团组建成立时,西拉夫曾负责设计规划以及战略策应方面的工作。

    2003年,他加入位于辛德尔芬根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任技术中心内饰设计主管,后来开始负责该公司目前所有车型系列的内部设计工作。

    2006年,西拉夫回到奥迪公司继续攀登其职业生涯的新高峰,担当奥迪品牌的首席设计师,直接向负责整个奥迪品牌集团设计工作的德西尔瓦报告工作。

(责任编辑: art2000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