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建筑与环境建筑理论资料 → 正文
德国建筑行旅:德国与现代设计
作者: 何兼 来源: aaart 时间: 2005年12月10日

为了考察德国建筑,领略现代主义的精髓,与国际接轨,绿城集团的几位设计规划专家前往德国,行踪遍及柏林、汉堡至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辗转大半个德国,对德国历史文化背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工业等相关领域进行了专业性的考察,收获颇大。本刊从中选出三篇阐述对德国建筑与设计的理性与感性认识的文章,以飨读者。

在20世纪初叶,大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改变并非都能让人满意。特别是由于生产和商业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集中,过去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跟不上当时城市生活的需求。工业生产虽然能够在数量上满足需要,但在品质方面,就难以和传统工艺产品相比拟。特别是在人的感受方面,少数的旧贵族或新生的新贵族以高昂的价钱享受着传统工艺产品的奢侈,大多数平民则只能忍受着批量化产品的粗陋。

两极分化给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也激发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改造社会的愿望。不同的学派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或激进,或温和,而且都力图致力于社会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现代设计的萌芽。

现代设计的初始,应该是源于英国,然后在欧洲大陆的比利时及荷兰发展。设计领域中的先锋和绘画艺术及哲学学派相互影响,形成一股随后遍及大半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尽管新艺术运动已过去近百年,其影响力仍能投射到现今的世界。不仅其思想和主张在现今仍不断被人们所谈及,许多设计的手法和装饰的图样,也常为当前的创作所运用。

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新艺术运动的进程。一战结束之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体系和一批激进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便是构成主义。在整个意识形态体系与旧世界划清界限的同时,构成主义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手段上也和传统艺术一刀两断,一时间,20年代的俄罗斯成为欧洲现代艺术运动的最前沿。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开始推行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风格而言,帝国式的古典主义借尸还魂,激进的艺术派别一夜间成为异端。许多活跃分子被迫流亡。构成主义的一些中坚分子到了德国,汇集到名为魏玛的小城,加入了"包豪斯学院",一所当时并不著名的艺术学校。

虽然这些激进的艺术家们仍致力于纯艺术领域中的革命,但也有一些人转入到实用艺术领域,于是便开始了现代设计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包豪斯学院"在魏玛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因政治的原因被关闭,后来在德骚重新开张,并逐渐成为一所有影响的设计学院。

由于包豪斯学院把艺术理想和生活实践成功地结合起来,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名为"包豪斯学派"的设计体系,现有系统的理论,也有鲜明的风格,甚至还有典型的产品,如马塞尔·布劳耶(MARCELBREUER)的帆布钢管椅,和密斯(MIESUAWDERROHE)的镀铬钢架和皮坐垫组合的密斯椅,等等。

1919年,在包豪斯学院创立之初,即发表了“包豪斯宣言”:“让我们建立一个崭新的、工匠和艺术家互不相轻的,无等级隔阂的行会。让我们共同创立新的未来大厦。它将融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有朝一日它会从百万工人手中跃起,犹如某个信仰晶莹的象征物伸向天国。”

德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雄厚基础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基础,但如同其前身——构成主义——一样,最终仍因为政治的原因而夭折。1933年,BAUHAUS被迫关闭,1934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的设计风格也转向帝国式的古典主义。

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现代设计从美国反过来影响欧洲,1962年,曾任包豪斯学院第三任校长的密斯在西柏林设计了柏林新国家艺术馆,这距他1927年在巴塞罗那设计的世博会德国馆已有35年之久,而且密斯本人也已在美国以一个设计大师的身份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几年。

从渊源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源于欧洲,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成大器于美国。密斯始创的玻璃合子,在美国发扬光大,最终以"国际式"标签返销欧洲,像柏林的国家美术新馆,怎么样看都是一座美国式的建筑。然而,返销欧洲的现代主义并未获得凯旋式的辉煌,源于欧洲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的文化免疫力阻止了现代主义风格在欧洲的泛滥。

从这不足百年的设计思潮的变迁,我们看到了当代西方文明的两大文化集团——欧洲和北美——的不同。首先,各个领域中的先锋运动一直活跃在欧洲,其次,源于欧洲的现代设计在美国发扬光大,并造就了像纽约和芝加哥这样的梦幻般的都市奇观;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欧洲的知识分子成功地阻止了美国文化在欧洲的泛滥,这种智慧和勇气,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反观在亚洲的各个城市,由纽约而东京,由东京而台北与香港,由台北、香港而上海、北京、重庆……,这一条线索不仅表现为城市的面貌,甚至于时尚、大众文化皆是如此。

短暂的德国之行,感受最深的是欧洲强大的文化传统,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大潮前的失语,这时的沉默,是多么苦涩的沉默啊!

(责任编辑: 马骐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