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院校资讯 → 正文
余秉楠教授执教50年设计作品展在清华美院隆重开幕
作者: 视觉同盟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12年10月12日


“余秉楠教授执教50年设计作品展”海报

【视觉同盟记者北京报道】为了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精神,践行前辈艺术家开辟的学术道路,更好地扩展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中国装饰杂志社、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工作者委员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院美术馆承办的“余秉楠教授执教50年设计作品展”于2012年10月12日上午10点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时间为2012年10月12日至10月31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系主任 赵健教授 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 邓卫教授 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鲁晓波教授 致辞


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诸迪 致辞


三联书店资深编辑,著名书籍设计家 宁成春 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AGI会员 曹方教授 致辞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字体管理部总经理 张建国 致辞


国际设计大师,设计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余秉楠教授 讲话并致感谢词

国内外好友和同行纷纷发来衷心祝福的贺信和贺词,祝福余秉楠教授,其中有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创始人玛丽恩·韦瑟尔·亨利安的夫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宋协伟教授、吉林省装帧艺术委员会等。

余秉楠教授是我国享誉世界的平面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在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3年余秉楠教授生于上海,20岁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1956年,余秉楠赴民主德国莱比锡平面设计与书籍艺术大学学习,师从阿尔贝特•卡伯尔,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留学生,也是第一位在国外获得艺术设计硕士学位的中国人。毕业后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回到了阔别6年的祖国,开始为推进中国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1962年余秉楠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任书籍艺术系主任、院学术及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ICOGRADA)副主席。现为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印刷字体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 会员、德国莱比锡平面设计与书籍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余秉楠教授就因其在平面设计和教育领域中的杰出成就与贡献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获得德国“谷腾堡”终生成就奖的第一人。“谷腾堡”终身成就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由德国莱比锡市政府颁发给世界上一至两名在书籍艺术设计领域有特殊贡献的人或集体。此外,余秉楠教授还获得过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ICOGRADA)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德国“当代最佳印刷字体”奖、民主德国“最美的书”设计奖、日本东京“TDC”奖、“富士世界海报展”优秀奖、捷克“布尔诺平面设计双年展”优秀奖等。


余秉楠教授接受献花


余秉楠教授拍照留念

余秉楠教授的设计从不囿于一隅,在字体、书籍和海报设计等方面都颇有建树,频有杰作。1961年经过两年的努力,余秉楠教授在莱比锡创作出了国际上第一套由中国人设计完成的拉丁字母印刷体,取名为“友谊体”。这一套字体借鉴了中国书法和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有浓郁的中国风情,并获得了“德国当代最佳印刷字体奖”。当年,德方还曾将“友谊体”的铜模和铅字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如今这套字体经过了数字化又获得了新生,即将以“方正秉楠体”问世。在德国学习期间,他还设计完成了大量优秀的手工书、精装书作品。这些精美的手工书作品不仅体现出了西方的传统精装书籍文化与艺术魅力,并且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回国后,在被借调至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工作期间,余秉楠教授作为设计指导之一参与了“宋一”、“黑一”、宋二”、“黑二”四款印刷用字体的设计工作。另外,他还为《辞海》专门设计了一款拉丁文的外文字体——“辞海细体”。这些字体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中,余秉楠教授十分重视表现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始终坚守着自己观念和理想,并用大量的设计作品和论著践行了自己的设计及其教育的理念。他认为:“设计是创造,而创造力正是设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使得设计教育与不断变化的世界保持同步。”他还说:“设计师面对的是多语言和多文化汇集的现实背景,他们必须超越旧有的理念和限制。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中国当代视觉设计的道路和方法,用中国现代的、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来表现我们独有的传统文化。”


余秉楠教授外孙女 蒋丹亭(13岁) 准备为余秉楠教授弹奏钢琴助兴


蒋丹亭弹奏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14号作品、彩云追月(中国)两首曲目

余秉楠教授对中国的平面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回国后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期间,他承上启下,著书立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当代平面设计和书籍设计教学理论体系。在他的倡导下,书籍整体设计、版面设计、网格设计与自由版面设计的概念在中国设计界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与应用。为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书籍艺术设计理论薄弱的状况,余秉楠教授先后编写、翻译了《世界书籍艺术流派》、《现代德国插图》、《科学技术插图》、《书籍设计》、《版面设计》、《美术字》、《字体设计基础》、《发展中的书籍艺术》、《全世界最美的书》、《欧洲书籍艺术简史》等专著数十种,撰写文章或论文数十篇,介绍和推广国际先进的设计观念和经验。这些专著很直观的把西方的书籍设计理论带入到了中国,是现代书籍设计、平面设计的教学指南,促进了我国现代设计理论的蓬勃发展。

凭借在其专业领域里的杰出成就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余秉楠成为第一位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的华人会员、第一位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ICOGRADA)的华人副主席。之后,余秉楠就一直在为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而尽心竭力。

余秉楠教授利用每一次国际交流的机会,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并多次策划、组织专题展览,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当代平面设计。此外,他还多次组团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青年设计师们走向世界,亲临其境地了解国际平面设计界的发展状况,影响了一大批日后卓有成就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师。在他的努力下,2002年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Icograda)理事会历史上第一次在北京召开。在他10年的坚持下,2003年在AGI赫尔辛基大会上,中国最终取得了“2004年AGI北京大会”的举办权,并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办。在他的带领下,2005年9月中国北京获得了2009年世界设计大会的举办权。

经过余秉楠教授十几年的努力和奔走,中国的平面设计已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因此,前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主席石汉瑞(Henry Steiner)先生、前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Icograda)主席皮特•罗伯特 (Peter Robert)先生等国际同行都盛赞余秉楠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设计的大门,余秉楠是中国与国际设计领域之间相联系的桥梁,他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此次展览是余秉楠教授的首个个人设计作品展,展览内容分为“友谊体”、“印刷字体”、“美术字”、“海报与封面”、“书籍整体设计”、“手工书”六个部分,共展出设计作品百余件套,学术文献著作数十余部,集中展现了余秉楠教授1956年以来的学习、教学以及艺术实践、艺术交流的最具个人特色的、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从多个角度体现了余秉楠教授丰厚的艺术设计经历和学术成果,从中我们能够充分领略到他作为艺术设计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观众参观展览


观众参观展览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视觉同盟将独家跟踪报道本次展览,稍后推出相关报道、专访和专题,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

“友谊体”中西结合,五十年后设计原稿展示——执教50年设计作品展余秉楠教授专访

“谷滕堡”终生成就奖亚洲第一人余秉楠教授专访

ICOGRADA大会-中国设计大师、清华美院教授余秉楠谈感受

(责任编辑: art2000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