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访谈 → 正文
洛可可设计总监贾伟:为中国设计把脉
作者: 视觉同盟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08年8月1日

贾伟, 洛可可品牌创始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美国IDSA工业设计师协会会员。2006年成为国际青年设计企业家优胜奖得主,2007年获得北京创意产业十大年度人物金奖,并带领设计团队摘取六项红点(Red Dot)和IF等国际大奖。

引言:

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让性格温厚执着的贾伟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年,从未回头。已经拥有成功的工业设计品牌和数项国际设计大奖的他决心还要走得更远。并且,以一种温和的,很中国的方式。“温和其实更有力量,”他说。

正文:

“麻烦你稍等片刻,老贾马上就来,” 洛可可设计的总监助理,一位笑容和煦的女孩热情地将我迎入他们的办公区。环视身旁谈笑风生的年轻人,我立刻被这里轻松愉快的氛围感染,也开始暗自好奇,这个在32岁的年纪就已经创建了自己的工业设计品牌,并且领导设计团队接连摘取数项红点、IF国际大奖,被下属如此亲切地唤作“老贾”的,会是何等的神勇人物?

片刻之后,一位身着浅色衬衫,笑容灿烂的“大男孩”的出现给我的疑问填上了让人略感意外的答案。 一番长谈后,我发现“老贾”的庐山真面目同人们想象中“知名设计师”的张扬和“成功企业家”的城府都相去甚远。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温和敦厚的气质,洋溢着从容不迫的乐观,气定神闲,让旁人也不由自主受到感染。“我认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而且非常好奇的人,”他笑着说。

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让他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年,从未回头。贾伟的父亲经商,其好友之一是有“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称号的柳冠中的学生。经营帷幄者特有的犀利眼光让他听取了朋友的意见,希望爱子能从事工业设计。贾伟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工业设计作为自己的专业。第一堂课上,他了解到工业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聚集了来自硬件、软件、材料、模具、工艺工程甚至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能量,才意识到自己进入的是一个多么广博的领域。“有太多东西要学,可学。工业设计的确是可以用一生去做的一件长久的事业。它是能够成就一个人的。”这个发现让贾伟兴奋不已,也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是个特能‘磨’,挺执着的人。”

大学毕业之后,贾伟进入了联想,成为了一名基层设计师,主要负责ADSL设备、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等电子产品的设计。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 贾伟一共设计了40多款产品,从中得以具体了解到“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当贾伟离开联想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工业设计中心的负责人,并且创建了联想旗下神州数码的工业设计部门。这段经历让贾伟很受炼历,认识到“产品是从无到有的思想脉络整体聚合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工业设计给他“带来的喜悦,而用户使用产品时,也能感受到同样的喜悦”。这种喜悦让贾伟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的步伐愈加坚定,也萌生了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想法。

2001年,洛可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诞生,并迅速地成长为行业翘楚,在2006、2007和2008年接连摘取国际IF设计大奖和五项红点奖(Red Dot Award),成为惟一将三项国际奖项收入囊中的中国设计公司。从2005年开始,洛可可与三星合作开发北京奥运地铁十号线、四号线的地铁AFC售票检票系统,设计成果大获好评,让三星非常满意,洛可可由此又获得了上海地铁一、二号改建等后续项目。

来自国际评审和客户的肯定让贾伟深感自豪,但同时也感到了肩头的责任重大。“洛可可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工业设计公司之一,责无旁贷地要成为中国设计思想的领军者。”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遥远辽阔的地平线,思索着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国工业设计在国际上默默无闻的现状。

目标是庞大的,贾伟的努力却是微小而具体的。他从四年前开始潜心探索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能传达“Designed in China”这样的概念。他开始研读佛、道、儒家典籍甚至《黄帝内经》,修习国学,走访高人,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试着解读潜藏在民族群体记忆中的审美观,而不止是肤浅的“中国元素”的堆积。用贾伟自己的话来说,他希望“为中国设计把脉”。对于“把脉”的路数,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是个很温和的人,也希望能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路。与咄咄逼人的犀利比起来,温和其实更有力量。”说这话时,贾伟略带羞涩地微笑,谦和笑意背后透出的却是不容置疑的笃定。

我想,以柔克刚,该是“老贾”从中国文化里学以致用的最重要的一课吧。

Q:为什么给自己的工业设计公司命名为“洛可可”?有什么来历?
A:当初创建洛可可时,我就希望它能成为一家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公司,尽管现代工业设计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产业形态。“洛可可”是十八世纪在欧洲盛行的艺术样式,受中国装饰艺术影响很深,那是一个真正中西方审美结合的时代。“洛可可”这个名字代表着我们的目标: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同时又有中国风格,成为中西结合的,有愿景的设计公司。

Q:你如何看待中国设计的现状呢?
A:中国现在不缺好的设计师,好的设计公司,好的客户。缺的是系统的设计思想,一条有文化特征的设计路线, 一种博大精深的、属于东方的设计哲学。我一直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崛起就是经济崛起的一个表现。我相信即将到来的就是中国设计的崛起。其实和艺术一样,产品设计同样包含艺术和人文的内容,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精神。当艺术、文化和经济的底蕴都能够承揽这种诉求时,它们就能将设计推动到浪尖上,来表达我们对人、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作为设计师,重要的是要综合运用经济、艺术、人文、科技各方面的手段,让设计成为立体的。只片面地为艺术或科技服务的都不是好设计。现在有很多设计师不会用立体的方式去做一个产品,只考虑美学方面,而且一直追求欧洲的简洁风格。那些都是人家创造的,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做的再好也不是创造,只是延续。所以必须打造立体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时代。

Q:你所理解并希望创造的“中国风格”是怎样的?
A:东方文化是一种含蓄的文化,具有谦卑、优雅、无为的大气。其中非常触动我的是它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谐,阴阳的和谐。它是一种共生的文化,是人文的,而不是人本的。人的小宇宙在大宇宙之内,只是其中的一个单体。很多工业设计产品都是以人为本,为了满足人的方便去改造自然,但结果是有得必有失。以空调为例,它让室内变得更热,也导致我们皮肤天然的温度调节功能退化了。产品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人体本身,人越来越脆弱。这不是共生的状态,是单生。所以我们说的可持续设计就是一种共生设计。产品与自然共生,人与产品共生。产品走完了生命周期之后,可以在自然中被消解,与其相融,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Q:在创造“中国风格”的设计上有什么尝试?
A:获得红点大奖的“上上签”牙签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设计从中国的祈福文化中得到灵感,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精神产品。这个设计问世之后受到很大关注,贬褒都有。有人说我们是 “打着文化的幌子”。但为什么要打这个幌子呢?是因为文化本身好啊。我不怕人评论。能激起波澜,引发大家对设计与文化的探索,已经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敢于探索才有可能成功。接下来我们还会和明奘大师合作,为他担任主持的一座位于黄山的唐代千年古刹设计一套视觉导向系统,包括指示牌、标识等等。明奘大师希望改变传统寺院把僧人放到一个卑微地位的方式,强调对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希望采用一种“心灵导向”的设计方案,让僧人在寺庙中能够很直观地感悟佛祖就在自己心中。明奘大师送了我几本关于禅学和佛教的书。我正在带领我们的团队研究佛学和唐代建筑。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能够把书法和禅学的概念加进设计中去。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髓能够让设计师感悟。想要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我们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提炼、解读国粹。西方的风格就像油画,很辉煌,但是一种具象、表相的东西。东方的风格则比较注重哲理,是一个充满因果关系的系统,也是让我感觉最亲近的,能够很自然深切地感受到的理念。

Q:那么你很注重让洛可可的产品去国际上参加西方各种设计大奖的评选,是为什么呢?
A:应该说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获得国际设计大奖是一条得到国际设计界普遍认可的路径,也是我们的客户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要让国际企业认识到中国设计的崛起,我们必须站在国际的舞台上评判自己的优和劣。这个过程对于客户、设计师、设计公司都是共赢的。有一些中国设计公司比较忽略这个方面,主要还是视野的问题。

Q:你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呢?
A:希望能够建立思想,建立标准,建立设计方法和哲学。不是说一流的公司建立标准吗?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我在未来三年到五年最想达成的目标。为什么我关注佛学、儒家?我在找东方人、中国人的共通性。找到这个你就把到了命脉。我管我的目标叫“把脉中国设计”。(笑)去思考怎么谐调设计与人、国家、社会、客户之间的关系,做到共生、共荣、共赢。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设计思想和标准,还需要有一个体系来支撑这些思想的推广,让世界认知这些思想是能代表一个民族、国家整体的设计能力的。这是大的制度和环境的问题。

Q:那么具体到管理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A:最主要的还是人。我提醒我们的设计师每设计一件产品,都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设计?这个产品给谁用的?对人和自然有多大的贡献? 要跳出产品图纸去思考; 我们每个设计师都需要向研究职能转换,追求有一套哲学和思想,有文化底蕴来支撑自己的设计。另外我们也注意选择有远见,有野心的客户。设计公司有权力也有义务去引导客户。 中国现在不缺设计工作室,缺的是能够影响客户的集团性的设计公司。设计师需要成为贝聿铭那样的设计外交家,有效地同客户沟通。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也能出现像苹果公司那样, 对人的需求持续关注的品牌。中国的企业现在还没有力量去做这样极致的精神产品。 但至少现在,中国的文化已经可以用中国设计去解释了。中国的设计也应该去解释中国的文化。

Q:怎么看待产品设计的地位呢?
A: 企业、消费者、设计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自然界的循环链。产品设计只是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将设计盲目夸大、神圣化,使用好的材料,把产品弄得复杂华丽,结果成本很高,不仅限制了消费者,还浪费了社会资源,无法回收。这是不对的。 要理性、具体、系统地了解工业产品设计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好我是个理性和感性兼具的人。(笑)

Q: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师?
A:我认为中国不缺好的设计师,缺的是职业设计师。这个行业是没有什么职业标准来量化的。我认为职业设计师应该有对设计的热爱,有作为设计师的诚信,有对自己、社会、客户、用户的责任感,有学习型的态度。我很欣赏的香港设计大师陈幼坚就是一位一直在很有系统地展示中国文化内涵的设计师。他成功的关键是很执着。设计和挖井一样。你没有找到水,是因为井挖的不够深。你只要执着地、持久地一直挖下去,挖到足够深,就一定能找到甘泉。

Q:对年轻的设计师有什么忠告?
A:学习、执着、热爱生活。设计师应该是最会生活的人。

 

(责任编辑: echo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