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慰祖委员认为美丽乡村建设避免千村一面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战略。北京根据十九大精神,正全面开展和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将再创建10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市3900多个村庄将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很多政协委员都围绕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统筹管理、文化挖掘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吴宜夏委员
挖掘引入
产业发展理念
九三学社社员、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院院长吴宜夏认为,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小、散、低”业态和“瓦片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式面临调整和转型,北京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她在参与了大量北京周边及京津冀地区的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吴宜夏建议,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规划,应重视对村庄特色的挖掘,在提升百姓居住环境基础上,导入产业发展理念。对疏解重点区域、自然禀赋突出或发展愿望强烈的村庄,应提高《村庄规划》编制水平,完善编制内容,加强落地指导性。有旅游潜质的村庄,不应简单套用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标准单元、标准户型,而应单独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体现文化与旅游功能,提升品质,挖掘内涵。
她说,未来城市应该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乡村度假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型业态,与产业功能区对接,提升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水平。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允许农村的集体产业用地、农宅顺利进入市场,使产权资产获得有偿使用,推动乡村新业态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创新,促进多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专业化、品牌化、精品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升级消费模式,让乡村成为满足首都人民需求的优秀产品的供给方。
对于浅山区,应当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利用、高品质发展。“浅山区是城市发展中品质最高、价值最大、最具特点的地方,应当合理地加以引导而不仅仅是一味的限制,要‘疏堵结合’。”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将低环境影响产业与高品质现代休闲度假相结合,既是对城市发展有益的补充,也通过产业升级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马荣才委员
提高基础设施
质量和维护
来自北京市农工委的马荣才委员认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步就是环境整治。虽然这些年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整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和管理上的难点。“尤其是公厕,现在这个天气,山里要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绝大多数公厕没有取暖设施,基础条件很差,另外也没有人长期维护,有的公厕下午三四点钟就锁门了,游客想找个厕所都找不到。”
马荣才认为,公厕虽小,但反映出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统筹管理,乡村在进行环境整治的过程中需要上级政府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哪些设施这个村有需求,哪些设施那个村又没有需求了,不能一刀切。第二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总是有人认为在农村建个厕所有什么难,但是实际上里面可以包含很多技术因素,宜居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第三就是管护能力,有些基础设施由于没人守护而造成了破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管护机制,长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
除了外在美,乡村振兴更需要打造内在美。马荣才认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农民的语言要美、行为方式要美,他们的精神面貌不提升,乡村也美不起来。另外,在传统农业日趋衰落的大背景下,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挖掘村子特点,提升产业内核,让农民有更好的获得感,才能让乡村真正美起来。
宋慰祖委员
一个概念
“吃外住内”
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政协委员宋慰祖认为,乡村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生态文明的基础,绿色发展的关键,以设计培育美丽乡村建设是必由路径。“其实自古以来乡村的建设就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历史形成的村落都各具文化特色,所以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每个村要因村制宜,做到‘一村一设计’。”宋慰祖说,做到这一点,政府必须制定乡村建设设计工作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对村域规划设计的监督责任,让村域设计规划做到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村民的需要为依据,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
宋慰祖提出了一个概念——“吃外住内”。“吃外”就是传统村落保护设计要维护村落的传统环境风貌,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养生养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使农民通过传统村落保护获得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住内”就是提高民居内部生活环境品质,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他认为,“吃外住内”传统村落设计保护方针,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又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此外,宋慰祖还认为,村落要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商品化设计和服务设计,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红色人文景观,通过服务设计打造成吸引游客的休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村域特色的旅游业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