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CG·动画人物与团队 → 正文
返璞归真,不忘初心——青年艺术家张宝珠专访
作者: 视觉同盟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15年8月11日

 

张宝珠

青年导演、艺术家

简历:
2002年——2006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多媒体工作室 本科
2010年——2013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多媒体工作室 硕士
2013年——2015年 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作品:

《童年》,实验动画,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院奖、Adobe公司数字艺术大赛2006最佳flash制作奖、入围2006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 。

《东村与老段》,剧情电影,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优秀奖,入围First青年电影节剧情单元。

《蓝田•玉川》,三屏幕影像作品,2014年;参展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挂甲峪》,纪录片,2014年;参展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童年》截屏


《东村与老段》 剧照

视觉同盟:能先谈一下您从动画到电影这个创作历程的转变吗?

张宝珠:作为影像创作有句话叫做“有感而发,无感不发”,自己开始是以动画这个媒介来介入自己的生活,来寻找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性,但之后慢慢发现动画这种媒介往往和自己真实的,特别实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有着一种距离,所以选择更为直观的拍摄手法,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脱离影像表达的范畴,只是换了一种表达的方式。

视觉同盟:能否谈一谈您的主要创作手法。

张宝珠:记得贾樟柯导演曾经有一个观点:好的纪录片像故事片,好的故事片像纪录片。我个人的影像艺术追求,也是很期望能找到一种纪录片与故事片杂糅的影像语言方式,来加深影像媒介本体与当今时代的呼应。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毕业创作《东村与老段》,就是以“失独者”这一社会现象为支点,用影像这一媒介来探索纪录片与故事片杂糅的可能性,像《蓝田•玉川》这样一个三屏的影像创作,其实是融合了记录,也融合了故事,有一个老人来把整个故事串起来,核心讲的是中国农村这样一个母体消融的一个过程。

视觉同盟:您觉得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对您有什么影响。

张宝珠:从2002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一直到2013年设计学院硕士毕业,在设计学院主要是一种方法论的研究,因为比较实际嘛,“设计为人民服务”;在实验艺术学院工作的这两年多时间里,主要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实验艺术往往是以理论为先导的一个专业,所以说在哲学思想上对当代艺术以及各种媒介的认知和理解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我自身而言,这些都是中央美院这块土壤所给予我的营养,如何把这些哲学思想和我以前的设计经验相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现场照片

视觉同盟:请介绍一下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览中国国家馆特展影像主创导演的主要工作。

张宝珠: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特别展策展团队的邀请,2014年7月初就开始筹备为这个展览的进行创作。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荷兰建筑大师库哈斯以“吸收现代性:1914-2014”向各国家馆抛出了回顾现代建筑史、寻找基本法则的问题,中国馆的策展人姜珺以“山外山”的传统中国建筑模式予以回应,不过中国馆的另一个项目“C.A.N灿计划”则另辟蹊径,以中国农业最近百年的历史、着眼城镇化过程中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能性。C.A.N.(灿计划),代表“文化”(Culture)、“农业”(Agriculture)和“自然”(Nature)。根据前期的项目主题要求,开始时是由我与山东艺术学院高相发老师,中央美术学院邱爱艳博士一起组成了一个艺术创作小组,共同讨论与研究拍摄方案,确定了“三步走”的创作方法。第一步:对陕西蓝田县,北京平谷挂甲峪村从网络与书籍中找寻相关史料,根据展览主题的要求对这两个不同地域空间梳理出一个整体的脉络。第二步:进行实地考察,或者称“踩点”,根据之前的导演拍摄大纲规划而进行的素材收集。第三步:影片最终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按照这个创作思路,我又邀请了中央美院研究生高振鹏,岳向辉进入影片创作的主创组。因为两部影片是在中国国家馆中心区域放映,所以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合成,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出我们创作主旨,我们的团队成员可以说是尽了全力。


《蓝田·玉川》剧照

视觉同盟: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蓝田•玉川》的这个影片。

张宝珠:本片是整个创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作品,因为要三屏幕同步放映,所以拍摄时三部机器同步,剪辑制作时也要三台电脑同步剪辑。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普通影片就只有一个平面,但如何发挥三个屏幕同步的叙事特点,或者说是媒介特点,是这个影片很大的一个挑战。

《蓝田•玉川》影片中所讨论的问题的核心是:在中国改革开发城镇化全面扩张的当下,“农村”这个原本的“母体”正在逐渐消融。拍摄时影片以访谈为主线索背景,以陕西蓝田镇的历史变迁为影像语言的核心,三屏互映,构成一曲秦腔回荡的长卷。

视觉同盟:《挂甲峪》又是怎样的一部片子。

张宝珠:纪录片《挂甲峪》是以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的时代变迁为背景,讲述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是如何一步步变化发展的。我们拜访了挂甲峪村的张朝起书记,了解了在改革开发的浪潮中基层农村建设的整个历程。同时我们也采访了很多挂甲峪的村民,还有我们影片的主人翁张小平,通过他们的经历与描述,汇集成纪录片《挂甲峪》的全貌。

视觉同盟:您对于将来的创作和发展有什么样的计划和展望。

张宝珠:影像一直是贯穿我的整个创作历程的主线,研究生期间经常去北京电影学院听徐皓峰老师的课程感觉受益良多。之后在FIRST青年电影节训练营,又遇到谢飞、芦苇、徐峥等前辈,他们对我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始终不会离开影像这个大领域。最近也在与朋友一起研究影像媒介与数字交互媒体的创新可能性应用,希望我们在影像宽度的范畴上的探索取得一些成绩。

目前这《蓝田•玉川》与《挂甲峪》两部影片正在庐山灿计划C.A.N展览(深圳站)暨“中间地带”国际名校设计展上展出,这个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责任编辑: 叶素雅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