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理论和资料 → 正文
User Friendly 2014 主题演讲 - 创新设计
作者: UXPA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4年12月18日

Vijay Kumar
Kumar 担任位于芝加哥的IIT科技研究院的设计专业的教授。同时也在芝加哥经营一个涵盖全球业务的咨询公司。同时具有教导和顾问的身份,为许多国际公司、社会组织和政府提供咨询服务。Kumar 在设计创新领域已从业30年,他在全世界教授、出版并讲演如何透过结构化的方法进行可靠的人本创新,同时将这些方法转型成为组织策略。他发明了很多设计方法和软件工具,也揭开了许多未知的创新机会。他持续在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洲开设工作坊。
 
并且为为数众多不清的国际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如爱路美租车、Autodesk、博士音响、株式会社大伸社、Hallmark礼品卡、卡夫食品、亮视点眼镜、Liberty Mutua、麦当劳、辉瑞、宝洁、美国庄臣、壳牌公司、北欧航空、Steelcase、德国的电信公司T-Mobile、塔吉特百货、德州仪器、富国银行、Zurick金融等。Kumar 经常以创新方法为主题进行演讲,同时也出版了很多相关书籍。《101种设计方法:驱动企业创新的结构化方法》就是他的作品。近期的讲演包括在德里的CII-NID设计峰会、新加坡的设计思维峰会、哈佛大学的AllWorld峰会、宁波的世界工业设计展会、巴塞罗那的创新论坛和在芝加哥举行的IIT的设计策略会议。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UXPA中国的理事钟承东。我来自尼尔森中国,同时也是UXPA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的负责人。非常感谢大家参加这一次UXPA中国举办的User Friendly2014大会,今天是最后一场主题演讲。众所周知,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是来自中国深圳,大家都知道深圳周边有很多的制造产业,但是最近中国制造产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这些工厂也越来越因为人力成本的增长,需要开始要转型。但是怎么转型?怎么进行中国创新和中国设计呢?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位重量级嘉宾,他是来自美国的Vijay  Kumar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101个设计创新方法》,这本书非常有名,会在今天主题演讲结束后,在外面茶歇处有一个签名售书。我们总共只搜集到28本该书籍,欢迎大家关注。现在有请Vijay  Kumar教授,他演讲的题目就是“设计创新”。
 
Vijay  Kumar:大家下午好。特别高兴有机会来到这里,感谢主办方,感谢在座的各位,同行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设计创新的话题。希望今天我能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观点。今天我们有很多年轻的面孔,他们也是中国、世界乃至未来创新的生力军。这对我们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我看到大家这么年轻的脸庞,我也觉得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代,那是一个热血的青春年代,能够在一开始就有这样的一种感受,非常的好。
首先我讲一下我自己一生的旅程。 


图 1

大家能够看到,红点这个是哪呢?(指图1)这是印度的某一个地方,我生在那个地方,长在那个地方,我的童年就在那里。


图 2

1976年的时候,我就是中间这个小伙子(图2)。我那时候是一名设计系的学生。印度当时还没有所谓的设计大学,设计院校等等。那时候才刚刚起步,大家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什么概念。右边这一位先生Charles Eames(图2),他绝对是整个创新行业的大牛。我在1976年因交流的机会来到美国,并有机会和他相识,在他指导下进行信息设计、玩具制造等创新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印度开始了创建设计学院的雏形。
 
大家可以看到,在当时我听他解释创新概念,比如玩具创新概念的时候,我的眼神特别的兴奋,就好象看到一个全新的设计领域。这个教授也给我上了第一课:创新的课程。而三、五十年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创新团队。


图 3

1986年的时候,也就是十年之后,我上了一点年纪,也有了一点经验,有了一些雄心壮志,想做一些事情去改变这个事情。当时我们已经有了计算机,并都在关注如何理解计算机,如何用计算机帮助我们做创新。所以当时,我有机会见到Charles Owen先生(图3),他是设计学院非常棒的教授。他在计算机辅助领域非常有成就。在那个时候,这绝对是最高端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环境也非常好。我也听到一些非常高端的词汇,就是什么是用户感受,用户领域等等。这个教授邀请我说,你为什么不来我们芝加哥大学进行这个研究呢。于是,我们就开始联络。当时没有现在所有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我唯一能有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打字机(图3右)。我当时特别喜欢用这个东西,打出一封信,然后把它邮寄给教授。大约两周之后,这个信我得到了这个机会,进行了签署。那时候通信需要很久的时间,而现在几乎就是一分钟的时间。然后我就从印度直接到了第二个红点——芝加哥(图4)。


图 4

在芝加哥,我开始改变这个世界的旅程。1990年在芝加哥,我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加入了Doblin Group。 当时在这个公司做研究及体验工作等等,开始都是一些雏形的。当时还没有人用所谓的用户体验,用户研究等这些词汇,根本就没有人关注这些东西,我们开始就是要原创这些词汇,来表达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当然先经历了这样的一些演绎,我们才有了我们今天所有的体系,而那个时候都是最初的阶段。到2002年的时候,我开始帮助很多的公司做咨询的项目,包括一些国际的公司。2012年之后,我决定我应该做一些改变,应该从做具体研究的角色,转变到我现在教育的角色。于是,我加入了IIT(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我现在在大学里面上课,和大家分享我的知识,我的体验,非常享受这个生活角色的转变。


图 5


图 6


图 7

讲到这,我描述一下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用这样的一个眼光看这个时候的世界,来看这个美丽的星球(图5)。在全世界有那么美妙的技术,我非常享受这些技术,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我可以做云计算,我可以听歌,我可以翻墙,所有的这些,都是很好的技术,都让我能够享受我现在的生活。这个是我现在看世界的这个方式。当然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单一纬度的,这只是从技术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世界,这个世界是充满了很多神奇美丽的公司(图6),比如说像苹果,或者是像中国的阿里巴巴,所有的这些每时每刻都在激励我完成我的工作。总的来讲,我每天都要和这些公司打交道,并将一些实践应用到我教学的素材当中。而从另外一个维度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好像又有点不一样。我们看到这个星球的时候,我们要看不同的大洲,不同的国家,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就太平洋,非常不同的视角。为什么要有这个视角,我们就会有重构的思维,你要不断的打破再重构,重新地看不同的事情。这个就是我要引入第三个维度的视角(图7)。
 
第三个就是这个充满各种各样的体验,我能够经历这么多美妙的事情。大家可以看到,我和我的家人,我的祖母,分享我的照片,我可以及时地建立连接,所有的这些都是让我如此充满的感情。面向所有的这些,作为一个创新者,我们又如何创新呢?如果有了这么好的世界,这么美妙的技术,公司和体验存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个创新者,我又如何能够帮助我的公司,进行深度的创新呢?如何帮助我的用户,帮助我的学生?如何创新,怎么创新,创新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当然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为什么要用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还用了很多次?创新一定有他自己独特的一个意义。对于创新的界定,我经常都用这个方式来解释。有一些关键词,首先第一个就是VIABLE OFFERING,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一定要实实在在,真实、有型、有触感。一定是一个非常实在的,能够实现出来的东西。通常做创新的人,可能我们不会太关注Time,就是做创新的一个情境和时间点,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的创新,绝对不会是今后的创新,纽约也好,芝加哥也好,需要的一个创新,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做的这个创新,这个点是特别重要的,今天的这个设计,拿到明天就会显得有点陈旧了。昨天下午,看到富国银行嘉宾如何理解创新的,是非常好的演讲,如何看待明天我们用户的需求,创新就是我们对明天需求的一个期待和一种重塑,一种再创造和重构,如何能够把握住这样一种创新的脉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另外几个关键词,就是User(用户)和Provider(提供者)所能提供的价值。为什么要有好的用户体验,因为用户可以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价值。不管是产品也好,服务也好,那么这整个体验蕴含的价值是特别重要的。


图 8

当然这只是一个创新非常简单的界定,咱们稍微深挖一下。如何做创新?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三个因素(图8)。首先是如何利用技术。有这么多的技术在我们的身边,这是一个驱动力。举一个例子,在座的各位公司,可能有新的这种芯片,硬件等等,然后你们当时就想,我如何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新的技术,新的品牌,或者是新的终端,纳入到我整个的创新当中,这个就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作为创新驱动点。第二个驱动力量,就是我们如何创造我们的公司。在很多的商业企业中,我们一定会关注市场的状况,哪里有需求的空缺,这个是我们做创新的第二个驱动力。第三个就是用户的体验,如何去营造和创造一个另人难以忘怀的用户体验,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必须要从这些角度企业思考,就是驱动整体创新的一个发展。但是我们看一下这三个驱动因素的交界点,在最中心的地方,设计在整个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因素。


图 9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这是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做的一个统计(图9)。大家可以看到链条线,这个就是一个(Design-Centric,以设计为中心)指数,有很多的公司会做这样(以设计为中心)的项目。这个研究应该是覆盖了20多年的数据。红线是用户驱动设计的公司的增长趋势,比如说像苹果此类公司,都是用户设计导向驱动的。我们在这个研究中发现,在过去20多年,如果是以用户为趋向的公司,在???上,相较于非以用户为驱动的公司,超过228%。这些都是我做过项目的一些公司。其中很多的公司,都是变得更加的强大。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培训,给大家提供项目的解决方案等等。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完成一些创新征途上面的转型。
 
今天在我的演讲中,一定要跟大家分享五大主要创新原则。这五大创新原则,会让大家在创新的领域,领会新的视角,有更高的成功机会。我们设计的理念,就是把商业的用户体验和技术整合到一起,这个不容易做到,里面有很多挑战。所以我将我在过去所想到的一些想法写成一本书,就是《101设计方法》,现在应该有简体和繁体两个的中文版本,很容易就能够买到。大家可以看到。
 
咱们看一下我所提到的五大创新的思维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Delight,一定要让用这些方案的人愉悦,舒服,这个词有很多的意思,就是要让他们很开心,让他们用了你的创新就非常的开心,不管他们买东西还是卖东西。有一些公司在这方面做的特别棒。比如说他们做的这个(Mini Cooper),大家都知道,车的安全性很好,整个的机动性能也很好,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超越一点,不仅仅是在良好的性能上,还要让他从情感上面有一点点连接。很多年之前,这边就有了(英文)的这个概念,不单纯就是一个机械,虽然性能也很好,大家想一下(英文)就能有这种感觉。有一些女孩就是说我喜欢那个车,我开上就觉得好玩,这样个人的情感就可以和这个车联系起来。这个就是让人用着就高兴,开心,就有一个情感上的认同。我们做创新设计,还要让他们永远有效。用本身是不重要的,我们必须在这个东西很酷的时候,还要是有效率的。效率加上体验,才是我们用户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既要好用,又要开心,不管是创新者还是研究者,有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这个效率。创新一定是两者兼顾,不能忽略任何一项。另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empathy,我们的专业术语叫感同身受。你要能够感知别人的感受,你要有一种感同身受,你要一种同比心。就像你的好友,他不开心了,你跟着一起难过,他开心了,你跟着一起开心,就是这样的一种(Empathy)。我做创新的时候,我能不能对我的用户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能否感受到他们的一些情绪。对于创新的设计者,所有这些都是创新支柱点。  
 
我们看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个原则,就是Reframe。我们就是世界转一圈,我们再重新组合起来,就像太平洋一样,我们刚才把世界从太平洋转过来,我们就是一定要学会重构和打破所有的东西。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有的思维理念,就是一定要经历的勇气。要在整个思维模式和产品逻辑的时候,做的非常的优秀。我给大家讲一个非常传统的例子。耐克公司的跑鞋,他们就是打破并重构。不仅仅是好的鞋子,还是好的体验。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奔跑者,我们不仅仅要做一个好的跑鞋,还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帮助我们的奔跑者有一个非常好的奔跑体验。Nike不仅提高了整个的材料性能,改变鞋的设计,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创新的做法,比如说在鞋子里面有一些传感器,跑步的这些信息,都会传感到其他的端点上。这些信息,可以传到音乐上面。你可以放置到自己的电脑上,把所有的心跳等信息采集出来,进行一些分析和整理。不仅仅是一个鞋子,耐克是在营造一个全局整体的跑步体验。他们开发了传感器材料以及所有的这些传播连接的方法。而所有的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跑步的这个人,笑了,高兴了。其他的公司也做过这样类似的项目。
 
第三个创新原则就是Broaden,特别是对于专著做手上的工作,而所有其他的工作就不做了的人。我们在设计某一个产品,或者是某一个界面,不要一下子就钻进去,然后永远也拔不出来了。在做事情的时候,你很有激情是比较好的,但在有激情的同时,要让自己清醒一下,重新做自己的工作。大约15年前,苹果推出了ipod,他就是一个mp3,那时候ipod在整个的市场占有率是0,一年时间就从0到60%,这非常的神奇,但为什么呢?就只是一个ipod。让我们看一下市场分析。当然ipod看上去更酷,滑动导航,颜色很炫酷。但是在这为什么可以成功呢?让我们更具体地看一下,首先他的itunes,是和ipod同时上线的。从一个很酷的产品,再到一个软件平台上下载,所有这些都给你一个非常好的体验。那个时候下载一首歌曲的成本仅仅就是99美分。另外,他的品牌推广,并不是通过传统的门店,而是走到苹果店里,就好象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博物馆里面,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整个分销渠道也控制的非常好,包括他所有的音乐分享,所有的娱乐体验。首先产品非常好,但是产品本身是经过各方面无限的拓展和拓宽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终端了。这就是延展(Broaden)。
 
第四个创新的原则就是Foster,就是去培养,酝酿。团队的工作,还有创新的文化,如何去酝酿及培养一个组织机构内的创新文化。在一个企业里面,大家各自为政,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界限,有一定的警戒,很难达成一致。做市场的总是跟开发打,做开发的总是跟调研的打,一天到晚就是打。我们只有在一起工作了,我们才能够foster,才能实现组织内部的创新。如何孕育一种创新文化,这里给大家三个层面的解析。首先作为一个个体你可以很优秀,你可以给自己的公司带来办法。如果你真的是深信能够有产品革命性的变化,愿意做这个出头鸟,愿意带领大家走向这一步。则向大家证明你的想法价值。有没有什么例子呢?比如说宝洁是很大的一个公司。20多年前,宝洁并不是一个创新的公司,什么都是各自为政,A部门,B部门,从来他们都不做研发。就像一个筒子一样,大家都在里面活动。当时宝洁主要的一个设计师说这样不行,我们必须要一起把这些格式打破,一起做一些团队工作。于是他就直接跟CEO交流,要打破这种格局。经过两年在这个创新大师的带领下,成就今天宝洁的规模,形成他今天的一个创新态势。当时和他们交流,给他们做了很多的培训,就是在这样一个英雄的领导下过渡了另外一个程度。在团队当中,你必须要将整个产品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景传递给你的团队并获得认同,大家才会从心底里面认同你,和你共同打造未来。
 
最后一个原则,Practice(实践),实实在在的行动。天天谈创新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一些行动。他一定要有一定的章法,具备规模,而且也要有足够的韧性。我们做这种很灵活的创意活动,还是有一定规则的。还有需要多渠道多领域地做实践,在所有的数据回收过来之后,进行数据的处理。我们必须用特别坚韧的方法,慢慢的总结,今后进行综合的比对。


图 10

我之前写过一本书,书里面有类似这样的表格,我们看一下这样的空间区分(图10),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有规律的信息过程。我们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法论,跟大家分享这样的一个设计创新方法论。这里面有七个重要的原点。一个点一个点来看。第一点就是感知倾向。什么意思呢?就好象如果大家玩过冲浪,在大海里面冲浪。一般冲浪选手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站大概半个小时,然后开始分析,你知道他脑子里面想什么吗?他就是想,哪一块浪比较危险一点,哪个比较弱一点,哪个地方我会玩的开心一点,那会不会有鲨鱼。所有这些思考过程,首先就是要先观察一下。作为一个创新者,就像我们,在做项目之前,做创新之前,我们必须问自己,到底这个大浪在哪边?这个技术会怎么支持我?如果这个做出来,会不会有一些技术的价值?这是第一个问题,我到底做什么样的创新,我们的这个感知意向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创新的意向涵盖了很多层面的解释,我们把这个叫做思维层面的元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动的方案。
 
苹果有当时的创新,这种第一步的意向,是非常重要的。当苹果做的ipod和之前大家看到的感觉都不一样。是要做更好的一个mp3播放器,还是做一种和目前感受完全不一样的听音乐的体验?很多的公司,都在这样做自己的创新。第一步就是如何做感知性的意向的界定,不能马上就跳入这个项目,而是可以好好地想一下,我到底要怎么创新?在这里面,我们要很精准的感知到创新的趋势。第二点,一定要对自己所处的情景有深刻的了解。你要了解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身边的受欢迎的是什么样的。看一下大街上,我们要到达一座大楼,需要了解到达前的一些交通状况。这个就是Know Context。我们看到有一些路障,有一些斑马线,所有的这些互动协调,给你一个背景的信息。在到达这个大楼之前,你默默的感知这所有的一切。对于我们做创新项目的时候,我们决定我们感知的意向就是要深刻的了解整个设计的情景。所以这一块是第二步,要深刻的了解你所处的情景。这和之前提到开拓思维,也非常的相似,也就是要思考整个情景的问题。就拿我们开发新的移动互联网APP来说,我之前有做这样的项目。确实是有很多关于相关可能的情景的了解,我需要做整体系统的一个回顾。不要就只是在想我如何做好这样的产品。你要先跳出来,在这个技术相关之外,一些背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法规,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大家是什么样的态度,现在的生态关系是什么样的,就是第二点要看到的。
 
第三点是know people。所有人一定要理解这个,一定要了解用户。以人为本的概念一定是要理解人的。这个姑娘到底在想什么呢?(指着PPT中的一页) 就是要走到人家中间去学习,去观察。但单纯的观察不会告诉你他们在想一些什么东西,你一定要去移情,感动深受的去进入他们的脑子,听一下他们想什么,听他们的理解。实实在在的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这种感觉。我用这个类比,当你在给别人礼物的时候,给亲朋好友。我给我的奶奶买一个礼物,我当时就是想,她会喜欢什么,我再买给她,一定要很用心的做这件事。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就要想谁是我的用户。我给他设计中有没有一份诚意在里面,我要不要像给礼物一样给到他。当他拿到这个礼物之后,说我太喜欢你设计的礼物了。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通性:你并不是做设计,而是为别人准备一个礼物,就好象给你的亲朋一样。第四点Frame insight,是非常重要的观点,有了所有之前的三步,我们继续往前走。这时候有一点点抽象了,是一个层面,而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状况了。我们看到所有的这些数据,做了很多研究,访谈,所有的数据都拿到手里之后,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工具了,我们要去和这些数据进行对话。这时,我们要去构建我们的洞察。我们要这在洞察的过程当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很多的事实放在手中,我们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努力,一起分析解析翻译这些数据。从用研的角度,从资源的角度,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我们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洞察。我知道很多人对这方面的工具,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在设计教学当中,我们也都用的非常频繁。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是一个关于烹饪的一个项目,去找到行为的规律。我们当时有了99条洞察,这个是所有调研之后,将所有的数据通过我们诠释后得出的99条洞察。将这些放在一起,有的时候他们是成组出现的,有的时候他们是独特的小群体的洞察,最终我们得到有9个洞察组,也就是九个类型的洞察。
 
其中一个就是要推动人的社交关系。不仅仅就是做一点吃的,更重要的这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社交行为。妈妈们会告诉你他们喜欢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饭,这时候会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洞察。这可以帮助我们能够很好地设计我们的设备。我们在来看一下,锅和炉灶。我们最开始做的烹调是为一个人来设计的,所有的东西都在中间。但是如果我们把炉灶的位置稍微调整一下,让两个人可以同时在左右,一起完成整个烹调的过程,可能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样洞察搜集及整理的过程,对我们非常重要。
第五点Explore Concepts,前面的四步都做了之后,我们把预处理完成了。这时候,就是要理解概念了。我们可能有很多一轮、两轮这种概念,然后进行探索。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在未来人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概念设计。我们看所有的概念时,要在用户的角度,看着用户的脸,理解用户的需求和问题,然后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第一步,从用户的体验出发。做好第一步之后,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完全忽略现在的状况。就是我穿越一下,我穿越到未来,想到未来应该有的一个概念,五到十年之后,针对现在的需求,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有的时候我们穿越到未来,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好概念,有的时候穿越真的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当然很好,你把问题解决了,但是能够穿越一下,到未来,我们用未来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这个问题,我们才会有整个设计的升华。
 
还有一个工具,就是框架解决方案(Frame Solutions)。我们有这么多的概念在手里面,这么多的概念,每一个都有用吗?应该要怎么处理呢?我们这时候要考虑,如何把正确合适的概念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全局观、综合化、兼顾各方面,且有很好包容性的概念。最终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全局考量的方案。比如说建造飞机,不是仅考虑一两个创新设计,而是要将成百上千个创新设计都要统一考虑。不然的话,这个飞机就会有危险了,所以这是非常细节去逐步构建的一个事情。于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全局综合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就到了最后一点(Realize offerings),就是要具体贡献出来东西。要不断的去重审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有了好的概念之后,就不要害怕做原型尝试,一个又一个的尝试,每一次都可以给我们改进的机会。在第一家做飞机之前,做了两百个原型,他们经历两百次的失败,但是最终他们还是飞起来了。什么也挡不住前进的步伐。我跟大家提到的这些过程,谈的非常有逻辑,一步接一步。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这么一步一步来的,有的时候更有一种随机性,更有一种无序性。所以做研究的时候,除了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之外,我们还需要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迭代。总的来说,我们这里面,有这么多的方法都可以树立我们的创新模式,思维方法,以及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所有的这些都是大家可以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要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用所有的这些设计,为自己打造一个项目的体验。最后用这个幻灯片作为我演讲的结尾,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如果能够对大家在未来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帮助,那我就会很欣慰了。也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Vijay  Kumar教授的演讲,接下来是问答时间,不过不好意思,我们今天就只能给一个问题,包括我们前面也迟到了一些时间。我看到这个中的这一位男士是最先举手的。
 
提问:我来自中国消费者电子集团,您所知的消费电子是一个高技术的含量,主要是技术驱动的创新。您提到一些创新的指导原则。您如何看待,在消费者电子产业里,这些原则的应用?哪一个是最重要的指导原则?非常感谢!
 
Vijay  Kumar:确实,谈到这个消费电子的话,哪一个最重要,我觉得这些原则,都是可以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消费电子的创新当中。家居也好,建筑也好,界面开发……非常具有普遍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涵盖的是产品,是我们用户或消费者要使用的东西。也就是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有用户体验的部分。你的问题是,哪一个原则会更重要。如果我做消费电子这一块,我会特别多的关注用户,也就是去理解我的用户。因为他们是最终的终端使用者,要深刻地理解我的目标用户,才可以做好设计。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泛泛的敷衍你,最重要的就是,拓展自己的视角也特别重要。我们就是仅关注消费者的需求,针对其需求开发消费产品,你就很有可能忽略到其他的一些因素。有的时候,单纯就是技术本身就可以把这些技术做的更优化。产品状况,竞争状况,我们的竞争对手公司做什么,等等,一定要把视角放宽一点,不单纯是集中在用户的一个需求上。除此之外,还要用于重构。我们这个产品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多用户已经非常喜欢了,但是有没有那么一种声音,是不是还是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就是可以再进行重构的?比如说耐克鞋,没有什么数码传输,也是一双跑的很舒服的鞋子。但这就仅是鞋,功能极致了。重新重构打破自己原来的跑鞋概念,拓宽自己这样的一个想法,重构自己的产品和思维理念,所有的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些原则都是比较重要的。谢谢。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