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平面设计协会副主席曾军
视觉同盟:请介绍一下GDC11今年的策展情况。 曾军:整个协会理事会都是策展团队成员,主要负责是朱德才。现在设计竞赛越来越多,要再去做好设计竞赛要花很多心思。现在设计的变化非常快,对设计师的要求或对设计各种各样的认识现在也很混杂。怎么样通过设计竞赛把我们想要倡导的理念和问题,能够在竞赛里面有所体现,或者对设计师有启发,策展可能要很辛苦。 所以今年有了些变化,可以看到跟上一届不太一样的是分了几个组别,这些组别实际是通过设计与各种行业或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判断现在在中国的设计现状,它如何影响商业,如何影响社会,如何影响人的生活。让设计本身这个专业工作能够被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认识,认识到可以通过我们的专业分类做参照,希望它不只是业内的竞赛,也能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这是策展的初衷。 今年在学生组和专业组都做这样的分类,这样分类对于操作起来的工作压力更大。在评审的时候要界定它的分类,它是属于哪一类的。现在很多作品第一眼看很难做分类,有的跨两个分类,评审的工作量非常大。今年的评审与上一届不一样,分了两次评审。初评是六位评审,他们先做初步筛选,终评的时候还有十几名评审做第二轮筛选。每一轮实际初评和终评都有各种意见交锋,这也是所有竞赛评审过程中非常有益处的方面。 评审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各自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一样,他们看待中国环境下的设计看法、观点也不一样,在评审过程中大家取得一致的意见,最终是大家看到的结果。这届的作品质量有很高的,也很难进到第二轮。第一轮刷掉的非常多,刷掉的也有不错的作品,但是这次设定的时候有名额限制,要保证最高水准的呈现,所以在环节上按照我们的规范程序来做,大致的竞赛程序是这样。 视觉同盟:请谈谈今年的展览主题“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 曾军:这个话题虽然看起来挺大,这跟GDC一直做竞赛的主旨有关系。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地域,也是说在中国做这个行业,你如何引领。GDC是很多年的品牌,在设计师人群里有非常广泛的影响;而且很多的设计师也从这个平台上被大家认识到,也获得了各自非常好的前景。 我们希望提出这样的话题是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推动中国设计继续往前走,这是我们非常好的愿景,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怎样能提出有意思、有参照的作品呈现给大家。这次的附展回到中国,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补充整个策展的意图。怎么样从过去的学习西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设计师也慢慢成熟起来,我们能不能去对这个国家的设计,或者对设计行业能有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这是我们长远的目标,所有的设计师才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GDC11附展“回到中国”也花了很多心思,大概集合了21位作者的作品,而且它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做平面,有些是做观念的或者有些做产品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实际上都是回到中国的主题下,大家各自领域的设计怎么样回应这个主题。 选取的21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或者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被大家所能够看到,把它呈现出来。在这个环境下,这个时间段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你怎么样去让你的工作跟你的地域发生关系,同时又是在设计上除了有现代设计的语言外,也能够有从我们中国文化内容中自我生长的设计。 视觉同盟:怎么看对中国现在的年轻设计师群体的成长? 曾军:因为我现在回清华读研究生,可能我会接触到一些在校学生,他们可能是80后,接近90后,甚至也有90后的,大家在一起上课,我也会从我的角度观察。我相信永远都是后浪推前浪,年轻的会有自己的成长。只是说可能各自的路径有些不同,或者说他的时代背景给他的影响不一样,我相信是年轻的总归是有希望的。 但是现在我觉得可能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讲,可能也是在行业的转型过程中。比如说平面设计来讲,它不仅仅是是纸张媒介机制的载体,它还有很多新的跟IT结合,跟网络多媒体结合的。那么对信息传达,或平面设计概念的延伸是有更广泛的技术上,或生活形态上,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了变化。 年轻的设计师要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得更开一点,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另外我觉得最重要你要喜欢一件事,尝试一件事你必须要坚持,而且你必须要做好很艰苦的准备,或者对整个未来的发展,或是你个人的发展你始终要有心理准备。因为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靠它为生,或者改变你的生活,你可能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不会说一步到位的,这个是年轻设计师要思考的。 另外中国早期的设计师,比如像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群体,尤其早期的,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的设计师,早年他们是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一是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一是对设计有理想,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可能对于更年轻的人来讲,有理想不是贬义词,我觉得在任何行业里面,你没有一个相对长远一点的想法,可能会被你眼前各种各样不如意的东西牵绊,可能就终止了你职业的进程,我觉得这个是要留意的。其他资讯方面,我相信年轻人接受是很快的,你如何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设计师需要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