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UserFriendly2011年会嘉宾采访——Delft工业设计工程学院Pieter Jan Stappers教授
作者: UserFriendly2011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1年11月29日
Pieter Jan Stappers介绍:

2006年,在Delft 理工学院成立164年校庆之际,为表彰Donald Norman在交互设计领域所做出的贡献,Delft工业设计工程学院向Donald Norman颁发荣誉博士学位,Pieter Jan Stappers博士则作为荣誉导师为他颁发学位证书。

在研究领域,Pieter Jan Stappers教授关注于开发各种能够帮助设计师或其他创意人士在创意与概念设计早期的技术与工具,关注各种需要整合的未统一的规律或其他鲜为人知的研究领域,比如,认知的方方面面,各类新媒体与视觉呈现方式,美感的传达、实用性,人工智能,使用环境分析,以及文化研究等等。

Pieter Jan Stappers教授认为大学里的研究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主要负责的课程是使用环境与概念化(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是交互设计专业硕士方向的负责人,还在作为首席指导老师参与学院硕士毕业论文的督导工作。他致力于将研究中发现的最新成果运用于设计实践,并且相信设计领域的实践与理论的与时俱进并不输给其他领域,研究与教学的互动必须相互推进,时时更新的。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到中国来,有何印象深刻之处?与你曾在欧洲或美国参加过类似的行业会议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Pieter: 到大陆是第一次,之前曾到过香港。到这里只有两天时间,从机场到会场,但坐车一路过来看到许多高楼建筑,感觉中国变化很快。参加UPA中国年会是第一次,但在欧洲和美国,我每2-4年会参与定期的会议。我同事经常参加UPA会议,我则会参与一些用户研究相关的会议。最大的不同当然是这里有很多中国人(笑),我最大的感觉是越来越全球化,这里的参会者也大体相似,都是领域内的同行。有些地方也是不同,不同的行业与不同的公司也有差别,但是有很多西方国家,特别一些小的国家,也有些许的差异。

记者:在参会的人数,交流的方式,话题的类型等有什么不同么?

Pieter:这里参会的人数较多,这边参会者也较年轻,如果去欧洲或美国,那边的同行年纪会大一些,但考虑到中国在高速发展,年青一代的数目多也是很自然的。我也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

记者:您的个人主页上用荷兰语写着的格言“speels°elijk”,能分享下这句话的含义么?对于您,这句话又意味了什么呢?

Pieter:这句话是荷兰语,意思是“Playful and Solid”(有趣的&务实的) 。这句话是以前的导师告诉我的,我原来是学物理的,但研究了一段时间觉得比较无趣,后来发现设计有趣多了,可以遇到新的问题和更多可探索的方向。有些人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去对待科研,但我会愿意用些新的、更为有趣的方法。我的导师当时与我说,单单有趣是不够的,一方面要有创意,另一方面又要切合实际。对我影响很大,因此一直保留在自己的博客上,也一直尝试做到这一点。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设计更有趣的方向。我会带领学生做一些课题,比如:食品包装设计、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通讯工具。每次的主题不同,你也可以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项目内容很不同,但研究方法类似。

记者:在公司内部,似乎比较难以找到这么丰富、有趣的研究方向。对于公司工作的人能否给些建议,以寻找到更为有趣的话题?

Pieter:公司相对来说,专注在一个领域上。如果你一直在一家公司,做同一个项目。你在开始一个新项目或为某群用户做产品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些新的观察点,你可以去了解他们。我目前专注在研究、程序、视觉设计三个方面,编程做的比较少,重点是放在用户研究上。如果你是在一个领域内工作的话,那你可以尽量找到三个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你不可能在100件事情上都成为专家,但你起码可以在产品的几个方面去深入探索。

记者:您是用户研究领域的专家,与普通人相比,你对生活是否有不一样的感受?

Pieter:工作相关的内容,会比较有经验,但这是由于时间的积累而并不是自己本身的敏感性。比如:某个项目是为荷兰的公司设计大门,大门需要带给人热情好客的感觉。我当时带着学生进行这个项目,那段时间学生们见到大门都会去观察留意,这可能是由于领域背景的缘故,而不是本身更为敏感。如果有人讨论科技相关的东西,我也会与人讨论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设计师应该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如果设计师对事物的外形没有兴趣的话,那就很糟糕了。如果设计师对人们为什么无法使用产品不感兴趣,那也是糟糕的。设计师应该对事物的形式、技术都感兴趣,可能会有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还应该对用户和商业感兴趣。设计师有许多东西都需要关心。

记者:人们常说设计师需要富有创意,对于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否有一些方式或建议呢?

 Pieter: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每样东西为什么如此都需要好奇心。比如:我看到了这个桌子,桌面下方有些空隙,是用胶水粘住的还是用螺丝连接的。我感觉都要去观察尝试。Bruce Mao曾经做过一个演讲,“Incomplete Manifesto for Growth”(关于成长的不完全策略),其中提到了50个不同的tips,关于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其中提到了要去“做实验、犯错误、重复你做过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但是对于父母也是灾难性的。如果观察那个年龄段的小孩,他们会很好奇外界的事物,并想搞清楚原因,比如看看桌子下面有什么,里面能否放置物品,但是很多人都丧失了这些。

记者:人们经常提到设计师不太懂得技术,但就像作为画家应该理解画布的材质一样,网页的设计师也应该理解网页的技术。UI设计师是否应该理解背后的技术是如何运作的?

Pieter:你其实已经看到了设计的优化。设计优化是个很宏伟的想法。如果你想有一个突破性的创意,你要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这些新的方法可能是从技术上面得到的,也可能是对于用户更好的理解。作为一个画家,如果你只知道油墨的特性,你不再探索就不会使用水彩,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技术本身也很难被应用。我们经常收到来自制造商的需求,他们有一些新的材料和金属,带有特别的特性,希望我们的学生以此来设计新的产品。我们如果只是把这些材料放在架子上出售根本不会有人来买,我们看不到它的潜力。他们经常会找设计师来做一些可以被使用的产品,也许是一些坚固的、外形奇特的产品,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技术还要通过这些例子,来展示如何能被设计应用起来,这比那些仅有参数的说明书,能展示更多的特性。如果50年前,一个制造园艺工具的工厂,他们会有一些设备加工金属或木材,他们的设计师想要设计新的工具,他想跳出原有的限制,他想出用塑料来制造园艺工具的方法。公司就会想办法去生产塑料的工具。当前的情况已经不同了,你可以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去买不同的组件,可以自由的选用不同的配件。

记者:一方面我们提到如何有创意,另一方面,人们会抱怨设计师过于有创意。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设计师要等待技术成熟。比如说:有人希望iPad可以让自己飞起来,但是没有办法实现。大部分设计师确实不理解技术,但如果能了解一些技术或者3-5年的趋势,可以帮助他们想出更好更实际的idea。能否给一些建议,关于如何让设计师去了解不同的领域?

Pieter:我记得90年早期,我在大学的研究中关注游戏这个领域,我注意到电脑绘图在游戏行业中发展迅速,我所做的是:在每次我旅行的时候,我就去游戏厅,去看现在孩子们在玩什么游戏,他们看起来相当的放松和惬意。但如果你从来没玩过这种游戏,你投入一个硬币后,重新开始游戏,你两秒钟就会死了,你在看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你问他们:能否教我两招?你再投一个硬币,让他们教你游戏的技巧,这种事情我做了10年。因为这样很容易知道图像视觉需求的发展方向,可能的发展态势。所以通常的情况是,技术适用于某个领域了后,自然科学家却在其他的领域努力着,所以需要关注他们在哪里,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很多设计都是从其他地方借鉴些东西,或者把他们重新做了结合。如果你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对于一个事物,你将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你刚才举的一个例子:我怎么用iPad飞起来,这是不切实际的,另一方面来说,这可能是个好主意的苗头。为什么怎么要使iPad让你飞起来呢? 或许它可以让你看到建筑物的房顶,如果你想买个房子,你可以从上面看那房子。我认为有点创造性的建议是,重新整理你的一些想法,找到一些有可能的想法,让你更近一步。局限和限制只能起到一个效果,它使得你束缚不前。

记者:变革是今年UPA中国年会的一个主题,面对这个领域的高速发展,在您看来,在接下来5年,这个领域将会发生什么?

Pieter:变革是经常发生的,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着眼未来,我想之前我说过的一个方面,把注意力放在用户产品上,而不是只关注如何能卖东西,这对用户体验和设计师来说是个利好消息。当用户决定要买什么的时候,他们先咨询已经用过这个产品的人,和以往不同,不去听信销售和广告。这样的改变看起来是很有趣的,人们不再关注这东西可以用多久,而是很在意别人推荐给他们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推荐主导了销售,主导了产品是否有效用。我认为用户体验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的重要性也被公司逐渐认识。这是个很大的改变,我觉得用户体验的时代到了。

记者:在中国,有很多年轻人,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您能给我们一些建议么?如何去丰富自我,增进研究技巧?

Pieter:和有工作经验的人一起工作会使经验增长很快。需要为此特别做些什么?我确实不太知道如何能在这方面走捷径。毕业生是团队里面必不可少的成员,你们努力找工作,发论文,将来你们会变得很出色,你们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学习如何合作,并尽量快的努力成长。
(责任编辑: 徐大维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