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采访人:尤斯贝(user experience)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主管雅寅耳 记者:沈扬、郭慧玲 采访地点:尤斯贝(user experience)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采访时间:2007年12月
关键词:可用性测试、测试流程、从业感悟、人才招聘
雅寅耳,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硕士,曾从事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现为尤斯贝(user experience)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主管。
尤斯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位于北京的中央商务区(CBD),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用户研究实验室和设备。作为中国市场的窗口企业,尤斯贝致力于帮助需要提高在中国市场竞争力的海外公司,同时帮助中国企业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视觉同盟:请介绍一下尤斯贝(User Experience)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雅寅耳:尤斯贝是由美国 User Centric, Inc.公司和德国 SirValUse Consulting GmbH公司在北京合资建立的,主要做可用性测试,这两个公司在自己国家都是一流的可用性测试咨询公司,美国公司有20多人,德国有40多人,咨询公司的一个项目通常只要2、3个人,40多人就可以看出这个公司比较大了。创建尤斯贝是因为很多跨国企业的产品希望在中国做测试,而国内的研究作风和水平还达不到国际化的标准。我们是2006年6月成立的,8月份就有了第一个项目,到现在一年半左右,我们差不多做了20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从美国或德国介绍过来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在国内上市的产品。
视觉同盟:请介绍一下尤斯贝的可用性测试流程? 雅寅耳:如果说可用性测试,大家脑子里一般反映出来的是原型。通常我们会请用户花1-2个小时的时间来测试。有的公司希望是量性的研究,有的是质性的研究,根据目的不同,测试的人数也不一样。我们一般进行一对一的测试,我们是主试,用户是被试。测试之前,我们会出一个测试脚本,包括用户的一些信息,和让用户在测试中做的任务。以手机为例,我们可以让他们每人发一个短信,看看发短信的流程怎么样,并且看看输入法怎么样,或者一个人从来没学过拼音,不会输入法,那怎么办……还有比如在电话本里找一个人,或者向电话本添加一个人,这些都是常见的任务。一般的测试会有4-5个任务,在做这些任务的时候,主试一定要特别客观,不能问被试觉得哪个好不好,或者好不好用之类的提示性语言,因为里面有引导性的词语——比如“好”,这么问,被试就有一种压力,觉得只能说好,所以就会说“还行吧”——尽管他觉得这个不好,所以主试应该问“你觉得这个怎么样?”要用特别客观的话。主试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训练的,测试中不能给被试提供任何帮助、不能提供任何正面、负面信息,所以主试如果选得不好,或者主试的责任做的不好,测试等于白做。这样整个流程下来以后,把测试的数据放在一起对比,就能发现共性的问题,然后可以写出相关问题,提出修改建议的报告。 根据客户的要求不同,我们提供的报告是不同的。但我们正规的报告通常一个被试一个半小时、7、8个人的话,就能写70页,很详细,我们会把每一个数据截图告诉客户,然后给出建议。我们把这个叫做UI报告,在所有的问题中,分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小问题。 不同的测试也有不一样的地点,如果是原型上的测试,在我们实验室里就可以进行。但有时候是去现场做测试,比如可视电话等等,如果在实验室做的话,测试结果也是有效的,但它并不包括这个产品在家里是不是可用,好用。我们就会去6、7个用户的家里,看看这个产品放在哪儿,大小怎么样,放的地方进行按键舒不舒服,线是不是太麻烦,有没有办法把线收一些…… 有过一个手机的测试,被试第一次用和后来用的情况就不一样,刚开始用新手机的时候,觉得特别不好用,但是过了一个月以后,又觉得手机非常好用,也就是说,到实验室来做测试,得到的结果只是初次使用的,所以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做回访。针对的目的不一样,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这跟心理学、生物等研究的方法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把这些方法套用在测试里。
 测试实验室
 观察室
视觉同盟:请谈谈您从事用户研究行业的感悟? 雅寅耳:我们现在的客户中国和外国的企业都有,近半年来,我发现中国的企业开始慢慢觉得用户研究重要了,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他们对可用性测试不是特别了解,忽略或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细节。虽然我们行业的人不多,但是测试的严谨性一定要注意, 就像我刚刚说的,如果主试不合格的话做了也没用。实验的条件如果是坏的,结果就没意义。 另外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收费也应该更加规范一些。我们作为外企, 价钱在上游,因为人工和实验场所都可以达到一流水平。有一些机构会让学生来做测试,学生的人工相对来讲便宜,实验室也不用花钱,这样一比较,我们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就下来了。现在可用性测试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不管是想做这个的人,还是想在里面淘一桶金的人,都特别活跃,希望这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活跃,希望有更多的人人真正去踏踏实实地把项目做好。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测试不严谨,国内企业资深的可用性方面人才又不多,他们拿到报告后,会觉得可用性测试是随便找几个人就可以做的,并且做出的效果并不好。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就会令人担心。 中国还缺少这方面的教育环境。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里有一个工业心理学实验室,清华的饶培伦教授那儿有一些非常不错的学生,还有浙大有这方面的专业, 除此以外, 别的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就几乎没有。学生毕业后, 一部分出国留学,一部分去外企,还有一小部分在国企。所以专业人员数量少也是一个问题. 可用性测试是一种科学实验,不是有一两个专家过来就能做好的,一定要有一个精密的团队,完整地从实验设计到实验的执行,再到报告出来才行。
视觉同盟:可用性测试的主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雅寅耳:主试应该是非常有经验的,经过很多场的训练,有一系列应该做的事情非常清楚地在脑子里,如果有心理学的实验背景是最好的。每个公司在这方面都应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中国企业可能随便就找人做了。比如我们去投标,讲我们主试的重要性的时候,很多企业的人都说没想过,只是让设计师去做主试,因为设计师比较了解产品的内容,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就象某人跟别人讨论自己的儿子,能客观地让别人说他儿子不好吗?不仅比较难接受, 而且他会提供不必要的解释。这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错误的影响。
视觉同盟:作为用户研究员的话,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雅寅耳:要在相关方面有学习背景知识,可能有设计中心的工作经验,或者有设计的背景,最好也有一些实验的背景,对用户的行为举止比较了解。并且还要能写东西,我们一半的时间是在做项目,一半的时间是在写报告,我们的报告很长。像我们企业的人一定要中英文都会,所以一般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写作的功底比较好。
视觉同盟:尤斯贝招聘用户研究员的要求是怎样的? 雅寅耳:跟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希望招的人中英双语都比较好,不仅是说,还要写,希望有在国外学习的背景,不能是外国人,但英语要非常好,最起码是硕士以上相关专业的。然后会有两到三轮的面试,先是我们看,然后各分公司每个公司的老板会有一个面试,有时候是电话面试,有时候是简历和以前写过的范例发给我们,还有以前做过什么案例都要看,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招应届毕业生为全职员工,因为我们没有人手来培训,都是希望招有一些工作经验(比如说2-3年)的人。我们一般会找一些在校的研究生来做实习生, 等他们毕业就可以直接录用了。
视觉同盟:您觉得尤斯贝吸引学生的优势是什么? 雅寅耳:我觉得我们吸引学生的优势是如果到我们这儿干了以后,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简历和推荐,你以后不仅可以在外企或大的国企干,而且如果想出国继续读书,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比较好的建议。
视觉同盟:现在很多学生就业一般会走两条路:一是去大公司的相关部门,还有就是到专业的公司,您认为这两个方向各有什么优劣? 雅寅耳:我觉得大公司比较合适没有经验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公司,需要一个人来了就能上手干活,没有经验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培训期最起码也要半年到一年,这还是一个好苗子才能培养出来,所以我觉得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处,因为人多,一个团队里会有一个队长,然后有资深的,有几个比较年轻的,也有刚去打杂的,可以慢慢带,他有时间成长。在校生可以先到我们这儿来作实习生,要不然会感觉到压力很大。
视觉同盟:您觉得可用性测试和UI设计的关系是怎样的? 雅寅耳:UI设计和可用性测试是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是互补的。UI设计在产品的前期就很重要,而我们在UI设计之前就可以进行用户研究,然后把研究内容提供给UI设计师,让他们的设计更具可用性。设计的最初阶段,我们会做纸原型的可用性测试,这样能让整个框架非常清楚,然后再做动画等,进行针对产品用户群的用户研究。在有了产品原型后,会做一系列的测试,包括比较同类产品。产品上线或者入市之后,也可以做可用性测试,比如产品的说明书好不好。所以从最初研究人的需求到最后研究终端的产品,可用性测试在产品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做。但一般的规律是可用性测试做得越早,就越可以在后期省很多钱,因为后期上市后再改,会非常麻烦。
视觉同盟:您对中国可用性测试行业未来的趋势有什么看法? 雅寅耳:我觉得可做的项目肯定是越来越多了,因为随着中国的产品逐渐打入世界市场,测试就更重要了。不仅在国内做测试,也会更多地去世界各地做产品的测试。作为设计师,如果不了解其他国家用户、不认识用户、不知道其他国家的用户环境是什么样的、不知道用户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不知道用户常用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还怎么做设计?所以肯定要做用户测试,越早做越省钱。慢慢的高校里面做这个学科的人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做事越来越靠谱的话,可用性测试领域就会慢慢成熟起来。
视觉同盟:最后请您给想从事可用性测试的人一些建议? 雅寅耳:如果是学生的话,英语很重要,现在这个世界产品会到处走,英语是通用语言,如果不会英语的话,往上走的潜力非常小。另外,一定要有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应该去上课,或者读相关的资料,但是只读书我觉得效果不会太好,因为这是一个实际性操作很强的领域,所以我觉得挺遗憾,中国没有那么多高校能够提供相关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