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院校专题 → 正文
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中国预科AIVA教学主管黄明展访谈
作者: AIVA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07年8月16日


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预科教学主管 黄明展

2001年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平面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3年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硕士学位及杰出作品

参展经历:
2003年    “不定路径的旅行” 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优秀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2005年    “集体空间”中国当代艺术群展,1aSpace画廊,香港

记者: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专业分布状况是怎么样的?
黄明展:
作为全英最大的公立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之一,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能够提供种类最齐全的专业课程,并同时提供预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分五大校区:预科学院校区、纯艺术学院校区、珠宝学院校区、设计学院校区和媒体与传播学院校区。每个校区都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专业包括:珠宝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建筑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纯艺术、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管理、艺术史论等。 其中以珠宝设计专业最富盛名,珠宝学院有欧洲第一珠宝设计学院的美誉;而视觉传达专业也被称为英国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视觉传达专业,并且还有舞台美术、摄影、插图、动画、图形设计、品牌设计等诸多分支。这样广泛全面的专业分布,就使每一个来BIAD学习的学生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而与此同时,学院又秉承英国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精英教育模式,学院丰富雄厚的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保证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教学资源的使用,让学生的选择既广又精。

记者:您亲身经历过中英两国的艺术教育,请您谈谈您对中英两国艺术教育模式的看法,两者区别大吗?
黄明展:我觉得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区别。首先,中国教育由于受到人口、国情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艺术人才的选拔过程就显得相对被动。学生入学和学校招考时只能以绘画技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并且对于专业选择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小,学生在入学时就选定的专业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而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也不甚了解。其次,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学习阶段之后,由于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学生大多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师承之风”,再加上人数众多,人均资源相对有限,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力量的关注、引导和扶持就显得不够,导致了千人一面的学生作品时有出现。这个是需要我们广大的艺术教育者不断努力改进的。相比较而言,英国的艺术教育就显得更加人性化。艺术这个专业原本就是讲究“存异”而不是“求同”,如何“存异”,就需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为学生主动创造张扬个性的平台。从入学的审核开始,学生就需要将自己个人对于专业的理解和实践以个人作品集的形式展示给专业老师看,经受个别评审后一一录取。教学过程中,除了集体听讲座以外,学生将参与各种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比如与导师单独见面,个别授课,组成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课程内容或者某些行业现象进行讨论,以及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各种软件和硬件操作技能的学习等等,课题结束后,学生还需要进行自己的作品陈述,接受其他学生和老师的提问和评判。在这样的过程的引领下,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扶持,作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所应具有的独立精神品格也得到了不断的磨练,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记者:您从05年开始在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预科执教,您能谈谈中国预科的办学目的和对学生的帮助在哪里吗?
黄明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预科的定义。由于英国的大学前教育是13年,比中国要多一年,这一年就是大学本科教育前的预备阶段,对于在英国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来说,在这一年中需要完成称为 A-level的各种课程,而后才可报考英国高等院校,而对于在中国完成12年大学前教育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则必须完成所报考的英国大学提供的一年制预科课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oundation。这个预科课程,在作用上相当于英国本地高中毕业生需要完成的A-level,在学制上又相当于我们国内大学的一年级。因此,中国高中毕业生想要取得英国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也是需要四年时间:一年预科(Foundation)加上三年制的英国本科。

而对于想要到英国攻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大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只要艺术专业成绩优秀,英语成绩达标,则可以直接入读,而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则同样需要一年的研究生预科阶段。

2005年,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中国学生赴英深造,首次将本科预科和研究生预科引进中国,成立AIVA预科课程。由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Mick Durman教授、视觉传达系主任David Knight教授和基础部主任Tom Jones教授担任中国预科的学术顾问,由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姜节泓博士担任学术主持,同时汇聚了一批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的学科带头人,来自艺术界和设计界的著名艺术家和设计师,以及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直接委派的英方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的背景或者是参展经历,熟悉中西艺术教育体制的差异,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并始终站在前沿的专业人士。这样的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团队,能帮助在中国进行预科学习的学生尽早地全面熟悉全新的英式艺术教育体制,通过丰富的专业课程了解自身特长,发掘自身潜能。对于即将赴英就读本科的学生来说,可以为一年以后的本科阶段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做好充分准备,而对于有志于赴英攻读一年制硕士课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延长了接触英式艺术教育的时间,提早完成了两种艺术教育学习模式之间的转换。

记者:您能谈谈在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预科的本科预科都有哪些课程,它和国内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有什么区别?
黄明展: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内艺术类本科第一年的基础课多为学生在专业选定后,此专业内的入门课程,其中还包括从考前的绘画技能培训阶段延续下来的类似的绘画课程。因此虽说在一年基础课程之后还有选专业的机会,学生的选择面依旧较窄。而英国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本科预科是不分专业的。它是在专业选定之前,对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跨行业跨专业的艺术实践。这种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各专业间的纽带关系和各自的发展状况,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发展方向。就好比在一个长途旅行中,你尝试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去行走,然后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善于驾驭的那一个。这种自我发现和自我认可是相对来说更为全面的,学生在一年之后,进入本科阶段之前依然还有广阔的选择空间。

因此,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预科的课程也是参照这样的模式,第一阶段以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引导,其中包括绘画、摄影、插图、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珠宝设计、室内设计、多媒体和动画设计等,第二阶段以综合课题为巩固和总结,学生需要在这个阶段利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选择自己擅长的和符合将来专业发展的媒体来完成。

同时,作为英国公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预科阶段,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是有别于其他一些职业技术学校的。公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预科并非先入为主地直接导向某一专业的职业技术培养方向,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发现自己机会。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就是哪个专业今后的就业前景会更好,以及预科会不会教授和就业直接相关的知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只能说,每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是和你所处的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因素息息相关的,永远是处于一个变动的状态,可能今年的优势专业在明年就会处于劣势。所以专业的选择不应该仅仅根据就业的前景,更因该注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为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有热情,有热情才会有学习各种知识的动力,才会有在这个行业中谋求职业发展的信心。预科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为自己寻找兴趣和热情的平台。在今后的三年本科学习中,学生会在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接受更全面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为走向社会做准备。

记者:听说这次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预科也选送了学生作品参加DESIGN UK的学生作品展,能评价一下中国预科的学生作品么?
黄明展:
这次我们选送了5件作品,分别来自目前预科在读的学生和已经就读于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我们对于学生作品的要求在于三个方面,表达的准确性、媒体或方法的独创性和背景研究的严谨性。虽然预科学生会在制作环节上稍显稚嫩,但整个创作过程的环节却需要达到和本科甚至研究生同样的完整度。预科课题的设置更注重对于文化、社会现象的关注。例如在《我的城市》这个课题中,学生就从上海的历史、环境保护、经济建设等各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关注弄堂文化的消失和回归的,有表现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有对老电影进行缅怀的。这次选送DESIGN UK展览的作品中有对盲人的“视觉习惯”进行推测的作品,有对残疾儿童成长环境表示担忧的作品,也有对童年的记忆进行追忆的作品。每一次的学生作品都体现出多元化的风貌,这也是预科教学的最大特点。

记者:您对于目前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状态有什么看法?
黄明展: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为我本身没有太多商业运作的经历,另外要谈整个中国的创意产业可能也不够全面。我只能说说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简而言之就是“欣欣向荣,良莠不齐”。欣欣向荣是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肯定和扶持是显而易见的,各种“园区”、“中心”、“基地”的出现就是佐证,创意集市的出现更让设计与消费之间的通路骤然缩短,设计的平民化得以出现,这些都是值得让人欢欣鼓舞的信号。然而在这遍地春风的背后,我们还需要有反思的空间,被我们产业化了的“创意”,是否为保留和传播地区文化起到了良性的推动作用? “园区”、“中心”、“基地”中劳动密集型的局面是否改变?生长在资讯爆炸时代的年轻设计师们,是不是还依然在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中,忙于寻找个人的标签?良莠不齐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经历了困难、犹豫和挫折,进步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黄明展作品:

更多文章内容请见: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中国预科专题

(责任编辑: vincent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