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专题 → 正文
“走近我们的奥运”系列访谈之解读2008北京奥运奖牌
作者: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来源: 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 时间: 2007年3月28日

时间:2007年3月
地点:北京奥运大厦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走近我们的奥运系列访谈节目,今天,我们请来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的主创团队,聊一聊奥运会奖牌诞生的故事。


奖牌设计专家杭海接受官网专访

杭海:我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副教授,也是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设计中心的常务副主任。
王沂蓬:我叫王沂蓬,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授,我在这里面主要负责整体的立体设计和技术设计这一块。
肖勇:我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的导师,主要负责这次前期的创意和指导

主持人:我首先想请王老师介绍一下,2006年1月11日,北京奥组委开始面向全球征集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中央美院是何时开始着手准备接这只标,并且组建这支设计团队的。
王沂蓬: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从奥组委接到标书以后,最早接到这个的是杭海老师,我们设计学院对这个事很重视,专门组成一个团队来做这个事,其中包括我们三位,还有一些学生,有些平面设计的学生,有些奥运中心的学生,还有我们工业设计的学生。一开始没有固定的地方,我就把所有的学生召集到我办公室,当时我有一个小的办公室,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地方。我印象中借了三台还是四台机器,正式开始。学生分成几个组,肖勇老师和杭海老师一块讨论方案,学生开始参与做,就是2002年1月份开始做。一开始投标进入前十,后来进入前三,到后来中标。

主持人:最开始中标是几月?
王沂蓬:
好像是三月,通知我们中标,后来做模型。中标以后送审,定下来,奥组委出面成立了奖牌小组,就是到后期了。我们当时参加了两个人,是我和一个学生。中超造币出来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后期往下做,等于是实现阶段。一直做到去年12月28号,做了最后一次试验。今年的1月28号送到国际奥委会最后审定。在一年多的时间,中间过程很多,一步一步走过来,大体过程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过程。

主持人:最新公布的奖牌和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我想向您印证一下,这个奖牌设计最初是在非常简陋的小平房里产生,您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奖牌设计专家王沂蓬接受官网专访

王沂蓬:要是细节的话,当时因为条件特别差,学生就来找我,我和学院老师一块过来开的会,杭海通知我。走到我的小屋以后,我有一个负责的学生跟我提出,王老师我们搞这个没有机器,我说现在也没有,就借吧,就找王远,说借几台机器,他说可以。借完了机器之后,学生开始干活,有的时候要加班,但是又存在问题,没有钱。因为这个,我们学校当时挺重视,但是也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你,就跟学生说,你们就安心地做设计,我去想办法弄钱。不光是吃饭的问题,有时候晚上加班很晚,吃夜餐。中间有很多同学要出去打印,做东西都要花钱。这个时候就从系里借钱。当时挺困难在哪,作为我来说,从组织者角度来说压力比较大,我借的这个钱是我们设计学院创收的钱,因为教学的钱是不能用的,教学的钱是专款专用。对我压力比较大的是我借了几次,老师跟我说了,王老师,咱们创收的钱全部让你借完了,再借没了。这个时候压力很大,为什么?越到后来我们压力很大,我们院长挺支持的,因为他不同意,我也借不出来。当时说把这个钱借给我。如果这个项目不行的话,从别的项目挣了钱还。是这样说的,我们院长挺支持的,他说好的,我就明白了,后来肯定得还。

主持人:那您回忆在这三个月的苦熬阶段里,一共产生了多少种方案,最后的方案是怎么样统一起来的?
王沂蓬:
我记得当时是学生分了几个组,肖勇老师、杭海老师去,还有几个老师也去,一开始让学生到图书馆,把所有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全部借到。因为我是控制大体,不关心具体的图怎么画,不太关心那东西。因为我是搞工业设计,当时的感觉是我要想办法中标。中标就要分析整个的概率有多少。因为老师都是搞专业的,他的思路上有一些交差点,过来很可能和专家有些想法能吻合起来,但是领导审查的时候是另外一个角度审查。这样就让学生搞了很多创意,老师也搞了很多创意,最后集中在三四个方案上。最后提交了几个方案。

主持人:听说咱们这个团队与三个数字很有缘,是4、2、1,这三个数字也代表了我们这个团队从中标之前到中标之后的演变过程,先是四个组来做,最后变成两个组,最后变成一个组,这个趋向是不是也证明了我们在设计理念的统一呢?
王沂蓬:
一开始去投标,去竞争一个项目,并不知道哪个项目能行,这个时候就把整个面铺开了,比方侧重这块文化传统,侧重那块文化传统,铺开,实际上进入第一轮的,有的方案就去掉了,去掉之后,比方说这两个小组介入这个位置,另外一个小组就没有事干了,同时那两个小组补到这边来,充实这两个构思。最后中标了一个方案了,肯定把有些东西集中到这里,而且每个阶段侧重点不一样。到后期,实际上就提出了很多问题。你这个方案如果行的话,技术的关系,立面的关系,碎不碎的关系,怎么结合的关系,到后期就出来了。到后期的时候,学生劲不太好使了,因为学生虽然在基础结构,构思上没有问题,但是很多技术手段不太熟悉,所以那个时候人比较少了。同时为什么奖牌是很多人参与呢?奖牌本身不是光奖牌的问题,它有包装盒,有丝带,一开始大家都去做这几个奖牌的方案,但是丝带和盒也做,那不是重点,后来如果奖牌少了以后,整个这一套完整,很多人就去做证书,丝带、包装盒,就转移到那块了。我们学生这块是挺好的,等于是分工很容易就调到那边去了。

主持人:就刚刚公布的奖牌而言,我们也看到了奖牌是由一个玉佩的大概形状组成的,这个玉佩形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是某一个人一个点子的创意?


奖牌设计专家接受官网专访

王沂蓬:应该说参与是老师、学生共同参与。
杭海:一开始王沂蓬老师也说了,有点全面开花的意思,奖牌一般都是圆的,那我们把圆的东西都尝试尝试的,铜镜、圆玉都试一试,一开始设计的艺术方向是比较多元的,到最后比较集中在玉的方向,这个也比较简单,就是感觉玉比较特别,在别的国家也产玉,但是很少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几千年的玉文化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这个是我们感觉它比较特殊的地方。国际奥委会对于北京奥运的设计提出两点最基本的要求。第一点,要特别,所谓特别就是与以往的奥运会都不一样。第二点希望它有中国特色,也就是说有举办国家文化的特点。我们在考量所有的方向以后,会发现玉最特别。稍微讲一讲我们对玉文化的思考,第一点就是玉石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当时使用是作为礼器使用的,因为中国人认为玉石是非常神秘的石头,是集天地精华、灵气于一身的石头,唯其如此,它能够连通天地,在过去古代中国祭天礼地都是用玉石,古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我们用深蓝色的玉璧祭祀天,用黄颜色的玉琮来礼地。我们就感觉拿中国视为礼器的特殊石头,把它放在奖牌设计里,会显得很特别,而且礼器用在盛典,奥运颁奖肯定是盛典的场面,这样让奥运盛典加入中国文化的特质。

  第二个思考,从春秋战国以来,特别到了汉代,因为汉代尊崇儒学,而儒家一直有君子贵玉的传统,也就是说儒家比较重视玉文化。儒家为什么重玉呢?因为儒家认为玉代表君子的人格,礼记里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如果你是君子,每天要携带玉佩,还有“君子以玉比德焉”,就是君子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品格是可以通过所佩戴的玉佩来象征的。到了孔子时代,孔子说玉有十一德,到了汉代,汉代的许盛说玉有五德。都是说明通过玉的观察,玉的声音,摸上去温润的手感,玉所具有的刚烈属性和君子的人格之间的统一性。这样一来,玉石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到今天依然佩玉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象征或者寄托君子的情操,一些人格理想。

  这样一来,我们认为奥运的冠军,最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这些人。如果把凝结中国的君子人格象征的石头能够放在奥运奖牌上,奖励奥运的运动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开始为什么使用玉,就是基于我说的这些思考。

  一旦进入设计,马上带来一个问题,奥运是金银铜,现在突然加入一个特殊的材料,人家马上会问,你是金牌还是玉牌。所以一开始也有争议,很多老师和同学讨论过,最后做一个有点像玉佩的,实际上还是金属的奖牌,还是在金属奖牌上加入真实的玉,这里是有讨论的。前者我做一个金属的像玉的牌子,最保险,最安全,又有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在国际奥委会有交代。因为夏季奥运会采用特殊材质,几乎没有。但是在后者,在奖牌上一旦加入一块石头,这块奖牌变得极其特别,因为与奥运史上历次的奖牌设计都不一样。而且这个奖牌摸上去会有中国的感受。

主持人:在以往28届夏季奥运会上,没有一次是非金银铜以外的奖牌,这次出现有玉为代表的奖牌,当时国际奥委会对我们这个创意是什么样的想法?
杭海:
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首先要经过北京奥组委,奥组委领导的意见变得很关键。我们提报以后,也是有风险的,对于我们做设计的人来讲,我们也愿意冒一冒这个风险。

主持人:我的理解,咱们得在中国传统玉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怎么找到的?
杭海:
首先我们认为提报具体的设计,前提是必须要研究所谓的甲方,我们现在的甲方就是国际奥委会它的需求。国际奥委会品牌也是我们接触很长时间发现的特点,他特别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强调多元文化的共生。它实际上是希望你做的这个东西很中国。其实把玉佩方案提交上去以后,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我们一开始的担心都是不存在的,之后所担心的事情就是需要王沂蓬老师解决的,这个东西很好,很珍贵,拿着很好,太珍贵了,掉地上怎么办,掉地上会不会碎,这个很关键。

主持人:这个问题就转到王老师这里来。请您谈一谈设计团队怎么配比,包括学生和老师团队。
肖勇:
王老师跟杭老师组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平面和产品的学生,由研究生组成。在一开始,大家在设计奖牌的时候,了解什么是奖牌,我们将来做的是什么,有那些可能性,在那个时候,每个老师和学生的心目当中奖牌的属性和最后的结果是摸不透的,就像雾里看花似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时候给大家最大的鼓励就是撒开网去想,天涯海角地去想。中央美院图书馆在中国也是最大的美术教育图书馆,我们找了尽量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元素和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线索,而且让同学们集思广益,放开去想,发挥头脑风暴。前期有一百多套方案,一百多套让每个人都开放地想,老师也去想,这个时候的方案基本上是以草图和样品,就是电脑图和平面图为主,大家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主要是概念的提炼。那个时候没有完全分组,分组是稍后的事情,因为招标时间有三个月,作为老师必须考虑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因为人手就十几个,并不是很高水平的研究生或者专门做这个的,什么层次的都有。这样有一百多套不同的方案,这些方案主要以想法为主。后期怎么有效地把这些方案整理和整合,否则的话,最后提交的几套方案彼此之间太远,这样会没有什么目的性,而且最后做得不够专。这个时候我们逐步地进行捋顺,在一些概念上,一些方向上,有些筛选,有些选择,记不太清具体有多少,主要有十几个主要的方向,这个方向无法用数量,有的方向有一两个方案,有的方向有数十个。这个时候同学分组了,商量策略,到底那个策略有可能性,有中标的可能性。作为我从设计师角度来讲,结果不是太重要,那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把每个想法设计到至善至美的体现出来,每个奖牌涵盖基本的奥运精神理念和对文化形态的认识。这可能就够了。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十几个主要方案里,确定出几个主要的方向。这几个主要方向也是所有团队最后主攻的方向。这几个方向也是我们的目的和目标。第一,要有独创性,独到性,拿出这个东西可能唯我所有,可能中国2008年才能出现。第二,在设计方法,形态上有大的改变,这样才有别于以往的设计。第三,图形当中的内容或者元素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大众对中国的文化或者文化遗产有一些认识,如果大家都很熟知的东西再用到奥运上,这些新鲜感不会很强了。

主持人:这些想法汇聚有多长时间?
肖勇:
大约两个月左右,从前期集思广益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到后期大概不到两个月,后期包括后期完善,包括操作的基本草图和样品。之前说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有对学术上的目标的选择。第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必须分析过去一百年,28届奥运会所有的奖牌是什么,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我们会发现在历届奥运中,每个奖牌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当时时间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本国文化的载体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在那个年代,能够非常有分量,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设计师应该把这点发挥得非常响亮。

   从形态上来讲,在夏季奥运会奖牌上,它的特点就是变异性或者独特性或者独创的艺术性,相对来讲不如冬奥会变化要大,因为有其他各种原因。所以一般都比较循规蹈矩,一面是胜利女神的形象,另外一面是举办国的设计。所以在新型材料上几乎没有的。对北京2008年这个奖牌的设计应该是独到的或者独树一帜的。我们的想法也实现了。

主持人:请您说一下每组的研究方向。
肖勇:
大概的方向确定了,第一组是大家集思广益,把独到的,独创的概念发挥出来,这个可能就跟以往或者未来很难有相似之处,这个也是我们来选择玉的原因。由一个符号去延伸,把概念发挥到极至。另外几个在内容上或者造型上有一个大的变化,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跟以往拉开距离,如果从整体项目角度是要争取成功,从最有选择的方式就是要与众不同,如果是圆圆的,画个美丽图案,这种大家都能想到,实际上雷同性很强。

主持人:这个组是分工协作的关系,越到后来数量越少,就是分工的阶段基本完成了,比如平面设计完成了,工业设计完成了,到后面的制作阶段就成一组了。
王沂蓬:
这个创意是这么回事,最开始想法很多,最后集中到某一个方向,某个方向会基本成型,最后这些东西全部弄完,最后变成两个,两个是入围了,这两个东西又变成一个,这一个彻底定下来以后,才会在工艺上进行反复推敲。

主持人:还按照刚才说的。我们进入复评阶段的设计,我们肯定从平面设计图变成立体设计图或者从想法变成实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奋斗的?
王沂蓬:
平面方案确定以后,因为到后期都要求有模型,作为我们来讲,侧重在三维设计,就要考虑你看奖牌现在是一个面,成了立体之后,就有侧面的情况,不是正面,就要考虑拐过来以后,这条宽度和边上的宽度有什么关系,视觉上是什么关系,这块必须要考虑。所以我们在立体阶段第一步先做出模型出来,很大的模型。做出模型之后,在里做推敲,每条形之间的变化,因为在造型里讲的是这条线不是一条线,而是在光的作用之下,有一个不同的面,在光的作用下发亮形成一条线,在三维设计里是这样的思路。后来我们把入围两个方案全做成立体的提交,最后确定了一个方案就是现在这个方案。确定这个方案以后,通知我们中标。

主持人:这是在几月份?
王沂蓬:
通知是到了7月份。这个时候就是奥组委出面组成了奖牌小组,由中央美院和中超造币,我们负责设计,他们负责后来的工艺,进入了后期完善奖牌的阶段。这个时候就到了你刚才说的问题,专家提出来玉石碎的问题。
肖勇:北京奥组委没有问题,说很好。国际奥委会看了这东西以后,也认为挺好,但是他们说我们正式批复之前,你们必须要告诉我们,它摔碎的概率很小。我们在前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说这个东西还要往地上扔,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会扔呢。

主持人:说到国际奥委会最终批复的修改意见,让我们穿起时间轴,是在1月11号北京奥组委发标书,我们3月份中的标,后来有一些修改。国际奥委会最终的修改意见在什么时候进入?
肖勇:
他还没有批,说你们先做试验,没有任何意见。
王沂蓬:后来听到两边的意见,有一个感觉,对国内人来说,对这个奖牌侧重点关键在文化和特色上,我们的侧重点比较明确。但是国际奥委会的侧重点在于运动员。他的想法就是,你这个奖牌是给运动员的,运动员拿到奖牌以后,他会很激动,有可能去摔,有可能去扔给他的队友,也有可能发的时候,不小心拿出来掉下来。所有考虑的问题都在这点上,所以就提出来,这个奖牌的核心是运动员。这个时候就提出来,你的玉石不能碎,你必须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他不能碎。

主持人:我们就开始从设计来谈到奖牌本身了。您大概介绍一下金银铜三块奖牌大概的规格、尺寸、重量。
王沂蓬:
尺寸是这个直径是70毫米,厚度是6毫米,直径是70毫米,宽边是6毫米,还有一块写运动员的名字,有些项目都是在这个范围之内来做的。一面有奥运图表,另一面是浮雕,正面是永远不变的,我们变的是背面。这个方案确定以后,后面剩下的工作就是要保证方案不能有问题。

主持人:如果说玉石嵌进去之后,玉石和金属的比例是多少? 面积比例是多少?
王沂蓬:
这个是57.8。去掉两个6毫米,基本上是这个尺寸。
杭海:稍微加点补充,现在看这个比例跟我们一开始设计的比例是不太一样。一开始是窄边,尽可能玉石多一些。因为只有玉石的边比较宽,更加像礼器,如果玉石很窄,就像手镯了,没有庄严的气氛。现在的比例有几方面的考虑,有跌落试验,你掉地上,边太窄,玉石就碎了。还有国际奥委会提出一点,你的奖牌大部分人看见它是通过电视镜头,电视镜头如果玉太宽,金属边几乎看不见,别人以为你在发玉牌了,必须在电视镜头里依然看见是金牌、银牌还是铜牌。金属的比例必须大,这是权衡几方面的考虑,得出最佳比例。

主持人:金银铜牌加玉,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防摔碎,现在可以畅谈一下怎么设计这方面的?
王沂蓬:
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大约是10月31号,后来提交的时间是1月20号,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时间是1月20号。在这个时间生产厂家要做出样品来,然后做镀成金,大约要20天。所以到我这个地方总的时间是2个月。就是说你要在这两个月之内必须保证掉在地上以后,玉石不摔碎。当时考虑就分析,高度是设在2米的高度,就像门顶那么高,从那么高的高度自然下垂,掉到最硬的地面,就是大理石地面或者瓷砖地面,这块玉石不能碎。在这种情况下,就开始找专家,讨论这个问题,从力学的问题,从材料、结构,从各方面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委托了很多单位,北京的、上海的,委托了很多单位来负责这个事。研究我找了十几个专家,研究了一个月的时间,给我的答复就是不行,就是说这一个月已经过去了,就是还是要摔碎。给我回来的信息是说不可能。因为中间过程都问了,我说非常着急,你们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两个月之内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到一个月的时候,所有人告诉我它必须得碎,我们都做实验了。这是一个月都给我推回来了。这个时候压力非常大了。就是说我一个月之内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不行。

主持人:当时是不是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的感觉。
王沂蓬:
几乎睡不着觉,我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脱过衣服。当时的压力不是我自己的问题,奥组委的人打电话问王老师怎么样,这个时候就是奥组委的人把我召过来开会,开会的时候我很能理解领导的心情,说规定的时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什么时候能解决?我就说我只能努力,我想办法。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办法。我们就开始回去做方案,做方案以后,我带了一个学生回去做方案想。做了四套方案。我给你介绍这个情况你就能理解,为什么难?这个厚度是6毫米,后面有浮雕,我要防止它不碎,就是掉地上振动的力量要消除掉,消除掉可能就牵涉到结构和材料。这个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属,直接的振动就传过去的,没有办法把振动的波去掉,这个时候就找生产厂家协商,因为工艺上对它比较难,因为玉石的厚度是三个毫米厚,要嵌进去,比较难。他说我们想办法,我就住在招待所等,我说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东西加深,怎么样。等了三天,他说工艺上我们肯定是达不到。因为我本身是干这行,我就跟他谈,能不能用车的办法,把它车深。他说能车多深呢?我说能不能给我再增加两毫米。太深这边就透了。在那个时候,我争取到了两毫米的空间,我要在这两毫米这块地方解决所有的问题。

主持人:两毫米决定胜败。
王沂蓬:
不能再往下了,再往下就透了,这个时候看我确实到了极限,没有办法。我就回来了,回来我就想怎么把它解决的问题。当时就想了四个方案,好像在1米5的时候掉下来就碎了,有一个1米下去就碎了。我就和我们的院长说,他们这个时候都很着急,我说很难开口,但是事实是不行。但是他也跟我说,就这样肯定不行。他说再想想办法,再试。等于又把我推过来了,又开始再试。我印象当中有一天当时的压力非常大,我带那个学生是女学生,好像精神压力已经受不了了,这个时候的压力在哪里呢?一个是你要弄不出来的话,这些人从2006年1月开始一直忙到现在,整个都作废了,包括评委、所有领导都通过这个方案,她当时就病了。

主持人:面对这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
王沂蓬:
她就病了,确实是真病了,不是假病了。我记得那天她有一个同学把她送到旁边的医院去了。虽然她病了,我也得干,就像她开玩笑,我们已经牺牲了50%,还有50%。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把第一开始的方案重新调整,同时我增加数量,增加了很多,我又做了第二次测试,第二次测试比第一次有进步,就是有几个方案不行,但是有的方案出现了裂纹,就是很轻,感觉出来很轻。然后我就继续调整,在第三次做实验的时候,我记得我做了18个方案。

主持人:就是利用这两毫米的空间。
王沂蓬:
就是各种结构、材料上都想办法,因为所有你能看到的东西是不能动的,因为所有的方案都通过了,国际奥委会都看了,所有的奖牌就这样了,我没有权利给它改变。所有能动的东西只是你看不见的东西。就又做了18个方案,重新做摔的试验,一开始我曾经有一个过程是用计算机来模拟,用计算机模拟有一个好处,它摔了以后,能把所有的数据告诉你,每点怎么摔碎的,它什么情况做下来。但是计算机为什么没有用它,计算机做这么一个实验要算24小时,把所有的数据算全,而且要花5千块钱,而且还有一个,你知道玉石不是人工材料,每一个性能是不一样的,不会那么绝对的稳定。又做了十几个方案,这个时候有两个方案是可以的。设计里包括我把里面结构改变了,把有些材料综合的性能放在一块,然后再考虑空间和高度掉下来到底是什么情况。我做第三次实验的时候,印象中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还不太保险,又开始在调整方案,在做。这个时候生产厂家已经来催我了,说王老师不能再做了,没有时间了,问题是我必须要做,因为你提交,要给人家明确的证据说这个东西从两米高掉下来不能碎,我没有这个环节,你做出来有什么用,没有用,还是给你否了。他说你再这样做下去以后,下来了以后,我们没有时间做了。最后他给了一个期限,我又开始继续做。我印象当中最后一次当时压力非常大,因为最后一次如果不成的话,就等于是没有时间再来做了。离最后的期限还有一个时间,因为还有画图调整方案。

主持人:那个时候还有多长时间?
王沂蓬:
按我摔的时间离那个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做这个方案之前又想了五个方案,开始准备下一批,如果这个不行,在后天马上启动,同时再做一些东西,因为再做一些东西。最后是中央五套去拍的,当时做的记录,当时摔了以后就行了。奥组委的人也是要求比较严了,也录下了,说能不能要求再高一点,他说扔下去,扔到三米高以下,我说你想扔就扔吧,扔到三米高度,再掉到石头地面也没有碎。那一瞬间后,我算是能睡着觉了。

主持人:还记得是哪天开始能睡着觉?
王沂蓬:
我记得提交已经到了12月份了。我记不了当天是哪天,当时记得跟奥组委的人说跟我们院长打招呼,少安排点课,那个时候上课不能不去,一下课学生提问题,我说对不起,以后再说,我马上就走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脑子里只有截止时间,没有正常日期。
王沂蓬:
那肯定的,我脑子里做记录,一个星期要算出时间,如果在一个星期之内再做一次方案测试,我是五个,在这之前要设计完,因为要做出来,做出来是两个厂家,弄出来以后,再试,那个时候方案已经成型了,怎么做已经有了。但是压力在那儿?因为电视台机器在这儿盯着,一共有三块掉下来,你要保证三块全都不碎,才算可以,只要有一块碎了,那肯定是不算的。因为在它之前,我自己做过,但是我自己做的不能算。三块全部掉下来,都不能碎,那才能行。

主持人:请您拿金银铜三块奖牌给我们做一个展示。从三块奖牌可以看得出来,采用的颜色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它的材质不一样,玉的金属材料和玉的配合上,有什么讲究?
王沂蓬:
第一,肯定价值不一样,第二颜色搭配上做过很多尝试,这里做了很多方案,看怎么好看。最后确定的这个方案就是现在选的,做了很多套。

主持人:金牌搭配的玉叫什么名字。
杭海:
金牌这个玉就是白玉。

主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杭海:
没有。在三块玉当中,这个玉品质最高,白颜色跟什么搭配都好看,金这个颜色特别难搭配颜色,一弄不好特俗气,但是和白的配在一块没有问题。银牌的叫青白玉,颜色稍冷一些,跟银的颜色配在一块比较协调。铜的玉叫青玉,稍微深一些,跟铜牌的气质好一些。

主持人:细心的网友能注意到,在奖牌上面的扣,就是系飘带的地方是祥云的造型,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杭海:
这个是玉的来源,这是汉代的玉璧,上面是双龙。一开始是拿双龙做挂钩,但是你发现它特复杂,怎么弄都弄不好,最后是换了一个,这也是汉代的,但是不是玉璧,是玉璜,是祥云的头。这是在技术上做的简化。
王沂蓬:飘带在这个地方正好是平的,一开始的方案有点糊涂,弄上去以后,这个带子不是平的。后来调整到局部。
杭海:这个听说在专家会议上有一些争议,这样看是很好,但是挂在脖子上就挡住的,有的人就问这个挡住了,有必要费这么大工夫么,弄一个简单的过去就完了,反正看不见。后来还是坚持这个方案,也有专家提出来,中国这个东西讲究,外面呈现给你的好,藏在里面的更好。最后还是定了这个方案。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也说了玉实际上是天然的东西,天然的材质是每块各个不相同的,我们能不能理解在所有的奖牌里不管是白玉、青白玉还是青玉,都是具有唯一性的?与其他的金属材质不一样?
王沂蓬:是,每块都不一样。
肖勇:玉的不同品名,不同的色彩,跟金银铜三个材质和色调是非常和谐的搭配,再一个来源是来自祖国各地,现在因为属于保密阶段,还是不公开具体的产地,但是中国的玉产地非常多,而且品种非常丰富,来自全国各地也象征着祖国人民心系奥运,支持北京奥运这样的心态,对于运动员来讲,我们看到它是奖牌,得到的是选手,但是这块玉是来自中国的,获奖以后,他们会带到他们的祖国,传遍到世界各地,它的这种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它是奖牌本身的价值,这个就变得非常有意思,它的象征意义,这里不需要太多的雕琢和装饰。再一个,从过去的一百年奥运来看,很有意思的就是细节上的变化,从最早雅典奥运比较粗糙的一些,更像是过去浮雕,而且是坐姿的,从雅典变成站姿,而且整个雕工非常细致,釉面必须考虑到中国的风格和中国的特点,跟那边非常和谐。这里有非常多的细节变化,刚才杭老师也说了,这个头,利用云纹的气势和内涵,都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在正面看到非常简洁,非常纯粹,非常朴实,这点确实是内涵非常丰富的。

  我们看到的细节,因为奖牌毕竟比较小,直接能接触到的人是有限的,这里从侧面可以看到,玉是微微隆起的,微微鼓起的,这个在美学或者在力学给人感受上是非常有张力的,从里面的力量逐渐向外膨胀,非常有气势,它不是死死板板的,非常平的物品,给人感觉有互动性,还有你摸上去非常润泽的光的感觉都是非常美好的。

主持人:今天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了,五百天之后,可能第一块奥运金牌就会诞生了,您可以想象一下,您所设计的奥运金银铜牌挂在奥运健儿的脖子上,向全世界进行展示,几位能不能用一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看到自己设计成果在奥运会上展示时候的心情?
王沂蓬:
一个是自豪,可能悲喜交加都有,我在里面凝聚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前后一年多的时间。
杭海:我想说的是但愿他们能喜欢。
肖勇:希望所有拿到奖牌的运动员能够爱护它,而且对中国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提醒他们,不要随便乱扔。

主持人:好的,谢谢三位!

(责任编辑: vincent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