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镜头洞察社会,以创意对话世界!在数字化传播深度渗透的当下,短视频以“碎片化时长、可视化表达、强互动属性”成为当代青年传递思想、展现创意、连接世界的核心媒介。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实践潜能,搭建全球青年的交流桥梁,传递时代青年的正向声音,特举办首届寻“未”中国—东盟国际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大赛!本次大赛由南宁理工学院主办,诚邀各高校和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让我们一起用作品表达态度,让世界看见青年“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一、活动主题
寻“未”中国—东盟国际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大赛
“寻‘未’”,其深意在于用时间维度与价值维度引领青年从一个动态的、创造的视角审视区域未来。“未”,远不止是时间线上的“未来”,更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潜能的价值新大陆。鼓励青年学子化身“未来架构师”,用探索与行动,定义未来、塑造未来,共同编写更富韧性与创新力的“区域新代码”。集结青年创意,将“未知”变为“可知”,将“未尽”变为“已至”。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南宁理工学院
协办单位:广西青年摄影家协会
指导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教育广播、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广西文艺两新促进会、广西旅游商品行业协会、南宁市旅游协会、桂林侗学研究会
支持单位:广西南宁韩太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山西商会、广西三品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印迹公司、广西君人庆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粉之都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柏德投资有限公司、南宁凹凸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广西苏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中山大山摄影器材有限公司
三、参与对象
国内外高校在校生;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每队3~5人,可跨专业、跨校、跨国组队,确定1名负责人统筹相关事宜。
四、单元设置
面向所有开展国际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大赛的高校征集优秀活动作品进行评选和展示。本次大赛以寻“未”中国—东盟为主题,下设五大单元,旨在通过多元视角展现中国—东盟魅力,推动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播。
01美食探店单元—寻未知的味道
本单元旨在引导青年超越对美食本身的简单记录,深入探寻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活化石”的未来走向和未来趋势。让“探店”成为观察中国—东盟文化融入本地生活的窗口,通过轻松有趣的短视频表达,打破地域隔阂,传递“中国—东盟美食无国界、生活乐趣共分享”的交流理念,记录传统味道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发掘饮食消费的新模式、新场景,共同书写面向未来的区域味觉史诗。
本单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街头烟火探店:聚焦中国—东盟特色小吃、夜市,突出场景的生活感与烟火气;
主题餐厅体验:探访具有中国—东盟国家文化风格的餐厅,结合美食品尝过程,展现“味觉+视觉”的沉浸式体验;
趣味测评互动: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测评中国—东盟美食,加入互动环节,强化“探趣”的趣味性。
02地方食品产业单元—寻未新的维度
本单元聚焦于地方食品从“特产”到“产业”的价值重塑之路。鼓励青年学生深入产业链上下游,探寻在科技赋能(如智慧农业、生物制造)、品牌创新、跨境电商等浪潮下,地方食品产业如何释放其未被发掘的经济潜能,迸发未来新活力。作品应展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革新故事,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富附加值的未来食品产业图景。通过短视频为产业提供传播支持,助力地方食品产业振兴与中国—东盟文化脉续的协同发展,实现以传播促产业、以产业活文化的目标,助力地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旅资源拓展。
本单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产业纪实调研:记录地方食品企业、美食工厂的生产流程、产业模式,分析产业价值与发展建议,含水果进出口贸易链内容;
品牌推广宣传:为地方食品企业或产品制作推广短视频,突出产品优势与购买渠道;
产业发展展望:基于对食品产业的调研,梳理产业在资源、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核心优势,通过短视频形式呈现,同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为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注入动力。
03乡村助农公益单元—寻未拓于助农
本单元关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因子”与“青春力量”。旨在鼓励青年将镜头对准乡土中国—东盟的未来样板,探索数字技术、文旅融合、生态经济如何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作品应聚焦于公益助农模式的前沿实践,展现青年如何通过创意与行动,将“未拓”的乡土资源转化为共富共享的未来动能,绘制城乡共生的新画卷。通过短视频同步呈现“红色传承”与“助农实践”,让青年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传递“以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跨境共促农业发展与民族同心”的社会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单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农户故事纪实:讲述边境乡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故事,既含对口帮扶案例,也可挖掘“红色农户”事迹,以“人物故事+红色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农产品特色展示:突出边境乡村农产品的天然属性、种植环境,可结合“红色产地”标签,附带购买渠道,强化“红色赋能农产品”的传播亮点;
助农行动记录:记录参与者参与助农及对口帮扶的过程,既展现公益行动落地效果,也可加入“红色学习-实践”环节,传递“传承红色精神、人人可参与助农”的理念,凸显青年团队的红色担当。
04非遗技艺单元—寻未来与传承
本单元旨在重新定义“传承”。我们鼓励参与者不再将非遗视为静止的遗产,而是将其看作蕴含无限可能的未来文化资本。探寻古老技艺如何通过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潮流IP的对话,完成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品的核心是解锁深藏于非遗中的文化基因密码,探索其融入现代生活、引领文化消费的未来路径。以技艺为桥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提升地方非遗的知名度与体验感。
本单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传统手工技艺:围绕中国—东盟各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展开,内容可呈现技艺制作全过程、工具使用技巧、传承人创作故事等;
传统表演技艺:聚焦中国—东盟非遗表演艺术中的技艺细节,需突出技艺的独特性与传承脉络;
传统美术技艺:涵盖中国—东盟传统美术相关技艺,可展现技艺的创作理念、色彩运用、文化寓意等内容。
05安全宣传单元—寻未然之防患
本单元超越传统安全范畴,聚焦于中国—东盟区域发展面临的未来挑战。鼓励青年关注网络安全、数据隐私、金融安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作品应体现前瞻性思维,探索如何通过知识普及、技术应用和区域协作,共同构筑具有韧性的区域安全共同体,为“未雨绸缪”提供青年视角的未来解决方案,助力构建“跨境联动、多方参与”的安全宣传体系。
本单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安全案例科普解析:结合真实安全案例,拆解风险步骤,讲解防范要点;
安全情景短剧演绎:以情景剧形式还原各类安全风险场景,加入“安全提示”字幕或旁白,强化警示效果;
创意安全科普传播:用动画、说唱、顺口溜、手绘等轻量化形式,降低安全知识理解门槛,覆盖更广泛受众,扩大跨群体、跨区域传播范围。
五、时间安排
(一)作品征集:2025年11月13日—2025年12月15日
(二)颁奖盛典:2025年12月末
(三)作品报送要求:
大赛自正式启动之日起至2025年12月15日为作品征集阶段,逾期不再受理。报送需完成“抖音话题发布+大赛官网报名”两步操作,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步:抖音平台发布作品,添加话题#寻未国际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大赛#,作品若含AI生成内容,发布时需在文案中注明:“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无AI生成内容则无需注明。
第二步:在大赛官网(http://nnlg2025.mh.chaoxing.com)注册报名,上传原创声明与授权书(签名扫描版PDF)、作品视频文件及抖音平台相关材料。
六、作品提交
(一)视频时长:时长不超过3分钟,鼓励参赛者在规定时长内,深入展现相关单元内容,完整讲述故事或呈现主题。
(二)技术要求:
1.视频格式为MP4、MOV,编码推荐H.264(视频);
2.投稿阶段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720P),入围后需提交不低于1920×1080(1080P)或3840×2160(4K)版本;
3.支持横屏16:9或竖屏9:16比例,海选投稿文件大小不超过350M,原始视频文件不超过900M;
4.语言表达清晰,建议添加中英文字幕,无错别字;画面稳定,配乐及音效搭配合理;
5.鼓励 AI 创作,作品中若包含AI生成内容,需在作者说明标注“含AI生成内容”,并在报名表说明使用范围与工具;未标注或隐瞒AI使用情况,视为违反原创约定。
(三)版权要求:
参赛作品须为原创,严禁剽窃、抄袭,不得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作品中若包含他人肖像,需依法获得书面授权。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拥有公益性使用权,用于展览、出版、宣传等用途,作者享有署名权。若发生版权纠纷,责任由报送团队自负,所获奖项将予以撤销。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大赛主办方所有。
七、评审办法
(一)作品初选(基础合规+流量潜力双维度)
核心审查(90%):重点核查格式合规性、主题契合度、原创性及AI标注情况,剔除不符合基本规范的作品,基础得分≥54分(总分60分)为合规达标;
流量潜力筛查(10%):评审团队评估作品传播潜力,包括标题吸引力、话题适配性、内容轻量化程度(是否易引发点赞/转发),潜力得分≥6分(总分10分);
晋级规则:两项得分合计≥60分,且综合排名前50%的作品进入网络评选阶段。
(二)网络评选(实际流量综合计分)
作品由官方上传至指定平台开放7天互动通道,以“实际流量数据”计分,具体构成:
1.点赞数(30%);
2.转发数(40%):权重最高,突出传播裂变价值;
3.有效投票数(30%)。
注:后台实时监测异常刷量(刷赞、刷转发、刷票),违规数据直接剔除,情节严重者取消资格;按流量综合得分与专家评审得分加权计算后,确定前20名进入终评。
(三)作品终评(全流程流量+专业+价值整合)
综合三大维度确定获奖名单(总分100%):
1.专家复评得分(70%):对内容创意、艺术表现、技术质量、主题契合度等进行评分;
2.网络流量得分(20%):第二阶段实际流量综合分,直接计入;
3.社会影响力(10%):参考全周期传播数据(含初选潜力、网络实际流量)的延伸价值。
八、奖项设置
大赛设立相关奖金20万+,具体包括:
(一)综合奖项
1.学生奖励:五个单元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颁发荣誉证书及“寻‘未’中国—东盟”青年创意支持金;
2.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五个单元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颁发荣誉证书及“寻‘未’中国—东盟”优秀指导教师奖金。
(二)单项奖项
1.学生奖励:五个单元各设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术奖、最佳文化传播奖1名,颁发荣誉证书及“寻‘未’中国—东盟”青年创意支持金;
2.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五个单元各设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术奖、最佳文化传播奖1名,颁发荣誉证书及“寻‘未’中国—东盟”优秀指导教师奖金。
(三)就业支持
获奖团队纳入国际创意人才库,优先推荐实习及就业机会;一等奖、二等奖团队可获得“一对一”就业对接机会,部分企业现场发放实习Offer。
九、其他事项
1.指定专人对接相关事宜并加入QQ群(群号: 1023993939 ),及时传达赛事通知。
2.参赛团队按要求完成作品创作,确保在 2025年12月15日前提交所有报名材料。
3.谨此欢迎各学校和广大学生踊跃参与,助力青年创意成长与跨文化交流。
附录
01大赛声明和授权书

02大赛量化评分指标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