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C-IDEA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教师者联盟年会
首届博士生论坛

2025年C-IDEA协会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博士论坛,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在德国柏林迈阿密广告学校与中国台湾高雄实践大学同步进行。活动由C-IDEA协会、澳大利亚互动与虚拟环境研究中心(IVE)及波兰dsignn杂志共同主办,吸引了全球多国学者与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

论坛由David Blaiklock、许力(Li Xu)与张芳榜(Chang Fangpang)共同主持,由新阿德莱德大学教授Ning Gu,波兰罗兹美术学院教授Robert Jundo,美国普渡大学教授Hyungjoo A. Kim,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设计与媒体学系系主任,教授 Andreas Ken Lanig,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Lisa Winstanley,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Jiang Jie,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E. 维托里亚"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Anna Rita Emili,波兰WIT & Retroavangarda美术馆馆长,博士Anna Kłos 8位国际评委进行评审。经过论坛评审委员会严格的学术初评,完成了论文征集与评审工作,共初评入选21篇论文。 本次论坛由澳大利亚新阿德莱德大学Ning Gu教授担任论坛主席,C-IDEA协会主席 Daivd Blaiklock和澳大利亚新阿德莱德大学Dan Mclean主任等嘉宾担任点评嘉宾。参加此次博士论坛汇报的人员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Menghe Tian
东华大学,中国
象征网络中的礼物:明代服饰交换的信息可视化与视觉叙事
本研究通过信息可视化与视觉叙事,对明代白话小说中的92例服饰礼物交换进行分析,构建桑基图以揭示其中隐藏的社会结构与象征模式。研究发现士大夫阶层在礼物网络中占据主导,并识别了不同社交场景下服饰类型、面料和颜色的特定偏好,深化了对中国传统礼物文化与社会心理的理解。
 Giorgi Gagoshidze
第比利斯国立艺术学院,格鲁吉亚
当代科技在街头艺术中的应用
本研究探讨了如何将机器学习、增强现实、投影映射等现代技术融入街头艺术,以增强其社会与政治评论的影响力。论文分析了技术如何提升艺术的互动性、可及性,并解决审查与艺术存续问题,旨在将街头艺术转变为沉浸式、参与式的动态社区互动与文化转型平台。
 Arpita Pradhan
马恒达大学,印度
传统的复兴:帕塔奇特拉风格在广告与品牌叙事中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印度帕塔奇特拉绘画独特的视觉特征与文化意义如何使其成为品牌推广的优选,以帮助品牌与潜在消费者建立联系。研究同时强调,帕塔奇特拉的叙事风格能助力品牌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并与目标受众建立情感联结,论证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风格在当代市场营销中的持续影响力。
 Yimeng Shi
东华大学,中国
传统与现代视觉设计的融合:AI驱动的明代士人服饰转型
本研究聚焦明代士人服饰(直裰),利用AIGC工具Midjourney,探索传统服饰在当代视觉语境中的转译与重构。研究提出了“人、衣、时、境”四维语义模型,旨在指导AIGC生成视觉一致的图像,为传统中国服饰的语义重建及AI辅助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Heng Li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中国
探索VR视听内容的时空属性介入疗愈的可行性
本文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疗愈领域应用的可行性,重点分析VR的时空属性及其对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沉浸式虚拟环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可控的治疗空间,促进心理与情绪康复,并具备个性化治疗与情绪调节潜力,但也面临成本、技术可及性及潜在副作用等挑战。
 Katharina Diem
第比利斯国立艺术学院,格鲁吉亚
神圣几何与合一之艺术:通过实验媒介重新构想二元性
本研究将神圣几何视为一种古老的宇宙密码,探索阴阳等二元性如何作为一种生成性关系塑造现实。通过实验媒介与字体设计,作品将二元性原则转化为视觉形式,呈现为能量的地图而非装饰。研究旨在重新构想设计,使其成为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媒介的桥梁,并探讨设计能否成为一种神圣的回忆行为。
 Strahinja Jovanovic
卢布尔雅那美术与设计学院,斯洛文尼亚
Fussil设计:自然与算法凝聚的细胞自动机
该研究聚焦自然基本元素与细胞自动机及其对设计过程的影响。通过创造性编程进行实践实验,开发了一种名为“fussil”的新设计工具,旨在实现自然与算法的融合。研究成果以模拟和数字形式呈现,为开发新的视觉系统与设计流程做出了贡献,将自然视为塑造未来实践与人工物的关键因素。
 Zhang Meng
东明大学,韩国
波普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整合与发展
本文系统探讨了波普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整合路径与表现形式。波普艺术作为艺术与流行文化的桥梁,采用新媒体与混合材料创造了独特的视觉表达。其影响已渗透至海报、广告、包装等领域,并延伸至时尚、室内设计等跨学科领域,对当代视觉设计语言产生了深远影响。
 BI Lyu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
阐述杭州亚运背景下的“生活态”场景
本文以杭州亚运会为案例,探讨国际体育赛事如何植根于地方文化认同,并构建城市与居民、本地与全球社群之间的空间连接。研究关注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维度如何共同构建城市的“生活态”场景,并强调了视觉符号、互动参与和文化消费在塑造独特城市美学中的作用。
 Liang Ruonan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
通过协同设计培育农民能动性:中国乡村振兴的社会创新研究
本研究从社会创新视角,探索基于地方资源的“农民+设计师”产业转型协同路径。遵循“就地取材、就地取意、就地取艺”原则,研究设计驱动的社会创新如何通过增强农民能动性来激活乡村社区,为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和组织五个维度的综合振兴建立了可行路径。
 Alexander Asatiani
第比利斯国立艺术学院,格鲁吉亚
教育中的视觉、互动叙事:电子学习资源的评估工具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个用于全面分析数字教育资源的混合评估模型。该模型整合了游戏理论、数字教育学和媒体艺术视角,围绕“教学价值”、“设计与视觉叙事”、“互动与游戏化”、“用户体验与可用性”四个关键类别构建,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评估与改进初级数字学习资源质量提供了理论与实用工具。
 Leyang Xiao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超越病毒式传播的伦理UX:基于中英比较背景下为早期职业手工艺艺术家的社区中心化平台伦理说服研究
本研究针对当前艺术家平台过度追求算法可见性导致创作者心理压力与创意疲劳的问题,提出了一个“伦理说服、忠诚驱动”的UX框架。该框架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英国与中国),旨在为早期职业手工艺艺术家构建一个重视叙事深度、相互关怀和真实表达的替代性数字空间。
 Liu Jia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
智能艺术教育:AI驱动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初步分析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如何在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背景下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分析了AI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及演变中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建立文化数据库、跨学科研究、AI辅助技术以及开发AI教育平台等策略,并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建议。
 Xiaoxue Mei
福建江夏学院,中国
从“中国风”到“中国叙事”的本体论转变:全球设计中的文化真实性范式
本研究辨析了历史上西方视角的“中国风”与当代“中国叙事”在本体论上的区别。前者是表面的美学借用,而后者则深入融合了中国传统设计哲学,追求“神似”。研究指出,这一转变体现在传统工艺适应现代制造、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学 reinterpretation 及古典空间概念融入城市设计等领域,标志着跨文化设计实践的范式转变。
 Bo Yang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中国
文化遗产数字重建的文化语义驱动框架—以故宫角楼为例
本文批判了当前数字遗产实践中对“数字孪生”几何精确性的过度侧重,提出了名为“文化语义驱动的数字重构”新方法论。其核心是一个“艺术引领的双轨框架”,结合了参数化建模的技术分析轨道与采用艺术本位研究(ABR)的艺术阐释轨道,旨在更全面、符合伦理地捕捉文化遗产的无形维度和叙事。
 Benjamin Chemarum
贝尔格莱德大学,塞尔维亚
人工智能在景观建筑仿生学中的作用
本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景观建筑仿生学中的应用。通过使用AI可视化工具Nano Banana,对一个受向日葵几何图案启发的仿生遮阳结构进行快速渲染实验。研究表明,AI辅助可视化能显著提升景观设计的速度、创造力和精确度,有助于开发适应性强、仿生且气候适应性的城市环境设计解决方案。
本次C-IDEA国际博士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斯洛文尼亚、格鲁吉亚、塞尔维亚等7个国家的15所院校的博士及青年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了论文研究成果汇报。论坛论文涵盖人工智能与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社会创新设计三大前沿领域:
1. 在技术与传统融合层面,学者们运用AI图像生成、细胞自动机算法等数字技术,对明代服饰符号、街艺创作等进行跨时代解析,构建了文化语义可视化重构的方法论体系。
2. 社会创新方向聚焦设计赋能,相关研究通过协同设计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农民主体性培育模式,并针对早期手工艺创作者开发遵循伦理准则的UX设计框架。
3.文化认同构建领域涌现多维度探索,从杭州亚运会城市意象营造到中西方叙事范式比较,深化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设计哲学研究。

在本次博士论坛的总结环节,澳大利亚新阿德莱德大学Ning Gu教授围绕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路径提出核心指导。他认为博士生需通过系统文献梳理明确界定研究的创新性,在现有知识体系中找准突破点;同时应保持跨学科视野,积极借鉴不同领域研究方法,并与导师紧密协作以优化研究设计。他也充分肯定了参会课题的学术潜力与多样性,并提醒研究者对自身方法论选择保持反思,避免因个人偏好局限研究视野。最后,他对即将推出的特刊及博士项目的最终成果表示高度期待,认为这批融合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将为设计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博士论坛中宣讲的学术论文,将经遴选后正式发表于波兰权威学术期刊《dsignn》。该期刊由波兰华沙WIT学院主办,专注于科学与艺术设计交叉领域,已被国际知名的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作为设计领域的国际化学术平台,《dsignn》致力于推动全球设计从业者分享实践成果、发表研究论文与交流创新理念,为本次论坛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高水平的传播渠道与学术支持。

合作与咨询方式
cideaassociation@hotmail.com

C-IDEA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教师者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高等院校协会组织,已经吸引了超过35个国家的147所院校加入,其中包括全球众多顶尖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以非营利性为核心目标,C-IDEA会议致力于促进国际设计院校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设计教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