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平面资讯 → 正文
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开启征集
作者: 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25年5月12日
为充分挖掘全市博物馆文化资源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融合,发挥文博文创在文化消费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市文物局着力打造的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这项行业专业赛事,逐步成为推动首都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而2025年大赛也顺势正式开展,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创意设计与文化消费市场的深度对接。


本届大赛以“文博・创意・生活”为主题,聚焦搭建文化资源转化、创意设计赋能、消费市场对接的综合性平台,持续深入挖掘北京地区博物馆馆藏资源,依托北京中轴线、长城、二十四节气等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标志性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场景有机融合。同时,积极探索“大文创”开发路径,突破文创衍生品等传统概念,紧跟社教研学和AIGC等大文创发展方向,为博物馆在文创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首都文博文创产业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彰显独特魅力。

参赛对象

凝聚专业力量:吸引全国文创、工业设计、研学领域机构、企业、团队,以及相关高校专业师生,发挥专业优势,踊跃参赛。

整合属地资源:全市博物馆及相关文博单位,深入挖掘馆藏优秀文物内涵及历史文化资源;北京地区文创园区、文化商业品牌,助力成果市场转化。

激发跨界活力:广大网络视听及数字AI技术团队,创新文博创意表达;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工作室等机构,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

鼓励公众参与: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积极鼓励独立设计师等个人身份参赛,贡献创意,共促北京文博文创发展。

主题策划

围绕“文博・创意・生活”核心定位,结合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创新趋势,设置六大主题赛道,构建“文化遗产活化—传统智慧转化—科技融合创新—教育体验升级”全方位创意征集体系,打造“北京博物”品牌。

(一)博物馆文创衍生商品设计赛道

以北京地区博物馆馆藏资源为核心,面向全球征集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价值的创意作品,旨在推动博物馆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消费转化。赛道聚焦馆藏文物、非遗技艺、建筑美学、典籍故事四大文化资源类别,鼓励参赛者从日常消费品、教育工具、潮流单品、数字产品、体验项目等多元品类切入,通过IP授权跨界合作、用户共创、可持续设计、沉浸式场景构建等方式,结合当代审美与文化消费趋势,开发融合文物符号、历史叙事、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文创项目。重点关注文化内涵挖掘、现代设计表达、市场转化潜力及低碳环保理念,构建“文化资源—创意设计—市场应用”生态链,推动博物馆文化融入生活场景,促进文化消费创新。

(二)AIGC视觉赛道

以北京地区各博物馆文物文化元素及八大世界文化遗产为文化内核,依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鼓励创作者以博物馆文化为核心的数字化主题作品创作。一是数字AI文博动态插画类作品,通过AIGC生成的灵动画面能细腻勾勒文物精美细节,在色彩流转间展现历史瞬间,以创新视觉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文博主题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韵味;二是鼓励数字创意短视频类(30秒-5分钟/条),创作者可深挖文物故事、以历史人物为IP原型,或融入流行文化,借AI生成技术打造吸睛动画叙事,传播文博知识;三是虚拟场景漫游类作品,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文博内容,精准还原历史场景、演绎文物故事,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未来可能。

(三)社教研学课程赛道

拓展博物馆大文创理念,聚焦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与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职能,征集具有创新性、互动性、差异性服务的社会教育课程与馆校合作课程方案,助力博物馆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及市场性拓展转化。内容涵盖社会教育课程开发,针对各年龄段受众设计文博主题互动课程(如文物修复体验、非遗手工工坊);馆校合作课程开发,以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主流教材为依据,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求,设计实践教育活动课程。两类课程应具备明确的受众人群、课程目标及详细课程设计,可包括研学旅行路线,鼓励设计与课程配配套的教具与学习包产品,提升课程的交付与学习体验。推动博物馆从“单向传播”向“参与式体验”升级,提升公众文化认知和参与度。

(四)北京中轴线文化主题衍生商品赛道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极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本主题作品聚焦北京中轴线15个文化遗产点沿线建筑美学、民俗文化、城市肌理等特色文化元素,特别是深挖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文化价值,从“都城脊梁”到文明见证,以“中”、“和”哲学为内核,融都城规划巅峰智慧、多民族文明交融、活态遗产传承于一体的创意表达,鼓励参赛者通过实体文创作品、数字化创新、文化/非遗体验项目、创意策划与服务四大方向进行设计,类别涵盖家居用品、数字文创、旅游纪念品、文具办公、服饰配饰、影音出版等多元品类。具体要求包括:提炼中轴线建筑纹样、历史事件、城市秩序等文化符号,并结合当代视角重构;运用可持续材料开发产品;设计兼具实用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的场景化产品;鼓励与老字号品牌、科技企业、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动“文化IP+商业”转化。

(五)长城文化主题衍生商品赛道

“钢铁脊梁——长城精神与国防文明的时空对话”,依托北京地区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聚焦历史、军事、国防、建筑、民俗、教育五大维度,深度挖掘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系的历史智慧,展现“长城精神”与当代国防意志的共鸣,如坚韧不屈、守望相助、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核,通过历史场景×设计描绘、军事文化×垂直受众、国防符号×文化消费、建筑形态×区域融合、教育传播×创意表达五大方向,构建“符号提炼—场景融合—消费转化”的完整链条,落地形成展现长城文化与国防教育的精神理念当代文创衍生商品。类别包括但不限于:长城主题衍生品、文具、艺术品、益智玩具、户外用品、科技类创新应用产品等,兼顾实用性与文化传播功能,推动长城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防教育的融合路径,助力长城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全球化传播。

(六)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衍生赛道

提炼节气核心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物候意象、民俗符号及文化习俗,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智慧,设计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创新项目,方向涵盖实体文创类衍生设计(节气符号的生活化产品化表达)、文化服务类衍生设计(节气精神活态传承的教育研学活动)、传统工艺类衍生设计(非遗技艺的创新转化)作品,或通过跨界联名设计推动节气IP在时尚、饮食、教育等领域的当代转译,实现从符号提炼到场景融合的完整转化,既传承传统智慧,又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生态链。

赛程设置

大赛遵照“月度推优—季度评选—年度决赛”的运营模式规划赛程,聚焦主题深化与成果孵化,挖掘优质文博创意,促进文化传播与市场转化。具体如下:

(一)大赛启动

时间:2025年4月20日

核心规划:发布年度赛制并启动全赛道作品征集至10月25日。赛事期间分阶段开展宣推征集、定向邀约、版权维护、对接沙龙、授权管理、成果展示等服务。

(二)月度推优(持续宣传)

时间:4月-10月

核心规划:依托北京文博、博物馆云、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及主流行业媒体持续发声,每月遴选各赛道极具孵化潜力的参赛作品,通过多平台进行宣传展示,邀请公众点赞推优,增强宣传互动。

(三)季度评选(赛道评审)

第一季(4月-7月):“中轴有礼”、长城文化等两大主题设计赛道将于7月10日结束征集,7月26日前完成遴选孵化、赛道评审及阶段成果推介。

第二季(4月-9月):AIGC视觉、社教研学等两大赛道将于9月8日结束征集,并规划于9月30日前完成遴选孵化、赛道评审及阶段成果推介。

第三季(4月-11月):文创衍生商品、“二十四节气”等两大赛道将于10月25日结束征集,并规划于11月15日前完成遴选孵化、赛道评审及阶段成果推介。

(四)年度总决赛(成果汇总)

时间:2025年11月-12月

核心规划:11月1日-19日各赛道推选项目汇总形成年度总决赛项目评审库;11月20日-30日公众投票;12月1日-5日专家终审;12月6日-15日认定年度获奖项目名单,并规划进一步成果项目推广落地。

(五)成果展示与转化服务(落地转化)

集中展示:2025年12月,举办年度文博文创成果展示;推进商业对接会、版权梳理工作。

转化服务:提供生产落地指导、市场渠道对接、博物馆授权沟通、“文博出品”直播销售授权签约及“北京博物”品牌宣推等全链条孵化服务。

赛事评审

(一)月度推优(5月-10月)

作品筛选:每月依据创意独特性、文化价值深度、市场潜力等核心指标,从参赛作品中筛选出一批优质作品,推荐大赛月度“十佳”文创项目,在北京博物馆云等平台进行展示并邀请观众点赞互动。

推优目的:通过多渠道展示,提升大赛影响力与互动性;

孵化举措:定期举办线上推介会,搭建创作者与产业方的沟通桥梁,促进双方深度交流与合作。精准对接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企业等机构,加速创意成果的产业转化进程。

(二)季度评选

第一季度评审:(北京中轴线、长城文化两大赛道,7月26日前完成)

作品汇总与分类(7月1日-7月3日):集中收集“中轴有礼”、长城文化赛道在月度推优期间的作品,并按赛道进行分类梳理。

专业初评(7月4日-7月7日):“中轴有礼”文创赛道邀请中轴线文化领域专家、资深设计师等组成评审团;长城文化赛道邀请长城文化研究学者、文创行业专家组建评审团队。各评审团依据相应赛道的评审标准,对作品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入围作品。

深度评估与指导(7月8日-7月23日):针对入围作品,评审团为创作者提供专业、详实的指导建议,助力作品优化提升。

最终评审(7月24日-7月26日):综合各项评估因素,长城文化赛道于7月24日、“中轴有礼”文创赛道于7月26日前完成最终评审。统一发布两个赛道本年度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其他全部奖项的获奖项目名单。

第二季度评审:(AIGC视觉、社教研学两大赛道,9月30日前完成)

作品汇总与深度遴选(9月1日-9月3日):在月度推新作品基础上,对AIGC视觉、社教研学赛道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横向遴选。综合考量创意构思、文化内涵、技术应用、教育与体验价值等关键要素,汇总符合要求的作品并分类整理。

专业初评(9月4日-9月7日):分别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依据各赛道评审标准综合评定,遴选出入围作品。

深度评估与指导(9月8日-9月24日):针对入围作品,从创意深化、市场应用、技术实现、教育体验优化等维度评估,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赛道终评(9月25日-9月30日):AIGC视觉赛道于9月25日-9月27日进行终评,重点从技术与文化融合、创意表达、传播量等方面确定获奖作品;社教研学赛道于9月28日-9月30日进行终评,重点评估教育性、互动性、体验性,确定各级奖项并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单。

第三季度评审:(文创衍生商品、“二十四节气”两大赛道,11月15日前完成)

作品汇总与分类(10月25日-10月27日):对文创衍生商品、“二十四节气”赛道的月度推新作品进行深入遴选,综合考量作品对博物馆文化元素挖掘、节气文化诠释、设计创新性与实用性等要素,汇总并分类整理。

专业初评(10月28日-10月31日):各赛道邀请对应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综合评定作品,筛选出入围作品。

深度评估与指导(11月1日-11月7日):针对入围作品,从创意深化、市场应用、文化呈现等方面评估,给予专业指导。

赛道终评(11月8日-11月15日):“北京博物”主题设计赛道于11月8日-11月11日进行终评,终评采用路演答辩+专家打分方式进行(项目展示5分钟、专家问答3分钟),依据文化元素运用、设计创新等标准确定获奖名单。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设计赛道于11月12日-11月15日完成终评,根据节气文化创新诠释、与现代生活融合度等标准评选优秀作品,并统一公布两个赛道本年度的获奖项目名单。

(三)年度总决赛(11月-12月)

项目推选(11月1日-11月19日):各赛道综合考量作品在月度推优、季度评选阶段的表现,以及市场反馈、后续优化成果等因素,推选5-10个优质项目至大赛组委会。

公众投票(11月20日-11月30日):大赛组委会在官方平台集中展示入围项目,公众可通过大赛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北京博物馆云等途径参与投票。投票结果将作为评选年度奖项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专家终审(12月1日-12月5日):邀请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终审评审团,从主题诠释的完整性、创意的创新性、市场转化的可行性、整体品质的优劣等维度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打分。

成果确定与推广规划(12月6日-12月15日):综合公众投票(占40%)和专家评审(占60%)的结果,确定年度优秀作品名单。针对获奖作品,制定全面的推广与孵化计划,助力其实现更广泛的市场传播与商业价值转化。

参赛投稿方式

(一)参赛作品提交方式

线上投稿邮箱:biicdc@qq.com(邮件标题:主题赛道-作品名-作者)。

投稿内容自查:参赛报名表+项目方案文档/文件+其他辅助说明文档。

实物文创邮寄:若参赛项目设计实物参赛并已完成作品打样,或拥有成型的文创产品,请在报名参评赛道征集期间、评审期前,将参赛作品实物+纸质参赛报名表邮寄至大赛组委会。实物邮寄更有利于项目展示及评审得分,参赛作品评审结束作品将返还参赛者。

邮寄地址:北京市顺义区林河南大街9号院24号楼

收件人:祺老师

联系电话:18043686056

(二)参赛作品提交标准

1.赛事标准:本次大赛秉持开放、公益原则,不收取任何报名费与评审费,旨在推动行业发展、扶持优秀创作者。同一参赛主体可选择多个主题参赛,且每个主题下可提交多个/多系列作品。无论是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性作品,还是已成型的实物产品,均可踊跃参赛。

2.基础规范:各主题项目均应以项目方案文档(PDF/PPT格式,包含但不限于项目方案展示与阐述、设计理念、技术路径、应用场景)进行提报;产品类或视觉类项目可将产品设计图(JPG/PNG,不低于300dpi)及项目说明方案文件和并为一个PDF/PPT文件,再做提交;AIGC赛道数字创意短视频作品呈现横幅或竖幅均可,但分辨率要求不低于1080p,帧率25fps或30fps,单条短视频作品时长为30秒至5分钟,动态插画作品时长不限,系列化作品可提交多条,作品提交格式要求为MP4、AVI主流格式,要求画面流畅,细节清晰。虚拟场景漫游互动视频需以HTML5格式提交,确保在主流浏览器上能流畅运行。AI生成插画等视觉平面作品提交格式为JPEG或PNG,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3.辅助材料:参赛项目可根据实际需要,附加提交辅以拓展说明的相关材料,包括并不限于音视频、数字模型或其他格式文件。已申请知识产权的作品可同步提交作品知识产权证明文档。

4.参赛报名:可于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公众号或大赛官方网站获取参赛报名信息及报名表。

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六个主题赛道独立设置赛事奖励政策,原则上包含以下奖项:

(一)各赛道奖项设置

一等奖:每个赛道1名,奖金20000元。

二等奖:每个赛道2名,奖金10000元。

三等奖:每个赛道5名,奖金8000元。

单项奖:每个赛道2名,奖金5000元。

年度主题赛道优胜奖:每个赛道20名,设有奖杯、荣誉证书、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礼包、赛道特色奖励、企业对接落地政策等。

(二)AIGC视觉赛道专项奖励

颁发北京市文物局授予的“北京文博数字传播达人”证书,成为年度官方签约创作者,并享受以下专属权益:

1.流量扶持:短视频平台官方专属流量服务包,助力作品广泛传播,提升创作者影响力。

2.培训指导:获得短视频平台组织的专业短视频创作培训,包含拍摄技巧、内容策划、运营推广等课程,由行业资深讲师授课,提升创作者专业技能。

3.优先参与:优先受邀参与抖音举办的各类文博主题线上线下活动,如直播活动、创作挑战赛等,增加曝光机会。

(三)社教研学赛道专项奖励

依据获奖项目内容特色,结合北京地区博物馆社教类文创活动需求,为获奖项目提供与博物馆签约对接机会,助力项目落地转化,实现市场收益,推动社教类文创活动创新发展。

(四)年度总决赛奖励

入围年度总决赛的优秀作品,在共享赛道奖项收益的同时,还将获得以下权益:

1.销售转化途径:优先列入大赛主办方及博物馆文创销售转化体系,借助多元渠道,助力获奖项目实现有效的市场转化。

2.授权合作共赢:优先享有与博物馆授权对接合作的机会,推动创意落地,实现共赢收益。

3.品牌扶持发展:有机会获得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品牌体系化宣推及孵化,进一步提升获奖项目及创作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其他奖项

1.优秀组织奖:面向赛事运营期间,给予大赛征集和评审工作突出支持贡献的文博单位、高校、企业或机构(荣誉授牌+文创资源对接会优先席位)奖励。

2.优秀指导教师奖:面向高校学生群体获奖项目中的指导教师给予(荣誉证书+文博文创特邀嘉宾资格)奖励。

赛事配套活动

(一)举办“北京博物:文博文创潮趣汇”活动

为进一步扩大大赛宣传推广及影响力,结合北京长城文化节、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及传统节日文创市集等关键契机,配合赛事进程策划举办系列文博文创展售及市集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月度推优参赛作品进行市场调研。汇聚各方文化创意力量,营造文化氛围,也为大赛的参赛者提供市场反馈渠道,助力依据市场需求和大众喜好,优化创作方向,促进大赛成果提质增效。

(二)常态开展“文博文创设计版权护航行”服务

大赛组委全时提供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服务。针对获奖文创作品,协助进行版权登记,构建严密法律防护网,抵御侵权风险。深入剖析市场,制定贴合文博特色的运营策略,从文创产品开发、品牌塑造,到线上线下推广,助力实现文创价值最大化,让文博文创在安全轨道高效发展。

(三)举办“与文物对话:博物馆文创采风日”活动

征集期间,面向参赛者和公众发出邀约,共同走进博物馆,走访北京中轴线、长城等文创遗产点,与博物馆人交流研讨文创开发思路,亲身感受文物文化魅力,激发文创灵感。

(四)举办“博物馆文创高校·园区创研行”活动

征集期间,大赛将携手博物馆行业嘉宾深入文创园区和各大高校,面向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文创从业者、高校师生展开。通过主题讲座、赛制分项、创意研讨、设计工作坊等多元形式,让参与者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博物馆文化资源,共同推动优秀文创作品的诞生。

(五)举办“寻迹创想·文博文创成果交流展”活动

成果转化期,举办大赛文创成果展览,集中展示获奖作品及优秀参赛作品,吸引社会各界关注。组织文创产业交流论坛,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获奖选手等共同探讨文博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模式、合作机会等,促进产业交流与合作。

知识产权保护

(一)参赛作品原创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且确保对作品拥有完整、合法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合法权益。若因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引发任何法律纠纷,参赛者需自行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大赛主办方有权取消其参赛及获奖资格,并追回已颁发的奖项和奖金,同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归属

赛事运营期间,参赛作品提交后,大赛主办方有权对作品进行展示、宣传、推广等非商业用途的使用。对于获奖作品,除作者保留署名权的同时,主办方有权在相关活动(如展览、出版、宣传推广等)中无偿使用获奖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将作品用于线上线下展示、印刷成册、制作宣传资料等,无需另行支付酬金。大赛主办方有意促进参获奖作品与北京地区博物馆产生授权合作,若获奖者希望对获奖作品进行商业开发或授权给其他方使用,需提前与大赛主办方沟通协商下进行。

(三)版权登记协助

为更好地保护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大赛主办方将为参赛者提供版权登记相关的咨询服务和协助指引,参赛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在比赛期间或赛后自主选择是否进行版权登记,主办方不强制要求。

赛事咨询

赛事合作咨询:李老师13426067381
赛事版权服务:牟老师17600204587
赛事媒体宣传:康老师13581923407
文创直播服务:李宁13811536219
作品收集整理:祺老师18043686056
官方微信平台: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biicdc)
北京博物馆云(微信小程序)
报名邮箱及网站:biicdc@qq.comwww.biicdc.com
组委会地址:北京市顺义区云港新能科技园24号楼

(责任编辑: Admin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