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观点评述设计观点 → 正文
鲁晓波:应变与求变 时代变革与设计学科发展思考
作者: 采访:李杰 来源: 《设计》杂志 时间: 2021年8月19日

鲁晓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设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科技部2035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国际“红点”设计奖评委、意大利金圆规奖评委。

致力于在信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设计卷;策划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暨论坛、联合策展“基弗在中国”、“新朦胧主义艺术展”,参加国内外画展十余次。主持设计国家元首检阅台、上海世博会湖南馆;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虚拟现实文创产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973“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的验证及典型示范课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我们正处在一个聚变科技时代,一个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国家站在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的新的战略起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特别是这一次的新冠疫情将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颠覆现有很多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形式,改变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教育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变革,我们在理念、内容、方法上都要面临一系列更新。新学科建设要立足当下、瞄准未来、主动变革,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再怎么变化,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是不变的,在社会变革的特殊时候,高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竞争,所有的改变,所有的目标实现都是靠人,所以教育应该有所担当。

未来社会趋势是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更深入的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产能,更多的是创新、优质产品与社会服务。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通过设计将人与人、物与人之间的数据按照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联系到一起,以创造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设计学科要有所担当,不辜负国家的重视。

疫情之后,世界向何处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新冠病毒大流行仍然在加速,其影响将 持 续 数十年,世界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病毒本身,可能是我们怎么对待这件事。钟南山院士认为,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假如新冠还在个别国家蔓延,那么新冠肺炎就不可能在全世界得到控制。这就意味着我们还要共同地面对新冠。我们想终止这个疫情,就需要由每个国家的决策层基于科学、基于证据去进行恰当的决策,大家都尽最大的努力,所以我们需要全球的团结。哈佛大学卫生学院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无论是否能够研发出有效的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会伴随人类一直到2025年。我觉得那时候不是病毒消失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隔离的生活。我们过去寄希望于疫苗,但多项研究说明疫苗有效的时间很短,所以未来我们的服务业将受到极大的制约,我们的整个生产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教育也是如此。李兰娟院士曾表示,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给才德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则上千万的片酬,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

《人类简史》的作者在新作《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中特别提到,人类要做出选择,我们要走向全球的团结还是继续割据一方?包容、团结、协同、共赢可能越来越重要。其实在我们所有人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当下的世界。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多边舞台上发出时代强音,提出中国方案,呼吁各方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调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各国要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尽快凝聚起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倡导各方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加强国际联防联控和远程医疗,分享数字技术抗疫和恢复经济的经验,建立健康码国际互认机制,共同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习近平主席结合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和恢复经济增长的成功实践,提出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一揽子中国方案,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包容发展、绿色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为世界经济发掘动力、为国际经济合作开拓空间、为各国人民创造福祉的大国担当。

所以,人类正开启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应变,同时也要主动求变。传统教育更强调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传授型的,学生被动式接受教育;现代性的教育更多强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一种激发创造力、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我们再思考一下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生活幸福和社会奉献,优秀是前提,教育就是使人更优秀,完善人格,使其健康全面发展。教育要提升人的能力,更应点亮人的心灵,就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大学之道。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伴随着人文创新的交融。新文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发,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变革的大趋势下,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推动文科融合化、时代性发展,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全球影响力的人文学科的重大举措。

按照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8个学科门类都可以纳入“文科”范畴,其中艺术学是8个之一。设计学作为艺术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也需要在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各方面展开探索与实践。设计是对人为事物统筹规划的一个过程的总称,可将任何造物活动的目标概念、策划和实践过程理解为设计。实际上设计就是一个有计划目标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的创造,是人为事物形成的前提思想。既然是人为事物、造物活动,不管是组织策划还是实际的造物活动,设计都要服务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也就是说设计要创造价值。

学科发展首先要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回应社会的需求与关切,面向未来、应对挑战,在新的发展节点,树立文化自信、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是学科建设的时代任务。培养有理想、创新型、知识广博、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设计人才,设计教育需要新理念、新方法、新课程、新技术和新作为。

学科建设就像学校建设一样,现在学校提倡“双一流”的建设。一流学科也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追求教育水平、人才质量提高和社会服务、学术研究水平成果的提升。实际上,我们都在讨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通识教育、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全球的胜任力以及理论实践并重,这是未来内涵式发展强调的一些内涵。要贯彻立德树人,在清华实施大类培养,扩大学生的视野、综合素质,这就带来一系列教学方案的修订。不管如何变,坚持践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针是根本,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设计的角色和价值是什么?设计的任务是解决问题,设计是一种平衡手段,是一种关系协调的过程。在寻找难题的解决方案中创造价值,这就是设计的价值。我们要解决问题,寻找难题,那么问题是什么?整个人类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科技迅猛发展、环境、气候、人口、能源、健康、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我们要治理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上经常说“以人为中心”,但在这个口号下,其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设计。“人”意味着什么?从代际间考虑,不仅是我们,还有子孙后代,我们要把资源留给后代;另外,我们要从世界层面考虑,需要关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间的利益公平。“人”指的个人,也是团体,也是社会,更是全人类,也就是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实,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产生的问题不同,设计的核心任务和设计价值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与演进。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在向信息社会或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设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服务的重点和核心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包豪斯在工业化初期建立了工业设计的教育体系,建立了面向工业化的设计标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提出了设计与商业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美国商业设计的模式,雷蒙德·诺威就是当时设计界杰出的代表人物;德国在设计上独具特色,Dieter Rams作为极简主义的创始人建立了20世纪设计的标准,他提出的“优秀设计十条标准”在大工业时期成为通用准则。这些例子都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重视,新时代世界之大变局,设计价值、内涵、方法一定会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可持续发展是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设计方向。可持续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概念迭代,重心不断地延伸和转移,从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社会公平/和谐的设计,到今天大家又聚焦公共卫生与健康的设计。所以,在疫情之下我们关注生命健康与公共卫生,重塑人类生活方式,这是学科建设要重点思考的领域。设计是造物活动,我们是文科,实际上还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造物活动,这里面有美育功能,有建设美好生活的重大责任。其实美就是价值,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说懂得审美的人就不只是在生存,而是在生活。所以,审美跟利益无关,正是这“无用”才是灵魂的构成部分,是我们作为人在芸芸众生中的独特之处。很多人说审美就是最深刻的一种教养,我觉得这是我们从文科的角度、从设计的角度要永远遵循的。

很多优秀设计案例,就是平衡美和用户需求、功能、材料、环保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设计同时也能推动时尚和科技创新应用,特斯拉电动车等许多黑科技品牌的迅速崛起便是很好的实例。因为疫情,我们很长时间是处在一种隔离状态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中,加之数字经济将是推动产业的强大动力,数字经济、虚拟体验可能也是我们未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设计上的一个重要方向。

设计切莫忘记从善。我们说设计可以锦上添花,做一些时尚奢侈品,但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关心弱势群体、设计扶贫需要我们有所担负。清华美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并受到联合国儿基会的认同,我们联合成立了益童全球创新中心,用创新设计服务妇女儿童、弱势群体。例如,我们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帮助民间艺人和村民挖掘传统工艺、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

面对疫情,我们更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例如,赵超团队与院士合作,在健康、医疗、产业的创新上做出了很多探索,成绩斐然。这一次我们设计的一些检测仪器成为新疫情阻击战的重器,体现了设计的担当。这些担当和作为,首先需要强有力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就是国际上强调的21世纪人才的5C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思辨、创新、沟通、合作能力。设计人才还特别需要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格特质,这种素质的塑造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跨学科人才。交叉学科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了,最近有成为一种普遍学科发展的趋势。我们也知道,许多大学的设计学科在学科基础方面还比较薄弱,有的是独立的学院,甚至以专业为学院,还存在着学科层级偏低、学科容量偏小,学科壁垒固化等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找到解决之道。其实交叉学科往往就是新的学科生长点、新的学科前沿,设计学科也不例外,最有可能产生知识创新和重大的学科突破,从而推动设计原创和产业创新、产业升级,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新挑战、重大复杂经济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例如可持续设计、服务设计、信息交互设计、社会创新设计这些新的方向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新的发展目标,需要加速发展设计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倡学科交叉。

实际上设计创新和设计学科的重大发展越来越需要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美国1986年就提出了STEAM教育、多学科融合,2007年英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把艺术加入STAEAM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清华也做了尝试,例如信息艺术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项目,工业设计、数字娱乐二学位项目,就是面向其他一级学科的学生设立的,还有新雅书院二学位等。另外,我们也开设创意设计思维能力提升证书项目,你不一定拿学位,但是你可以拿学分,清华有很多其他学位的学生来选择。

通过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层面三个学院联合起来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欢迎。

另外,产学研融合,参与知识、产业创新,服务社会,通过创作与设计研究来带动人才培养。我们强调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需要,这些终究要落在人才培养上,这是我们的主责。清华美院参与了很多社会重大项目,例如马赛团队的国庆广场“红飘带”设计和彩车设计。很多其他院校也都参与了类似的重大的设计活动,例如国家勋章设计等。

我们在科学研究上也做了一些举措,例如我主持的设计学科首次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题目是《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我们联系了十家单位,包括院校、阿里巴巴达摩院、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曲美家居、中车四方(高铁公司)、山东如意(服装公司)等,我们想在陶瓷、家居、服装、手机用户界面等方面展开研究,建立中国风格范式下的设计标准与准则、中国风格式样与风格经典典型数据库、智能化辅助设计工具,集成构建一套智能交互设计系统,形成有效的设计研究方法与程序,建设电商服务与传播平台。

过去我们单向服务于企业,现在我们想转向主动的设计研发、知识产权的迭代放大复制,来服务于社会,这样影响会更大。我们在青岛构建了一个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11月份将正式开园。我们还与很多大的企业合作,尤其是国家重大项目,比如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数字故宫设计等。

另外,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切实展开服务国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与全球影响力,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聘请国际顶尖大师合作培养,与巴黎高等商学院和欧洲高等商学院做博士、硕士的高端培训项目;还有一些国际性的合作课题,例如和波音、宝马的合作,探索把优秀传统工艺和现代制造融为一体。华彩辉耀典藏版展览已经100多场,受到世界广泛赞许,这就是一个新的探索。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各种新观念、新信息、新机会、新挑战搅动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如何应对?我们要有定力,坚守新技术革命与人文艺术融合。现在有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基因技术+,我们想倡导一个设计+,因为设计是对应服务所有行业和领域,它是整合性的。

我们一直倡导用艺术和科学融合来应对社会变革。我们已经做了5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最近一次是在国家博物馆,社会反响很大。大家普遍有一个共识:科学代表一种智慧,是基于知识、素养、悟性以及能力,心灵是人文精神,是一种艺术情怀。面向新时代,自然与人文应该并重,科学与艺术应该融合,传承与创新应该并举,全球化与多元化是未来世界共同的诉求目标,因为文化多元化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无限丰富,艺术与设计就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来驱动创新,这是我们恒定不变的,对指导学科发展和建设很重要的一点。

学科发展、设计创新、美好生活的构建需要靠人类智慧,我们要让智慧随心飞翔。

*转载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ISBN 978-7302580874)

(责任编辑: Admin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