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理论和资料 → 正文
交互设计:如何做到品质?
作者: SnowDesignStudio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20年2月3日

01 怎样算是品质?

首先,探讨这个问题,意义何在?

笔者认为,有两点意义:首先,作为用户,我们可以用到好用的产品;其次,作为从业者,我们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

明确了意义,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怎样算是品质?如何判断?

个人认为,和周到一样,是否拥有高品质,也是用户的主观感受说了算。

在涉及体验细节的小需求上,避免所有的不周到,就是周到。

这是关于周到与否的判断,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关于品质与否的判断,笔者没有找到这么简单的判断逻辑。所以我们尝试换一种方法。

豆瓣的高分电影,比如《千与千寻》、《美丽人生》和《肖申克的救赎》,它们肯定存在不同之处,但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点(主人公都面临极大困境,但都心怀希望和目标,通过各种努力走出了困境)。

高分电影如此,高品质的交互设计,也是如此。

这一大段,就尝试去探索这些共同的特点,以便去发现、或者去验证,那些在交互设计方面拥有高品质的产品。

1. 看着简单

之前在《以不变应万变:浅析信息架构》这篇中提过,只有简单,才能让用户马上找到掌控感、进而感觉良好。

高品质的交互设计,一定是要让用户感觉良好的,所以看起来一定是简单的。

2. 用着顺

个人观点,互联网产品有两类较为特殊的初级用户,一类是零经验的三岁小孩,一类是智能手机之前没怎么接触过互联网的老人。

一般情况下,大家习惯把用户分成三类:初级用户、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其中初级用户的使用经验最少。

高品质的交互设计,会让初级用户很容易上手。稍加练习之后,初级用户也会像中高级用户一样,用起来很顺。

iPhone 的交互设计是很优秀的,所以三岁小孩也能很快上手操作。

小孩的心智比较纯粹,没有受到社会大染缸的污染。用手机时他们会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去积极尝试操作。

老人和小孩则有点相反,部分老人可能思维比较固化,好奇心、积极性等方面都不如小孩,所以老人在用手机时可能会有点畏手畏脚。

微信作为一款交互设计十分优秀的产品,如今拥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基本都在用。有的可能是自己学会的,有的可能是子女教会的。整体而言,笔者观察周围的老人,用微信用的还比较顺畅。

02 交互设计:如何做到品质?

个人觉得,交互设计的高品质,是感性、理性和实践的完美融合。

曾经有人问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你的成功,会是什么?芒格回答说,是“理性”。

老子曾经说过:“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统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虽然写的是小镇的恋爱与琐事,但背后折射出来的洞见——“要有真情感,更要用理智控制情感”,与老子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

做人做事,需要理性和感性。做交互设计,也是如此。

芒格、老子和简·奥斯汀,在强调做事业和做人方面,都是理性在先、感性在后。

做交互设计,就是在做用户体验,核心是用户的主观感受。所以笔者认为,此时是感性在先、理性在后。

交互设计里的感性,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微观层面,主要是性格上的敏锐度,比如我们平常听到的性格敏感、心思细腻等;第二层是宏观层面,也就是品位。

量变引起质变。微观上积累的多,才会带来品位的提升。

交互设计里的理性,其标志是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怎样判断决策是否正确?

个人观点,有两块“试金石”可担此重任。

第一块“试金石”是来自最优竞品的检验,第二块“试金石”是自我检验。

最优竞品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如果能和最优竞品一决高下或者“三足鼎立”,说明品质很不错;如果和最优竞品差距太大,则说明没有达到高品质。

然而现状则是,市面上的最优竞品,也就是交互设计方面达到高品质的产品,为数不多。这就意味着很多领域的产品是不存在最优竞品的,此其一。

其二,与其被动的等待最优竞品的检验,不如主动成为最优竞品。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第二块“试金石”,也即优秀的自我检验能力。这个优秀的自我检验能力,其实也基本等同于做出高品质交互设计的能力。

实践就是一个反复试错、反复打磨、反复验证感性和理性的过程。

1. 培养语感

大家都学过英语,所以应该也都听说过“语感”这个词儿。

英语语感好的人,会有这个优势:较少依赖语法,同时较少犯语法错误。

就像游泳一样,熟练了以后,身体已经对动作形成很深记忆,完成动作就几乎不依赖大脑思考,同时也不会犯错。

在语文里,“语感”被提起的次数就少了很多。大家每天都在用中文,甚至每天都在听说读写。对中文都很熟练,好像大家的语感都差不多。

但实际上,和英语一样,语文方面的语感,也存在一定差距。看看百度百科对“语感”的解释就知道了。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这个解释包含了四个经验、三个能力。每个经验、每个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一定量的练习。不同的人,底子不同,练习的量存在不同,所以语文方面的语感必然存在不同。

像语感里提到的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在不同的语言里是相通的,且和交互设计里的主观感受存在相通之处。所以,在笔者看来,一定程度上,作为母语的语文,其语感是英语语感的基础,也是交互设计语感的基础。

啥是交互设计的语感?

和语文的语感类似,交互设计的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知交互设计优劣的能力,是交互设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语感,和乔布斯口中“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中的“人文”,以及媒体和从业人员口中的“人文素养”,也有相通和相似之处。

苹果的设备之所以在交互设计方面拥有高品质,和乔布斯早年深受嬉皮士文化、民谣和摇滚歌手 Bob Dylan、禅文化、日式美学、字体设计等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密切相关。

上世纪 90 年代,张小龙在开发 Foxmail 时,想必作为程序员的他并没有太多交互设计方面的经验,彼时这方面的理论和著作也少,张小龙更多是凭感觉在做。但是 Foxmail 就做到了交互设计方面的高品质并且产品广受欢迎,想必张小龙的语感也是极佳。而据网络资料显示,张小龙本人喜欢阅读、电影和 Michael Jackson 的音乐,也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

所以,在笔者看来,交互设计语感的内核,或者广义的交互设计语感,就是语文的语感,或者更进一步,是人文和艺术的语感。

狭义的交互设计语感,则是直接、迅速感知交互设计优劣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广义语感,一个狭义语感,加起来基本等同于先天基因和人生经验之和。

听起来有点定型的感觉。那这俩语感,还能培养吗?当然可以。咋培养?

个人观点,广义的语感和狭义的语感需要同时培养。广义的语感是内核。正所谓水涨船高,这个内核越好,狭义的语感也会越好。

先说广义的语感,即人文和艺术方面的素养。个人认为,主要受性格和练习影响。性格则主要受遗传基因和童年经历影响。

天生内向的人,通常内心会更加细腻。这种细腻,对于日后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是一种优势。

所谓祸兮,福之所依。有些人的优势,则是建立在童年不愉快的经历上。

比如美剧《千谎百计》里测谎公司的莉亚,童年时期暴力的父亲经常殴打她,使她学会了迅速判断别人的心情。莉亚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是童年不幸的遭遇使她在识别微表情方面异常敏锐,最终被莱特曼博士力邀加入了团队。

性格有优势的话,自然是加分项。没有优势的话,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来弥补。

这个后天的练习,在笔者看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书影音的熏陶。

简单说说书影音。

首先,一定要看一些文学性强的作品,感受“思无邪”之美。因为这些是人类内心深处共同的精神家园。个人的理解,文学性强,是指满含人间烟火味、但无半点名利心的作品,比如《诗经》、《草房子》、《城南旧事》等。

其次,一定要看一些思想性强的作品,感受大道的至简之美。因为这些对于理性、对于探索事物的本质非常有益。具体的作品,可以参考《道德经》、《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

最后,影视剧要多看,书更要多读。原因如下。

影视作品在刺激我们视觉和听觉的同时,留给我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通常都没有文字留给我们的多,此其一;

其二,影视作品里的语言基本以对话为主,而小说等书籍中除了对话,还有很多关于环境、人物、心理、情感以及哲理等的描写。

基于这两点,虽然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视觉动物,但阅读始终是无法替代的,在培养语感方面也发挥着更为重要和基础的作用。

整体而言,如果目标是高品质的交互设计,在书影音的选择上面,笔者就建议大家去选一些经典的作品。具体而言,豆瓣评分和豆瓣 Top 250 榜单会是不错的参考。

再说下狭义的语感,即对交互设计的感知能力。

这个完全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如果这方面的语感不够好,则进步空间很大。主要方式就是多用交互设计方面高品质的产品。

举个例子,可能我们很多人用的第一台电脑都是 Windows 系统,后来一部分人改用了 Mac。Mac 用久了,就再也用不惯 Windows。这就是语感提高的典型例子。

我们常用的一些产品,比如微信、iOS、快手等,在交互设计方面都拥有很高的品质。

这些日常使用的产品,客观上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我们的语感。最终的结果,也会对整个行业的交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里笔者再向大家推荐一个涉及网页端和后台管理、编辑的产品,交互设计方面很优秀,那就是博客搭建平台 SquareSpace。笔者自己的工作室网站 SnowDesign.Me 就是基于这个平台搭建的。

2. 理性思考

交互设计要做到高品质,就要求从信息架构到交互设计,大大小小的无数细节,其决策几乎全部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背后必须要有理性思考的支撑。

现实情况是,很多团队做不到这一点。

然而,交互设计,从构思、到设计、到优化、到讨论、到修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有理性思考,那又为什么做不到高品质?

在笔者看来,这些理性思考还存在进步空间。只有优秀的理性思考,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交互设计。

个人观点,优秀的理性思考,通常是一种独立思考,主要有 3 个维度,分别是:逻辑、全面、权重。

以微信为例,如果换个团队,有可能会把朋友圈作为一级 tab 单独拿出来。因为大家使用朋友圈的频率很高,这样少点一下会更方便。这在逻辑上完全没问题。

但微信团队的考虑,个人推测,至少有这 3 点:

1、微信坚持只有 4 个 tab;
2、朋友圈是个插件功能,可拆卸,作为一级 tab 不合适;
3、少点一下,更方便。

这里面权重最高的是第 1 条,权重最低的是第 3 条。综合来看,微信是不会把朋友圈单独作为一级 tab 的。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笔者觉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很多人存在的不足。

我们很多从业者,在进行理性思考的时候,逻辑方面基本没问题。但是在全面和权重这两点上,可能会做的不到位。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的细节一多,必然导致我们无法做出高品质的交互设计。

所以,要想在理性思考方面达到优秀,就需要同时做到这三点:逻辑准确、考虑全面、权重正确。这还只是一个细节的决策,所有细节的决策,都要如此。加起来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这里再顺便强调一下“全面”。

这个全面,一定要去抓、并抓到事物的本质和核心。

所谓大道至简,本质一般都不复杂。一个可供参考的数字是,本质通常只有 1-2 个点,影响本质的因素通常有 4 个左右的点。再具体的,可以参考一篇旧文:《找到本质需求:聊聊内容分类》。

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社会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去独立思考,而是直接参考别人的设计。一来省事儿,二来也容易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独立思考,可能会把我们带入到一种蓦然回首“空无一人”的“孤独”状态。

但是朴素的辩证法告诉过我们,凡事都有两面。选择了白天,就会失去黑夜。所以,关于社会压力的问题,本质上可能是一个选择题,同时也包含了每个人对孤独、安全感等话题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此处就不深入讨论了。

3. 反复实践

先说理性思考这块儿。

因为互联网产品总是会更新,所以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只要目标是高品质的交互设计,总会碰到很多未知的或超越经验范畴的问题。

面对新问题,很少有人能在第一版的初步想法上就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就是做到逻辑、全面和权重的完美无误。人类大脑中的想法,通常都是先有后优。选定一个方案通常都需要有多个方案的比较和权衡,优化选中的方案也包含了无数细节的调优。

Foxmail、QQ 邮箱和微信的交互设计都很优秀,为张小龙提供了大量成功经验。即便如此,微信上新功能的时候,张小龙也还要通过反复试用不同的版本来找到那个正确的版本,更别说我们这些没有多少成功经验的普通大众了。

不管是选定方案的大决策,还是细节调优的小决策,要想变成正确的决策,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这个实践既包含理性思考的支撑,也包含了感性语感的检验。

因为语感就类似品位,也会影响到交互设计的品质。

如前所述,交互设计的语感,既包含人文艺术这个广义的语感,也包含感知交互设计这个狭义的语感。

培养广义的语感,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少则一二十年,多则一生的时间。如果想要一直保持那个状态,就需要一直实践。重点在于优秀文化的熏陶以及自己的吸收,还有自己不断的观察与思考。

培养狭义的语感,也需要大量的实践。重点就是日常多用交互设计优秀的产品。

类似游泳需要让身体而非大脑记住动作,我们需要让控制感性而非理性的那部分大脑,记住并习惯于用过的所有优秀产品。

如果广义语感和狭义语感都很棒,当体验到品质不高的交互设计时,很有可能,马上就会产生不太舒服的感觉;而当体验到高品质的交互设计时,极有可能,也会很快产生诸如开心、满足之类的积极情绪。

结语

交互设计,如果看着简单、用着顺,则基本为高品质。

一边培养人文艺术方面的广义语感,一边培养感知交互设计方面的狭义语感;

理性思考要在逻辑、全面和权重这三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全面这块一定要抓到事物的本质和核心;

第一版方案做不到高品质是正常和普遍的,做出错误的决策也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在培养语感和理性思考方面反复实践,直到打磨出高品质的交互设计为止。

以上三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高品质的交互设计。

最后,借乔布斯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

你要熟悉人类在各领域的优秀成果,尝试将之融入你在做的事情里。

(责任编辑: Admin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