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平面资讯 → 正文
《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在上海开幕
作者: 上观新闻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8年8月10日

《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览8月8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出的近350套、1000余册代表作品,不仅全面展现了中国书籍设计家吕敬人40年来的创作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书籍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成就。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


吕敬人

作为中国书籍设计界代表人物,吕敬人设计的图书超过2000本,获奖无数,其书籍设计的创新观念更是引领了中国书籍设计界的发展。

吕敬人最早在出版社为书籍绘制插图,为此需要深刻体验生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也为他日后的书籍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他早期的插图作品,《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则是他最早的书籍设计作品,当时,吕敬人非常认真地绘制完了封面,但有读者来信指出了其中的错误:文本中描写的卓娅头发是红褐色的,吕敬人画的却是金黄色。“错误源自我没有很好地阅读文本,这时候,我才认识到做书要有责任和担当,我们在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是担当的重要依据。”

早期的封面设计在用色上不能随心所欲,大都用三个颜色叠压的方式,来创造其他的颜色。为此,吕敬人经常骑车到工厂去捡垃圾,用垃圾里的色谱滚上油墨,观察叠压的效果,在实践中逐步摸索。

1989年,吕敬人赴日本求学,师从设计师杉浦康平,这段学习经历改变了他对书籍设计的认识。1996年,吕敬人和宁成春、吴勇、朱虹一起筹划了“书籍设计四人展”,出版《书籍设计四人说》,正式提出了“书籍设计”新话题,在当时引发了业界思考和争议。

“书籍可以用各种形态设计,而不是说书店里的书都要一模一样。” 吕敬人认为,国内长期以来以“装帧”为主导的理念使书的设计仅停留在封面设计层面,设计者缺乏由表及里的用心。他推崇的书籍设计理念,包含装帧、编排设计、编辑设计、信息设计四个层面,其中编辑设计是这一理念的核心,它强调深刻理解文字,并注入书籍视觉设计的过程。在他看来,书籍设计如同一位“导演”的工作,“设计师就如同书籍的第二作者,他从文本中解读出书籍的内涵,并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每本书都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

吕敬人认为,好的设计可以让书“物有所值”,这需要设计者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简单做一个封面,“装帧有点像短距离赛跑,而书籍设计是马拉松赛跑,需要实践和积淀才能做出一本好书。”

用“五感”体验最美的书

作为中国书籍设计的领军人物,吕敬人与“最美的书”大奖缘分颇深。从2003年起,吕敬人作为设计师曾经12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大奖,他也曾担任“中国最美的书”特邀评委。2009年,吕敬人与吕旻共同设计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获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授予的“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在电子阅读强势影响全球出版行业的时代,书籍设计也对今天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本值得翻阅、感受和珍藏的书,应该如何设计?吕敬人用他的作品给出答案。他注重将中国元素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人的审美符号,1998年设计的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为营造书法主题,封面设计上以点、撇、捺的书法形态作为全书上、中、下册的符号。书籍封函模仿宋代印刷,以桐木板反雕千字文,以皮带串联,以如意木扣合,从设计角度就巧妙地展现了朱熹书法的遒劲、洒脱。《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则为读者营造了特别的阅读体验。书脊设计所选颜色、花色均与书中的古扇相呼应,纸质轻柔,翻阅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书后还附赠一把制作精巧的折扇,让读者在赏玩书中艺术品之余还获得额外的阅读惊喜。这件空间感十足的作品曾于2010年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大奖。


《朱熹榜书千字文》

在设计棋谱《忘忧清乐集》时,吕敬人做了一个书函,打开后是一个棋盘,可以拿棋子对着棋谱进行学习,这体现出书籍设计除了装帧的功能,也有实用的功能。一本有关茶的书在纸张背面印上茶叶,利用油墨的渗透感,形成茶烟袅袅腾空而起的效果,使茶文化得到体现。“书籍设计不只是形式问题,应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达到最完美的传递。”

在展厅里,还有吕敬人特别设计的书的“五感”装置作品,引导观众除了“看”书的外形,还可以“品”书的内涵,“闻”其中的气息,“听”作者传递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在阅读时“触摸”纸张的温度。“纸张能带来很多有趣的体验,在传统阅读中,才能体会触摸所带来的愉悦。”

展览通过定制式展陈空间设计,打造“浸入式”观展体验,向观众呈现中国传统的书香文化和阅读之美。展览还设有体验阅读区,让观众在眼观、手翻、心读的过程中去品味传统书藉“五感”中传递的纸质阅读的独特魅力。本次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美术学院主办, 8月9日到9月2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责任编辑: Admin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