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时尚·艺术时尚•艺术资讯 → 正文
封俊虎与“张裕钊体”的不解之缘
作者: 文/董敬民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5年11月2日

封俊虎先生是当代活跃于中国书坛的实力派书家,一向以行草书驰名海内外。他的行书根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草书则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张芝和颠张醉素的意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传席先生评价其草书为“金谷一帖,笔势挽回三百年”、“帜树北国,饮誉海外”、“当今无此格也”。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三十年前引领封俊虎先生走向书坛的,却是张裕钊的“张裕钊体”。如今,封俊虎先生将精力重新放在对张裕钊治学思想、教育路径、艺术成因、文学地位及其传播轨迹的研究上,是其“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探索过程的体现。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不平凡的习书之路,了解他与“张裕钊体”的不解之缘。

一、艰难求索 勇于创新
封俊虎出生在邯郸魏县的一个木匠世家。父承祖业,以木工手艺闻名乡里,得张裕钊再传弟子尹冠英指导,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受父亲影响,封俊虎在很小时便萌动了对书法的兴趣。那时家境困难,写毛笔字需要大量的墨汁和纸,奶奶就铲下锅底上的黑烟研细,再反复搅拌调合作墨,把捶布石架高,让他在石头上写字。
封俊虎先生在邯郸读书时,大街小巷到处是书法家李守诚先生书写的牌匾。李守诚先生的父亲李松年是张裕钊弟子王洪钧的得意门生,其书名在邯郸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封俊虎非常渴望有一本能够临习的“张裕钊体”的字帖,在各方面没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找遍了邯郸仅有的几家书店都没有,他苦思冥想,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本。在邯郸市老城区的 “回车巷”巷口,竖立着一块由李守诚先生书丹的石碑,他决定把这个碑拓下来做字帖。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想了很多办法,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直至成功拓下。这本字帖后来成为他最爱临写的字帖,也是他对书法痴迷的见证。
八十年代初,怀揣着对“张裕钊体”的痴爱,封俊虎正式拜李守诚先生为师,在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进一步的书法学习。李守诚先生承张氏书学思想的衣钵,提出了“融铸南北,不主一家,师于万物,回归自然”的治学思想。封俊虎将此作为座右铭,时常思索揣摩。曾多次驱车到邢台南宫县实地考察学习“重修南宫县学记碑”,天资聪颖的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张裕钊体”用笔、结体窄长,上紧下松、左舒右敛、内圆外方;善用宿墨,饱墨沉光,精气内含以及用纸考究,多用粉蜡笺的特点。1984年,22岁的封俊虎就以“张裕钊体”获得了“全国文汇书法竞赛”二等奖。1986年,封俊虎用“张裕钊体”书写的“琴清鹤自舞,花笑鸟当歌。”收录入《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集》。1988年,封俊虎撰写的《张裕钊书法初探》一文入选“全国首届青年书学研讨会”。今年,镇政府在其读小学的学校筹建的“封俊虎师生书法碑林”中就有10件他用“张裕钊体”创作的书法作品勒石。1984年在武汉琴台举办的“张裕钊、宫岛泳士师弟书法展”上,封俊虎邂逅张裕钊的后嗣朱九如先生,其有诗题赠:“燕赵多奇士,斯人实近之。学书不惮远,论道悔生迟。……”
 
二、融铸百家 厚德载物
用“张裕钊体”书法奠定基础、引领步入书法殿堂之后,封俊虎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他深知,任何一个书法名家,都须经过一个“转益多师,熔铸百家”的过程,株守成法,小得即安,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书法名家的,顶多只能成为一个高级的模仿者而已。因此,他的临习范围越来越大:在魏碑方面,临习了《元帧墓志》、《张贵男墓志》、《石门铭》、《郑文公碑》,在隶书方面,他临习了《张迁碑》和《石门颂》;在小楷方面,临习了《灵飞经》和钟繇的“三表”,在行书方面则临习了被誉为“天下第二、第三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以及《敦煌写经残卷》,《陆机平复帖》,《出师颂》等;在草书方面,则在《祭侄稿》笔意的基础上,不仅上溯张旭怀素,而且还进一步直追汉代的张芝,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尺牍寸纸,都能在继承的前人的基础上别开生面。
 1991年是书法活动大年,几经磨练的封俊虎一年内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和“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获得二等奖)四项活动中入展、获奖,如此成绩在全国鲜有,30岁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并在“全国第七届书法展”上折桂。20年来,封俊虎先生更是在北京、天津、石家庄、香港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成功举办16次个人书法展,启功、杨仁恺、黄绮、李铎、王学仲、张海等名家前辈为其题词、题签以示祝贺。
随着名声的越来越大,封俊虎先生越来越忙,但他的心却变得越来越沉静。因为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书法家的修养,并不仅仅在于字法的锤炼,更在于文化的博取和人生的历练。因此,他在埋头创作的同时,对书法理论进行了精心地研究,先后出版了《当代草书名家——封俊虎》、《庚寅回眸——封俊虎艺术心旅》、《封俊虎:用心书“心经”》、《封俊虎草书马凯先生满江红漫漫复兴路长卷》等著作。
为了将书法的继承者由国人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的华人,为我国汉字在包括日、韩、新、马等国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封俊虎大胆提出了 “汉字是全世界华人联系的纽带”、“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的学术观点,在国内外书坛产生了深刻反响,2014年曾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正能量”中国梦系列人物访谈中对这些思想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民族身份认同性,是全世界华人的形象工程,中华民族的子孙延续了用筷子就餐的文明,也应该拿起毛笔来,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是一个民族的责任。

三、教应学需 传承文化
长期以来,封俊虎在学书、研书的过程中,也时刻关注着中国书法的未来。他指出,千百年来,书法承载着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是中华民族的指纹,更关乎我国的文化安全。所以,书法家的身上不仅有文化责任,还应有社会责任,通过关注教育去传承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使命。
近年,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采取多项措施弘扬书法艺术,在教育领域,教育部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的书法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书法相关课程,填补了大学阶段书法教育的空白,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俊虎先生所极力推崇的张裕钊(1823~1894),是晚清书法的一代宗师。他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学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其在书学和文学上的许多论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和突出价值,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孙中山先生在为新加坡同德书报社题写牌匾时所书即为张裕钊书体,并以此书体为云南宣威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公司题词“饮和食德”,赞扬浦在廷发展民族工商业、支持革命的成就。康有为曾称颂张裕钊为“集碑之大成者”,又云:“千年来无与比”。在书法艺术方面,他创造出了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书法,留下《重修南宫县学记》、《重修金山江天寺记》、《屈子祠堂后碑》、《黄孺人墓志铭》、《论学手札》、《滕王阁记》、《蒯氏墓碑》、《赵充国颂》、《古诗帖》、《宝剑赞》、《张裕钊书箴言》、《李刚介殉难碑记》等传世作品;文学主张方面,其文章继轨桐城诸老,一生论文书信颇多,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并提出论文以立“意”为主,主张顺其自然,注重声调,提倡“因声求气”,形成了较完整的文章创作观、批评观和阅读观,有独创之新;在教育理念方面,他崇尚经世致用之学,针对当时士人不学和学而不实的实际情况,本着较为开放的教育理念,利用各种机会,全面课授实学,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并首开接待外国访问学者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风气,其中日本学生宫岛咏士追随其8年,并在其辞世后,回国创办了“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上条信山、杉村邦彦先生等都是受到他的影响名噪书坛的,使张裕钊书体在当地衍为流派,至今不衰。未来,张裕钊书法艺术研究所将以张派书法艺术为桥梁和依托,搭建教育与文化互动平台,通过对张裕钊书法艺术进行全面的、专业性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与文化交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封俊虎先生坚信,中国未来社会中坚力量和精英人群的培育,中国文化精神的世界弘扬和国际传播,都是完全可以从书法这门具体的文艺活动开始的。在书法造诣上“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他,达到了“通会”的高度,我们期待着“书老人未老”的封俊虎先生,通过对“张裕钊体”的重新审视与研究,再一次实现书法上的飞跃,也通过对张裕钊书法艺术的教授与传播,推动国粹艺术文化资源在年轻人中的传承与发展。


封俊虎先生


书法作品1


书法作品2

(责任编辑: 和筱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