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时尚·艺术作品 → 正文
新视线5月刊封面故事——是子弹也是臭鞋
作者: 新视线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4年5月8日

萨拉热窝事件的枪声打响之后,欧洲各国的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德国、意大利、日本企图瓜分世界时,法西斯激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越烧越旺的战火背后,在断壁残垣的萧瑟城市间扬起的不仅仅是旗帜,还有那一张张充满斗志的报纸刊物。在那些散发着灰尘味道的铅字旁边,漫画的一方之地开辟了另一种战场,其中讽刺漫画既像是战鼓,又像是刺向敌人的尖刀。作为国家卫士的讽刺漫画家,对敌凶狠,对自己国家,对待国内的不平之事,他们同样不会手软。这般看来,讽刺漫画的分量不言而喻。

随气球而来的讽刺漫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欧洲各国利益的冲突有很大关系,所以德国在一战爆发的1914年发布讽刺英国血腥殖民的漫画并不为奇。这张描绘一个英国士兵抓握在一个血淋淋的地球上的漫画,直接攻击了英国的殖民帝国主义(英国1914年的殖民地面积已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地球自转,殖民地总会有地方接受着太阳的照射,“日不落帝国”即得名于此)。但漫画中血红的地球其实并不只是英国人的杰作,自古黩武的德国人的殖民统治屡见不鲜的野蛮事迹贡献了浓墨重彩:1907年德国喀麦隆总督被揭发,他怀疑一个非洲人偷钱,将之绑在柱子上暴晒致死;镇压中国义和团,德皇威廉二世对远行的德军说,“不要宽恕,不要捉俘虏,谁要是落到你们手中,谁就会死亡!”

“趴在红球上”的英国则在一战中用更加添油加醋的方式讽刺德国人的残酷,火烧房屋、强奸妇女、虐待儿童、杀害战俘等内容出现在了作为宣传画的漫画之中。1915年德国在比利时处决了一名英国护士,罪名是她协助协约国士兵逃跑,英国宣传部根据该事件瞬间做出反应,公布护士生前的照片和事迹,指责德国残害心地善良妇女的罪行。另一方面,1917年,英国人发布了一张虐囚的德国护士的漫画,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再次把矛头指向德国的残暴。这些漫画影响了各国对于德国的理解,足见英国对宣传、对“漫画战”更加用心。

英国的漫画甚至直接飞到了德军的战线,作为攻击德军士气的武器,为了更有效地散布宣传画,英国发明了一种可以飘浮三天之久的氢气球。一战期间48000个绑着宣传画的气球从英国运到法国,然后直接扑向德军。德国极力阻止这些宣传画在军队中流传,把宣传画上缴到司令部的士兵,可以获得5马克的奖赏,但根据国外学者Lee Richards在1918年的调查显示,每7张宣传画中,可能会有1张被德国士兵收藏,虽然私藏它们会受到处罚。
其中有张漫画描绘了1914年战争伊始和1918年的德国形象,德国皇帝和他的将军乘坐的战车从光鲜变得破败不堪,用挖苦的方法揭示了德国国力乃至战力的衰退。这类讽刺类的宣传画,伴着那些真真假假的诸如飞艇被击落、德国富人麻木不仁、德国领导置军人于水生火热之类的漫画,极大影响了德军的士气,成了德国战败的诱因。

到了二战,德国似乎吸取了教训。希特勒在其自传《我的奋斗》中提到,图片呈现表达出的内容,人们会一口气将之吸收,不用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纳粹掌管政权后,全权控制了德国国内的出版物。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漫画家尤其是犹太裔漫画家纷纷逃离工作岗位,包括当时著名的讽刺杂志《Simplicissimus》的创办人。

那些留在德国为希特勒卖命的漫画家绘制了一系列讴歌纳粹,丑化盟军的漫画。《Simplicissimus》曾在1942年1月刊登了一幅名为《丘吉尔的新年宿醉》的漫画,漫画中满脸倦容的丘吉尔瘫坐在一群凶恶的猫中间,猫的项圈分别标注了盟军的劣势(如珍珠港),以及两艘被击沉的英国军舰的名称。

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时刻留意着反德漫画家的一举一动,很多漫画家被列入了黑名单,面临着生命危险,其中包括出生于新西兰的漫画家大卫·罗。激进的大卫·罗在1934年曾创作了一个漫画人物“布里姆普上校”指代英国政府,讽刺英国政府无视民主、漠视民众,而且对国际争端十分默然。英国对于大卫·罗所着力抨击的针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并不以为然,媒体称大卫·罗是个“战争贩子”。

1939年纳粹德国和苏联大肆入侵波兰,各据东西,为此大卫·罗又创作了一幅漫画警醒世人,这幅漫画名为《约会》,在波兰废墟上相遇的希特勒和斯大林互相行礼,尊称对方为“地球上的人渣”和“谋杀工人们的刽子手”。1940年,大卫·罗又创作了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集聚一堂的“和谐”场景,暗讽随时动荡不稳的时局,依旧没有收到英国政府的反馈。1年后,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肆入侵苏联,让人唏嘘不已。(斯大林对德国毁约恨得咬牙切齿,在一次对比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演讲中,他把希特勒比喻成了“小猫”,一下为难到了苏联的漫画家。)

大卫·罗随后加入了盟军漫画师的行列,继续向邪恶的轴心国开火。与大卫·罗并肩作战的,还有同样意识到法西斯主义威胁的美国漫画家赫布洛克(赫伯特·布洛克的笔名,在希特勒上台前,他就已经画漫画讽刺他了),创造出典型英国漫画形象“小矮人”的悉尼·斯特鲁布,以及德国的幽默连环画《父与子》的作者卜劳恩等人。

其中,美国20世纪著名儿童文学家、教育学家苏斯博士(笔名,原名为Theodor Seuss Geisel)曾在美国纽约的报纸《PM》上发表过400多幅政治漫画。苏斯博士除了提供盟军“火力支援”的漫画,还抨击过反对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会议员查尔斯·奥古斯特·林白,在一张名为《最后现代家居生活》的漫画中,纳粹的潜艇顺着水龙头流入代表美国的大鸟的浴缸里,危机感一目了然。他也针砭时弊地讽刺了美国内部的政治问题,比如有张漫画直接点出官僚主义对于战争的影响。(不过苏斯博士的笔触也有用力失衡的情况,他的一张漫画将日裔美国人视为潜在的叛徒和共产主义者,为此他不得不出面道歉。)

而美国漫画家比尔·莫尔丁起初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利用作战间隙画漫画。它所创造的名为“威利”和“乔”的漫画角色并没有宣传画那般光辉英勇,他们厌恶战争、怕死、想家,但它们也很乐观,很真实。比尔·莫尔丁漫画的讽刺意味在于针对巴顿将军制定的军规,比如不许士兵蓄胡子,巴顿将军差点为此将莫尔丁扔进监狱,好在莫尔丁有艾森豪威尔的“特赦”。即使是讽刺军规,莫尔丁并未扰乱军心,反而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因为漫画为士兵提供了宣泄的渠道。

随着胜利的前奏在盟军漫画家们的纸张中奏响,我们在苏斯博士和莫尔丁的笔触中,依稀可窥见美国民主进程的影子。

轰向政治领导人们的臭鞋
二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成为冷战时期的新世界格局。1947年载于《纽约太阳报》的漫画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一座起烟的房屋安放在即将坠向深渊的原子弹弹头上。即使不看悬崖上的“世界支配”与深渊中的“世界毁灭”的文字,人们依然可以看出美苏影响人类安危的讽刺。
这场没有正面冲突的冷战没有谁是正义的。美国的漫画家讽刺苏联讨好产铀的刚果的态度,抨击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自家后院都没管理好,就怂恿巴西加入共产主义阵营的做法。苏联的漫画家则揭露了美国一系列军事行动背后的粗暴与自大,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可以看到其锋利的笔触。

但美苏两国漫画家对内的态度、生存环境却截然不同。据说有次美苏漫画家交流互访,美国漫画家说我们可以嘲讽自己的领导人,而苏联漫画家则表示他们的领导人是完美的,但可以在漫画中嘲讽美国的领导人。苏联1922年曾经创办讽刺幽默刊物《鳄鱼》,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发行到500万份,这本杂志虽然曾经讽刺过苏联“挖社会主义墙脚”的现象——百货商店的店员在推销时说道,“亲爱的顾客,我们商店的皮革货物部门收到了一批500个进口女用钱包。其中450个由商店的员工购买。49个被藏到柜台底下,被朋友们预订了。有1个放在橱窗里。我们要求你们去皮革部门买这个钱包。”但和苏联的其他媒体一样,《鳄鱼》的这次抨击收效甚微。随着苏联社会的动荡,《鳄鱼》在20世纪中期停刊。

反观美国,因为宪法有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明确保障,禁止国会通过任何法律取消或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所以讽刺漫画的土壤极其肥沃,《纽约客》这类漫画的重要载体经久不衰、家喻户晓(虽然也有些杂志因为经营问题停刊)。有人称美国的社论漫画家们是永远的反对派,他们不仅会讽刺战争中的敌人,而且对于其国内的政坛风云同样毫不留情,尤其是针对政治领导人。近年来发动美伊战争的总统小布什经常被漫画家讽刺其无作为,小布什在访伊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遭到伊拉克记者扔鞋,更是成为讽刺漫画的灵感来源,画中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皮鞋,成为了鞭笞小布什政府的利器。

而讽刺漫画对于一国政治的影响和民主进程的促进,美国算是个典型例子。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评价漫画家纳斯特是“最好的新兵”,南北战争结束后,纳斯特握着画笔加入到了维护黑人权利的斗争中。1869年,这位将共和党和民主党绘制成象和驴的漫画大师,创作了被当时美国人认为是“合众国的最精美和最有效果的政治讽刺漫画”,枪口直指纽约城营私舞弊的集团,并将集团的头目威廉姆·特维特送入大牢。同样向贪污腐败开火的还有首位获得普利策优秀社论漫画奖的洛林·科比。洛林·科比反对带有种族歧视的“3K”党,支持妇女享有参政权,倡导公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上世纪50年代,共和党参议院麦卡锡大肆迫害共产党和左翼进步人士,成为与民主相左的典型事件。在麦卡锡的影响下,得克萨斯州有人甚至主张公共图书馆,把称为共产党人或有同情共产党嫌疑的人写的书都盖上红色标记,以方便监视阅读者。《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紧抓麦卡锡不放,处处与之作对,漫画家赫布洛克针对麦卡锡的暴行,创作了一幅著名的漫画《麦卡锡主义》(麦卡锡主义这个词即得名于此),画中10个油漆桶摞在一起,顶着一个装满油漆的大圆桶,一旁代表共和党的大象十分畏惧地瞅着圆桶,它的台词写在了漫画的顶端“你是说我应该站在上边么?”

在赫布洛克的另一幅漫画中,倒地的颓败的麦卡锡手握着蘸着油漆的刷子,他的右侧有两个人伸手去接。麦卡锡的刷子上写着“麦卡锡主义”,而他的一名追随者的裤腿上,则写着“尼克松”这个名字。就像很早就觉察出希特勒的威胁,赫布洛克在尼克松上台前就对其进行了猛力攻击,胡子拉碴的入室抢劫者、像匹诺曹一样的长鼻子,这些都是赫布洛克笔下尼克松的形象。美国的政治评论家说,如果没有赫布洛克的讽刺漫画,尼克松至少会提前八年进入白宫。尼克松在任期间,每天都会着急翻阅《华盛顿邮报》,看看赫布洛克的漫画又做了什么。他经常因为漫画恼火。

1972年总统大选,尼克松的共和党选举班子为了刺探对手民主党内的竞选策略情报,以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的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文件的工作还未完成,就被当场抓获。对此赫布洛克做出了最快速的反应,几天后发表了第一幅反映这次政治丑闻的“水门事件”的讽刺漫画,又随后跟进了一张以尼克松为主角的漫画,画中尼克松紧紧抓住两卷磁带的末端,磁带上写着“我是”、“一个骗子”,而尼克松的嘴里含着的磁带断片则写着“不”这个字。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宣布将于次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公众对于“水门事件”的看法,以及尼克松政府的倒台,赫布洛克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政治讽刺漫画家大卫·勒文认为政治讽刺漫画“也许能挽救这个国家,不让它堕入地狱”,他说“这个世界就像一场木偶戏,太多人就像木偶,他们身上的线被少数人操纵着。”

勒文被称为敢揭总统伤疤的人,这得名于他的一幅描绘约翰逊总统的漫画。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因为越战的胶着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民众反战情绪强烈,人们将主战的约翰逊总统称为战争贩子。1967年,约翰逊因疝气住院开刀,出院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向询问的记者展示他开刀的疤痕(该场景出现在电视屏幕时,很多观众都感到无趣),勒文借题发挥,在漫画中将总统的疤痕画成一张越南地图,表达了人们的反战情绪,也讽刺了越南战争并不光荣,只是一道伤疤的现实。这张漫画经《纽约书评》刊出后引起轰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颜面扫地的总统放弃竞选。越战期间,勒文和包括从不放过每一个总统的漫画家保罗·康拉德在内的漫画家们,对提早结束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社论漫画家的荣誉,1922年由报业大亨普利策专门设立的优秀社论漫画奖每年都会选出分量极重的漫画作者。上面提到的莫尔丁、洛林·科比、赫布洛克、大卫·勒文、保罗·康拉德均是至少获过一次奖的人。2010年,普利策优秀社论漫画奖破天荒颁发给了政治动画作者,这是该奖项第一次顾及网络新闻媒体、动画作品。现年45岁的马克·菲奥里曾在大学期间拜访了在《华盛顿邮报》工作的赫布洛克,希望对方为自己的漫画之路指点迷津。

当他走进赫布洛克的办公室,无妻无儿年过花甲的赫布洛克正躺在沙发上画画。马克·菲奥里问赫布洛克,如果想进入《华盛顿邮报》,是否应该搬到华盛顿,没想到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说实话,孩子,我也不知道你该怎么做。”

也许此时马克·菲奥里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毕业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加入《圣荷西信使报》,成为一名专职的社论漫画作者。像他的前辈一样,他从不放过讽刺美国总统的机会,为此他甚至丢掉了工作。“9·11”事件之后,出版人警告过他“放过布什”,但马克·菲奥里坚持创作了一系列将布什视为“9·11”事件始作俑者的漫画。

“全职的新闻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但当有人控制了真相并压制你的讽刺创作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使是失掉工作。”随后他转向网络,开辟了另一片战场。战斗永不停止。

(责任编辑: 邹鹏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