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时尚·艺术时尚•艺术资讯 → 正文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工作圆满完成
作者: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组委会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3年5月30日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于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隆重举行。本次展览实现了预期的学术目标和社会目标,受到了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广泛肯定和高度评价。无论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还是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为塑造上海国际大都市创新、开放、充满活力的文化形象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可以说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大展,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品牌,中国的文化品牌,乃至亚洲的文化品牌。

由于迁址到新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本届双年展自始至终是在市委、市府领导的关心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局的领导下积极展开。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艺术总监滕俊杰、副局长施大畏以及市文广局各有关处室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了解情况,具体指导,妥善解决了组织、资金、接待、宣传、布展、保卫、开幕式等环节中的一系列问题,确保了展览顺利开幕。市财政为上海双年展提供了专项拨款,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据统计,本届上海双年展共接待了观众38万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包括《隐形脐带:2436A展》和外地中山公园计划的参观人次)。其中,主题展的参观人数约182,000人次,城市馆参观人数达9万人次,“中山公园计划”启动展《口述与视觉文献:尔冬强档案馆》参观人数2万人次,《回家的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特展》展厅部分参观人数9万多人次(不包括开放区域)。

展览期间我们接待了国内各级领导、国内外各类专家学者、贵宾约170批2900人次。国内嘉宾包括上海市市领导、宣传部领导、市人大领导、市政协领导等,外地部分省市副省长、宣传部部长、文联主席等,江浙沪文联一行、深圳双年展一行以及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这些嘉宾分别对本届上海双年展给予了肯定。

同时,我们也接待了来自于各国政府文化部门、重要艺术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海外嘉宾的专程来访,包括卢森堡王储、德国驻华大使夫妇、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惠特尼美术馆馆长、旧金山MOCA馆长、纽约古根海姆首席策展人、新加坡美术馆馆长、国际著名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横滨三年展组委会一行、伦敦奥运会艺术总监一行、菲亚特集团总裁一行、国际顶级美术学院院长一行等重要来宾。在参观过程中,各国嘉宾尤其是美术馆馆长、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者等专业人士都给予了本届双年展积极的评价,对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双年展的组织工作和学术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标志着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成就正在世界舞台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纽约惠特尼美术馆馆长亚当·韦恩伯格表示:“上海双年展非常精彩,当代馆的空间令人激动!我期待着与你们的合作!”旧金山现代艺术馆馆长尼尔·贝内兹拉同样对于博物馆的建筑及空间效果印象深刻,认为博物馆今后有巨大的潜力,他同时也表示非常喜欢本届双年展,作品不仅很好地使用了空间,并且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绝对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展的水平。纽约古根海姆的亚洲艺术部策展人Alexandra Munroe 甚至说本届双年展是她2012年度看过的最好的国际大展,也就是说,她认为本届上海双年展更胜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应该说,这是我们目前听到的最高的评价。要知道,卡塞尔文献展可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学术分量的艺术大展。

上世纪60年代就成名并被载入史册的观念艺术大师科索斯说参加过7届威尼斯双年展,相比之下,他认为上海双年展的组织能力更强更有效率。其他如Courtauld Institute教授Sarah Wilson等人表示,他们被上海这座城市、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被上海双年展所震撼和感动。因此,尽管我们仍有着种种困难和不足,但本届双年展可算是上海双年展发展史上的另一里程碑。

在与国际专家们的交流中,我们获得了很多专业的意见,相信会为今后的双年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总体来说,本届上海双年展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不同层度的突破。

一、从学术建设的角度看,本届上海双年展实现了自我提升和蜕变,继续向国际型双年展迈进。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为上海双年展提供了全新展示平台和重要发展机遇,迁址带来了新的契机,带来了上海双年展对自身责任和历史机遇的新思考,也带来了上海双年展的策略性变化,这使本次双年展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升和完善,从而确保了上海双年展的国际性、学术性和实验性,使双年展真正发展成为国际艺术界的学术盛事。本届双年展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1.“重新发电”,激活艺术能量。

本届双年展主题“重新发电”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它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主题“重新发电”充分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形象地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本届双年展从“能量”的角度进行解析, 对生存方式的资源性因素进行反思。总策展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邱志杰,联合策展人为鲍里斯·格罗伊斯(德国)、晏思·霍夫曼(哥斯达黎加) 和张颂仁(香港)。

主题展分四大版块:1、溯源(Resources);2、复兴(Revisit);3、造化(Reform);4、共同体(Republic),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组)艺术家参展,在集中展示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同时,全面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观。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国际著名艺术家科索斯(德国)、彼得·费茨利(出生于1952年)与大卫·威斯(瑞士)、罗曼·辛格那(瑞士)以及黄永砯(法国)等,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2.城市馆项目,展览模式新突破。

城市馆模式的采用是本次上海双年展的重大举措, 共有阿姆斯特丹、杜塞尔多夫、奥克兰、里昂、柏林、安特卫普、伊斯坦布尔、巴勒莫、德黑兰、巴塞罗那、洛杉矶、莫斯科、圣保罗、悉尼、温哥华等全球30个城市的120位(组)艺术家参与该项目。有10个城市馆展览设置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展厅,其余分布在外滩美术馆、外滩源教堂、协进大楼、美伦大楼、中央商场等外滩周边的空间。城市馆模式使上海双年展继续向国际型双年展迈进,并真正使展览深入到城市母体中去,更加贴近公众,发展了双年展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

城市馆项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国际上各大城市的积极呼应,表现了世界各大城市在上海寻求自我表达、相互竞秀推广其文化的需求。可以说,在上海双年展中设置城市馆,是把上海双年展从规模和品质带入新的层次的必由之路。

采用城市馆模式,导致了上海双年展规模的自然扩大。这种扩大并不只是表现为空间的增大,更多地是视野和胸怀的扩大,它和上海的海纳百川、多元交融的城市性格完全吻合。

城市馆模式促成了上海双年展与世界上各个当代艺术活跃的城市的各种基金会、美术馆、策展人、市政机构的广泛合作,运作过程本身就已经极大地扩大了上海双年展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使上海双年展在国际艺坛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期待。

从空间布局上看,我们邀请上海各民营美术馆和独立艺术空间加入各城市馆的承办,让上海双年展进一步成为整个上海艺术界共同的事业。

3.中山公园计划,展览遍地开花。

如果说城市馆项目是国际范围的拓展,中山公园计划则是全国范围的动员。自2012年9月10日在上海启动以来,明园中山公园计划行走千里,向南到达福建的厦门、闽西客家土楼、漳州,再向东穿越台湾海峡,辐射台东、淡水以及金门,共有各类展览和活动8项。

2012年4月9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中山公园计划汇总展,集中展示这半年在各地中山公园以及相关机构中发生的事件、活动及相关活动。共有44位艺术家及组合参展,其中来自台湾的艺术家21位,大陆艺术家19位,国外艺术家4位(组)。

中山公园计划是中国当代艺术接通地气,把根系伸向民众之间的努力。它有三个向度,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空间上的,再一个是精神上的。它使“重新发电”成为一个持续的、不断生发的过程,一个接地气的、不断深入民间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展览一旦开幕就一成不变的、静态的模式。

二、从宣传推广和普及教育的角度看,上海双年展已成为上海城市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

在本届双年展筹备和展览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以各种宣传方式和教育活动来扩大上海双年展对公众的吸引力,与《艺术世界》、现代传播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宣传推广的范围从艺术界专业人士扩大到社会各界。本届双年展期间,我们编辑出版了各类出版物10多种,举办公共讲座20场,论坛1场,主题儿童活动11场,其它儿童活动包括参观导览、艺术体验等活动共计14场。

1.推陈出新,拓展宣传方式和途径。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对本届双年展做出了600多篇(栏目)不同角度的宣传报道。其中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日报、东方早报、上海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民晚报、《艺术世界》、《艺术当代》、《国家美术》、《艺术界》、《美术》、《艺术新闻》、《美术报》、腾讯网、新浪网、99艺术网、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等国内重要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以及网络媒体。此外,意大利天空电视台Babel-ch141、BLOOMBERG金融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艺术论坛(德国)、艺术论坛(美国)、美国艺术、艺术家(英国)、亚太艺术杂志(美国)、艺术(加拿大)、视线(澳大利亚)、艺术月刊(英国)等国外电台、报刊杂志和专业媒体也对上海双年展进行了报道和专访。总体上,各大媒体对本届双年展都持肯定的态度。

国际上最重要的专业媒体《艺术论坛》(德国)的2013年1-2月号甚至对本届双年展进行了多达180页的全面报道,占其杂志一半多篇幅,并以藤原西蒙的作品《瑞贝卡》为封面。《艺术论坛》的资深记者诺伯特(Heinz-Norbert Jocks )表示,他非常喜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觉得本次双年展非常好。诺伯特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本次上海双年展甚至比同年的卡塞尔文献展更好。这充分说明了国际各大媒体对上海双年展的关注,以及上海双年展在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传统的媒体宣传方式,我们积极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活动推广:借助2012年香港艺博会、上海当代艺博会所搭建的国际平台,设置摊位,分发宣传折页,进行活动预热。我们还与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创意天下》栏目进行了深入地沟通与合作,完成了《重新发电》系列片(共4集)的拍摄制作,深入挖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双年展的一次次蜕变。

在文广局的指导帮助下,我们还和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建立精神文明共建合作关系,在四号线、八号线中华艺术宫站、西藏南路站设置灯箱广告和海报,将当代艺术引入公共空间。

此外,我们试验了新兴的媒体宣传方式,比如在新浪网开设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布双年展的部分工作细节,引发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双年展的兴趣,和观众形成网上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举办“圆明学园”,让教育成为核心。

本届双年展开创了“圆明学园”系列主题工作坊,以短期学院的方式正式授课,重视社会服务和教育推广,凸显了文化思想的资源性作用。“重新发电”这一主题强调社会动员及共同体建造等议题,意指把教育作为社会与艺术领域的一个核心角色。因此,本届双年展将各类国际双年展中常见的研讨会、讲座及其他交流形式纳入一个短期培训项目,以一项历时三周的秋季短期学园项目来取代常见的论坛及讲座,以期寻求一种有效,同时极富生产性的交流。

本届双年展的教育项目“圆明学园”由上海双年展、美国加州艺术学院与中国美院共同组织,形成“艺术写作/媒体”、“策展”和“|沉浸|艺术与科技”三个主题工作坊,设置包括面向青年策展人、社区群众、媒体记者等不同层面学习者的课程。该项目邀请了国内外20多位包括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艺术家在内的讲师,遴选了来自各国各专业领域的学生约80人。通过讲座、调研、授课、以及与策展人、参展艺术家现场互动交流等形式,使双年展的社会服务和教育推广功能得到了深度体现,凸显了文化思想的资源性作用,开创了上海双年展历史上一项高质量的特色教育项目,最终成果出版为三本中英文读本。

3.针对不同人群,编辑制作各类出版物。

1)按照国际惯例编辑了中英文双语图录两本《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和《重新发电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 城市馆》,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史料。

2)编辑出版了三本中英双语读本《历届策展人文集》、《展览主义者》和《鲍里斯·格罗伊斯读本》,梳理了历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逻辑和方法,呈现了国际最前沿的策展理念和探索。

3)顺应广大观众对双年展知识的需求,与《艺术世界》合作编辑了《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导览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主题和作品。

4)出版了《回家的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特展》、《明园中山公园计划》等中山公园计划系列展图录。

5)为观众提供免费宣传折页,印有展览主题简介和展品分布图,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

6)设计制作双年展地图和城市馆地图,便于观众按图索骥进行有效参观。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普及活动。

展览期间,根据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理念,我们举办了各种活动激发起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与上海双年展的良性互动,在广大艺术爱好者和双年展之间搭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1)制作了中英文语音导览器300台,最大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观众借助导览的形式走近双年展,认识当代艺术。

2)培训讲解员,为国内外团体观众提供现场讲解约170批次,有利于观众切实理解双年展作品。

3)开展了“上海双年展·高校巡回讲座”,由总策展人邱志杰去复旦、同济、华师大、上师大、上大等10所高校作了10场双年展专题讲座,进一步扩大了上海双年展在高校师生中的认知度,受到了高校师生的热情欢迎和广泛赞誉。

4)举办了《什么是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中的主体乌托邦》、《地图作为方法》《当代艺术问题——约瑟夫•博伊斯以后的艺术》等共计20场系列讲座,从不同角度阐释和解读双年展和当代艺术文化。

5)策划举办“给想象力发电”、“月亮的故事”、“艺术的元素”等系列主题儿童活动,介绍本次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启发小朋友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并利用想象力进行再创作,让艺术作品给他们的想象力再一次发电。参与家庭40多个,共计参加人数为450人次。

三、从博物馆建设来看,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伊始即有了高标准高起点,携手各界人士共创佳绩。

上海双年展是当代馆的开馆展,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员工团队的第一项工作,双年展的成功是全馆各部门,每一位员工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追求,凝聚着大家共同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在双年展筹备、布展及展览等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员工以及志愿者队伍齐心协力、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并取得了以下各项荣誉:

作为一个事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荣获《新周刊》“2012优化生活贡献奖”之“文化时尚大奖”。作为改建工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荣获2013年“UED博物馆建筑设计杰出作品奖”。作为开馆首展,本届上海双年展荣获“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2012)·年度艺术展览奖”。此外,“电场: 超越超现实 - 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被选为“《国家美术》金星奖 2012年度十大展览”;邱志杰凭借双年展总策展人身份获得“《国家美术》金星奖 2012年度风云人物”荣誉;本届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傅丹荣获由美国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评选的HUGO BOSS艺术奖。

此前,上海双年展已举办八届,根据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和馆情,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通过对上海双年展这一品牌项目的执行运作,藉由本次双年展的创新探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得以迅速成长,搭建起当代艺术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中国艺术当代化,当代艺术中国化,使上海成为中国和世界当代艺术传播、交流、展示与合作的中心之一。通过本届双年展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

1.赞助

本届双年展积极联系了多家国内外企业、艺术基金会、画廊、美术馆等,得到了如瑞士嘉盛银行、DS汽车、明园集团、《艺术世界》、现代传播、art hub、外滩投资、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荷兰蒙特里安基金会以及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等提供的赞助支持。通过城市馆项目的举办,我们还和世界各国各机构进行了合作,吸纳了各个城市不同机构提供的各类赞助40多项。

2.衍生品

我们针对本届双年展的特点,设计开发了双年展交通卡、笔记本、茶叶、笔、环保袋、杯子、明信片、徽章、T恤、帽子、海报等各类礼品衍生品10多种,既起到了配合展览的效果,又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3)收藏

出于对本届上海双年展的高度认可,当代馆获得了部分艺术家的捐赠:博伊斯的三件《黑板绘画》、邱志杰《重新发电地图》、罗曼辛格那《烟囱计划》、勒力斯·塞池尼《波浪变体》等,还低价收藏了西野康造的大型雕塑作品《与呼吸的和声》等。通过此次双年展,当代馆共收藏了国内外13位(组)艺术家的13件(组)作品。

4)艺术档案

此外,本届双年展还完成了大量的影像拍摄和文献记录工作,共拍摄照片数千张,包括双年展所有参展作品的拍摄以及布展期间、新闻发布会、开幕式、各类教育活动和重要嘉宾来访交流的摄影摄像。可以说,这些工作对整个双年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记录,为日后当代馆的艺术档案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5)志愿者

志愿者团队是双年展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本届上海双年展在展览筹备、布展和接待期间共招募培训了上海双年展志愿者上百人次。这些志愿者分别被安排在当代馆的各个部门辅助开展双年展相关工作。在展览期间,更是有来自周边社区的志愿者辅助物业部门维护展厅秩序。本次的志愿者工作不仅成为了上海双年展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提升了当代馆志愿者服务队的社会影响力。

总而言之,本届上海双年展的成功是组委会、艺委会、策展人团队以及当代馆上下齐心、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相信上海双年展将在市委、市府的关心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局的领导下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进一步展现上海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吸纳当代世界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为当代馆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3年4月11日

(责任编辑: 徐大维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