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平面理论 → 正文
“后山寨”时代的中国设计系列之三:谁来设计“中国形象”?
作者: 刘倩 来源: 雅昌艺术网 时间: 2012年12月13日
导言: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在深圳举办,文化部的直接介入对于组织结构、评审过程以及策展人制度的整体运作让这次大展成为设计行业生态的一次全面呈现。展览试图建立一个能够代表目前行业现状的平台,并试图为中国设计的未来方向起到导向作用,这在混乱的设计行业现状之中或许依然是一种希冀。当中国设计跟随经济也踏入大国行列,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设计行业的“中国形象”开始被广泛讨论,中国设计如何寻找自己的设计形象,而这种形象如何成为中国的设计符号和风格,以及这种形象在未来设计评判中的价值取向或许是设计在未来阶段中要寻找的答案。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平面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平面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脱离不自信的“山寨”时代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极具中国元素的视觉呈现让整个世界对这两个中国城市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之后的几年里被称作是中国设计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半个世纪前的东京设计行业就是由此发展起来,据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介绍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一批日本设计师在世界崛起,成为世界级设计大师,日本产品也由模仿转向创造,日本制造业从那个阶段起实现了迈向国际品牌的产业升级,而这种模式转型正是目前中国设计行业所处于的新阶段。

三十年来快速的中国经济发展给整个设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至11月份,北京市设计服务产业实现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20.1%,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平均增速。

这也让整个设计行业变成商业设计的奴隶,激烈的商品竞争让设计越来越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设计师们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以流行的时尚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清华美院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柳冠中认为这种经济背景已经让整个社会形成了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奢为美的意识形态,而设计师的原有的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土崩瓦解:“市场上狂欢的商品刺激着过度消费和被商业集团定制的幸福模式,而孕育着奢华追求,沉溺于工业文明表象的技术蓬勃,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

设计行业在中国似乎一直是经济的附属品,起步晚发展快,但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设计在中国只讲“利其器”,忘了“善其事”是标准。

于是,象征着速度和范围的“山寨”设计在全中国涌动。这种“山寨”以国外设计为基础,进行改进,使产品使用更快也更便宜,在功能上也更适应中国的环境和经济条件。设计的发展就如当代艺术的发展一样,改革开放之初在西方的话语权体系之下,模仿和抄袭潮流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纽约客》记者Evan曾经说山寨是中国设计改变的必由之路,但中国缺少的是用速度和信心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发明。

“山寨”风气给中国带来的大量产业迅速获得经济利益,却在各行各业很难形成中国品牌,柳冠中谈到他去鼓浪屿的经历,当他登上美丽的小岛时第一眼看到的却是麦当劳,这个典型的“美国形象”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感叹中国功夫茶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但殊不知英国红茶的品牌形象早已在世界个地落脚。范迪安谈到在设计界都会明白品牌的重要性,然而中国设计行业却一直都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首届中国设计大展或许就在试图努力去打造这样的品牌。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空间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产品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天下大同”or“中国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代表中国文化之一的设计参与国际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当这种“拿来主义”式的艺术或者设计被社会和大众所厌烦之时,意味着社会对于文化和设计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设计收藏市场也开始兴起,保利在今年春拍开设“现当代中国艺术之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专场”,今秋嘉德秋拍首推“灵感”艺术设计专场,虽然拍卖成绩平平,但可看出现在的国内藏家群体具有收藏设计产品的需求,家具、珠宝、腕表等设计已经逐渐开始作为一种新兴的收藏与投资的方向之时,各方面的原因促使设计的价值取向开始潜移默化的转变。

这种转变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设计师,一位设计师在设计大展现场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以前米兰双年展看到中国人都害怕的,觉得你们又来抄东西了;而这两年的转变很大,非常欢迎我们去,所以话语权我们在不断地增加,但是这一切都靠我们要自己的实力,谁有实力世界的话语权就在哪里,只要我们努力了,我想肯定会逐步有话语权。”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中产品单元的策展人沈榆先生谈到在近半年的展览筹备时间里,他们对于当下设计作品进行调查时发现,几年前设计师一味跟随西方的潮流开始转变,他看到的设计师们很多都在反思之前的方式是否正确,“因为西方人提出来叫‘天下大同’的文化,但是我们觉得好像还不太能够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次设计师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自己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好的成功的案例,说明中国的设计逐步地开始自信了。”吕敬人也谈到看了此次展览之后能够明显的感觉的中国设计行业原创作品已经占大部分,虽然依然还有山寨风格的出现,却已经很少了。

于是,中国设计的变革时代就来临了,所以在后山寨时代,中国设计行业如何寻找“中国形象”成为关键,同时这种形象如何让中国设计成为一种像“米兰设计”式的品牌是中国设计未来要走的路。就如洛可可设计集团董事长贾伟曾言:“中国设计走上国际舞台,必须有世界语言,但要用东方文化,中国风有了,但中国风格还需要摸索。”

对于“中国形象”的寻找并不是简单的加入中国传统元素,著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谈到中国形象并不是硬搬把中国元素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标准:“我们想比如现在所说用的传统纹样、传统色彩不一定是要用当代设计,但是中国的汉字本身就体现这种文化,中国以柔克刚的文化精神也代替了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们说用精神层面,用思想内涵,用我们的文化气质来形成我们的设计,来宣扬我们中国的文化就足够了,但是它的语境、语言应该是现代的。”

对于设计来说,技术或许在不断的被淘汰,但文化终究沉淀,沈榆认为中国人对红旗牌轿车的喜欢和感情,肯定有必然因素的,所以要把这些文化要素留下来给今天的设计师看,设计师应该以文化要素为基本素材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参照国外工业设计发展的经验,我们的设计发展到一定水平肯定从历史上经典产品当中找设计灵感。”而这些都是慢慢跟世界设计界平等对话,建立自我的品牌与形象的要素。

中国自我的文化属性如何在现代设计中有所体现,这对于多年来设计趋同化的现状来说,给设计师带来了难题,沈榆介绍中国形象的建立首先必须有国际眼光,不能完全是靠自己传统的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第二,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必不可少;第三,把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柔和起来,中国设计师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容纳各种文化。他认为产品单元的作品《归隐》或许是一个好的案例,作品是以区域文化来解决当代的时尚设计问题,项目以手机与电脑UI界面设计为主,基于云南文化中的某些地域特色、小乘佛教、傣族文化等来做的UI的设计,又把UI设计图标转化为玉石和饰品的设计,例如云南号称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种子则是云南茂盛生命力的起源,从而将这种题材抽象化、概念化形成一组设计。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跨界综合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跨界综合设计单元作品展示

中国设计的思维转换

设计师韩家英认为中国形象是一种很实实在在的需要,但设计行业现在这个阶段还处在学习的阶段,所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比较纠结的状态,例如设计首先是要国际化,国际化的标准体系是以西方为主,所以让人感觉很西方,但当设计呈现出来“西方”的特点时,就会被质疑是不是把中国自己的东西丢了。韩家英说:“但是当你抓到中国自己的东西,好像又觉得和这个时代是脱节的,所以怎样去结合,怎样去表达今天中国的能够代表中国的东西,实际上这个答案是要靠设计师去努力来完成的。简单的和偏颇的都不行。”

设计师所具备的能力除了对于中西文化的掌握之外,思维的改变更重要。思维如何转变?柳冠中先生举例如果让设计师设计一面墙,设计师不应被这一名词束缚,而应该将“名词”改为“动词”,如果设计师将“墙”思考为名词,那这面墙无非是石头的、砖的或者是钢筋龙骨的墙,但而对于设计师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当墙,这就是设计师的思考,中国古人的墙是用来抵御匈奴的所以有长城,而它现在是友谊的纽带;中国的园林中墙是空间的引导,墙的外面还另有天地,墙是引导我们交流的,由于有了墙相隔,所以我才要越过墙,才有可能激发我跟别人沟通。柳冠中说:“对于设计师来说,墙可以是任何东西,我根本不被墙所束缚,我不被材料、造型、主义、风格所束缚,我要解决实事求是的事,我可以把任何东西拿来做我的材料。墙甚至可以闻出阳光的味道,墙可以树立一个起点,也可以被大自然相隔,正因为有了墙,所以才要开窗、开门。设计的本质是要重新组织知识,重新组织产业链,我们现在不能光是强调新花色、新品种,不是时尚,而是全新的产业链,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中国才有希望,否则中国没有希望,要引导人类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要。”

然而 “中国形象”的建立不仅仅是设计师们的力量能够完成的,每一个设计师虽然存在于设计行业之总,但他们依然只是个人角色,设计师叶宇轩认为设计师就像墙上的一个砖头,“我们只发挥砖头的力量,怎么样砌成砖头,是长城还是一个公共厕所呢?我觉得还有待时间来观察,因为中国的设计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寄予厚望,也需要更多的政府、企业、老百姓的支持。”

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的设计展代表着官方的态度,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谈到:“市场的规范有市场的规律,从市场法制的建设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很多都是新鲜事物,但是推动设计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产业,这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设计的双重属性应该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可能我们看得更清楚,特别是推动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整合能力,领域很宽泛,多学科、交叉性很强,这种整合能力能带动产业发展当中很大的一个空间,这个角度我想随着设计自身的努力,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渐改善。”

他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化产业大力推动,设计教育的发展,这也说明社会对设计师尊重了,说明设计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提升了,外部环境也在改善,但是中国自身设计师的努力也在进一步强化,从这个展览当中可以看到很多,也许有不成熟的,所以这个展览一方面是揭示现在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揭示中国设计师现在的思考,展览的论坛也是希望我们能更丰富这些学术成果,把中国设计师当下一些前沿的思考揭示出来,共同来探讨设计未来的一些发展,我想从两个方面都会对此有促进。”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的举办或许正是政府对于这种正面形象的引导,正如这次展览的简介中所言,“中国设计大展的举办,将构建一个具有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平台,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的创新发展,汇集和展示当代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推动中国设计和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徐大维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