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User Friendly 2012 工作坊嘉宾张群仪、汪建均访谈——设计需要“系统观”
作者: UserFriendly2012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2年12月4日

张群仪(Ian):台湾游石设计使用者经验设计顾问兼营运总监,在使用者体验相关的界面设计、可用性设计领域有超过十年的实战经验。
汪建均(Lex):游石设计服务暨策略设计顾问,互动艺术及设计社群mini Art & Design创办人,台湾使用者经验设计协会(UiGathering)理事 。工作坊主题:融入商业模式观点之产品/服务系统(PSS)概念设计

张群仪(Ian)左、汪建均(Lex)右

记者:这是二位第一次来大陆参加User Friendly大会吗? 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群仪:对,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在台湾接到大会的讯息,一开始只是想了解一下这边的产业状态,建立起联系,所以除了我和Lex(汪建均)共同来做的工作坊,我个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也参加了学生设计大赛的评审工作。结果一踏进来之后,觉得这边的行业组织特别热情,我又受邀参与了大会组织、晚宴主持、学生设计大赛的面对面最终评审等活动。我觉得这次来非常值得,在参与和奉献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和行业建立起了更多联系,收获很大。
具体的收获比如像昨天会后,我们就邀请大会演讲嘉宾Aaron Marcus,有机会可以到台湾,给同行们做演讲或教学。还有在参与学生设计大赛的面对面评审时,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评审在观点上、点评风格上的交流和碰撞,也非常有趣。跟学生这边也有很好的交流。有一些学生团队在之前电话评审时就有过接触,结果进入六强,在面对面评审时“相认”了。我觉得这边的学生真的是很用功、很扎实,在前期研究和后期设计的结合等方面,蛮值得我们在台湾做进一步学习。像UXD Award(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这样的活动,台湾并没有,从这边也可以学习到怎么去组织这样一个比赛,说不定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在台湾用一个比赛或类似方式来鼓励新秀。
汪建均:我们的工作坊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成效,我觉得这个很棒,不是纯粹我在讲,而是大家在互相交流学习。昨天工作坊中间的下午茶时间,大家都是在进行专业问题的交流,也很积极地提问,我了解到令大陆同行比较烦恼的难点是什么,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久一点,也尽可能用所掌握的知识跟经验来回答,大家集思广益,看能不能想出新的点子。我很喜欢这样的过程。
另外我发现大家很容易成为朋友。像昨天工作坊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大家动手把已经贴在墙上的元素之间的利害关系连结起来,尽管大家的年龄、背景不同,但是讨论非常热烈和细致,停不下来;大家会想办法把在大会中刚学到的其他一些知识运用在工作坊中,融会贯通,我觉得这是蛮有价值的。
还有像今天大会演讲嘉宾Indi Young演讲后的休息时间,一些同行就会和我们询问,她讲的模式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那我们也就会去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想法。我觉得这种大家一起来深入研讨的气氛蛮棒的,不是那种单方面的讲和听。此外我们还新注册了微博,和一些同行朋友互粉,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彼此看法,这样热烈深入的讨论气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学生给我的印象也非常积极,像昨天在我们工作坊中的志愿者,我跟他们说,你们跟着一起参与进来(讨论和互动)好了,他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但有在后面认真做笔记,也跟我们要名片,我觉得蛮棒的。他们很辛苦,很负责任,工作坊结束后,主动帮我们收拾物料,还贴心地帮送到房间。

记者: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下工作坊的主题,以及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
汪建均:我们的工作坊是把PSS(product service system,产品/服务系统)和business model(商业模式)中的一些内容,纳入到设计应该考量的范围里,不再仅仅关注于设计的素材、纸、笔、颜色这些,而还应该关注产品及产品以外的因素、人的因素、商业模式的因素。比较狭义的PSS的确是纯粹在看你在商业环境里怎样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获利;而我们从viability(获利性)出发,在工作坊里面要解释一个商业的铁三角,就是 desirability(渴望度),feasibility(可行性)跟viability(获利性);而讲到viability,又会讲到三种基本的获利,socially viable,environmentally viable以及economically viable,即社会上的、环境上的跟经济上的获利,我们的观点和Whitney演讲中提到的基本一致,即不只是要考虑企业的获利,也要考虑社会、环境方面的获利。也因为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在商业环境中,在城市、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来讲都很重要,而设计在这里面应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在工作坊里面强调了sustainability这块做设计的人不熟悉、商场上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具体来讲,一些设计者在概念设计中提出一个全新的东西,但是得不到客户、老板或其他同事的认同,其实是因为设计者不了解公司本身的能力跟资源。理论上来说,一个设计者或创新者,越了解整个产业的生态,了解企业、部门的内外部关系和需求,就越有能力快速提出精准恰当的创意。
我们做设计最终是为使用者负责,如果一个很好的创意最终不能实行,它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从创意到实行(不见得只是去赚钱)的中间这一整段,在我们人类社会中,其实就是在做一项事业。怎样让好点子真正能够被大家接受,我们应该向一些很厉害的创业者或企业学习。
我们的工作坊就是为大家介绍这样一整套的观念、理论,结合练习,去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希望大家也能够应用到工作上。
我们在工作坊练习中设定了一个大家平常很难碰到的主题,即英国的一个靠做社会公益而同时又有盈利的组织(社会企业)。我们想让大家去仔细观察和思考,产品服务的系统,跟组织、跟商业模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去寻找一些新的机会点;同时也想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唤起大家的同理心和共鸣,让大家更有学习和提出想法的热情。
在练习过程中,一些朋友提出的点子真的很厉害,不只是简单的概念设计,而真的是把商业模型的一部分考虑进去作创新,我们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事情。工作坊之后大家还不舍得离开,讨论了很久,也很精彩。

张群仪:我来补充一下,这个练习课题中,一方面是讲viability(获利性),即这个企业要赚钱;另外一个是说,企业或者产品怎样来维持下去,即sustainability (可持续性)这个问题。能存活下去,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和影响力。所以我们特意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即所谓社会企业的概念,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积德行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那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设计概念,怎样让它可以更加普及,让这个组织存活,去传播公益理念。如果没有办法去发挥扩散,基本上它还是一个空想。所以我们来看viability(获利性),不只是从产品或服务层面,还可以从“组织”这个层面──如何去建立和活化一个组织,如何去让这个组织获利;当然这里讲的获利,也包括前面提到的社会、环境、经济这三方面的获利。

汪建均:除了PSS,还有一个说法是PSO(产品服务组织),就是把最后一个词system系统变成organization。创业者或公司要做创新的挖掘,一定是要在产品、服务、组织这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变革设计的,不是你用旧的方式就能得到新的产品和服务。很多社会企业,也是通过有效运用产业资源,开源节流,才能把慈善事业做起来的。有的企业主更喜欢做“开源”的事情,并不是不会做“节流”,而是因为在新的商业模式中这个事情不用他自己做,别人做得更好,有一个跟他一起共生共荣的结构、生态圈,从而更能确保高获利性。如果大家能够解决社会企业的创新问题,那么一般企业就简单多了。这就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记者:能再谈谈渴望度吗?
汪建均:Desirability其实就是人们想不想要。
张群仪:渴望度其实是情感层面的东西,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强调这个,所以我们没有很用力地去提醒大家说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做的东西要符合使用者的体验,人家才会想要这些东西,进而引发购买欲,或持续地使用下去。但我们想要强调另外一个方面,即建设产品组织或流程所需要的系统观。仅仅知道产品怎么做,人家要怎么用,这样可能还不够,你还需要知道怎样去获利,这样才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观。

记者:那渴望度、可行性、获利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来平衡?需要优先满足哪个,还是说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汪建均:这是个铁三角。我们画了一个图,中间是一个没有封口的三角,一定要有渴望度、可行性、获利性这三个圆,这个三角形才完整,偏重任何一边都不对。比如你的概念设计或产品在desirability方面特别高,而欠缺feasibility,没有办法量产,或价格过高,也是无法推行下去的。而能汇整这三者的,其实就是老板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代特别强调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把三方面的要素系统地汇整到同一个方向,这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公司部门间协作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当然也已经有很多正面案例,像我们服务的一些客户已经开始意识到要做调整;像刚刚Whitney演讲时提到的P&G对自身的调整(对设计角色的重新定义)就是很经典的案例。当一个团队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即原来过去我们在开发上太注重feasibility,或设计上只注重desirability,这时从viability这个角度上来看,其实会发现,各个部门或角色有一些交集点,也就是说,做产品的、做服务的、在营运整家公司的,他们都希望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公式”,比如像Indi Young分享的,从empathy同理心这个“公式”出发,让你整个团队很有向心力。
设计师也需要首先意识到渴望度、可行性、获利性这三者的存在,再在这三者的平衡和汇整之中,找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方向。
张群仪:这三个点之间的冲突是一定会有的,就好像现在,开发与设计,feasibility与desirability,已经发生冲突了,大家如果只是关注在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上,就有点像是陷入了囚徒困境,所以第三个点viability很重要,可以让前两者找到另外的沟通渠道,找到平衡点。Viability可能更多地涉及到管理理念、宏观策略这些方面,是起到平衡作用的一个关键所在。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客户想要什么,也需要知道我们的伙伴想要什么,老板想要什么,像这样在组织内的彼此了解,其实也很重要。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关键词叫概念设计,那么概念设计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二位如何理解概念设计?
汪建均:乍一听到概念设计,有些人可能觉得是要去想出一个很特别的东西;但是在商业设计领域,概念设计一定是能够发展出整个使用流程,可以在市场上运行的。当然我们命名成概念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工作坊时间有限,不太可能一个下午就让大家可以跑去开一家新的公司,我必须找一个清晰的目标,就是要得到一个新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能反映我们的命题和现实的,即,提出来的概念不能只是说,我要让书或杂志卖得更多,而要讲出怎么能够卖得更多。所以在工作坊上大家都要回答:产品、服务、系统怎么运作,可能会牵扯什么人,商业模式如何获利。有些方案我觉得很精彩,是去思考财务现金流这方面的调整,提出不要让终端消费者付钱,整个服务跟产品也有转变,怎么运作整个系统,为什么这样运作的原因,都说得很清楚。
张群仪:其实这个概念设计,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只聚焦在自己所在的专业上面。设计师不仅仅是做产品或用户体验设计,而是可以通过全盘考量,做一个整体的系统和流程设计,或组织层面的设计。所以我们用了概念设计这个比较中性的名称,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个更加全面的探讨,而不会被误导到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上面。
汪建均:我们在工作坊的探讨中,提出一个有趣的口号:每个人工作上的改善,都是为了别人,为了利他;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所以我们要学更多东西。大家都蛮喜欢这样的讲法。

记者:这样设计就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多谢你们二位接受采访!
汪建均:明年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再来,也希望能够多跟大家分享,并了解到过去这一年,我们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应用,或者得到一些好的学习经验。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