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User Friendly 2012工作坊嘉宾张昀博士访谈
作者: UPA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2年12月4日

张昀:张昀女士是中国第一批以视线跟踪(或眼动跟踪)为专业的博士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了近两年的专业眼动及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现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同时兼职Tobii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高级顾问。

 

 张昀博士(右)与记者

记者:首先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应该是第一次来参加UPA大会,您对本届大会有什么印象?
张昀:坦白来讲,我是通过眼动仪才慢慢接受到这个用户体验行业,以前也仅仅了解,但并不是很清楚,总觉得这是一个很掏心思的工作。对本次大会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有规模。同时我也觉得这样的行业大会是一个蛮好的平台,中国有这么多人在做用户体验,也说明我们民主民生在提高。这个行业的确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充满激情和挑战。我来参加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供的就是一个利器,希望能够提升他们一些工作方法,也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对大会的建议就是,希望网络环境能更好一些,也希望以后的大会选址在交通及生活设施方面更便捷的地方。

记者:感谢您的建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眼动技术,以及与用户体验的关系。
张昀:眼动仪最早产生在北欧,当时是为关怀残疾人的设计的。一个残疾人怎么样让他感到快乐,就是让分能够独立的在这个社会上方便、便捷的生活,他和正常人一样有平等的机会。如果只是腿部残疾,你还可以用手控制电脑,比如开电器,打煤气炉。但是如果你上肢也残疾了,甚至双腿、双手都有残疾,还有些人连说话都存在问题。欧人希望关心他们,让他们的也参与到社会的活动里,所以发明了眼动仪。意在让他们可能通过眼睛做正常人能做的事情。
现在的眼动仪可以做到什么呢,现在可以做得非常细节,可以知道用户的操作行为及有效性,甚至还可以测到用户的情绪。我先来讲一讲,行为注意力,我们叫做可发现性。什么叫可发现性,打个比方我现在一进这个屋,就能发现小曹(记者),因为你长的比较漂亮,这叫可发现性。比如说屋子里有100个人,我发现了你,但是没认出来你,尽管我们十年前就认识了;所以第二点就是是否能识别,也就是可识别性。对这两点,我们主要通过人眼二次描述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注视时间、眼跳及眼跳的描述路径进行判断。可能还有一次、二次都没看出来,又看第三次,那就需要去关注多次注视的回看时间、回看次数、回看百分比,还有扫描路径长度。那识别了之后否代表看到她我就很高兴呢,不一定,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其他的指标来探索用户情绪状态。
眼动技术为什么现在可以应用到用户体验这个领域,主要原因就是眼动技术可以较为客观科学的反映出人的行为。因为传统的用户研究的技术可能在控制额外因素方面还存在不足,那么得出来结果也就相对主观,甚至没办法反映出被试的真实情况。而眼动又不同于心电和脑电技术,因为他是一个完全无干扰的。就像今天很多听我的课人所说的,这是一个屏幕,不像是眼动仪。我说你说对了,您一定不要让你的受试者看出来那就是一个眼动仪器,不要影响他,只要偷偷的观察他的行为。我们就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知道人在想什么,而且是潜意识里面的想法,虽然我们不一定绝对能够猜出他的心,但是我们能够用数学模型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去问他。毕竟每个人的表达方式有限,有些东西他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出来,所以传统的方法有时候不容易得到结果。

记者:现在已经硬件水平上成功的规避实验者效应了。
张昀:您说的太对了。

记者: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现在国内外眼动技术的发展情况?
张昀:在1901年出现眼动技术及相关研究,但真正能够用做用户体验这个级别的,我们叫无干扰的眼动仪,是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开始,眼动技术在进入21世纪的这十年发展最快。国内眼动技术从硬件到应用研究,都不落后于国外。我在西安交大有两台眼动仪,都是顶级眼动仪,我的很多外国同行都非常羡慕,因他们都没有钱买。
其实,我们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取样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国外做用户体验调研由于各种要求及局限,研究很难做大样本的,我们国内有这个优势。所以说我们的技术不落后,在硬件方面我们可以做的很好,而且我们的年轻人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国内也有实验研究资源方面的优势;但是我们在软件环境上还差一些。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现在的眼动仪的价格相对较贵,在国内他的软环境又不是很好,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眼动仪,让他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各企业,去更好的提高用户体验。
张昀:客观来说,现在眼动仪的价格,如果不包括软件的话,大概在30万左右,但是在2006年的时候,随随便便一个眼动仪大概就要200万。所以说,现在眼动仪的价格不算昂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眼动仪的普及性也会越来越强。在软环境方面,我们的发展跟西欧的社会不太一样,国内的发展相对不均衡,但是现在也相对发展起来了,比如说联想、海尔这样的公司,他都要做眼动系统,还有中兴、华为都在做眼动研究。所以说现在这个软环境算是蓬勃起来了,但是我们要如何使用眼动仪,这是个问题。这并不是说一个硕士我培训一个月他就能把眼动仪用起来。所以这是我们现在最尴尬的地方,硬件到位了,软件的接轨还没有跟上。

记者:对,让它价值最大化,并不是你怎么去使这台机器。
张昀:对,就算一台10万的眼动仪,只要会用,也会把他利用的很好,创造出价值。而一台100万的仪器放在那,没有用,自然也就是浪费。所以我们在购置设备的时候,要提前计划怎么把他应用起来。

记者:这就像前几天有人在论坛上提问说,要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够快速的画出高精度的原型。嘉宾老师回答说,其实工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用户需求,用你的设计来满足需求,工具不是重点。请您再谈谈眼动技术的局限性。
张昀:眼动结果都是揭示的相对变化率,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强指标,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它一定要和别的数据结合在一起来看。眼动不是万能的,它绝对只是一个生物信号的又一个通道,它如何结合起来,比如人体的心电、皮电,然后脑电、呼吸、心跳,还有眼动的轨迹,同时要和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去对用户及用户行为进行深度的探究。千万不要觉得我搞一台眼动仪,什么都不用了,它一定是个辅助通道。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