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UPA中国理事-钟承东访谈记录——学生设计大赛的幕后故事
作者: UPA中国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2年12月3日

钟承东:UPA中国理事,今年UPA大会学生竞赛──第四届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的负责人,卓望数码用户体验中心总监。钟承东在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获视觉传达硕士学位;拥有多年互联网、终端设备用户体验研究、设计和管理经验 。
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UXD AWARD):起始于2009年,由DDF•UPA中国主办,是国内第一个关注用户体验研究与设计的设计比赛。
我们对钟承东理事的访谈主要是围绕UXD AWARD这个话题进行。

钟承东(中)

记者:作为UPA中国新任理事,您这一年来参与UPA事务的感受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钟承东:在去年加入UPA理事会前,我已经和跟UPA有很紧密的关系。从05年开始,通过UPA认识了很多朋友,获益颇多;后来我和我的团队都逐步参与到UPA的各项工作当中去,我个人也会以朋友的身份担当大赛评委,为大会提供很多想法。加入理事会后,我更觉得有一种责任,从以往旁观的角度、去帮的心态,变成以一种更加主动地担当的心态,会更加关注设计大赛组织策划的细节,甚至要尽力去求得方方面面的帮助。

记者:本届用户体验设计大赛的主题是线上线下享受无缝生活(O2),这个主题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
钟承东:我们是采用正规项目的流程做法,先通过头脑风暴、组织调研,挑选目前比较流行、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点,然后再共同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了这样一个“O2”的主题,得到了大会理事会的一致认可。所以说主题的确定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而是靠团队的力量。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我们观察到传统行业其实更需要从online到offline,网上的信息平台更需要跟线下服务结合,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用户体验是这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关键。通过“O2”这个主题,我们也希望学生们可以更仔细的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选题,而不是一上来就直接做应用。

记者:您觉得今年的大赛跟以往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钟承东:有很多变化。第一,规模、范围上的变化。今年全国有67所高校、199支团队参赛,并且首次吸引了香港两所高校前来参赛,这是一个突破。第二,赛制上的变化。以往的模式一般是先交互设计再视觉设计;但是这次我们要求先出产品的概念设计,这是一个综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以前我们大都是学设计的同学来参加,这次我们倡导更多有研发背景的同学来参加比赛,以此强调和加强项目的可实现性,我们也发现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跨专业、跨校合作。第四,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勇敢的尝试,叫“企业认领制”──DNA(韩国)、TCL、大众点评网等企业在初选阶段之后根据团队的选题方向,报告质量等因素,挑选认领的团队,并为其提供支持,帮助团队落实产品创意,帮助学生作品有更多走向市场的机会。我们作为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希望学生的作品能够跟企业的需要更紧密地结合。今年是我们第一年实行企业认领制度,希望明年有更多的企业能参与进来,给参赛团队更多的支持与鼓励。第五,对于进入六强的队伍,本次大赛采取面对面评审的方式;之前的评审一般是通过电话,评委和学生看不到,这次我们让学生和评委有一个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也让大家能看到、感受到这样的一个过程。

记者:刚才您是纵向来说UPA设计大赛的变化,那从横向上来讲,您觉得UPA中国的设计大赛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钟承东:第一,我们的大赛是纯公益性质的。我们不收报名费;我们的评委、指导老师、工作人员也都是无报酬的。第二,我们是唯一一个关注用户体验本身的比赛。目前所知的其他设计比赛尽管近些年也出现了更加关注用户体验的趋势,但大都还是停留在关注工业设计等领域。第三,大赛为企业输送了很多优秀的用户体验人才;举办过程中就有很多企业直接和我们联系,寻找这个行业的好苗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赛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记者:这次大赛最终结果即将揭晓,您此刻的心得感受如何?
钟承东:六强已经揭晓,四个奖项──最佳综合表现奖 (Overall Best Award)、最佳设计奖(Best Design Award)、最佳团队(Best Team)、优秀设计奖(Outstanding Design Award),花落谁家还要看这六支队伍的最终表现。顺便介绍下,大奖──最佳综合表现奖,是由DNA(韩国)公司提供,赞助获奖团队到韩国学习设计一周,包括机票住宿。我会去参加明天下午的一点半到五点半面对面评审。此刻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的,因为毕竟是之前筹划很久,已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很感谢大家为本届大赛的付出。我们的项目经理每周会和我进行远程沟通、发送项目周报,为大赛的顺利进行付出很多;顾问评委们在历时长达5个月的评审过程中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不辞劳苦,也为大赛的成功举办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自己其实也是个志愿者,我觉得为这样一件事情付出是很有意义的,我把大赛当成一个事业去做,蛮享受这个过程。

记者:这是个面向青年学生的大赛,您肯定和这些专业或行业的“未来一代”有过一些间接或直接的接触,您有什么样特别的体会?
钟承东:首先,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很幸福,有行业先行者的铺垫,有展现的平台,有一批人去引导,有更多的理论积淀的机会。而像我虽也是学设计出身,但经历过更多试错、失败,绕了很多弯路,过程中缺少引导的人。我在面试一些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发现他们对这块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理解,表达起来头头是道,可以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第二,我觉得对学生一定要鼓励。从已经工作的人的角度看学生,还有一些不足的。但学生将来成长的空间还有很大,即使现在有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去加以正面引导,而不是消极苛责。

记者:您能否具体说说目前青年学生在做用户体验设计时存在的一些误区,或有待改进的点?
钟承东:我们这次大赛会对评委做些访谈,评委反馈过来一些观察到的问题或看法。比如唯方法论的问题──什么方法一股脑都用上去,不管适合不适合;其实并不是说什么方法都用上去最终就会更有效。还有重研究、轻设计的现象,之前学设计的学生讲创意,讲灵感,注重设计的技法,但现在有些学生好像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一定要讲出大段理论、研究的成果;我在招人的时候,很多设计背景的学生不愿意做视觉设计师,认为视觉设计很低端,我认为这是很糟糕的,设计的目的还是为了最终呈现出来能用,流程图、研究报告再好,没有落到最终的视觉呈现,工作也是失败的。还有的作品往往选题很大,我希望学生们更多从生活小处着眼;考虑的方向可以是比较大的,但着眼和立足应该是更加深入、聚焦的。

记者:在提升作品的可落实性方面,您对明年参赛的学生有何建议?
钟承东:我个人觉得不光要靠学生的思考和能力,在当前教育机制下,学生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奢求他们仅凭自身去考虑技术可行性或商业模式的构建;所以更多地是要倚赖企业或社会的力量,帮助学生们把这些方案落地。一方面,我们在明年要加强倡导跨专业的学生的加入,还会在评审机制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另一方面,我们在今年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构建一个学生作品和企业需要相互紧密结合的平台,将和更多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借助外力去尽力推动和帮助学生的作品落地。

记者: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此次采访。我们的采访就到这里。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