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i Young是一名独立咨询师,是Rosenfeld Media的第一位作者,也是Adaptive Path的创始人之一。她专门从事产品、工序和商业策略方面的生成性研究。她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指对服务人群的思维、情感反应和指导原则的利用。她的心智模型图表法广为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大家认为她的方法是一个“可执行与可运作的”的工具,可以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去共同开发出更成功的工具和服务。Indi为很多不同类型的机构提供过咨询服务,包括新创业的公司、非盈利组织、大学和大型公司。除了曾为Johnny Holland和Scroll Magazine撰稿之外,她还为Rosenfeld Media撰写了多篇论文。她经常在行业大会上做演讲和主持工作坊活动。她还为Rosenfeld Media主持过公司内部的工作坊活动。
 Indi Young女士在大会主题演讲现场
记者:非常高兴能和您面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您个人背景的,用户体验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很多从业者并不是有意加入这个行业的,通常只是无意接触了这个行业或者是从其他领域转来的,您的用户体验职业生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Indi: 我的用户体验背景是计算机科学。我先是获得了学士学位,然后又读硕士,做了软件设计,一直在电脑科学领域发展。但后来我意识到如果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我可要一辈子写编程了。所以我决定做一次改变。逐渐的我发现人们在使用软件或者网站的时候总是会遇到界面操作问题,人们对界面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总是很大,我想我要在这个领域做点什么。虽然当时还没有用户体验这一说法,但是我做的工作,就是想帮助用户提升使用体验。
记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真的很幸运。 Indi: 是的,我从15岁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个实践型而不是理论型的,我一直都热爱解决问题。所以能做现在这一行,真的很适合我。
记者:随着我对用户体验行业的了解越来越深,我发现其实它的影响逐渐超出了界面设计和产品设计的领域,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您有没有相同的感受? Indi: 当然有。甚至在我整理车库的时候,我都会使用我的用户体验的知识重新组织车库的东西。 记者:“同理心”是您理论的一个关键词。您可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Indi: 这个理论的实质是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感受别人的感受,问自己“这种情况下我会需要什么呢?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也一样,把自己置身用户的角度,与用户感同身受才能有优秀的作品。
记者:您觉得同理心是先天的,还是后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呢? Indi: 我觉得这种能力应该是我们小时候可以学习的,但是这是大部分人都拥有的一个自然技能。少数人这方面的能力有限,但是也可以通过多倾听、多与人交流、耐心理解别人来逐渐提高。 记者:您最初创建心理模型是什么时候呢? Indi: 1993年的时候我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但现在的心智模型图我2000年才提出来。当时我在一个公司做项目,我想给他们展示供应商想要的东西以及公司在卖的东西之间的关系,我做了一些研究,把数据放在一起,形成了现在这个模型。到现在这个已经成了用户研究的关键词了,我感到很欣慰。
记者:那现在过去10多年了,您的方法论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Indi: 是的,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中间我跟很多团队很多人都合作过,从他们身上获得了灵感,加进去了很多思想。另外,我鼓励大家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都使用心理模型。虽然每个团队都不一样,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需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只要你重视数据,恰当使用心理模型,你总会有收获。
记者:2012年您有没有发现有很好的应用或网站在用户体验方面让您大吃一级? Indi:这个很难回答,因为我是个很挑剔的用户。每当我看到一个应用的时候,我都会想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更完美。我觉得我们的后代肯定称我们为“有耐心的一代”,我们现在使用的太多的程序和应用还非常慢,非常拙笨。我说不清楚哪个是我最喜欢的应用,但是我比较喜欢Mint。我喜欢它聚集那么多数据,可以让我对比其他人的数据。比如,我每个月在咖啡上的花费都可以跟其他人在咖啡上的花费做对比,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说到网站,我觉得人在与网站互动的时候,会对内容有理解和反应。所以你刚才问我最喜欢的网站是什么很难回答。因为我喜欢一个网站的时候,往往是因为网站的内容而不是设计。
记者:好,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让你选择一本书或者是一个网站,我们把它雕刻在钛材板片上永远留存,这本书不能是你自己的,你会选择哪本书? Indi: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也很难回答。我最近很快的翻阅了一下Nathan Shedroff & Christopher Noessel合写的一本书叫“Make It So”,用科幻小说的视角来谈界面设计。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值得收藏,还是推荐大家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