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介绍了云操作系统Gleasy的设计过程,展示了用新技术冲击旧需求,从而衍生新解决方案的设计思路,并总结了云操作平台的设计经验。 关键词:云计算,云计算特点,云操作系统,情境场景剧本 1. 引言 我们设计产品,是在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形式,为用户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用户的需求一直都在,可能会在不同的时期被挖掘出来,被不同的形式满足。而随着时间推移,对于同一个需求的满足形式可能会越来越高效、先进,比如对于用户听音乐的需求,满足的形式就经历了戏院、录音机、随身听、mp3的转变。这一切取决于设计理念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科技的进步。所有的设计都需要技术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用户体验设计传递的焦点是能够作为解决方案的虚拟新技术[1]。技术限制设计的实现,技术的进步却也带来产品变革的可能。 今天,互联网已经迈入了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厂商踏上这片云彩,并制造出更多的云,也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概念和强大的云计算技术。云计算能否带来用户需求更理想的满足形式? 2.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继大型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它摆脱了互联网时代的C/S(基于客户端)模式带来的对带宽、本地计算、存储等资源的瓶颈,每个用户既是资源使用者,也是提供者,由多个用户共同分担庞大的计算、传输及存储需求。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由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而来[2],是由规模经济拖动,为互联网上外部用户提供一组抽象的、虚拟化的、动态可扩展的、可管理的计算资源能力、存储能力、平台和服务的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聚合体[3],同时也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 云计算可以划分为软云、基云、平云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基云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把IT的基础设施作为业务平台,将计算力、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租给用户,用户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使用这些资源。亚马逊(Amazon)的弹性计算云(EC2)就是基云的鼻祖。 平云是平台即服务(PaaS),把应用开发环境作为业务平台,将应用开发的工具和接口提供给开发者,助其开发新的应用,并利用互联网和提供商来进行业务实现。谷歌(Google)通过其AppEngine应用环境向开发者提供平台业务,开发者必须采用AppEngine接口来开发应用。 软云是软件即服务(SaaS),是基于基云或平云开发的应用,比如saleforces.com提供的ERP服务。软云为用户省去了安装、维护、升级和管理造成的麻烦,也节省了机器的存储、计算资源,因为应用完全在云端由运营商管理。体验设计涉及最多的云服务,就是软云,因为有最多的个人用户在直接使用。

3. 云计算的特点 一切皆服务。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不再依赖或受制于基础设施、终端,而仅仅是租用并访问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4]。用户弱小的设备可以运行强大的应用,因一切繁杂的计算发生的云端,而这可以像水电一样被租赁。 永远在线。云计算的应用运行于互联网上,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获取服务。在线会变成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越是如此,用户越多的信息会“被在线”[5]。 超大规模。云计算将计算任何分布在大量的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执行,谷歌(Google)拥有的上百万台服务器,苹果(Apple)挥霍10亿美金建立的数据中心就是最好的例子[6]。 高可靠性。云计算具有超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重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用户的应用和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即使单点服务器崩溃,仍然可以通过部署新的服务器保证应用的计算的运转[6]。 4. 案例:Gleasy云操作系统设计 Gleasy云操作系统(gleasy.com)是一款基于云计算技术研发的在线操作系统,旨在帮助用户安排生活工作、管理文件数据和维护社交关系,系统提供平台能力和基础应用(如沟通、存储),同时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来为平台添加应用。产品的设计就是从典型的以新技术撞击旧需求,从而衍生新解决方案的思路展开的。以下是设计的过程实录: 4.1 我们的技术和初衷 我们看好和拥有云技术(项目研发组已经沉淀了一年),产品的发起人有一个模糊的产品共识,那就是用强大的云技术做一个跨终端综合平台,融合第三方开发者共同打造一个云生态系统,希望云计算具有的特点能恰当地运用到产品中,满足大多数人使用网络的日常需求,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接下来,就得把模糊变具体,把抽象的云技术固化成实在的产品。经过讨论,大家决定产品先以PC端版本研发上线,移动终端再后续跟上,至于为什么一开始就说要跨终端,其实大家都意识到跨终端才能发挥出云的更强大力量,解决更多因为终端切换带来使用问题,所以跨终端就成了一个愿景。 4.2 需求是什么? 前面都只是一个美好的猜测,项目还是得从分析研究开始,为后续的设计决策提供依据。 我们想满足大多数人使用网络的日常需求。那人们有什么需求是和网络有关的呢?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都可以和网络有关。那么,现在的网络应用,能足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吗?这当中用户有什么困难呢? 因为项目研发周期紧张,投入有限,我们放弃了用户研究的环节。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在文献调研、竞品分析、利益关系人沟通之余,对我们的目标用户及其需求进行了假设。云计算的特点几乎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既然我们做平台,用户群本来就是一个广泛的群体,几乎所有的网民都在我们最初的考虑之列,就像windows的用户一样,不分男女老少,而用户的真正类型是由平台上提供的应用类型来区分、引导的。所以我们大胆地假设我们的用户,是所有会上网的人。经过反复的论证,考虑到企业用户、白领精英对于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更适用于目前的云技术,考虑到前期对于第三方应用引入的类型也偏向企业、商务解决方案的运营策略,企业白领成为我们假设的前期目标用户,后续将围绕这类人塑造场景、展开概念设计,考虑平台的基础应用形态。也就是说,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我们暂时选择了以工作为突破口,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具化一部分的平台能力。但我们知道,平台始终是要面向更广泛用户的,所以视觉表达、实际操作上的包容、去精英化依然是我们的前提。 企业用户一般都有什么需求和困难呢?这成了我们下一步需要解答的问题。 经过文献调研和自身经验(都是白领背景)总结,我们发散了各种可能的场景、需求和痛点,最终梳理了工作当中对于项目管理、文件管理、社交关系三大方面的需求,又进一步可细化为进度、资源的安排和即时沟通,文件数据的备份、分享和协作,客户、同事、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需求。这些需求都实实在在存在,而且现在的工具并不能非常理想地满足这些需求,以致于造成用户的某些困难。比如,文件的备份,公司电脑的文件和差旅中笔记本电脑或者家里电脑的文件的同步就比较麻烦,用移动存储拷贝,不仅获取麻烦而且可能会碰到版本管理的问题,一不小心以旧换新,而云存储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甚至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协作修改一份文件的需求。

4.3 理想场景和功能确定 我们把需求排序归类,并寄托、串起在使用场景里,勾画出几个典型的使用场景,输出成情境场景剧本,这代表了我们设想的产品的理想使用情境。如图3,是其中一个场景。


图3 情境场景剧本-一说(即时通讯)
通过场景剧本的描绘,我们进一步梳理了需求清单。接下来,我们用集体速写法(Group Sketching),发散满足需求的形式可能有什么?再对各种形式进行筛选评估,这就是功能、数据清单的确定过程。我们确定了平台形态和即时通讯、动态名片、云存储、OA信箱、应用商店、用户空间管理等系统级应用。

4.4 界面设计 功能和数据确定了,接下来就是信息架构、界面框架、主任务流、细节设计等一步步设计了,在迭代反复的过程把界面打磨得更加合理细致,也使我们对产品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因为项目时间较紧,从细节设计开始,研发已经启动,边琢磨细节,边交付开发。图5、图6是部分的界面截图。



4.5 项目经验 产品最终顺利上线,研发当中的挫折和满足成了一道美好的回忆,接下来就是迎接市场考验了。在项目告一段落后,设计师们开始总结经验,除了把过程中逐步归纳出来的设计约定、模式整理成Gleasy风格指南外,还总结了对云平台(平云、软云面向用户的部分)的一些设计建议,如下: 一、 善用云的特点,为技术找到落足点。 超强的计算、存储能力和跨终端是最显著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结合用户的需求,就能设计出许多有价值的应用。比如存储能力,云的存储空间巨大、文件获取速度快、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获取,各种备份同步工具、存储工具就能以此设计。再比如跨终端,公司和家里的电脑都能获取同一份办公文件,甚至在线编辑,在线查看、编辑办公应用有了存在价值。跨终端不仅是跨电脑,用电脑也用手机收发邮件,早已得到广泛应用。 二、 借力而不是孤立。 用户的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或者用户的多个目标可能是延续的,我们提供给用户的功能也不能割裂地进行设计,而应该拉通考虑,特别是在设计平台的时候,我们平台提供的系统应用,就是基于这种思路逐个确立的。比如用户存储文件的需求,乍一看,好像提供一个存储应用就足够了。但深入考虑,就会发现,存储的文件,需要获取,获取需要预览,预览可能编辑,编辑后可能分享。这就需要出存储之外的能力,比如各类基础文件的阅读、编辑应用,分享的应用。所以说,用户的需求是连续的,应用之间也就得是互通的。 5. 总结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的新潮流,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云应用涌现,同时也为用户体验设计带来更多契机,就像苹果把各种已有的触屏技术汇聚成iPhone一样,我们也终将为云技术寻找各种落脚点。 致谢 感谢卓望数码的钟承东先生,带我入行,一直给予我指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Marcela Machuca.Designit:Service Design to Improve Client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设计管理.04 [2] 赵华.王海阔.移动云计算综述.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 [3] Ian Foster. 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EB/OL].2008.11.12 [4] 尹小明.基于价值网的云计算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5] Kevin Kelly.技术元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6] 武星.王旻超.张武.李青.云计算研究综述.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2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