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时尚栏目 → 正文
响应时代的召唤——523中国美术馆潘鲁生当代民间大展回顾
作者: 设计.中国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2年5月24日

五年前的今天,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之际,《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围绕“当代•民间”这一主题,分别展出了当代民艺学者、艺术家潘鲁生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精神指导下创作的民艺文献和当代艺术作品,展现了一个新时代艺术家的文艺创作精神。

七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创作指导思想,这一振聋发聩的号召指引了一代代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回顾以当代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理念为研究学习对象的《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它在多元文化盛行的历史时期举办,不仅展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指导思想的实践成果,也显示了“双百方针”的勃勃生机,实现了当代艺术与民众艺术的对话,呼应了时代的召唤。

展览的当代艺术部分,展出了潘鲁生运用民间元素创作的彩墨艺术、纤维艺术以及装置艺术作品共计80余件。其中有2006年10月潘鲁生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四个一批”文艺界人才采风团,赴新疆考察时创作的表现少数民族文化及西域风情的《彩墨新疆》系列作品,体现了继承传统与开放创新的艺术思想。《鲁班线•天地》和《灵动》两幅作品把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与传统中国绘画的“写意”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被意大利文化中心选送参加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展览的民艺文献部分,包括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田野调查乡村采风、创建民艺博物馆、关注农村文化产业、倡导民间艺术传习、学术研究及活动六个部分,共展出文献资料达20余万字、图片600余幅。文献展不仅是对潘鲁生民艺研究工作的梳理与总结,也是一个阶段以来潘鲁生所带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团队,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发扬方面的学术思想、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全面展示。

潘鲁生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泰山学者艺术学岗位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和实践《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在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植根民间、深入乡村,从民间元素中探索和寻求中国文化精神。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走访了30多个省和市、300余个村落、500多名艺人,发掘手工技艺120余项,收集民艺藏品30000余件,整理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潘鲁生对民艺研究的执著和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不仅是对学术研究的全情投入和个人心性的真实写照,更体现了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关注生活的人文情怀和学者之风。

《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的举办成为一项文化盛事。中央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和首都及其他各地文化界、教育界、学术界、美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冯远、冯骥才、靳尚谊、李存葆、周伟、张鑫、范迪安、向云驹、娄师白、袁运甫、周韶华、宋雨桂、邓福星等三千余人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展览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北卫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装饰》杂志、《美术观察》杂志、中央电视台网络电视、人民网、世艺网、雅昌艺术网等来自中央及全国各地的近百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采访报道,其中有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各大媒体均以大篇幅详细报道了展览盛况,有媒体对展览进行了系列报道。

今天重温《讲话》精神,回顾《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对于《讲话》精神的实践,我们再次确信,只有与人民同行,响应时代的召唤,艺术创作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开幕式


潘鲁生介绍创作理念


观众参观《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

附:学者评价

人的才华多种多样,潘鲁生的奇妙是多种才华集于一身,艺术的、学术的、管理的、教育的。他没有浪费自己的这些天赋,而是执仗其才,倍加努力,于是在诸多领域中建功立业,开花结果,成绩卓然。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的作品不止是一个民族艺术符号,而且是一种生动的、通用的、现实的、国际性的艺术语言……的作品是和材料的短兵相接,不是对效果和漂亮形象的追求,而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原始的创作冲动中,抽象与具象互相联系和碰撞,形成一种完全的、带有深刻诗意的追忆性的融合。

——温琴佐·桑弗(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

丰富的民间调研和学术研究的经历,给了潘鲁生创作的激情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使他的系列画作成功融合了当代精神与民间元素,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意蕴的,具有独特艺术观念和语言的作品。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鲁生的作品,那些从皮影、民间年画中转换而来的彩墨、纤维艺术等样式,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材料的转移,而是经过抽象了的传统精神的转换,保留着的意象是观者进入作者世界的可靠指向,它让人去认识现在的存在。

——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看这批画时,虽然找不到故事,找不到情节,找不到画面的主角,甚至也找不到作者的立意,但是却能让人从五色氤氲中,想起曹县的纸扎、河北的风筝、虎丘的戏人、或是杨家埠的年画,甚至还有乡村阡陌的戏台上那舞动了几百年的令旗华盖,凤帔龙蟒,还有嘶哑的唱腔、敲破的锣钹……没有长期深入的追寻体味、心随意属,也是不容易到此画境的。

——许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叶素雅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