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Kathrin Polikeit(Hfg Offenbach)

sushi:中国设计对于多数德国设计师而言或许相对陌生。作为开场白我们想请您用几句话概括当代中国平面设计。 毕:中国对平面设计的认识最多只有20年的时间,它很年轻。在中国什么都在飞速发展,平面设计也不例外。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增多,中国平面设计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sushi:30年来伴随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社会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土壤和空间? 毕: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市场经济和设计需求日益增加,给设计行业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商业空间。制造业的优势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比如: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已经为设计师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条件,今天产业依托给设计师提供的条件让很多欧洲设计师都羡慕。并且我们的对外交流不断增加,不象过去那样信息闭塞,拓宽了我们与国外同行的联系和相互了解。
sushi:如今,社会和客户对于平面设计的认知度如何? 毕:很多人还不了解平面设计。在大城市稍好些。不少人将其和广告业联系在一起。一些客户对其理解较为简单,有的甚至把平面设计与建筑或室内设计平面图纸混为一谈。 sushi:作为经济因素之一,设计业和广告业在当今中国的地位如何? 毕:设计业不如广告业,设计公司普遍要小很多,产值也小。广告业更像商业机器,规模大,可以集团化作业,创造的产值也非常大,价值显而易见,普通人对其的认知度也较高,地位似乎更被重视。 sushi:已经成为出口大国的中国,距离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出口大国还有多远? 毕:出口大国是加工制造业的出口大国,离创意和文化出口还远着呢。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很清楚这方面的距离。
sushi: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是否能折射出社会文化和社会变革方面的时代信息?如果是的话,您觉得譬如有哪些方面? 毕:还不能完全折射社会文化和变革的时代信息,中国的设计应用和普及还很落后,处于满足功能需求的初级阶段。平面设计在中国还不是主流,如果有,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审美。
sushi:您是否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平面设计传统的国度?对于自身的设计传统中国设计师给予了多大程度的挖掘、认识、并于之受益? 毕:当然,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各个时期都创造出了丰富和特有的文化、艺术及美学,只要有思考的设计师都会从中受益,并且找到自己的价值。而平面设计只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平面设计放在文化这个大范畴里发展,更需要继承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许多精髓部分,而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sushi:一种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设计语言,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是否重要? 毕:非常重要,全球化更应该有自身的文化属性,只要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上创造出启发未来的设计,并且被国际观众接纳就是好设计。当然我也认为很多设计不需要刻意区别西方设计,比如:汽车、电脑和很多数码类产品。因为今天的全球化让我们很多方面已经没有差异。 sushi:中国文化有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好比人们从中国画中所易于察觉到的。您认为当代的中国平面设计是否也具备这种力量,能由内而外地使人察觉到她的中国出处? 毕:艺术更具有精神特质,设计则不然,它首先具有功能性,并且为人服务,为受众服务,我觉得不需要刻意去验证或察觉她的中国出处。

sushi:在您个人及很多中国和日本的设计师作品中,汉字是被表现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汉字有哪些独特之处吗? 毕:汉字首先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我们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汉字具有视觉符号象征。汉字的造字发明和起源就是完美的设计,汉字讲会意、象形等,用设计来看好像就是IDEA和图形,是视觉传达的最好表现,汉字有很多字都有生动的故事。汉字的变化以及它的书写形式,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生生不息。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吧。
sushi:人们常说汉字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为何与此关联的传统汉字版式形式在中国大陆没有得到广泛地继承和发展呢? 毕:汉字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次变革,好像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也曾经引起过大讨论,主要是汉字要符合科技的进步需方便使用,简化汉字就是这个目的,另外也从人体学方面分析了横向阅读比竖向阅读更为合理,我认为有积极的发展意义,当然中国的文化革命让我们产生了很多方面的文化断层,现在尤其让我们觉得丢掉了太多的好的传统,汉字因为他的特殊性就应该具有特别的版式形式,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中国目前的应用科学还比较落后,比如汉字字体的研发和技术运用等等,当然这也给未来的设计师们留下了机会和空间。
sushi:平面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何在,他们可以互为一体吗? 毕:平面设计是实用的艺术,艺术是完全的自我表达,不完全一样,但可以互补相通。
sushi:您或许也能成为艺术家,为何选择了平面设计师作为职业?您有和艺术家合作的经历吗? 毕:起初我也有成为艺术家的理想,选择设计师作为职业是为了解决工作和生存问题,当然今天来看设计和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的朋友和同学,很多都是当代的艺术家、评论家,建筑师,我和他们的合作很多,有时是为他们做设计,有时共同策划一个活动,有时纯粹是朋友的交流。
sushi:您是否认为设计对于社会同样具有影响作用?如果是,影响的方面有哪些,程度如何? 毕:如果泛指设计,它对社会的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设计在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如: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等,相比之下平面设计作用较小,就象2006德国世界杯LOGO不好并不代表世界杯不成功。平面设计有时就像油、盐、酱、醋不能当饭吃,但缺了没味。
sushi:对您个人而言,哪些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毕:独特创意,别致和新颖,眼前一亮并且过目不忘。当然,传达信息准确尤为重要。

sushi:中国的设计客户们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对设计有些什么要求?对他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毕:首先,客户们总是想少出钱多办事,或者少出钱办好事,而设计师们总是强调,好设计带来好生意,好生意需要好价钱。其次每个客户要求都不一样,但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能给他们解决问题和带来价值。当然许多客户在看重价格的同时也看重设计品质,以及设计的附加价值和项目的长期影响。 sushi:他们给您的要求是否每次都细致周全?您会为海外客户服务吗? 毕:实际上他们给我们的要求经常是很笼统的,需要我们不断与客户沟通并提出要求,往往我们提供给他们的比他们想像的更多更好。我为一些海外品牌在中国的设计推广服务,如Milliken Carpet和NIKON等,准确的说是为海外客户的中国销售商服务。
sushi:在中国,广告客户和平面设计客户之间有区别吗? 毕:总的看有区别,但在中国分工还没那么清楚,什么性质的事都会有,比如我们不是广告公司但也会做到一些有广告需求的客户。
sushi: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的成立动机是什么?什么是协会所要扮演的角色?您为何选择同时为协会工作? 毕:就是为这个行业建立一个专业组织,不被边缘,创造价值和引起重视。协会旨在展现杰出的设计成就,鼓励和促进专业创作和探索的学术精神,推动社会对设计的关注和平面设计的发展,促进国际间专业机构的学术交流。它起到行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为设计师争取利益,并且影响政府和参与设计政策的制定。深圳成为联合国设计之都城市和深圳在2009年立法通过每年12月7日为创意设计日,以此来重视创意设计,这都是设计行业协会和设计师与相关部门推动的结果。同时政府也意识到创意设计会成为未来城市的创新发展动力。深圳的平面设计协会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非牟利的组织,我的成长经历也受益于有这样一个专业组织,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也在鞭策我,这个行业要能有好发展,就是给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创造一个好环境,实际上我们也是在为自己施肥培土。
sushi:协会对会员有哪些要求?入会需要有哪些前提? 毕:入会的唯一标准就是专业水准。每年由专业委员会进行评议才能入会,会员来自全国各地120多人。今年申请入会人数有四十多人,批准了十三人入会。
sushi:在多数中国的设计学院入学考试中至今仍然把写生素描和水粉作为一项主要的考试科目,这样一个考试科目的价值何在?您对此有何看法? 毕:没什么价值,现在考设计类大学的人可能不清楚设计是什么,只是为了能上学,毕业之后也不一定做设计。入学考试科目的制定20年前差不多就是这样,有一些学校做了调整,在中国好多事都得慢慢来才行。其实很多人都看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没权利改变。
sushi:您又如何评价中国设计教育的整体现状呢?有需要变革之处吗?如果有,您觉得是哪些方面? 毕:多数学校是一塌糊涂,中国设计教育在招生、扩招、师资、设计课程等一系列环节上可能都存在着问题,要变革的地方很多……
sushi:中国的设计教育似乎仍一如既往地重视包豪斯,您个人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毕:只知道包豪斯,说明知识更新慢。
sushi:中国是抄袭和模仿之国,是吗?您同意西方人在此问题上的批评之声吗?如果的确如此,您觉得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何在? 毕:这是对创造者的亵渎和不尊,应该扼制和声讨。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并且不择手段再加上没有监管。

sushi:显而易见,中国人是抄袭拷贝的最大受害者。对于设计同行之间的此类现象,设计师们有哪些个人保护的措施?中国人如何看待知识产权?在抄袭和拷贝的问题上深圳平面设计协会能做些什么? 毕:是的,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也不敢投入巨资开发新产品,有时甚至连新产品的发布会也不敢举行,因为结果往往是高投入的研发成果被轻易仿冒,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已经极大地遏制了我们自身的发展。深圳平面设计协会联合深圳知识产权局及相关部门组织建立了一个设计作品知识产权备案系统,为原创的设计提供了一份保障。目前来看,平面设计相比工业产品的设计要好些。首先作为设计师内心都是以抄袭别人的作品为耻,甚至怕有别人的影子,但是在利益面前很多企业就把握不住了。 sushi: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独身子女政策,未来的中国设计师主体将多数由独身子女组成,您怎样看待这个群体?对他们的作品做何期待? 毕:设计师需要用作品说话,可能与是否独生子女没关系。我们指的常是80后、90后出生的人群,他们成长的环境因为社会的变革带来一些改变。但我并没有把他们视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群。
sushi:您觉得中国的平面设计还有哪些发展趋势?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毕:无法预计趋势,但作为平面设计师要向多领域和跨界方向发展,设计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创意产业这个词在中国很热门,到处被追捧,许多地方也建设了相关的产业园区。但中国创意产业还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实质发展。
sushi:我们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能否在未来赋予设计师和创意产业在沟通领域中更丰富的内涵? 毕:创造新的流派和风格是设计师的价值所在,这不会因为全球化的进程而改变,总会有新的流派和风格诞生。而这些变化可能是因为受到某种文化背景的启发,或依赖于新的技术。
sushi:您对德国平面设计有怎样的印象? 毕:德国是设计最发达国家之一,很多作品都是我喜欢和熟悉的,在我初学设计时就有很多著名设计师我非常喜欢,如:Gunter Rambow, Pierre Mendell, Holger Matthies, Uwe Loesch等等。后来很多年轻一些的设计师我也很关注。严谨、逻辑、诙谐的印象都有,不但是平面设计,德国的建筑和产品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
sushi:德国设计师从中国设计师那能学到些什么? 毕:要问德国设计师。我觉得不一定是学习什么,而是可以来中国了解这里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当今中国,设计和创意有很多介入的可能,机会很多。而了解中国的文化,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设计。
sushi:中国设计师从德国设计师那能学到些什么? 毕:也许是对待设计的思维方法, 也许是对待设计工作的态度, 也许是为了抵制不好的设计,10个设计师联合起来用设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 也许还包含严谨的态度,诙谐的幽默和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或者可能不是设计,是生活等等。
sushi:本期sushi的主题是"新",最后我们想知道您是如何理解"新"的? 毕:中文解释是:第一次相见为“新”,我肯定sushi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许是观念,也许是形式,也许是一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期待sushi。
《SUSHI》杂志:http://www.adc-sushi.com/de/home.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