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平面资讯 → 正文
“在视觉感知以外…”中德新媒体艺术交流展成功举行
作者: 视觉同盟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10年9月21日

[视觉同盟记者北京报道] “在视觉感知以外……”中德新媒体艺术交流展2010年9月18日在北京草场地美术馆隆重的拉开了帷幕。

本次展览汇聚了德国萨尔布吕肯美术学院11位新媒体艺术家(其中包括3位华人艺术家)的作品。据主办方介绍,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欧洲也是非常新锐和前卫的,作品从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各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空间以及社会的认识和体验。也为全球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记者,参观完展览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德国在新媒体艺术方面发展的超前,同时带给中国艺术家的更多是借鉴和参考。

主办方还透露,将举办更多的促进中德艺术家交流的展览和文化活动,也将通过展览举办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相关活动正在策划之中。

参加本次展览开幕的嘉宾除了众多的艺术媒体以外,还邀请到德国萨尔布吕肯美术学院教授Harald Hullmann、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 李帆教授、北京草场地美术馆 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 孙连刚等嘉宾为展览致辞。

展览将持续到9月26日,欢迎广大艺术爱好者光临参观。 


德国萨尔布吕肯美术学院教授Harald Hullmann(左)致辞、展览策划人 谭亭(右)


北京草场地美术馆 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 孙连刚 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 李帆教授 致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排队观看新媒体艺术作品视频


Harald Hullmann教授与观众交流

-------------------------------------------------------------------------

“在视觉感知以外……”中德新媒体艺术交流展
“Lass die visuelle Perzeption ausser Acht” chinesisch deutsch neu Medien Art exchange exhibition

展览介绍:

新媒体艺术大师罗伊·阿斯科特为这种理论研究说出了一个路径:“网际网络、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智能型软件、虚拟实境、神经网络、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的兴趣,不仅关系到人们作品的创作与流通,也关系到艺术的新定义,关系到‘出现’美学(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动性、联结性和转变性。‘出现’美学取代了旧式的‘外形’美学(AESTHETIC OF APPEARANCE)——后者只关心物体的外观和某些具体的绝对价值。然而新的‘出现’或‘形成’美学(AESTHETIC OF COMING-INTO-BEING)则试图透过科技文化的转化演变技术,与世界中看不见的力量形成互动。”(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访谈录)在新媒体技术革新与应用的展示方式所呈现的新艺术作品,即展示了艺术的精神,又能刺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与应用需要创造而创造最完美的形式就是艺术的力量。当今的艺术范畴早已超出了传统艺术的边沿,外溢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代艺术实际上与实用性构建已经难分彼此了。

参展艺术家们曾毕业于萨尔布吕肯美术学院,并且长期占据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前沿,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作为2010年北京双年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不仅为观众展示了德国当代新媒体的艺术理念,更具有对新媒体艺术在学术上的深入探讨。展品展现了作者们纯净的创作态度。风格轻松幽默,看似游戏,却是以极为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德国艺术界在对公共空间艺术研究领域里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品涉及了数学、哲学、心理学、机械制造等多方自然科学,打破了艺术只是视觉艺术这一固有的概念。这也是此次展览主题所要探讨的,艺术在以视觉感知为目的概念以外,其可能性将远远的超越这一概念。

展览序语

各个肤色的人类都有一个很类似的谚语——“眼见为实”。是说:只有看到事物,它才是真实的存在。真象与观看被意外的链接在一起了,这意味着事物的形象或者说外部形态就是事物的结论——我们所见便是结果。是这样吗?

人类的社会从没有像今天一样繁乱复杂。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有形到无形、、、、、、这一切对于真实意味着什么?它们对我们的判断又意味着什么?我们看见的就是结果吗?

交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还在蛮荒时代,人们能通过各种方式交互着极为丰富的讯息,建构并理解着这个与我们共生共荣的世界。然而,语言的产生使这一切被分割条析,人们的认知、理解、甚至连梦想都不得不通过——语言来建立。于是,自由交互的本能竟慢慢地退化,从而变成了一种奢望。

在当代,人们看到了比自己先辈们更多的东西,思考了比自己前人更宽广的命题。传统艺术单向度的展示和交流,在新环境下疲于应付、茫然失措。与以往相较,新时代的人类在本能的交互式认知层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们正在寻找新的契机。

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的思考、技术、知识架构和认知方式在深刻的被改变着。数字多媒体艺术在当代建立起的交互式交流和共享讯息的平台,早已经通过现在无往不利的技术濡染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并凸显出前所未有的互动方式。远古交互的本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离我们如此的近。人类的艺术将通过新的形式交流、互动,同时技术也因为这种形式而改变着自己的建构方式。我们将于“本能”融为一体。

此次展览主要由德国萨尔布吕肯美术学院S_A_R项目工作室成员谭亭策划,并得到了亚洲艺术基金会、草场地美术馆的大力支持以及北京斯丹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策划协助,邀请了来自中国德国的年轻新媒体艺术家十余人,分为视频 装置 绘画三部分展出。展品风格轻松幽默,看似游戏,却是以极为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德国艺术界在对公共空间艺术研究领域里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此次展览主题所要探讨的,艺术在以视觉感知为目的概念以外,其可能性将远远的超越这一概念。

策展人:谭亭 德国萨尔布吕肯美术学院 S_A_R 艺术项目工作室成员

主办单位:亚洲艺术基金会 草场地美术馆

参展人员:

中方:谌力(留德)睦琏  谭亭(留德)
德方:Barbara Herold   Caroline Streck   Julian Bergheim   Lena lieselotte Schuster   Mert Akbal   Maria Margarethe Drexel   Malgorzata Sztremer   Martina Wegener 

展览地点:北京草场地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0年9月18日-9月26日

(责任编辑: art2000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