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CG·动画理论与教程 → 正文
日本动漫业的成功与危机
作者: 刘琼 来源: 深圳商报 时间: 2008年11月21日

日本动漫作品对亚洲乃至世界动漫业的影响可谓巨大,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日本动漫业近年来也频频爆出资金不足、产业链不完善、人才流失等问题。近日,著名旅日漫画家周中华就日本动漫业的优势和所处的困境等问题接受了深圳商报独家专访。周中华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自1988年起旅居日本,并在日本东京等地举办过十几次漫画展和水墨画展。


今年8月上映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票房突破100亿日元


日本动画作品《千与千寻》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日本动漫为何大获成功

原因一:作品文化元素丰富 引发无限想像
“好的故事,好的创意在日本动漫走向发达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周中华于1995年起担任日本漫画巨匠植田正志的助手。多年的漫画从业经历,让他不得不佩服日本漫画创作的想像力之丰富。 “日本漫画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发挥作者的想像力,满足各个年龄层读者的需要。”在日本漫画学院,学校除了教学生美术方面的基本功,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看棒球等体育比赛、看各种影视作品和文学名著,甚至还硬性规定学生至少要看50本以上的名著,并写出有关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读后感,通过这种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支撑创作过程中天马行空的创意。
此外,日本的动漫作品一般将主题隐藏在丰富的剧情和画面当中,让观众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去发现作品的潜台词和画外音。因此,观众主动地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他们在发挥想像力的观赏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品的竞争,其实是创意的竞争。有创意的动漫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更有力地占领市场。”周中华认为,日本的动漫作品之所以广收欢迎,与其无处不在的想像力和融贯中西的文化元素紧密相关。

原因二:市场与创作人员的良性互动
此外,为了培养自己的作者,无论是报纸还是各种漫画杂志经常会举行各种比赛,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动漫方面的比赛,比赛的项目细分到人物、背景,甚至连背景中的房子、风景等都能成为比赛主题。参赛者的作品通过报纸、杂志等刊登出来,在严格的市场调查中,获得读者喜爱的作者才能留下来。“这种方式,既能够激发作者的想像力,提高从业者的素质,还有利于市场调查,满足读者的需要。”周中华说,这样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原因三:漫画与动画相辅相成
“故事漫画往往会成为动画的先头部队。”周中华说,好的故事漫画往往会在报纸和杂志上连载,在拥有大量的读者后就会改编成动画作品。如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经典漫画《风之谷》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在拍成动画电影之后备受欢迎,被誉为史诗般的巨作。“动画作品直接采用漫画的人物形象,就好像是漫画中的主人公变活了一样,漫画的读者群很自然就成了动画作品的观众。这种漫画与动画之间的良好互动是日本动漫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日本动漫行业的危机

随着三维时代的到来,在二维时代风光无限的日本动画也开始出现了种种危机。周中华认为,资金运作瓶颈是日本动漫业遭遇的最大问题。此外,从业人员收入低、人才流失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动漫作品制作周期长,资金投入高,风险大。如果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其后果不堪设想。”周中华说,目前日本约有400多家动画工作室,大到有着150多名工作人员的吉卜力工作室,小到只有两个人小型动画作坊。但大部分工作室主要依靠作品的票房和售卖版权来维持运营。“在三维时代,他们无法筹集到动辄上千万的创作资金。”周中华告诉记者,日本的动漫工作室的管理人员偏重于关心作品本身而不是利润空间。有些动漫工作室一次性将作品卖给电视台或玩具商,当玩具商和电视台从成功的动漫形象上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工作室微薄的收益则无法支持大资金的三维动漫制作。

(责任编辑: yimei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