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CG·动画理论与教程 → 正文
关于当前我国动画教育的思考
作者: 中国动画学会副秘书长 李中秋 来源: 《中国动画》杂志 时间: 2008年10月30日

关于当前我国的动画教育,我想分这么几个层次谈谈。

一、我国动画教育的简单回顾

我国动画教育起源于1952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动画专业。在这里培养出阿达(《三个和尚》导演)、严定宪(《哪吒闹海》导演)、戴铁郎(《黑猫警长》导演)、林文肖(《大闹天宫》原画)、胡进庆(著名剪纸动画导演)等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和一大批活跃于中国动画舞台的中、青年动画导演,如孙立军、胡依红、李捷、李建平等。

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华山美术学校定向培养了一批动画人才,开创了中国动画职业教育的先河。当年的负责人就是今天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张松林。而《宝莲灯》的导演常光希、《西游记》总导演方润南也曾就读过这个班。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培训班的毕业作品就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动画短片《没头脑和不高兴》,至今仍是经典之作。

2000年成立的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2004年在校学生达到4000多人,超过日本著名的代代木动画学院,目前已是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动画学院。其师资方面,云集了包括常光希、马克宣,邬美坤等一大批著名动画家和动画教育家。同时还引进了一批动画和美术的外国教授。

2001年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以高科技为特色,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为方向,成立动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较高综合素质的动画人才,同时还根据媒体技术的发展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纳入教育体系。

2004年12月,上述三所动画学院和著名的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一起被国家广电总局设立为国家动画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山西太原的广电总局管理干部学院,开展动画教育也近二十年,目前中央电视台、上海美影厂等很多著名的青年导演、制片、策划都来自这里,可谓桃李满天下。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动画教育以烽火之势席卷全国。根据2004年中国动画学会年会的最新统计,我国大专院校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总数已经达到171所,这其中还不包括各企业的职业培训和社会上的动画培训班等。

然而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我国的动画教育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泡沫化的趋势。不经认真调研,不考虑本地资源,不具备办学条件,甚至在师资不足的条件下搞动画教育。更有一些不负责的个人或团体,竟然不顾动画发展的现状和经济规律,而根据有关部委的指导性目标和中国电视台数量外加主观系数,牵强附会地算出所谓“25”万的人才缺口。而这个数字竟成为很多院校成立动画专业或院系可行性分析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动画教育的终端市场,即动画人才市场并没有这么大的质的飞跃。动画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远低于其他行业,局部地区还是负增长。目前动画的在校学生总数已经接近全国动画从业人员总数,而且动画公司的人才结构中,大部分是制作人员,由于企业成本和实用性的要求,是从中等教育中吸收的美术人才,定向职业培训出来的。其工作内容也是动画加工的低技术、低成本的重复劳动,知识结构和目前的动画教育内容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利益使然!院校需要效益,领导需要业绩,教师需要待遇,舆论需要新闻,会议穴头需要概念和会议收费。然而在大家共同的利益背后,则是学生的前途和其家长多年的血汗和希望有可能成为泡影。

 事实上,目前国内动画教育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动画行业的发展,产生新的技术、新的概念也给动画教育带来误区和盲点。

二、当前动画教育的主要问题

1、对动画概念认识不清。有些院校以CG、多媒体代替动画教学内容。CG 是COMPUTERGRAPHICS 的缩写,意指计算机图形艺术。主要是通过电脑软件(三维/特技等)创建视觉效果,如特技、仿真和动画。而动画是以创作为核心的“讲故事”。事实上CG 和动画的关系是:CG可以是动画的一种可选工具,动画和广告、片头、特技等CG 艺术是完全不同的流程和作品。可以看出:以三维CG技术代替动画技术教学,无异于用教文字处理软件代替教授文学艺术。

2、师资不足。动画作为专业教育在短短几年迅速膨胀,师资力量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动画公司中很多人进入到动画教育。动画行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以言传身教为主,教育体系和知识结构都不够完整,动画从业人员进入动画教育体系还需要一个理论提高的过程。

3、教学条件较差。有的院校投资不足,或出于利益追求,连起码的线拍动检设备都不具备,更不要说动画实现的完整流程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就靠输送到动画公司去实习,而实习的动画公司又多数是动画制作公司,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规划人员自身不懂动画专业或不懂动画教育,造成专业设置上美术专业基础课外加三维动画软件培训班,或者是动画制作公司的作业流程。

5、教育定位似嫌模糊。不了解动画行业情况,特别是人才需求情况。盲目克隆动画教学计划,动画实用人才的市场定位,却照抄北京电影学院培养艺术导演的教学大纲。

 面对动画教育背后的近万个家庭的期待,我们必需重新思考我们动画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细节。指明他们的就业方向,并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社会责任。

三、我国动画教育的出路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动画艺术也正在经历一个媒体革命的重要时期,如同从电影动画到电视动画的革命一样。动画目前进入到互联网和移动媒体领域,将给动画从形势到内容到产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动画也从一门艺术形式向一个数字内容产业转变。动画产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将改变目前动画的就业状况。这就是我们的“泛动画”领域,它是包括网络、移动性新媒体动画、多媒体技术应用、游戏、教育软件、智力玩具、电子出版等一切需要或可以利用动画技术的领域。我们有理由乐观地预见,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泛动画”领域的人才需求,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教育规模,或许25万也未必能满足。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泛动画的知识结构,和我们目前基于电影电视的动画艺术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也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育方向和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泛动画”的发展方向和知识需求进行调整,人才需求将取决于人才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索出路——

1、调整知识结构。从目前单纯动画的艺术教育,转向动画的应用教育。根据人才市场的走向,调整知识结构。数字内容产业是媒体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未来动画技术中,媒体技术不可或缺。而面向相关行业就业方向的培养,更需要交叉行业的专业知识。

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根据目前动画师资匮乏的现状,及时给学生开设教育心理学等师范课程,并从师范大学请来教育专家调整课程体系,其结果达到了很高的毕业就业率,相当一批学生被各院校吸收为专业师资;中国传媒大学在动画学院教学基础上开发的动画专业游戏方向也取得了成功。

2、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艺术底蕴,培养通用型人才。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艺术素质,其学生的动画作品在国内外动画节上多次获奖。而这种综合素质的成果,是学生在各种就业机会面前成为抢手人才。

3、针对动画媒体的发展走向,培养新媒体动画人才。如前所述,动画在媒体革命中经历了电影、电视、互联网,目前刚刚开始向移动媒体方向发展。每一次媒体革命对动画从产量、内容形式到行业规模、人才需求都会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一点从电影时代到电视时代,动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的产量规模上都可以验证。目前众多的无线内容服务商在极力争夺动画内容市场,但移动媒体上所适需的动画和我们当前的动画内容,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差异。

4、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动画是文化内容产业,形式和工艺则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核心价值是艺术创作。未来的动画无论怎样发展,创作的价值比例只能越来越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漫画作为动画的原创阶段,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将是重要的就业、创业渠道。

5、延伸开发动画的高端和低端教育产品。目前动画的艺术理论研究、动画的媒体传播、授权市场开发和管理、制片管理等基本上都是空白,而这些人才都是动画产业所必需和急需的。

6、生产、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利用人才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据悉,一些动画学院正在筹备动画生产基地,直接扩大动画就业市场,并以高素质的动画队伍,开创动画产业。而游戏开发、多媒体制作、教育软件制作等新领域也将在教育领域开花结果。而这些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又将会推动动画教育的良性发展,也将使动画教学更加符合动画产业的发展。

当然,以上讨论的是针对动画应用人才的培养教育问题,动画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还是要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经验。只是应当按照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决定培养方向及相应人才的比例结构,以避免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保证动画教育和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针对动画教育的发展速度和状况,中国动画学会成立了动画教育委员会,曾先后多次召开研讨会,并于2004年开设了动画师资培训班,解决了一些院校师资的燃眉之急。同时中国动画学会还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于2004年9月在长春召开了国际动画教育论坛,促进动画教育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多数动画专业院校加入了中国动画学会的教育委员会。据悉,2005年教育研讨会也即将召开,动画教育的专业设置、师资标准等问题有望逐渐规范。

(责任编辑: yimei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