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支持各种创新位置的用户研究的特征 研究特征语义是由Jay Melican(2000)提出的用户研究分类图形维数发展而来,并结合了Aldersey-Williams, Bound和Coleman(1999)以及Sanders (1992)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增加了大多数访谈对象所提及的与设计支撑相关的重要尺度(使用用户研究的设计程序的要点)和研究方向(生成的vs.评价的)。 下面对所有创新位置下使用和执行的用户研究的特征在的进行语义比较,比较范围包括设计支撑、研究方向、研究结构、分析角度、概括程度、收集方法和传输媒介。

4.2.1 设计支撑 对于位置I-新市场中的新技术,需要在预设计过程的早期在策略层次上完成用户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须通过技术可能性满足用户未表达的需求,以便对项目任务进行确认。对于位置II和 III,也必须尽可能在早期就完成用户研究以便识别在新技术、新功能和该技术的潜在市场中所涌现的需求。在设计过程的后期,用户研究也须反复对设计的方向进行确认。相较而言,完成“设计什么”的决策之后,通常须在设计过程中应用支撑创新位置IV的用户研究。分享式设计和反复式设计在产品和软件的开发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性测试”将应用于后设计评估之中。
4.2.2 研究方向 支撑创新位置I、II和III的用户研究是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对于创新位置IV,特别是使用性开发,用户研究被更多的用来进行评估性确认,以确认产品是否能有效的工作。除了众所周知的“使用性测试”外,用于位置IV的评估性研究的其他方式包括偏好测试、概念确认以及工效学分析。
4.2.3 研究结构 用于创新位置I的研究结构必须足够开放以完全获取用户的内在需求,而在其他研究位置也一样没有许多假设。因为技术强调基于询问式的观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所获取的信息相对较少。 对于创新位置II,为了确认新涌现的需求,调查人员可以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他们常常带着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如,“用户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对位置III而言,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产品、服务或技术对用户意味着什么?什么环境促使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如果不是,我们则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与用户环境的交互作用,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如何得以进入用户系统。 相较而言,对于位置IV,使用性测试、偏好测试以及工效学分析所准备的研究问题都是基于许多假设的。 4.2.4研究角度 在使用性和功能性为主要关注点的创新当中(位置类型A),通常以过程角度来完成用户研究。研究人员最关注的是研究用户的行为、反应以及与特定物理装置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须了解用户的生理、认知局限性和能力,然后去理解装置、工具或其他人工物品如何能以最好的方式予以建造以适应那些性能。而在位置类型B中,象征意义是主要的关注对象,所执行的用户研究关注基于某种概念目标。为了发掘隐藏在用户背后的动机和期望,研究人员需要致力于更好地了解用户信仰、对产品和服务或环境的态度。
4.2.5 概括程度 对于支持对已知市场(位置II和IV)的创新,关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必须深刻理解个体所属的社会或组织群体的行为特征。而对于新市场的创新(位置I和III),把与同样社区相联系的多个用户放在一起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对用户行为的洞察可能会总结出文化规范的描述。
4.2.6 收集方法(Mode of collection) 尽管对于各种创新背景还没有完善的单个收集方法,并且对于所有创新背景,收集数据时人们通常都强烈建议使用三角途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收集的方法有着更为重要的益处,并且更适用于一种创新背景,而不适用于所有其他的创新背景。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使用已知的技术(背景III和IV)将传统的分享式研究,相关的调查,以及用户访谈应用于支撑创新的用户研究当中,但是很少使用新技术将它们应用于支撑创新的用户研究(背景I和II)。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这些技术很少能引领出一种真正的、崭新的产品概念,因为用户对当前的条件已经非常的习以为常,不要去思索新的需求和解决方案,尽管他们事实上有着真正的需求。因此,人们常常使用的方法是进行深入调查和观察, 并且这种方法被认为有着最大的潜在益处,能使用新技术解决相关的问题,而这些新的技术和能力与用户所熟知的典范没有任何关联,因而可以在没有任何可以形成他们观念的基础之上引领用户的消费需求。对于使用新技术(背景I和II)以及支撑创新的用户研究 ,真实的生活背景比实验室人工背景要好得多。被观察的用户必须在正常的环境和条件下开展他们正常的日常生活。 对于使用已知技术的创新,原型构建是一种非常意义的技术,可以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反复使用,数据收集可以在设计过程当中进行也可以设计方案的评估过程当中进行。设计方案中创新的级别越高,就越难理解设计的外观,功能和使用的方式。对于设计组而言,原型构建对于新产品或服务的概念分类非常重要,以及有助于组内和组之上的进行有关概念的交流,并激发潜在用户的相关需求反应。
4.2.7 交付媒介 尽管许多设计咨询公司发现让设计组成员以及顾客实地参与用户研究,或让他们拥有在真实环境下的行为学习经验是交付用户信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对相关创新背景下的其他交付媒介进行讨论也非常重要。交付媒介有可能反映出收集数据的方法。例如,如果数据是通过视频观察的方式得以收集,那么相关的研究结果可能是以视觉的方式予以交付的。研究人员须谨记的是用户研究的分析模式以及分析角度将对数据收集技术产生影响。对此,可以在对创新背景I, II, III, 以及 IV的研究当中予以规划。 在创新类型A中,其中所关注的是功能型或使用型,用户信息最普遍的表达方式是用语言和图表格式,以及混合视觉媒介,包括视频或摄影图片。在已知技术的情况下(IV-A),用户数据使用的是触觉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能包含了由主观所构建的原型的使用(1992年由 Sanders提出)。对于带有象征性意义的创新,设计语言尤为重要,用户信息主要是以视觉方式出现,并且可交付的信息通常是通过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人工物品予以提升的。研究人员可以收集用户所购买的或根据他们的人工模型,物理模型以及文化模型所构建的人工物品。
4.3 分析模型 在该研究中所使用的分析模型语义是根据Beyer 和Holtzblatt1998年提出的基于用户行为分析角度的五大模型发展而来的,并结合了其他分析方法,包括Spradley 1980年提出的社会背景维数,以及Pena1969年提出的信息收集构架,Owen1989年提出的结构化规划,AEIOU观察性框架,以及Chayutsahakij在2001年提出的分析矩阵。 在该研究当中,使用了七个分析模型,即流模型,行为模型,序列模型,工效学模型,人工模型,物理模型,文化模型。我们基于语义范围对分析模型的本质进行了比较分析,范围从左端的“不相关”到中间的 “相关”以及到右端的“至关重要”。

4.3.1 流模型 流模型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关键股东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帮助解释了人所处的角色,并且详细说明了人是如何通过交流来获取工作的。在选择性的工作地点设计中,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就是一个好的例子。由于流模型的理解能够引导流过程的调整,帮助确定产品所应具有的新功能的时机,因而,比起应用已有技术的创新(背景 III 和 IV)来讲,对于应用新技术的创新(背景 I 和 II),它会更重要些。
4.3.2 行为模型 行为模型帮助更好的理解人的日常生活和与设计系统有关的行为的可识别模式。由于行为模型能够引导消费者分割,因而, 对于创新类型B来说它很重要。有趣地是,行为模型时常被认为能够更好地理解创新类型A。因此,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细节地任务序列标准,而非日常生活行为标准。
4.3.3 序列模型 序列模型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工作任务的时间先后顺序和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所采用的步骤。序列模型揭示了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因而序列模型的理解对于创新背景II和IV-A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尽管如此,它对创新背景I、III和IV-B 却不那么重要。
4.3.4 工效学模型 功效学模型重视物理的、有感知的、社会的、组织的、环境的、以及其它相关的因素,并且使之与人的需求、能力以及人的局限性相谐调起来。相较于其它几种创新背景而言,它对于使用性发展(背景 IV-A)的重要性要更大一些。
4.3.5 人工模型 人工模型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如何有目的地创造、使用和修改事物。相较于创新类型A而言,理解人工模型对于创新类型B更加重要。人工分析对创新类型A和B 的范畴是不一样的。支持创新类型B的研究考虑到了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对象的所有范围,而支持创新类型A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关注已经适用于这个系统当中的对象。
4.3.6 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潜在的用户、产品和服务的物理背景。理解物理模型对所有的创新背景都很重要。它帮助定义了由物理环境所引起的约束,以及人在这些约束下,为了他们的目的而创造的结构。
4.3.7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帮助定义了期待、要求、价值,以及人在其背景下所采用的所有方法。由于它提供了对潜在用户群的深入理解,以及与之沟通交流的方法,文化分析模型对与象征性意义有关的创新(背景I, III, IV-B)是很重要的,但对于与使用性有关的创新(背景II, IV-A)而言,则影响较小。 比较创新类型A和B,支持创新背景II和III的用户研究在分析模型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并且被分为不同的方案。相反,支持创新背景IV-A和IV-B的用户研究在分析模型方面则是相互缠绕着的。设计是一个可视性媒介,并且它时而象征性时而实际地传达着信息,因此,运用已有技术服务于已有市场的设计的趋势需要应用这两种研究方法。 比较背景I、 II、 III 和IV, 尽管序列模型对于支持创新背景II 和 IV-A的用户研究是重要的,但是两种研究类型有着不同的范围、方法,并且采用迥然不同的数据收集技术。另一方面,支持创新背景III 和 IV-B的用户研究却是相同的。在这两个背景下,用户研究聚焦于行为模型、人工模型、物理模型和文化模型的分析。据报告称,在许多B类型的个案研究(与象征性意义相关)中,只要针对创新背景III或背景I作一次研究,其结论可被应用于在创新背景IV-B下的整个
5. 应用和贡献 这项研究的发现得益于不断工作着的用户中心设计师和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用于用户研究规划的新方法,一个设计创新方面的可供选择性的精神模式,一个设计创新方面的可供选择性的精神模式,一种描述有关于设计创新的用户研究新思路。“设计创新模型”可以被应用于多学科团队的目标制定初期 ,一旦设计创新策略(背景)的决定被确定,并被清楚地向所有的团队成员传达下去后,关于用户研究特征和分析模型的发现,不论是在单独的创新背景下,还是在交叉的创新背景下,都能作为用户研究规划方针应用。
感谢 我要感谢所有的设计/咨询公司: Design Continuum, Fitch, FM, IDEO, Insight Product Development, Metaphase, Smart Design, Tenka Group, Cambridge Partner, Conifer Research, Eye Quilt, Dan Formosa, Design Consortium, Design Science,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es, Sonic Rim, Cheskin Research, Doblin Group, Intel, Razorfish, Sapient, Scient, and SeeSpace. 本文的完成与他们的参与、合作和观点结论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Aldersey-Willams, H., Bound, J., and Coleman, R., eds., The Method Lab: User Research for Design,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1999. Beyer, H., and Holtzblatt, K., Contextual Design: Defining Customer-Centered System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1998. Christensen, C., The Innovator.s Dilem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997 Chayutsahakij, P., .Value Framing: Enhances Design Team.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ffective Performa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ffective Human Factors Design, Asian Academic Press, London, 2001. Foster, R., Innovation: the Attack.s Advantage, Summit Books, New York, 1986. Heskett, J., .Design for Profit,. in D. Steenstra (ed.), Design for Profit Report: Proceeding Report of the Design for Profit Seminar held on 25 June 1997, at the Design Council in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Print Service, UK, 1997. Karat, J., .User Centered Design: Quality or Quackery?. Interactions, Vol.3, No.4, pp.19-20, July/August, 1996. Leifer, R., ed., Radical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2000. March, J.,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2, No.1, pp.71-87, Feb 1991. Melican, J., Describing User-Centered Designing: How Design Teams Apply User Research Data i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stitute of Design-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2000. Moore, G.A., 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and Selling High-Tech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 Harperbusiness, 1999. Owen, C.L., .Structured Planning: A Method for Developing Design Concepts.. CAD/CAM, Robotics and Factories of the Future, Vol. 1, 3-9, Springer-Verlag, Berlin, 1989. Pena, W.M., Problem Seeking: 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 AIA, Houston, 1987. Preece, J., ed., A Guide to Usability,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1993. Rogers, 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London, 1983. Rubin, A.I., and Elder, J., Building for People: Behavioral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Direction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P.125,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1980. Sanders, E., .Converging Perspectives: Product Development Research for the 1990s,.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 No.4, pp. 49-54, Fall 1992. Spradley, J.P.,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Orlando, 1980, Utterback, J.M.,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 1994. Williams, A., Creativity, Invention & Innovation, Allen & Unwin, Australia, 1999.
原文链接:http://uiclub.blogbus.com/logs/229996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