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探索栏目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人类的大脑对事物的反应默认是“True”,经过一个思维判断机制之后才会显示真正的结果:“True”或“False”。这个科学结果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此结果同样适用于设计领域,“True”和“False”的相对比率构成了满意度。
关注产品的第一印象
在我们使用一个新产品之前,我们首先期望它是好的,其满意程度默认是100%,在其后的使用过程中,会因为不满意的地方而降低满意度。由于此原理,我们在做新产品的时候,才会不惜代价把第一个推向市场的产品做好,甚至会作为主打产品。生活中我们也常有类是的感受,比如买音乐专辑,往往是因为感觉某首歌很好听,于是就买了整个专辑,在听完整个专辑后才发现并非如此;第一印象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可能会唾弃此专辑,哪怕真的还有很好听的歌。我们做设计也是如此,尽量满足用户的第一期望。
用户的满意度默认是100%
我们通常说:“唉,用不惯,算了,不用了!”,或者“真难用!在找个好用的吧。”等等。这意味着产品默认的满意度(100%)几乎下降到了”0″,即用户基本没有什么好感了。在用户的大脑之中,分析机制做出了相对正确的判断,使用的时间越长,所给出的判断越准确,如果满意度很低,就失去了用户,并在大脑之中存档为“False”,如果再去改变这个值,怕是很难再有机会了。鉴于此,设计好用的产品是我们留住用户的法宝,尽量维持用户默认的好感。
操作失误是降低满意度的帮凶
经常性的操作失误,意味着产品设计的失误,好的产品会避免操作失误的发生。如果用户想要使用A按钮,你却恰恰提供了B按钮,一连串的操作失误会使用户很懊恼,由此产生很坏的心情。当然这个例子仅很简单的说明由此产生的后果。用户的心智模型我们都不陌生,操作失误是由于我们的产品不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所导致,结果很明显,用户会因失误而烦恼,轻则会埋怨产品,重则会骂声连篇。如果你是设计师,相信不会期望用户骂你。
“我做到了吗?”
用户在每进行一个操作,大脑都会做一个判断:“我做到了吗?”,结果是“True”或“False”。比如我按下发布文章的“发布”按钮,大脑的期待是:“发布成功了吗?”,我期待着回馈“True”或“False”。诸如此类的期待组成了整个操作的过程,如果我按下了某按钮,可是没有任何反馈,我会怎样?看看我的行为:“傻等一下,然后还是怀疑按下了吗?再去尝试有没有按下,开始苦恼有没有按下然后想办法去验证”,就这样,我在操作中会有很多疑问和苦恼。我们需要反馈用户的操作–>我们要准确反馈用户的操作–>我们要采取合理的形式帮助用户迅速理解。
小结:了解人类大脑的反应机制,对我们研究用户的心智模型很有帮助,使得我们的设计有科学依据,本节:人类的大脑对事物的反应默认是“True”,虽然道理浅显,但能在设计中运用就靠在实践中领悟了。
原文链接:http://www.ui123.com/blog/?p=178
更多UI博客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