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理论和资料 → 正文
人物角色:理性与感性结合体-UI博客精选(129)
作者: Angela 来源: ucdchina.com 时间: 2007年11月12日

“人物角色”的概念,由交互设计之父Alan Cooper在2003年出版的《About Face 2.0》提出,但是在这本多达500多页的大部头名著中,只用了寥寥十几页解释这个被定义为“用户建模”的工具。现在回头再看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众多新名词和概念,已经分别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我想这也是Alan Cooper经过几年沉淀之后再度推出《About Face 3.0》的原因吧。此为题外话。

在《About Face 2.0》之后,国外的软件、产品设计者开始尝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逐渐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慢慢浮现出来,于是就有了我们手中拿着的这本《鸁在用户》(原书名:《the User is Always Right》)。作者Steve Mulder和Ziv Yaar都是从事超过10年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专家,他们所在团队──Molecular──可能是最早将“人物角色”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团队之一。

我在2004年的时候参与过一个项目,其间也讨论过使用“人物角色”这个工具。当时大多数的参与者都只是听说过这么一个工具,也见过一些文档示例,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人物角色”的属性是如何确定的。于是我们本能地认为应该先列出用户的“所有属性”,然后再讨论哪些是将会影响到产品设计的“关键属性”。在经过一番绞尽脑筯的折腾之后,大家终于似是而非地完成了一个可以算得上“人物角色”的模型。现在回头再来看这个结果,尽管有些幼稚,却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尝试,因为正是从这里,我才算真正开始实践“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鸁在用户》英文版共282页,但是前159页讨论的都是如何进行用户群细分,从第167页(第7章)开始,我才看到我们三年前津津乐道的姓名、照片、简介等呈现物。这也就是说,“人物角色”创建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用户调研和数据分析上,因而它才可以算得上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客观基础上的产物,而不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就能达成的结论。

“人物角色”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从大量的真实数据中提炼出来的。作者在反复强调这一点,我也婆婆妈妈地在各种各样的讨论中不停罗嗦这个原则(《角色是用户的可视化界面》、《接过用户的绣球》)。

这个原则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可以从用户体验在中国的发展说起。在国外,最早提出和应用UCD概念的,是一群像Alan Cooper一样的软件开发人员。他们发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过于强调“以机器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完全把用户抛到一边,导致软件极差的用户体验和可用性。在引入UCD之前,“软件让人抓狂”的漫画处处可见。当UCD传入中国的时候,最早接触这些想法的,却变成了高校的研究人员,接着将它付诸实践的,又变成了从事界面设计的视觉设计师。但事实证明,偏重于感性的艺术从业人员不适合去做这样理性的研究和分析工作,除非他能完全放弃惯用的思路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方向(《视觉设计师扛起UE大旗?》)。这个方向中包括数据清理、分析、挖掘等等一系列工作量庞大又没什么趣味的内容,也包括对产品大环境的观察、理解、判断等需要敏锐的嗅觉又信息量巨大的内容。我的前老板经常说:“设计人员要深刻理解业务。”我认为这道出了其中的精髓,前面所说的这两种类型的工作,正是为了去“深刻”理解产品要达到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UCD方法(包括人物角色在内的一系列方法)都是为了帮助产品设计人员去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UCD更强调“用户”的重要性。人物角色的作用,则是用来帮助产品设计人员记住和应用曾经做过的用户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讲述一个故事就算完结的。

所以,不管你现在做的是什么职业,如果希望将来从事用户体验设计,那么从《鸁在用户》开始,认真阅读前6章并理解其中的思路;从网站流量统计数据开始,认真思考数据背后的用户行为;从用户访谈开始,认真倾听用户观点并作理性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现用户体验设计的威力。不然的话,“人物角色”可能就真的被用成一个“虚无”了。

原文链接:http://ucdchina.com/angela/?p=27

更多UI博客精选

(责任编辑: vincent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