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访谈 → 正文
[视觉同盟独家专访]DFI-BCUC上海课程总监张宜平
作者: 视觉同盟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07年7月17日

采访对象:DFI-BCUC上海课程总监 张宜平

采访人:廖翔

张宜平简历:97年在上海交大攻读视觉传达设计,00年起在德国汉堡DFI国际传媒设计学院学习传媒设计。在留学期间为多家博物馆与美术馆担任设计工作,并成立TMRC传媒设计公司(www.minhang.tv) 03年赴英国普茨茅斯大学读数字媒体硕士,在英国工作后回到国内,任北师大珠海分校DFI国际传媒设计学院副院长,现在在上海负责DFI与BCUC的留学桥接课程的管理工作。

视觉同盟:你去过德国和英国,那么最喜欢哪个留学国家?为什么?
张宜平:我觉得欧洲是比较理想的留学之地,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如法律、金融或计算机等,它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从业者对全球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世界流行文化的演变历史和趋势。

优秀的设计师必然是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他了解东方,也了解西方;对于英文字体运用自如,也对中国传统的图案了熟于胸;用最新的苹果电脑完成设计,也在陈列古代文明的博物馆里流连忘返;打开iPod,播放的是hip-pop和民乐的混合曲风,点击浏览器,向YouTube上传自己刚刚完成的CG作品。这就是设计师,一群在各种文化中穿梭自如的人,一群能用中文、英语还有各种视觉语言和人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很难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下培养出来,所以想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你,必然要走出国门,到西方文明的腹地去感受,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

视觉同盟:国内外设计教育体制有什么不同?
张宜平:国内是传授式的教学模式,类似于师傅带徒弟,老师要求学生遵从经典和法则。但是这种方式在欧洲特别是在创意行业并不多见。学生必须要打破传统,寻找新的点子和新的突破。简单来说就是国内讲究技法,学习比较被动,而国外讲究创意,采用主动的教学。(国内很多师承制的体系,学生作品上会找到很多老师的风格影子,国外这种情况是不是比较少见?)是的,国外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如果作品里有明显“师承”的痕迹,那么从创新的角度而言,这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种失败。

视觉同盟:在DFI期间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张宜平:单凡老师。他是一个在东西方都生活很长时间的人,他的生活经验都是融合累积的,他的课上有中西方各地的学生,这种融会的理念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视觉同盟:你有和外国朋友合作组建团队的经历吗?
张宜平:02年的时候我就和以前交大认识的几个德国留学生一起合作了很多设计项目,然后一起在德国正式成立了一个公司,客户包括德国的和中国的都有。这期间交流沟通还是很融洽的,有什么问题都很直接的进行探讨。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为浙江电视台做频道包装,这是我们团队在中国做的第一个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中国政府客户和德中团队之间的理念摩擦,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碰撞而产生的,这在跨文化的设计工作中也很正常。最终我们通过良好的沟通解决了问题。

视觉同盟:留学和接受西方文化的经历对你有何改变?
张宜平:是根本性的改变。这是站在不同角度看自身文化的一个机会,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在此山中,难免难以领略全貌,就像一个拳头,需要离开一定距离才能有力度地打击目标。设计师是边缘人,需要了解更多的文化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我建议大家有机会都去国外看一看。

视觉同盟:说一件留学期间最痛苦的事。
张宜平:最痛苦的事就是刚开始的时候语言有障碍,上课凭自己的理解去听老师的意思,结果回答的时候答非所问。这种问题很多人都会碰到,并且能够克服。希望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不要把语言问题造成的沟通障碍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上。

视觉同盟:你觉得英语对于设计师来说重要吗?
张宜平:有人说世界上有好几种东西不需要语言沟通,像是音乐、美术、烹饪等等,陈丹青也认为英语不应该成为艺术类学生学习的考核标准。但是我觉得真的想要深入的学习交流,还是需要英文作为辅助。哲学、宗教、社会学等等涉及的概念都是抽象的,只有语言过关,才能在此类问题上达成深层次的沟通。

视觉同盟:你接受过几年的院校教育?你觉得院校教育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重要吗?
张宜平:我接受过8年的高等院校教育,我觉得不一定有必要,完全要看个人。艺术和设计是非常个性的东西,很多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作品会引起评论和争论,但这本身并不是他们的任务。就我个人经验而言,院校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做很多实验性的东西,这是他们在商业社会中没有机会去尝试的。

视觉同盟:什么让你获得灵感?
张宜平:体验不同的生活,进行不同的旅行,感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可以带给我新的思考,同时也会有很多新的灵感。另外变换不同的身份,做艺术家,设计师,教师或者是管理工作等等,这些身份都可以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很多不同的认识。

视觉同盟:你心目中的设计英雄是谁?
张宜平:每个坚持做设计的人都是我的设计英雄。设计是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撑的,他对美的事物抱有感情,对设计抱有理想,这样的人不管设计做的如何,对我来说都是英雄。

视觉同盟:你喜欢怎样的学生?
张宜平:我喜欢有理想有激情的学生,不断的刷新自己的理想,也许会受到现实很多无情的打击,但是不放弃。就像浮士德一样,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放弃追求。

视觉同盟:教学经历对自身经历有什么帮助?
张宜平:
有很大帮助的,平时零零碎碎会产生很多想法,上课就是一种归纳总结,让它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就好比创意,电灯泡不是一拍脑袋就亮的,而是通过一个回路的运转,这个回路的过程就是我们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平时的积累。

视觉同盟:你对未来有何计划?
张宜平:希望我们上海的项目能够培养更多的学生去国外学习,学成回来成为中国出色的广告人,这是我目前的理想。

视觉同盟: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张宜平:环游世界。长大之后去的地方越多,就发现自己需要走的越远,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寻找,就像读书一样。

视觉同盟:给未来DFI学生一句话。
张宜平:不要满足,不要停止对梦想的追求。


张宜平的个人博客:http://www.zyp.sh.cn/

张宜平作品欣赏

更多内容:DFI-BCUC传媒设计留英桥接课程专题

(责任编辑: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