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访谈 → 正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教授专访
作者: art2000 vincent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06年12月11日

2006年12月3日下午“中韩大学教师学生海报设计交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区展厅开幕,借此机会视觉同盟专访了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教授,请他谈谈设计交流、设计教育等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教授

采访:廖翔、沈扬
地点:清华美院

视觉同盟:谢谢何老师介绍我们视觉同盟的采访,您是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而且您主抓这次工作,请您谈一下这次展览的情况和交流的情况。
何洁教授:中韩学生这次搞的这个韩国和中国印象的主题的课程交流,这个课程交流是在学生层面的一个交流,类似的这种国际性课堂的方式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主要想让咱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之间有所互动,这样也符合咱们整个的教育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当代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他们各方面的学习——主动性等等。通过这两次活动我们都反映出了几个问题,我们觉得应该值得思考,第一个是不同的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相互了解的程度,虽然我们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老师并不是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非常了解,或者是对国际上不同地域、国家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完全清晰的;第二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民族人对一个事物的不同看法、认识,这个也在国际整个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有利于视觉、心理、观察、观念、方法的转化,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赋予国际性的责任和使命,或者是状态,因为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的融合背景下的多元化,通过这些交流和了解,对同学们的视野、老师们的视野都是有利的。中国的设计里更包含一些思考型的、哲学型的,从韩国学生海报当中反映出来的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对韩国的了解,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发现世界上了解中国还不是很深,还是拘于一种对中国的常识性的或者是表面的认识,我想我们这种合作可能作为将来现代设计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它也弥补了我们,这种实质性的碰撞,对我们了解世界或我们将来走向世界,或以我们创作的东西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或者叫世界文化的补充与丰富,和树立我们中国的形象都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何洁教授接受视觉同盟专访

视觉同盟:您是怎么看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的?
何洁教授:中国的设计教育,一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门就打开了,所以比较强烈意识到现代世界,这应该说是一个开始,这个国门打开,牵涉到设计教育的老师、管理部门、学生,其实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一个部门的人都需要面对所谓现在的设计教育,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将近二、三十年,我们对外了解的欲望要强于我们对自己的总结和挖掘,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具有五千年、六千年文化历史,这个历史的积淀是很厚的,我们通过对国外的一些老师的访谈,他们也认为中国现在的设计教育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不理解,最近有一个德国的老师在谈到中国设计的传统优势的时候说,他们过去认为工艺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可能都是设计的,现在中国的设计目前的状态很多元、很开放,但是现在中国的形象设计,他们认为为什么你们还没有做到你们想反映的东西,这里头就引起我们的思考了,中国要有中国的特色,有自己的历史,还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等,但是我们在打开国门之后,这些信息的多样化,强势文化的影响缺乏一点,经济和文化是不是一样的,标准和价值是不是一样的。在文化来说,我们设计要涉及到文化,在这种方面自己要考虑到文化走的路线,大家也知道,最近广告协会搞了一个中国元素展,这几年我们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一个是拿来国外的就用,这是一种方式,还没有有机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设计教育的模式或体系,那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现在趋于冷静,因为看到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中国设计,大家目前是很关心的,我们已经付出了二、三十年实验性的东西所带来的一种思考,这是好事,我们如何将中国文化来承载,过去我们可能是在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了所谓的创新,但是忽略了创新基础的挖掘和培养,所以造成了有些东西是抄袭或者模仿的现象,可以说还是相当地有一些表现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我就觉得特别需要让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教育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传承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要不它就是抄袭,就是一个没有方向或没有根据的创作,所以我认为目前中国设计处在需要冷静思考和整合的一个阶段。

何洁教授取得的荣誉

视觉同盟:现在国家也在探讨扩招的问题,特别是美术院校或艺术院校里面扩招严重,您怎么看待扩招问题?
何洁教授:
我想更多的人进入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肯定是好事,但是关键在于这么多人进入高等教育,我们过去培养的惯性的东西有没有相应的跟进,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小班上课是对大学层次上的判断,你要是100个人上课的话,对于我们这种教学模式来讲,肯定不能说是十分科学的,尤其是在设计教育方面。现在我们扩招了一些学生,从整个战略上来说对国家肯定是好事情,但是能不能达到我们培养的目的,他们能不能享受到最佳的师资、资源、环境、知识,然后能够成为出色的人才,能达到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所以在一些没有条件的学校里盲目地扩招,它肯定对教育质量是有影响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师资充足,但还有一个师资水平高低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种扩大规模的前提是我们要做好应付这个规模的准备,无论从管理层次上和师资配备上、硬件、软件条件上,各方面,不能拿学生去做实验,不能让他们达到学习的目前,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视觉同盟:清华美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院,跟清华大学合并以后,咱们在教学体制上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应对,或者是有什么样的改变吗?
何洁教授:原来中央工艺美院是加盟了清华大学,明显的变化就是有综合的学科背景、资源,因为原来它是个单独的美术学院,在这种变化的形势下,我认为它也符合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现在的社会变化十分快,科技发展的速度也是很快的,作为设计教育,它需要人才培养宽口进、厚基础的这种开放式的模式,因为在设计这个结构当中,它需要相关的一些知识和背景,关键是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如何去把握这个度,也就是艺术与科技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不是说这边增加了,那边就减少了,那边增加了,这边就减少了,所以作为一个美术院校,在综合大学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弥补或者丰富我们原来的专业院校当中的不足,促进本身自己专业的发展,而不是相互的抵消或制约,我觉得我们作为艺术学科和设计学科来讲,在综合背景下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有益的。

视觉同盟:清华美院在教学中怎样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
何洁教授:现在的作为大学教育,可以说我们把它作为基础教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并入清华之后,主要是在研究型层次这一块在培养上有很大的转变,学生面对社会,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问题,根据社会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教育的思想、结构等等,这是近几年我们所关注的,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扩招,240人本科的规模,所以我们的学生目前主要就是让学生增加一些研究型的课程,所有研究型的课程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接触一些有目的的研究课题,这样让学生掌握一种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加上知识比较全面的结构,他将来走向社会就增大了他的适应性,尽管我们可能是一个平面的设计学生,他只要掌握了一些研究的方法,他完全可以适应不同的专业的需求。原来我们是一种面对行业的教育的时候,学生就碰到转型的问题,这方面就准备不足,所以我想一个研究型的大学,或者一个教学研究型的大学是培养学生教育方式的一种转变,也就是说,把学习的过程怎么样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建立起来,过去我们老觉得高中是一个时代,到大学又变成自主了,但是怎么自主,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就想通过一些交叉性的、互动性的、讨论式的课程,来把学生培养出去,真正落实到学习的层面,这种层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生面对社会去适应的时候,他是比较灵活的、有准备的,而这就能够解决我们跟社会接轨的一些问题,如果说我们只是靠他专业,那考虑他的就业,就业形势都在变化,他不需要了,他怎么变化?他就能够自觉地协调和调整,因为我觉得深层次的就业应该是学生有自己的能力来适应方式的转化,这样的学生才是大学培养的目的,而不是说经过大学的培养专业很精,但不能转化,不能就业,那怎么办?那就不能就业了。这种转化是主动式的就业,不是被动的。

视觉同盟:视觉同盟是针对设计院校的学生和年轻设计师的,您作为一位师长,能不能给他们提一点意见或者忠告?
何洁教授:学生要建立起来终生学习的观念,你在自主创业的基础之上,还要有一个预备的阶段,这样当你自己创业起来就能比较顺利,而且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我觉得他应该建立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方式,而不是说以我今天这个公司的收益为判断的标准,因为在文化的产业课堂里,我想经济效益是一方面,更大的是对社会的贡献,就是说他能够在文化层面上,能够在丰富人的精神上具备能力和功能,另外这也是为创造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我们这个社会跟国外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不同的,我想一个人的价值也就在于此。现在可能好多毕业生毕业之后就急于去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等等,我们觉得他们现在有的作品往往是还不如上学时候做的作品,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期间,在目前的状态下,往往失去了自己判断的标准和自己价值的标准,这个本来是需要我们教育来解决的,但是我觉得现在还是不十分理想的一个状态。


合影: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教授(右)、视觉同盟主编廖翔(左)

转载注明出处并保留本文所有链接,更多设计教育访谈请访问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责任编辑: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