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CG·动画人物与团队 → 正文
培养中国特技业的弄潮儿-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特技教研室主任刘晓清专访
作者: fape art2000 谢罡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06年11月29日


图: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特技教研室主任 刘晓清副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特技教研室主任刘晓清,副教授,198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98年年调回电影学院美术系,创立影视特技教研室,并担任该教研室主任。2001年与美术系领导创建 “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特技实验室 ” 。
曾担任电影《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该片获92年奥斯卡电影节最佳造型设计奖提名)、《头发乱了》、《青春作证》、《日光峡谷》的电影美术;曾担任《天地英雄》,《美丽的大脚》、《高天厚土》、《子夜的闪光》等影片的视觉效果导演。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东归英雄》、《大明王朝》、《暗算》,《士兵突击》、《金博虎》、《像风像雨又像雾》、《等你归来》、《风暴眼》、《浮华背后》、《手心手背》、《玉观音》、《关中匪事》、《新刀马旦》、《警察局长》、《长恨歌》等几十多部电视剧的特技设计和包装设计制作总监。主要著作: 《银幕造型 --与中国当代电影美术师的对话》、 《影视特技效果设计与创作》 。

采访时间:2006年11月
采访人:谢罡、fape、art2000

视觉同盟:请您介绍一下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特效专业的特色?
刘晓清:你看过电影《黑客帝国》、《指环王系列》、《金刚》、《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星球大战系列》、《英雄》、《天地英雄》、《无极》、《手机》等国内外大片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拍出来的吗!你想致力于这些类型影片的创作研究吗!
影视特技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行业,在欧美特技效果大行于影视圈的时候,中国的特技行业却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影视特技专业的设置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特技领域的拓荒之旅,所以本专业研究生必将是中国特技业的弄潮儿,必定拥有实现个人才华的广阔空间
影视特技专业在2000年招收了第一个本科班,研究生在2001年进行招生,电影学院的美术系影视特技专业是依托于美术系强大的艺术后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他的艺术院校很难发展这样的专业,因为影视特技依托的专业项目较多,导演、美术、摄影、模型制作、计算机的特效合成等等相当完备后才能发展起来。电影学院的美术系拥有先进的特技实验室,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在2006年引进了设备达到2000多万,拥有当前国内最先进的高清、摄像机动态控制系统、高性能的苹果电脑……这些设备均应用于实验第一线,每一位研究生都有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暗算》、《乔家大院》、以及近期将会上映的《东归英雄传》、《大明王朝》均出自影视特技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之手。实践加理论的研究方式在本专业得到最充分彻底的贯彻。
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最大的,而且是唯一一所以电影和电视制作教育的综合性学校,包括我们曾去美国、日本考察,他们都是在综合类大学设置的电影系或电视系,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东京艺术大学都有类似的专业,影视特技专业在日本叫CG,在美国有叫视觉特效的专业,但他们没有电影专门研究电影美术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有这类专业,从专业的设立的角度来讲是沿袭了前俄罗斯的教学特点,已经发展了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已经教育出来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和新生代,他们都活跃在中电影、电视行业的一些著名的导演和其他影视方面的人才等等,他们已经成为了领军人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说明我们的教学肯定是有特点的、有成效的。现在我们在专业的教育上还是采取的精英式的教育。影视特效专业是个系统化的工程,也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数字影视技术的进步,给我们专业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北京电影学院建校五十多年,在影视教育具有辉煌历史的积累,这是别的院校所不具备的,导演系、美术系、录音系、文学系、表演系、管理系等,各个专业结合到一块儿,然后才能把这个专业做到最好。
另外,电影学院教学理念还是展示了造型基础、展示了电影的教育和设计的前沿观念,是我们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美国和日本这边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他们也很需要像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传媒大学、美术学院这样的毕业生,因为我们的学生能吃苦,造型能力很强,有一定的创造力,技术上与他们相结合将是一个完美的结果。

视觉同盟: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特效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是如何来做的?
刘晓清:我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培养计划,现在可能美院等几大艺术院校也在做,就是国家教委的教学评估和验收,我们也有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教学的方法,还有完整的一系列计划,来针对特技专业的四年学院教育。

视觉同盟:我们知道您前一段时间作为特效导演参与了《天地英雄》的特效和制作,请谈谈你在创作中的情况?
刘晓清:过去的事有时都不愿提了……因为我和这个影片的导演(何平)都是好朋友。过去不叫《天地英雄》,叫《大漠落日》或是其他的名称,我们很早也聊过这个片子,那时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开始动手是2000年,导演开始做文字、编剧、故事,我当时是参与造型设计这块儿的,导演当时希望我在造型这块的制作手段上有个突破,对导演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和突破,正好他(何平)在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做亚洲区总监,哥伦比亚公司投资了一笔钱,希望他能把这个故事写完整,真正开始做是2003年,就是组建班子、拍摄等等是在2003年。从我进入到最后完成一共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影视特技这个部门动用了大约100多人,有来自香港、美国、日本的,还有大陆的,我当时想是以中国的班底为主的,因为当时我也从自私的角度来讲,想通过这个电影能够在国内寻找这样一批人,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促进,能够训练一个班子出来,这是由于我的职业决定的,特别是当今人们对大片的这种期待,怎么满足这种期待。恰好这时候《英雄》也开始拍摄了,我们都在一块拍的,在新疆还碰上了。

视觉同盟:请您对比一下《天地英雄》、《英雄》两部电影?
刘晓清:从故事上来说,我更喜欢《天地英雄》,包括好莱坞的同行们他们也是很喜欢《天地英雄》,在美国上映期间我正好在美国,他们感觉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西部电影,但他们对《英雄》不说不好,他们说看不懂。但《英雄》的特效做得特别好,这个我们应该去承认,他们都是请的好莱坞和澳大利亚的公司来完成的。我们当时的品牌打的就是Made In China,特效部门所有的主创、所有的主要制作人员全部是我们中国人。的确,什么东西第一次都是很困难的,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以前无法想像的技术和创作上的问题,但最终都一一得到了解决,这是我们的进步,通过《天地英雄》这部第一部好莱坞投资的大片,在国内通过这个大片训练了一批人,以及通过这个电影出来以后,后边再出来的影片《手机》、《惊涛骇浪》、《孔雀》《夜宴》、等等这一系列的电影都是在国内做的,过去这些都是在国外做的,现在全在国内做,都是以我们中国人为主的班底、团队,过去一说特效的团队都是国外的,现在我们全是国内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从我的角度来讲,因为我是这个专业的教师,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能够帮助中国电影在影视特技、特效这块做出贡献,也是我觉得能够满足我的一些愿望吧

视觉同盟:您最近在忙一些什么工作?
刘晓清:这几年主要是电视剧做得比较多,因为学校的课太多,电影确实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因为当初《天地英雄》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是学校的工作不是太多,现在既要带研究生,还要接受国家教委的教学评估,还有带别的专业的学生……所以相对来说时间就比较紧,做电影需要很长的过程,电视剧相对会短一点,比如说像我们实验室——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特技专业实验室,这是院级的实验室。我们有很多国外最新的设备,比如像“Motion Control”、“专业合成实验室”、“专业模型实验室”、“专业集群渲染实验室”,我们在设备上配置得比较合理,所以花钱不是特别多但比较先进,在软件上,比如像AutoCAD、苹果公司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在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我们就完成了很多实验性的作品,而且在国内都拿了很多奖,比方说《乔家大院》是我们实验室做的第一个作品,第二个是《东归英雄》,还有中央一套马上要播出的《大明王朝》,完成了这三个片子。去年做了《暗算》、《血色黄昏》,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明年重点军事虚拟战争的片子《士兵突击》、《零号特区》。

视觉同盟:您如何看待现在国内电影特效的制作现状和发展前景?
刘晓清:这个话题我要多讲一点,因为这个话题比较大,我算是第一批在国内做影视包装的人,包括电视台的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影视剧包装,比如像《焦点访谈》栏目的演播室、中央人民电视台的改版等等都是我曾参与的,还有很多,我从节目包装到栏目包装,到频道包装、影视剧包装,从电影美术师到电视栏目包装,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其实从电视栏目包装的角度来讲,它跟电影特效还不太一样,因为它的构架和电影的语言是不一样的。电影特效的语言要帮助电影叙事,包装不需要叙事,它只需要一个形式、色彩,跟内容要求差不多就行了。影视特效要围绕某一个电影或者某一个电视剧所设定的故事去设定它的镜头和效果,创作一些在电视和电影中无法去拍摄到或者体现出来的镜头效果,它跟包装区别是很大的,包装不需要去追求真实性,我只要好看就行了,电影电视剧不行,电影电视剧至少在特效方面要求是不露痕迹的,里面的镜头是观众用肉眼看不出来的,是通过我们设计师、制作师完成的。比如说电视剧《乔家大院》,里面有很多镜头将就是这样,里面究竟哪些镜头是做的,哪些是拍的,所以这种观众都不知道,还有比如《东归英雄》、《大明王朝》、《暗算》,观众也看不出来,还有后面做的军事题材的《士兵突击》,观众一般是看不出来,但是里面有大量的镜头是通过特技来完成的。
我也是第一批的中国做影视特技的人,那时做得更多的是广告,当时我们最担心、最头疼的就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来学动画、做CG、做特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会出现“和剧组融合不到一块的”问题,导演想要什么,设计师想要什么,摄影师想要什么,美术师想要什么,不知道,完全凭猜,就是因为两者的沟通很困难,大家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专业性不一样,学计算机的人是逻辑性思维,搞艺术的人是曲线性思维。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因为通过电影学院这几年的培养,一批批的既懂技术又懂影视的学生出去以后,能够跟导演沟通,导演想要的很快就能够实现,可以通过分镜头画面等方式进行沟通,现在技术现状比以前好多了,有很大的进步,我们通过国内的一些电视台的广告和电视剧、电影可以看到这个变化还是很大的,做得越来越好了,有些效果在过去这是不可想象的,最近我去台湾讲学,台湾的几个大学的学生看了我们的学生作业,都非常惊讶,觉得我们的学生作业能做成这样,他们都不可思议,在日本,这方面他们也不如我们,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也不如我们,他们在制作观念和手段比较落后,从这块讲,国内还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视觉同盟:影视特效在影视作品制作当时是如何介入的?怎么和其它部门像服装设计、道具设计等传统的视觉部门,怎么相配合?因为我知道现在是一个误区,因为影视特效也被称为影视后期,认为在整个制作后期加工一下就可以了,请刘老师给大家纠正一下这方面认识。
刘晓清: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我是电影美术师出身,美术师在摄制组里要管服装、化妆、道具、置景几个部门,我知道应该怎么去配合,他们怎么来配合我们的工作,包括特技化妆,特技效果等等,一只胳膊炸飞了,这只胳膊往哪儿藏,这都需要我们各个部门来配合。首先我觉得最主要的是需要摄制组、制片部门和导演部门支持,一个好的片子的完成,是一个群体的工作,所以我们在涉足进去以后,首先跟制片部门和导演部门去沟通,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想要完成的任务是需要每个部门来配合的,希望导演和制片人给予我们一定的协调和支持,这是希望各个部门来配合,当时我们提前要准备好,我们的效果图、想法、分镜都拿出来以后,各个部门的部门长,就是道具组长、制景组长、化妆组长和服装组长叫到一块,和美术师在一块,还有摄影师都在一块沟通完了以后,说这样行不行,都要经过他们的认同,OK了,再继续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过这在很多国内一些导演中还是一个误区,在现场经常遇到无法拍摄到的场景和效果就说:“。。。。。到后期电脑上去做就完了”,这是一个误区!不仅仅是将摄制组带进误区,也将后期制作带进误区,有些镜头绝不是只在后期就做的了的,所以我们讲前期和后期配合,前期拍是怎么拍的,一定要在前期把方案设计好,设计好了以后通过视觉效果导演和片子的导演进行沟通,然后通过摄影师和其它部门的配合把拍摄的工作完成,结束的时候回到后期的时候,我们再通过一些手段,才能够完整、优秀、完美地把它实现。很多片子有遗憾,遗憾就遗憾在因为前期拍摄出了问题,这个是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例子在影视作品中太多太多了。

视觉同盟:请举个例子具体介绍一下?
刘晓清:从我们接到一个剧本,开始是剧本,也是在中间开始第一稿的时候,也需要经过大量的修改,因为导演和制片人也希望听到主创人员的意见,应该怎么去拍这部电影,那么我们进组里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人员,不是,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想法,因为你无论是特效导演也好,美术师也好,你并不仅仅是一个干活的人,剧本拿到手以后,经过和导演反复地沟通将剧本调整、修改以后,这时候我们有一个概念图,首先要出一个预览系统,比如我们的分镜头画面是什么样的,就是我们的镜头应该怎么去拍怎么样一个场面,比如《天地英雄》里面的山洞的镜头,在拍摄之前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预览系统,我们就完成了这一组图,可能山洞这个景就要花好几百万!所以我们之前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做模型、预览,这个景怎么去拍,什么时候佛光出来,什么时候冲出这个洞,演员怎么进来,演员在哪个位置,演员的反应是什么,这些都要前期去做,反反复复去推敲,导演一次一次地推翻,我们一次一次地论证,一次一次地把效果设计出来,最后大家都认为没有问题了,每个部门都认为没有问题了,开始施工、搭景。当时山洞我们只搭了一半,搭了5-6米高,在影片中出现的是一个看不到头的山洞,其它是我们接上去的,我们用更巧的办法把镜头这段故事实现了,通过这个例子我来说明这个事情,就是它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光这一个镜头就要反反复复地讨论、开会,最后怎么实现、完成,然后再通过后期来实现,因为拍摄还需要演员的配合,当佛光出来的时候,演员身上有不同的反应,需要跟姜文、赵薇等演员去沟通这种反应,你要喊:光来了,在你这儿了,1号、2号、3号、4号,都要有顺序反应的,所以演员也要配合好,我们才能够把这部片子中的效果尽量完美实现。


图:刘老师接受视觉同盟专访

视觉同盟:您是怎么看待扩招现象的?
刘晓清:电影学院倒还挺好,在这方面受的冲击不大,但也受到了影响,我们一直都是每年各专业本科招15个人,这些年一直都是,15个人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招生限度范围了,其实应该是每年10-12个人,对于扩招以后,我们作为老师都是筋疲力尽,我们不仅仅要面对本科生、研究生,还要面对大专的、高职的,都要去面对他们,同时学校的硬件也跟不上,吃住条件、机房条件等都会受到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台机器和设备来拍摄自己的短片,这个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其实是挺大的,对社会上也是挺大的。

视觉同盟:最后请您对视觉同盟网站说几句话?
刘晓清:我希望视觉同盟网站能够在未来的中国设计艺术这方面做得更好。


图:合影-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特技教研室主任刘晓清(右2)、视觉同盟主编廖翔(左2)、视觉同盟副主编樊鹏(左1)、编辑谢罡(右1)

(责任编辑: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