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超设计上海双年展策展人 林书民
记者:本届上海双年展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林书民:上海双年展每一届都有一个主题,如果和国际上的双年展来比较,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显得非常特别。上一届在谈影像,上上届在谈建筑,而这一届是在谈设计。每一届都有一个清楚的关注点已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一大特色。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之下,来自国际的策展人对设计作出各自的论述。我自己比较关注的一块就是设计与纯艺术的关系。双年展是一个建构在美术馆里的当代艺术展览,因此很自然地与纯艺术发生关系,但它又在谈设计。艺术和设计就好像DNA的双螺旋,似乎有时交错有时分离,但事实上它们并没有真正交错或者分离。从历史的脉络来看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也经常如此,它们经常在借对方的元素。这就是这个展览很有兴趣探讨的方向。
记者:作为策展人,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来选择参展的艺术家? 林书民:是在现有的文本论述之上,策展人去感觉体会,权衡艺术家的作品与展览方向的关系。我们并没有对艺术家人群设限,不管是大家熟悉的当代艺术领域常客,还是偏向设计领域或者应用美术以及插画的艺术家,只要作品的主题能呼应到我们提出的观点,都在选择范围之内。
记者:从最早的策划到现在花了多长时间?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林书民:我从受到邀请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多时间,大概每个一个半月,所有的策展人会在上海集中讨论。一个国际化的展览必然要面对很多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多方面的。就如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行政系统,每一个作品也有自己的系统。因此上海双年展必须包容这种多元化。这也是一直以来双年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其实最根本的障碍不在语言,而是大家的想法和观点上的分歧。这当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从展览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家做创作就是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随后的布展,再到之后展出,整个过程就是在解决问题。这是展览必然面对的过程,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记者:相比其他的城市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林书民:亚洲规模最大且历史最长的城市双年展在韩国光州,它在资金上的投入也最高,在上海双年展崛起之前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双年展。同时亚洲还有新加坡双年展。这三个双年展在同一个星期里相继开幕。城市双年展是近二三十年来一个城市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的城市双年展不下百个,包括历史最悠久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和很多城市双年展一样,强调高度的交换。这样各国籍的艺术家得以交流,相互借用对方的元素,就像之前提到的双螺旋关系。
记者:您即当过策展人,也当过艺术家。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两种角色? 林书民:艺术家是艺术家,策展人是策展人。在上海双年展作为策展人我是在展览别人的作品,而在光州双年展作为艺术家我是展览自己的作品。虽然没有硬性的规定限制艺术家同时充当策展人,但是里面存在一些矛盾。如果我是策展人,同时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展览,是否能客观公平地去对待自己和其他艺术家,从作品的精神出发去看待。如果办不到这一点,策展人和艺术家就不应该混为一体。
更多2006超设计上海双年展文章请点击:http://www.visionunion.com/special.jsp?code=20060912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