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访谈 → 正文
中国设计院校学术带头人专访: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宜平
作者: art2000 来源: 视觉同盟独家专稿 时间: 2006年3月10日

采访对象: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宜平
采访人:廖翔
采访地点: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

张宜平副院长个人简历

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 (Design Factory International) 传媒设计专业毕业,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设计硕士学位。曾为德国多家美术馆、博物馆与政府机构担任设计。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副院长,德国汉堡动态影像设计公司 The Minhang Race Club 创意指导。
 

视觉同盟:张院长您好,您能先简单地向我们的广大读者自我介绍一下么?

张宜平副院长:大家好,很荣幸参加视觉同盟组织的设计教育系列访谈。我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代表德国汉堡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负责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的教学管理。

视觉同盟:我知道您曾经在德国和英国学习、生活和工作过一段时间,能介绍一下您这方面的情况么?您在德国生活工作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张宜平副院长:在德国我生活的城市是汉堡 (Hamburg),一个欧洲重要的媒体和广告中心。对整个城市的印象是干净、整洁、精致,居民思想开放,生活节奏不紧不慢。我接触的人群多从事文化事业:设计师、艺术家、教师和各种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尺度是文化,德国人重视文化,尊重知识,工作之余参与各种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很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最让我兴奋的当然是德国的设计,大到整座城市,小到一个指示牌都经过仔细的设计,视觉文化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视觉同盟:请您介绍一下德国DFI的基本情况?

张宜平副院长: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Design Facto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rt and New Media,简称DFI) 培养国际性复合型传媒设计人材的职业专业学院 (Berufsfachschule),属于德国职业教学体系。DFI以其卓越的教学水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国际办学经验确立了其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学院治学严谨,崇尚媒体设计的时尚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及创意潜能。学校以其新的理念、先进的教学设备,吸引着活跃在德国和欧洲媒体设计界才华横溢的行业精英,使他们能够长年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多年来,学院的教学内容始终与当代世界媒体设计市场的脉搏同步,充分展现它的时尚性和前卫性。

   
*DFI的教学场景                                   *师生的个别交流

视觉同盟:德国的设计教育的情况如何?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张宜平副院长:德国的设计教育机构大多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世界上最早确立“双元制”教育体系的国家,德国将一些理念变化快,技术要求高的行业人才的教育从传统的学院派教学中独立出来,把它们提到和学院派同等的高度,大大促进了其发展,设计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同国内相比,体制上的不同是最明显的。另外德国的设计院校以私立为主,规模多在几百人左右,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限制招生的人数,力争“做精”而非“做大”,这可能是同国内相比另一个不同。


 

*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

 

视觉同盟:在设计教学方面,你觉得国内和国外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国外教学有哪些特点?

张宜平副院长:“国外”这个范围太大,我还是只比较中国和德国吧。区别当然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三点:第一是“个性教学”。在汉堡的 Design Factory,学院对学生的帮助可概括为“发现个性,发展个性”。每个学生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学就是为了开发和提高个人的创造思维而进行的互助式悟性训练。老师带领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帮助他们寻找独特的自我。这同国内很多设计院校的教学有很大不同。

第二是交流与讨论。传媒设计在英语中是“Communication Design”,而 Communication——交流就自然成为教学的关键词。在课堂上,师生们开展热烈的讨论;在作业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约时间个别谈话,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必须向全班展示和阐释自己的作品,接受提问或批评;在课后,师生们会相聚在学院的咖啡馆里切磋,讨论最新上映的电影或昨天上网搜索到的设计信息......交流促进思考,产生火花,带来了更多的创意。

第三是职业化的教学。DFI拥有专业而敬业的教师队伍,其任课教师都在相关领域里获得了很大 成功。特别是对高年级的课程,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是在职的广告或传媒设计的专业人员,并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以便不断保持教学的时尚性和专业性。这些教师往往能带领学生了解业界最新的动向,并把一些真实的课题作为练习让学生参与。这样,学院和专业界就产生了直接的互动,许多学生甚至在毕业之前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视觉同盟:您们和德国DFI合作教学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他的教学体制和中国其他设计院校相比有那些特点?

张宜平副院长:学院是在2002年成立的,现在共有在读的学生700多名。促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DFI合作的动因是双方相似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定位,以及对设计教育国际化的共识。德方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组织和教学管理,中方则负责招生、学生和行政管理。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是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的重要特点。我们的教师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美国、爱尔兰、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等,中国老师也都在海外有过工作、学习或举办展览的经验。我们每学期都有一些欧洲留学生加盟,学生也可选择在学习期间或毕业后到德国和英国我们的合作院校去深造。同多数国内艺术院校不同,我们非常强调外语学习,因为外语是全球市场的基本交流工具。高年级的很多课直接用英语授课,另外还开设德语课以供选修。这样的多元文化环境促使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思考问题,他们必须拥有对不同文化和不同亚文化群的视觉语言的敏感洞察和综合运用能力。我们一方面面对的是全球化的进程,而另一方面,各种地域文化和亚文化又在各个层面上被重新发掘和重新认知,我们必须要能觉察到何种视觉语言对特定的受众群有着何种影响力。

另一个特点是学术与职业技能并重。随着学院的发展,我越来越感到这两者互为支撑的重要性。在低年级,除了专业基础课之外我们还开设很多人文和社科方面的课程,并邀请到很多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和评论家来授课和做讲座,使学生对视觉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态有基本的认识;而在高年级,由行业精英组成的教师团队会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如何有效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并能在毕业后能立即进入他们的职业角色。

最后是自由选课制度,进入三年级以后固定班级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学生可以根据学分规定,自由选择课程,这种选择甚至可以跨专业方向。随着传媒业的多维化发展,所需人才的知识构成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给予学生自己设计学业的自由,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

  
*赴开平采风                                     *在印刷厂的现场课程

视觉同盟: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的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

张宜平副院长:学院的精神可以用四个“C”来概括:1、Communication——交流,前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2、Creativity——创意,这是一切优秀设计的根源,我们鼓励学生任何一次创新的尝试;3、Cooperation——合作,团队精神是当代社会中必须的品质,单枪匹马难成大事,学生在学校就要学会互相协同工作(学院有很多课程要求以团队为单位来完成),把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4、Control——自控,设计师大多特立独行,但必须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且学院有制度,行业更有行规。上课迟到会丢学分,而到时限交不了稿则会丢掉工作。

视觉同盟: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学院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张宜平副院长:可以用“紧扣大纲、方式多样”来概括我们的教学思想。既然是是国际办学,就要鼓励多元接触,强调个性教学。学院教师队伍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的文化不同、经验不同,所以知识结构和教学倾向也不同。他们根据学院制定的教学大纲,教授相同的知识点,却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教学,以鲜明的个性影响着学生。

我们的理想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该是广泛、开放、公开而坦率的。老师非导师,而是学生受教过程中的一针催化剂;老师不会灌输知识,而是发掘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激”和“导”的过程,而非“教”的过程。所以,对我们每位教师而言,教学本身也是一项充满乐趣的创作。

 
*每位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都必须向全班演示其作品
 

*透明的评分

 

视觉同盟:学生对目前这种教学方式的反应是什么?

张宜平副院长:有不少成果,很多学生成长迅速,但也有一些学生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主要发生在新生身上。他们有的还没有从高中的被动学习模式中摆脱出来,抱怨没有课堂笔记可记,不懂如何去图书馆查资料,不习惯课上的讨论和团队合作,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进入角色。此外,同样的科目,有着不同老师、不同观念,学生最初可能会有些困惑,会不停地到处打听和比较各个班的进度。而这个有趣的现象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它促进了交流,引发了思考。我很关注那些经常提问和提意见的学生,他们很喜欢思考,往往成熟地更快。

视觉同盟:有哪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和成果?请举一些例子。您是否能对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学生的作品作个简单的评价?

张宜平副院长:我们鼓励老师进行各种教学实验,开拓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懂得创意的重要性。例如在创意技巧课有一项练习叫做“接龙”:即每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人画了几笔之后,另外一个被随机叫到的同学马上接着画,不允许有任何迟疑。作为一个设计师这种快速找到感觉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在绘画课上学生被要求在街上找到一位陌生人,并以他(她)作为模特画一幅肖像,然后说服这位模特,让他(她)反过来为这位同学画一幅肖像,这是颇有难度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在这种练习中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在空间设计课上,学生与老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集体打坐十分钟,用打坐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心感受空间,感受内心的空间,让学生尝试获得对空间超出三度的认识;摄影课中,老师和学生带着帐篷到珠海市区内“安营扎寨”,在街头和市民互动,为他们拍摄肖像……在教学方式上,我们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建院以来我们举办了多次较大型的学生作品展,无数次课题展,其中较重要的有“Mapping Kaiping”展,探讨的是开平作为一座融汇中西文化古城的现代重塑;还有北师大珠海分校第一届视觉文化节,将视觉艺术和的当代审美观的引导融入校园文化,提出了校园开放式艺术空间等新概念;另外我们还积极帮助当地政府进行公共艺术方面的探索,例如两次成功承办了珠海沙滩文化节等等。学院的“痕迹工坊”是一个举办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工作室,有老师指导,学生自行管理。它的运作如同典型的媒体管理公司,但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我们组织的“痕迹影院”为校园播放各种非主流影片,并邀请业内专家介绍影片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课程初始,学生的思维还略显保守,一旦打开思路,优秀的创意便经常涌现。但由于涉世不深,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很多点子还靠一时的灵光闪现,或表现方式不够到位,影响了作品最终的效果,显得不够成熟。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会了解创意也是系统性思考的结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

     
  
*沙滩文化节                                     *视觉艺术节现场涂鸦
 

*Mapping Kaiping展
     
   
*二维-三维视觉转换
      

视觉同盟:以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前景如何,他们一般的工作去向是什么行业?

张宜平副院长:近年来中国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与世界的接轨给我们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出版社、影视制作公司、互动媒体公司、报社及电视台等媒体机构,或其他商业公司或企业独立的创意和策划部门,学生们能够独立或同团队一起工作。可能的职位有: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创意指导、互动媒体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及影视后期制作师等专业工作。

   
   
*作品展海报                                  *CD封面设计

 

视觉同盟:您担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的副院长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宜平副院长:我的本行是设计师。有机会参加这样一所以全新理念运作的国际设计学院的管理,是我的荣幸,也是对一种不同于设计师生活的体验。从学生和其他教师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从工作中体会到很多与德国全然不同的行事法则,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生们在一起工作,讨论问题是我最乐意做的。

视觉同盟:作为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的副院长,您平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张宜平副院长:有很多:) 这里简述一些:
首先是学院的学术精神。对我而言,理想的学院应该是中国传统书院和古希腊学园的结合。书院讲求“从学”、“从游”,强调教师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学园鼓励自由讨论,努力捍卫学术的开放性。一个现代的教育机构,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能保持生命力。

第二是学院对全球化的反应。我们的教纲是从德国引进的,在保留其精髓和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作文化层面的本土化。东方文明的核心是传承,如果这些文化特征在全球化的进程里消失的话,将成为整个人类的悲哀。如何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是我们作为教育机构应认真面对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学院对社会的影响。除了教学以外,大学还对社会负有其他文化责任。我们努力使教学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建立新的当地文化身份。比如我们已经参与了两次珠海沙滩文化节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帮助珠海公众艺术的发展;又例如我们让学生在珠三角采风,回来重塑。在重塑过程中思考和回顾当地的文化风貌,把个人对其的理解和阐述融入到重塑活动中。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其他外因的改变才能解决,比如地域的局限性。传媒设计的相关企业大多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这就为我们聘请来自业界的兼职教师带来困难;学生吸收外界信息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受到一定限制。相比地处特大城市的学院,我们在这些方面需要付出大的多的努力。

  
*“中国设计疯”海报                     * 绝对伏特加-绝对中国篇

 

视觉同盟: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今后的计划是什么?有什么近期目标

张宜平副院长:学院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目前健康发展的态势,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更多的工作室将建立起来,让学生自己管理,使“学以致用,用以辅学”。还有对于刚才提到的对本土文化的思考,我们将成立“东方视觉文化研究中心”,探讨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再利用,将其为当代艺术所用,甚至转化为商品。对公共艺术与设计的帮助也将继续,我们会更多的参与到校园和当地的公益活动中去,帮助当地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另外,我们正在收集资料,总结现有的教学经验,以“课堂视觉日记”等形式加以整理,在适当的时候出版,和设计教育界的同仁进行探讨。

视觉同盟:谈谈你对中国设计专业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国外有哪些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张宜平副院长:从业时间很短,现有的一些思考和比较也在前面都谈过了。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力量,同样这也会表现在艺术与设计的教学中。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的路。

视觉同盟:你觉得应该如何进行设计类院校(系)之间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的学术交流?

张宜平副院长:什么样的交流才是有意义的?真正具有实效的课程合作可能要比搞个联展或办几个讲座难得多。上层路线容易走,参观访问加工作餐,而学生层面的交流很难实现。我们正在尝试和英国白金汉郡广告学院合作,让学生完成一个共同的课题,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但因两地相隔甚远,实现起来有很大难度。

学院间应该共享信息,一个公共的、中立的信息平台是跨出地域限制的最佳解决方案。视觉同盟等网站正在积极实现这样的平台,这是很让人欣喜的。任何学院的教师都能发表心得,任何学生都有机会发表作品,学术成果不只被封装在某本“一类刊物”里,这是真正的交流和共享。这样的平台之所以具有优势,是因为它客观而开放。在这里发表的成果可被各方面评价,而不是象牙塔内的自鸣清高,不是圈子里的互相吹捧或诋毁。我希望这些中立的机构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因为他们拥有比学院更宽广的视野。

  
*BETWEEN艺术空间                     *德国动态影像专家讲座
   
  
*视觉文化节形象设计

 

视觉同盟:您对目前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的学生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张宜平副院长:我强烈地希望学生能够领会到设计师不光是职业,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多刚入学的新生十分焦虑地问我:我毕业后能挣多少一个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多少有些无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校长迈克?比切在一篇访谈中说:“设计教育未必可以换来高薪职业。假如只看日后的收入,学设计未必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选择,跟商业管理或法律不一样。但我们的毕业生也有像Galliano、McQueen这样的一流设计师,他们的收入就很高。所以,我们不会说,来吧,我们保证你将来可以赚大钱。相反,我们大概会说,你必须自己决定什么才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心赚钱,你可能真该去读法律或其他专业,如果你更重视创造力、美术、时装或设计,我们可以给你一个很好的深造机会,发掘你的创造潜力。”我很欣赏他的回答,人只有在创造时才能获得和上帝同等的权力,这就是艺术与设计的价值。就像阿波罗出生时选择了七弦琴一样,人也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传媒的爆炸型发展让现代青年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充满娱乐性。这种特性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创造欲和表现欲,这同由危机感和沉重感激发的力量完全不同。在学生的作品中处处会看到媒体对他们世界观的影响,这是优势,也是缺陷。毕竟我们不能靠调侃或在电视机前转换频道过一辈子,有时我们要抓牢一些藤蔓以使身心不至随风飘散。就像历史上每次复兴都向过去索取力量一样,我们对经验和知识的反思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厚重些。


*视觉文化节开幕
 

*80年代展

视觉同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此,您能不能和我们的广大读者说几句话?

张宜平副院长:很惭愧,不知不觉向大家抛了不少砖。很不希望作什么总结陈词,因为自感不够资格;很希望能听到同行或其他读者的意见,因为交流能让彼此靠的更近,走的更远。

(责任编辑: art2000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