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建筑与环境建筑理论资料 → 正文
建筑艺术与美
作者: 佚名 来源: aaart 时间: 2006年11月14日

1.建筑


我们的世界充满着建筑,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到南方,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到处都有能看到建筑的身影,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学习工作、生产、娱乐、体育、政治、经济和宗教的活动场所,使人类社会在建筑的保护下得以健康地发展。今天,任何人都已经离不开建筑,它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建筑是建筑实体与建筑空间的对立统一 ,这也是建筑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建筑的建造就是运用建筑部件组成建筑实体以取得建筑空间的过程。材料结构和建筑形式谁从属于谁的问题 ,是建筑创作思想中的老问题 ,是历史上建筑领域学派论争的一个焦点。把材料结构仅看作是表现建筑内容的手段是“学院派”建筑思想的通病。折中主义、复古主义都有这种看法。他们把建筑当作艺术 ,把材料结构视为塑泥 ,限定了各种僵死的刻板的构图模式 ,脱离材料特性和结构逻辑 ,导致新材料、新结构屈从旧形式 ,成为建筑发展的羁绊。


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是一对统一的整体,二者永不分离,只有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真正特色。纪念碑与纪念建筑群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宫殿富丽堂皇不禁会使人追忆昔日帝王的权威,小小的亭台楼阁会使你静静地欣赏诗情画意的乐趣。这就是建筑艺术的魅力,也是建筑美的感召。

 

2.建筑的美


美是什么 ?这元命题是什么 ?美是对优化信息的感悟。什么东西它被感受为一种优化的信息 ,它就是美的。对于衰弱而言 ,康健是美 ;对于懒惰而言 ,勤勉是美 ;对于虚伪而言 ,真诚是美 ;对于凶恶而言 ,善良是美。总之 ,一切表现为信息优化的情和态 ,都是美。因此 ,从这一个意义来讲 ,我们是强调建构的美学观 ,立美就是创造优化结构。我们在哪里创造了优化结构 ,它就是立美。发现优化信息 ,创建优化结构 ,这是我们的使命 ,在纯艺术领域里如此 ,在设计领域里如此 ,在建筑环境空间领域里同样如此。


建筑具有技术的特性,同时也有美的要求。有时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很有艺术表现力,但却不美,建筑艺术作品同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建筑艺术是要表达某种建筑的内在涵义,而建筑的美则是表达形体的和谐精致,二者可以统一,有时也会分离,前面已经分析了建筑艺术的特性,知道了建筑艺术与美的关系,但是我们又怎样来体会建筑美的表达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实际上,建筑的美就是由“恰当、匀称、表达、优美”的概念来反映的。因此,要使一座建筑获得美感,首先要注意到它的完整性,就是说,不仅仅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要从建筑物所能产生的各种视觉效果来考虑。不论建筑审美的目的如何,建筑都应该让人领悟其部分的和谐与整体特征。


那么我们是否能在审美的过程中引入一个纯客观的概念呢?许多科学家包括康德认为不能。的确,因为这种讨论的对象通常都是经验,一个审美论据只有当别人具有共同的经验时才能使人信服的接受。但是,没有纯客观的审美标准不等于没有规律,审美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升华过程,只有当人们的文化背景比较接近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才会逐渐趋向一致,这就说明了审美教育的必要。从审美的经验来看,任何历史上著名的经典之作,仍然都反映出有一些美的规律可寻。这些规律是抽象的、灵活的、辨证的,只有恰当的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国所谓的“有法无式”,也是西方所谓的“恰当、和谐”。


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在西方古典时期,最佳的比例往往被认为是黄金分割比,它是用几何作图得出的内在规律,比例大致为1∶1.618,在15~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比例关系曾被奉为金科玉律。


希腊古典时期建造的帕提农神庙,虽然遗留下来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建筑物本身也已历尽沧桑,但是正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美学规律,至今仍被尊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皇冠。它的主题突出,比例尺度恰当,构图均衡和谐,细部雕刻装饰精美,视差处理深入细微,不愧为建筑师学习的艺术典范。


当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也在变化,今天,除了上述的比例、尺度、对比、均衡等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这就促成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


有时,审美的效果也会被误认为是实际的需要。例如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看起来好象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采光,实际上室内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采光面积,这完全是现代审美的需要。相反,过多的玻璃不仅要设法遮阳,还将增加空调的能耗。又如一些高技派的作品,那些表面上的够架好象是结构和设备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艺术主张,为了增加空间层次,与结构设备的需要无关。


建筑美的意义是由建筑的美“因”(物质的功能“因”和科学技术“因”)、美“形”(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 )、美“意”(精神和意蕴 )、美“境”(自然环境和艺术环境 )、美“感”(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等要素所构成的“开放式索多边形网络”。具体美的建筑象一个“游动”的“棋子”,在建筑的美这一开放的概念中变动 ,有不同的选择度和自由度。这一理论不仅概括了建筑美的方方面面 ,而且以动态平衡的观点解释了具体建筑的美学倾向 ,给难以全面诠释的建筑美一个概念性的模糊定位。可以这样理解 ,一座建筑在网络中的具体定位可以说是由它的自身性格决定的 ,就象路易斯·康说的 :“建筑自己要成为什么 ,建筑师就应该设计成什么。”这其中关系到具体建筑的功能、材料、环境、时代和民族文化等等因素。性格不同 ,表现的结果就不同 ,也就是“游动”之后的定位点不同。除了这些客观决定因素外 ,还要有建筑师的主观因素 ,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建筑师们在遵循“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对建筑艺术及其审美尺度的主观把握。


建筑美的原则——人们探索美 ,并努力地创造美 ,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呢 ?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 ;如果研究美的机制 ,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 ;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 ,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且看 ,为什么帕提农神庙、泰姬玛哈陵、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 ,被推崇为美的象征呢 ?这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 ,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人类文明开始以来 ,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 ,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 ,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体的共鸣 ,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3.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为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审美现象 ,是高科技工作环境和丰裕的生活条件刺激下产生的观念变革 ,同时 ,也是西方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建筑审美领域折射的结果。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理论与艺术手法在我国的运用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建筑创作十分繁荣 ,不少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但是应该看到 ,尽管我国在某些尖端科学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但一般技术的推广应用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在我国 ,建筑创作相对来说受文化思潮的影响较大 ,体现高科技的建筑材料和新的施工工艺的应用也较少。许多建筑虽然拥有各种先进设备 ,但其建筑形象却没有任何科技感 ,缺少时代特性 ,不免令人为之遗憾。当然 ,这里有经济、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原因 ,另外 ,也由于长期以来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和设备设计的脱节 ,使得发挥材料特性的结构表现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技术表现讲究将结构体系和机电设备裸露出来 ,需要建筑师与各工种的工程师完全达成在创作观念上和操作意识上的共识 ,而构造节点的表现则更需要建筑师与施工单位和生产厂家的共同协作。所以 ,我们要在这方面赶上世界潮流 ,就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的通力合作 ,需要施工单位多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而只有全社会普遍加强对建筑技术的重视之后 ,我国的建筑才能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走向世界。


在增加建筑的高技术含量方面 ,我国应摆脱形式表征影响。开发和利用节能、节地、可再生能源 ,强化生态科学观念 ,开发绿色技术,发展智能化信息技术。研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评价方法、研究全球性技术趋同的条件下 ,发展地域的民族的技术美学观和哲学观 ,是我们中国建筑师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4.当代建筑审美的多元化倾向


对建筑形体及其构图原则的研究曾是传统美学的中心内容,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建筑审美的标准。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志,在美学界已逐渐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审美的主体,即研究人的审美取向问题。在建筑审美方面,同样也受到了社会潮流与当代美学思想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各种人群必然回受到地域环境、民族风俗、文化结构、观念形态、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代人强调个性的发挥,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建筑审美走向多元化。在当代建筑思潮中,因审美倾向不同而形成的诸多建筑派已屡见不鲜,不论是后现代派、高技派、光亮派或新乡土派,其实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审美观为基础的。过去那种现代主义的国际式建筑在风行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已不可能再一统天下了,建筑艺术思潮多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不论是坚持功能主义、纯净主义,或是主张后现代主要、晚期现代主义,不论是重艺术表现也好,或是重技术和功能表现也好,都可以充分的让人们选择,让社会取舍。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撒谎能够不同层次的年人的需要,也可以通过社会的检验,使适者生存发展,而畸形流派必然只能是昙花一现。


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也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形态多元化一样,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人们总是希望生活能够丰富多彩,建筑艺术思潮多元化与建筑审美倾向的制定某些客观准则即可加以衡量,难的倒是对艺术思潮对于流派本身高低的评估,这往往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这种建筑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倾向正是当代建筑审美观的主要特征和传统美学向当代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就决定了当代建筑艺术思潮并存的格局。


由于当代审美观的多元化倾向和建筑美学追求建筑艺术的意义,这就大大超出了传统建筑美学所着重研究的“美感”的范畴,那些构图的平衡、和谐,以及视觉上的舒适度已渐渐到次要地位,当代审美观所想要获得的是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因此,很可能有一些建筑本身形象并无美感可言,甚至使人感到怪诞,但只要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猎奇的心理,能够达到建筑艺术所要追求的意义,它就具备了审美的价值。例如美国加州贝斯特公司的样品展览馆,把大门做成碎碎的一角,并可以自由开关,以唤起某种隐喻的含义。虽然这座建筑并不美,却具有某种美学价值,这也就是当代审美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侧面。当代美学中那种追求非美的倾向,实际上是对建筑意义进行表达结果,展示了它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它并非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美学的构图法则,而只是对传统准则的新认识,只是在建筑美学上追求意义的价值超过了美感的价值而已。当代建筑美学这种从单纯注重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本身的过程,无疑为建筑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为建筑艺术思潮的活跃与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已对建筑创作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 ,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 ,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 ,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 ,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 ,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 ,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 ,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 ,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责任编辑: 马骐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