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时尚·艺术时尚•艺术资讯 → 正文
“见性——丁荭个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作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22年3月8日

学术主持
张敢
Academic Director
Zhang Gan

策展人
文中言
Curator
Wen Zhongyan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8日至2022年3月18日
Exhibition Period
8 March 2022 - 18 March 2022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1、2、3号厅
Exhibition Venue
No.1,2,3Exhibition Halls of the Visual Art Center of Arts and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Organizer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Executive Organizer
Visual Art Center,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Painting Department,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 University


展览现场

 

丁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教育联盟专家委员,北京水墨画研究会副会长。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工笔画院、成都现代美术馆、温州美术馆、香港ANNA NING FINE ART、丹麦M-D GALLERY、年代美术馆以及英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来临之际,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承办的“见性——丁荭个展”,3月8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担任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文中言策划,展出了绘画系副教授丁荭自2004年以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70余件,其中既有早期创作的素描,又有具有原始气息的“大人体”系列、追求象征性理想美的绢本工笔以及2021年最新创作的没骨系列。

因专攻国画人物的缘故,在丁荭的创作中,无论是早期的“大人体”系列,还是近年来的没骨人物,“人”始终是她创作的重要媒介,她以其独特的观察方式,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感同身受地体悟着遇见的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体,并以此为切入点反思生活,反思生命,反思人性。

2021年,丁荭开始了没骨人物的创作,这批作品是她早期“大人体”系列的延续。她直觉地对人特别敏感,并尝试从中寻找能够触碰她神经的东西去表现,这才有了“大人体”系列中“放大”的人体和扭曲的躯干。从精神层面上来看,这些画面借用“人”这个图形为载体,通过艺术家与画面之间的拉扯张力,呈现正在较劲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丁荭的作品宛如一首凡人颂歌。她将目光转向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采用了朴素直白的题目,如《大姐》《大哥》《绿马甲》《孙子》和《绿鞋红脸老大爷》,他们平凡无奇,终日为生存奔波忙碌,但他们同样蓬勃而富有生命力。

丁荭曾荣获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银奖;“首届中国青年国画家大展”银奖;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国际书画大赛展铜奖;“2015学院本色”展荣获赞助人特别奖;图像n次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优秀作品奖。



酴釄为枕睡为乡
纸本  180cm x 45cm  2019

 

前言

丁荭生长于江南水乡,性格中既有细腻婉约的一面,又饱含豪迈大气的一面,这些特点使她的艺术创作呈现多样的面向。她既经历过严格的西方美术造型训练,又深谙中国传统绘画意象的造型特点。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丁荭的艺术面貌逐渐清晰、成熟,尤其是2021年以来的系列较具表现性的没骨作品,题材以普通人为主,有《保洁大姐》《解放鞋》《小蓝兔》《火箭》《蓝衣大妈》《燃》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画,直接而偶发的绘画语言抒写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坚韧不屈的一面,同时也述说着人性的纠缠感和丰富性,令人振奋。


大人体系列
130cmx60cm  纸本  2007

更为可贵的是,丁荭老师的艺术探索与她的教学紧密相连,许多作品来自课堂的示范,她的课程《白描人物(1)》被评为2021年度清华大学校级本科生精品课程,《经典工笔花鸟》课程深受全院学生喜爱,出版的教材《中国古代经典名画解读——五马图与搜山图》荣登2021年3月浙江省委宣传部评定的好书推荐榜。参与完成了中央党史馆壁画创作任务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重彩画创作人才培养”等。


地球访客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本次展览共展出丁荭自2004年以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70余件作品,涵盖了她自2004年至今3个阶段的艺术探索,包括具有原始气息的大人体系列、追求象征性理想美的绢本工笔以及2021年最新的没骨系列创作,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丁荭老师最新的学术面貌与发展状态,是一次较高水平的学术展览。相信本次展览能够让观众对丁荭老师的艺术探索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预祝展览成功!

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部分展出作品


小蓝兔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师傅
纸本  70cm x 50cm  2021

 


火箭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蓝衣大妈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白奶奶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朱老师
纸本  50cm x 30cm  2021

 


保洁大姐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纸本  100cm x 80cm  2021

 


好鸟二号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解放鞋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丁荭访谈

问:对于此次展览主题“见性”应如何理解?有人称“见性”为佛教语,谓悟彻清净的佛性,对您来说它是指您目前的心境还是画面所追求的意境?

答:“见性”在中国画的评论语境中经常使用,如“明心见性”,意指中国画中的禅境。在我看来,绘画本身就是个人心性的自然流露,“见性”意指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只是与古人常在山林中“见性”不同,我是在自己的画里见到自己的本来真性。对我来说,我与画面之间存在着博弈的关系,我不仅在画画,同时也在和画面搏斗,和自己搏斗,在搏斗中点燃画面,在搏斗中认清自己。而如果我特别平庸地在画面上凑活,那就没啥劲了,就属于败了,我不能被它打败。

问:您最新的一批创作希望塑造出一个怎样的群像?

答:我这批作品中的每个人都是有身份和社会属性的,他们中有清华美院的清洁工、我们课堂上的模特儿、外卖员……这些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烟火气以及坚韧不屈的品质让我感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都不容易,他们值得被表达,我希望通过这些人像,透过表层展示人性本身的丰富性和立体感。例如《婆婆》描绘的是我的婆婆,我对她非常熟悉,通过这种形态造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人身上那种挺拔的生命力和昂扬坚韧的精神状态。


婆婆
纸本  180cm x 90cm  2021

问:人物题材之外,您还创作了系列花鸟题材的作品。

答:对我来说,鸟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两者之间是平等的,并不存在差异。我是把它们当成人来进行创作的。《兔子》描绘的是一只死去的兔子,而这个生命体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从它身上我能够看到那种跟生命较过劲的状态。既然我们活过,那会不会留下点活过的痕迹?

问:您的作品《成吉思汗》中标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关于历史题材创作,在您看来如何削减历史所带来的隔阂感,避免作品“技艺精湛却难以感人”?

答:深入生活、关注社会是历史画创作的前提,同时创作也是脑、眼、手、心共同协作的结果,我在创作过程中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在与画面博弈的过程中与之融为一体、感同身受,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我自己。在我看来,一件作品就是那段生命历程的凝结,里面有我的心理流动、情感波动、身体运动等。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这样的生命凝结?

问:您的展览恰好在三八节开展,可否从女性的视角谈谈对创作与生活的理解?

答: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平衡好工作、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是很不容易的,幸运的是,我的艺术探索恰好与我的教学紧密相连,许多作品来自课堂的示范。同时,我也享受生活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情感上的一种调剂,它可以让我的创作以一种舒服的状态呈现。


评论文章

凡人歌
——丁荭近作浅析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敢 教授

当代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各种边界的模糊甚至消失,雕塑与绘画、行为与表演、艺术与非艺术、甚或艺术与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还以媒介来界定艺术,常常会令艺术家感到无所适从。中国画在当代同样面临着如何审视自己的问题。“中国画”这个概念是19世纪末才出现的,因为当时它要与外来的西洋画相抗衡。在整个20世纪,坚守传统还是中西融合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坚守传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及其表现空间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值得一代代艺术家去探索。但是,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借鉴外来形式同样重要,唯其如此才能为中国画开拓更大的舞台,让它的魅力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理解和欣赏。

丁荭这一代年轻的中国画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丁荭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这是一条非常纯正的学院派的学习路径。由于中国的美术学院基本上是参照西方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即使是中国画也深受其影响,因此,中西融合的概念早已潜移默化到了丁荭的艺术理念中,这让她拥有比传统中国画家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开阔的视野。

中国画追求诗意的境界。在丁荭眼里,诗不分古今和国界,只要能够触动心灵,就可以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万物静默如谜》这个题目便来自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女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的诗。辛波斯卡喜欢诗歌中静默独处的感觉,她通过日常事物来表现孤独。丁荭则用绘画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波兰女诗人诗境的理解。画面中的一人一马,看似正在对话,实则沉浸在各自的内心世界里,他们之间可能有交流,但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彼此,空寂的背景突出了人物孤独的内心世界。当然,中国古代的诗歌同样可以跨越时空,影响我们当代人的心境。《荼蘼为枕睡为乡》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二月十四日谒两庙早起》一诗,其中有“还忆山居桃李晚,荼蘼为枕睡为乡”两句。这次,画面中的主角换成了一头背向观众的老虎,丁荭并不在意老虎的结构,而是用氤氲的墨色表现了它沉沉睡去后慵懒瘫软的感觉。她的早期绘画带有非常明显的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气息,让观众在寻常物象中去玩味诗意的悠远。

丁荭的创作道路不是线性的,她在延续自己早期题材的同时,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2004年创作的“大人体”系列,就是这种探索的开端。“大人体”系列多作于纵180厘米,横90厘米的大纸上,往往只画人的主体,不以完整的形象呈现,这些来自写生的人物往往略显臃肿,但反而更加真实和震撼。画面以墨色与赭石为主调,暗示人体的色彩,在晕染时故意留下斑驳的痕迹,让人联想到传统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丁荭在这个系列中,有意避开了唯美的表达,转向了现实的平凡。“大人体”系列作品展现了丁荭优秀的造型能力,这个转向也为她后来的人物肖像系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徐悲鸿在康有为等人的感召下留学法国,就是希望用西方的写实技法来变革中国画。事实证明,徐悲鸿这种努力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在造型和色彩上的进一步探索,才是中国画创新变革的必经之路,而这也是丁荭一直探索的方向。自2021年起,丁荭开始尝试在和“大人体”系列同样尺寸的画纸上创作一系列人物肖像。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多以神仙道释、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对象,而丁荭的这批肖像则将目光转向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作品的标题不再来自名人的诗句,采用了如《大姐》《大哥》《绿马甲》《孙子》和《绿鞋红脸老大爷》这样朴素直白的题目,就像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到塔希提岛后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以口语对白来命名一样。在艺术创作中,题材转变的背后是艺术家心态的变化。诗句固然精炼优美,但毕竟抒发的是他人的情感,从平凡世界中去寻找灵感,恰恰体现了丁荭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在她的眼里,每个人都有故事,如果将之呈现出来,其丰富性一定不比那些名人传记逊色。事实上,文学家和艺术家所要找寻的就是这种平凡的多样性背后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描绘这些人物,丁荭在绘画材料、技法和表现语言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她放弃了最熟悉的丝绢,采用宣纸作画。与丝绢相比,丁荭选择的纸面较为粗粝,因此她在用线时一改以往的细劲流畅,变得相对涩滞。其次,她放弃了工笔着色时的三矾九染,采用了厚重而有质感的矿物颜料进行塑造。在造型上,她有意夸张了人物头部的比例,对身体做了适度变形,突出了人物的面部特征。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人物斑驳的肤色和轮廓线的运用延续了她的“大人体”系列,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和奥斯卡·科科希卡的表现主义语言。不同的是,她在晕染时并未完全依循人体的结构,而是采用了类似工笔画中撞色的技法,让流动的色彩形成的带有偶然性的图形具有了独立的价值。

观众在这些普通人身上很容易发现周边熟悉的人的特点,他们平凡无奇,终日为生存奔波忙碌,但他们同样蓬勃而富有生命力。丁荭的作品宛如一首凡人颂歌,让我们在平淡的日常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及其对人的塑造。与李宗盛的《凡人歌》不同,在丁荭的作品里没有了那种无奈与玩世,在人物看似平静的表情下,隐含的是一个个活泼生命的坚韧。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从象征的唯美的世界转向现实生活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不久要求她放弃自己熟悉的艺术语言,更考验她如何向观众讲解人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说,丁荭的这批作品是非常成功的。不仅如此,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丁荭的这批作品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她向年轻学子们示范了写生与绘画创作之间的关系。我们期待丁荭未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责任编辑: Admin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